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女青年會成員合影 圖片來自網絡
近代煙臺,(男)青年會是國內頗具影響力的社會服務團體。但鮮為人知的是,煙臺還有一個頗為低調的「女青年會」。它不像前者那樣有名,但也發揮過重要作用,翻閱煙臺近代史,經常會與這個名字不期而遇。
超級「夫人團」
說到女青年會(即基督教女青年會),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婦女組織。「1855年由英籍金納德夫人創立,1890年傳入中國,1924年傳入煙臺。中國籍信徒鄭文應和吳覃臣的夫人創辦煙臺基督教女青年會」(據《煙臺市志》)。
1926年11月13日,煙臺女青年會舉行成立大會。1931年4月23日新會所落成,設在三馬路,其宗旨定為「服務社會,造福人群」。
女青年會從董事、會長到幹事,都是當時的社會精英或名流。如,歷任會長有鄭文應夫人、高儀廷(東海道尹)夫人、時香雪女士、於仁齋夫人和馬劉馨山。擔任過總幹事的有滕書霞、王秀卿(巨商王震華的妹妹)。擔任過幹事的有袁荷蓮、陶玲(冰心燕大同學)、劉紀華(冰心三弟謝冰季夫人)、張默生(煙臺中學 省立八中 校長)夫人等。
這個新生事物的出現,受到了煙臺各界的關注與支持。1927年,女青年會組織募捐會,兵分四路,有政治隊、德育隊、職業隊和智育隊,分頭活動,歷時半月。四位領隊幾乎也都是「夫人團」,陣容頗為齊整:
政治隊隊長是高儀廷夫人,副隊長是張承醮(煙臺鹽務署署長)夫人;德育隊隊長是阿保羅(長老會牧師)夫人,副隊長是趙智遠(青島美豐蛋廠經理)夫人;職業隊隊長是吳覃臣(信豐公司出口部經理)夫人,副隊長是姚昱澄夫人;智育隊隊長是崔唯吾(先志中學教務主任)夫人張志安,副隊長是王敬五(發業公司經理)夫人。
短短半個月,募得2200元,可以說相當成功了。募捐結束那天,女青年會特地舉辦茶話大會,答謝各界。受邀而來的,有東海關監督賈月璧,東海道尹高儀廷(高鳳和),煙臺鹽務署署長張承醮夫婦、坐辦王建章之夫人,東海道尹公署英文秘書鄭侯東等。另外,女子學校、培真女校、益文學校、毓璜頂幼稚園、登州文會學校、啟喑學校、毓璜頂醫院等都有代表參加。
1931年4月23日女青年會新會所落成時,「膠東王」劉珍年到場祝賀。他在演講致辭中,對女青年會寄予兩大希望:「一為發揚道德,二為闡明學術」。
眾多社會精英、名流的參與,使女青年會迅速擁有了影響力,其「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宗旨,得以漸次實踐。
從幼稚園開始
作為一個女性團體,幼稚教育必定成為其關注的領域,事實上,早在1925年秋女青年會成立之初,就創辦了一所幼稚園,「一切設施均按教育部制定」。幼稚教育成為煙臺女青年會最有特色的一項工作。它所倡導的理念與做法,今天看來也不過時,放在近一百年前的中國,可以說是相當超前了。
比如,她們特別「注重改良兒童之環境與健康,以及父母教育」。幼稚園經常舉行「母親研究會、兒童幸福運動、兒童健康比賽和夏令兒童義務教育班」等活動。
讓我們來看看具體都有些什麼內容。
孩子的身體健康,被幼稚園視為頭等大事。每屆學期開始,都要查體。幼稚園延請煙臺「泰康醫院院長陳興九檢查兒童之體格,凡有病症者,皆分別通知其家長,令其迅速診治,籍保健康」。
我們現在的幼兒園、學校講求家校(園)互動,女青年幼稚園也講,她們會定期家訪。每學期期中,幼稚園教師會親訪學生家長,入戶調查兒童「在家庭中之習慣動作與背景」,發現不良習慣,予以糾正。
母親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諱言。而在當時,女青年會已把「母親教育」當作一項必修課,面向為人母者,專門研究「兒童之心理及養育之方法,使其認識兒童之時代並介紹有關家政兒童幸福之刊物」。每學期,女青年會舉行「小組母親會三次,懇親會兩次,參加人數二百餘名」。這種面對面的宣講與交流,想必會給那些媽媽們提供豐富的精神營養。
除了務虛,更有務實。1934年春,女青年會「特請王振華(即王震華)夫人教授(製作)中外小兒衣服,以美觀、衛生、經濟,合乎兒童衛生為目的」。秋天,又請「高馨芝夫人、顧實鼎夫人教以各種毛織品之做法」。參加這些活動者有三十餘人,都獲益良多。
漫長的夏天到了,女青年會做點什麼?當然是辦夏令營啊。人家叫「夏令兒童會」。每年暑期,她們「利用閒人、閒時、閒房,開設夏令兒童會」。招收「年齡自六歲以上十二歲以下之貧寒家庭的男女兒童,施以義務教育」。注意,是免費的!
