1月15日據媒體報導,山東煙臺,網曝一女子為給婆婆慶生,做了一桌子菜,還請來了親戚朋友,結果婆婆到家後直接讓她出去,說她是外人,女子氣的實在無法忍受,掀翻了桌子,和婆婆大吵一架後抱著孩子出了
對此,網友們紛紛氣憤不已:幹嘛要委屈自己?
也有網友表示:不知內情,不做評論。
延伸閱讀:如何處理婆媳關係柴米油鹽的生活摩擦很多親如母女的分寸感很難把握
拋開影視劇裡的演繹成分,在俗世婚姻生活中,婆媳關係是繞不開的話題,也是影響家庭和睦的關鍵因素。有人調侃,「搞定兩個女人,就搞定了整個家庭。」當然,當代社會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加上老一輩人和年輕人價值觀生活理念的差異,婆媳關係也成為了不少家庭的矛盾癥結所在。
說起這個話題,新凱苑社區的小玉有很多話想說。「最初我和婆婆關係好的真像親母女,但這種關係很難長遠維持。」
小玉敘述,剛剛結婚那會,婆婆對她好得沒話說,比親媽還包容自己。不僅不讓她做家務,平時做飯菜都會按照她的口味來。如果自己和老公有什麼矛盾,婆婆都會幫著自己數落老公。小玉經常和朋友曬幸福,覺得自己遇到了一個好婆婆,真是幸運,並信誓旦旦地說,我會把她當做親媽一樣看待。
但是好景不長,結婚半年後,小玉覺得婆婆的態度開始轉變了。「她兒子回來都是熱飯熱菜,而我下班回來可能連飯都沒有,」小玉說道,「我也無意中聽到她和老公講我的不是,大致都是我太懶惰,不貼心吧!」
後來矛盾越來越深,柴米油鹽都可以爆發爭吵,倆人都覺得對方不是當初的樣子,有一段時間婚姻都已觸礁。
同樣是新凱苑社區的李阿姨就以不同的態度對待兒媳。「我不和他們一起住,我也不奢求她對我如親媽一樣,我可能也難以做到對她如骨肉。」李阿姨認為,自己只有一個兒子,沒有女兒,具體應該怎麼樣和女兒相處並不是很清楚。「這個分寸感我沒有信心把握好,畢竟不是親生的,」她說,「對兒子我是想罵就罵的,對待兒媳肯定不行,你說親如母女,能這樣隨便?」
李阿姨也坦言,兒子結婚後自己的「失去感」很強,但是她覺得這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李阿姨沒事喜歡刷手機,有幾句話是她所喜歡的:母愛是一場體面的退出、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漸行漸遠的旅程。
專家:現代社會核心家庭越來越小不必苛求培養親如母女的感情陳梅芳主任認為,無論是婆婆對兒媳還是兒媳對婆婆,都很難做到「親如母女」關係,更不要強求一方去做出妥協。
父母子女之間,有血脈相連的親情在,更有幾十年朝夕相處的養育之恩,而一個人走進另一個人的生命裡,突然成為親人的角色,是需要時間去適應和磨合的。
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社會的核心家庭變得越來越小,其實與另一方父母相處的時間不會特別多,靠著逢年過節的短暫時間去培養「親如母女」的感情是很難做到的。「當然,隔代帶孩一段時間內生活在一起的情況,在如今的社會也很普遍,但據了解這種時候發生矛盾的情況也很多。」
陳梅芳認為,親密關係往往有權力的控制,只要剔除權力控制的因素,平等、關愛和尊重的純粹關係就有機會達成。她還提到,這個時代有一個很重要的標籤詞語「媽寶」,其實也是親情依賴及控制的一種體現。如果婆媳之間,都能做到不想辦法去「佔有」、「控制」,那這種「一山不容二虎」的婆媳關係,自然就會融洽和諧。
很多人都說,婆媳關係最重要的是老公這個角色,如何做好粘合劑。陳梅芳覺得,當社會關係中「夫妻軸」在上升的時候,也不要忽略「父母子女軸」的重要性。獨生子女一代,兩代人之間都有無處安放的情感,要學會換位思考。
例如,婆婆要清楚兒子在婚姻生活中的位置和擔當,體諒「子女皆為父母的孩子」,兒媳是獨立的個體,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與男人是均分的。
而兒媳要對婆婆給予足夠的尊重,要學會理解、包容,不能像對待親媽那樣把所有的脾氣甩給婆婆,更要理解母子之間的情感。在與老公相處的時候,最好能給婆婆面子,對她兒子好點,或許比對她好還受用。
(原標題:「你這個外人出去!」女子為婆婆做滿一桌菜,下一秒氣的掀翻飯桌)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萬象新聞 網友評論 每日商報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