1935年的夏令兒童會,有「劉文秀、曹秉雲、高俊儒等五位女士擔任教員」,參加活動的有七十餘名兒童。活動「以培養其人格,灌輸其國民常識,養成活潑健美的兒童生活為目標」。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夏令兒童會絕不是單純地哄孩子玩玩就完了,而是正兒八經的「有料」的夏令營。
據統計,到1935年,煙臺女青年會幼稚園已有十屆畢業生,計「850餘名肄業生,250餘名畢業生」,為近代煙臺兒童教育貢獻甚大。女青年會因此博得「煙臺服務兒童之正式機關」的讚譽。
妙齡壯志,知真求義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說辦幼稚園只是熱身,那麼,培養女性人才,才是女青年會的重頭戲。
煙臺女青年會設立了少女華光團。華光團是世界女青年會統一的組織,其「團箋」是「妙齡壯志,知真求義,擇善審美、家齊國治、立人達人,創設有方、女界先導、華夏之光」。
參加少女華光團的,多是高小和初中的學生,年齡從十二歲至十八歲不等。1935年,女青年會華光團共有三團,「計真光、培真、信義三校各有一團,團員共70餘人,精神頗佳」。
每支少女華光團都設益智、團員、娛樂、服務四個「興趣小組」,成員隨自己興趣加入,須「遵守團規,實地練習做事,養成良好公民之習慣」。
與如今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如出一轍,少女華光團也熱衷於舉行各種社會服務活動,她們有一個口號:「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如,「真光華光團於新年時舉辦募捐遊藝會,籌款120餘元,以六十元託鄭砥卿牧師施行賑濟貧民,餘數則補助學校布置招待室」。再如,信義華光團在聖誕節召集團員的弟弟妹妹們一起開慶祝會,「並各贈自製之玩具一種,以表友愛的精神」;而培真華光團則於聖誕節時,「為啟喑學校學生開一同樂會,並贈送聾啞生每人禮物一包」。
除此之外,少女華光團還會舉辦各種各樣的「團建」活動,如春令會、少女讀書會等。
1934年,華光團成員在南山蠶絲學校召開春令會,三十餘人參加,主題是「團契生活」。白天討論,傍晚舉行野火會,野餐,遊戲,唱歌,日落方歸。此外,華光團成員還去參觀過海軍青年會、小蓬萊閣和第四林區,姑娘們「深感興趣,獲益良多」。
至於少女讀書會,活動形式和今天的讀書會一樣,「利用閒暇時間閱讀課外讀物,增廣知識」。每周約三次,每次有二十多個姑娘參加,有專人指導讀書,「閱畢齊至遊戲場,做各種有益於身心之遊戲,以助興趣」。
此外,華光團還經常組織跨城市聯誼活動。如1935年7月間,天津少女華光團來煙舉行夏令營,華光團為她們「聯繫營址,到碼頭迎接,代為聘請講員,為之開歡迎會等」。有來有往,與不同城市的華光團們打交道,也為姑娘們拓寬了視野。
大家一起做運動
修建體育場,舉辦女子籃球、排球和遊泳比賽……體育事業也是煙臺女青年會值得記下的一筆。
1934年,女青年會修建體育場。體育場分三部分,西邊是籃球場,中間是網球場,東邊為兒童遊戲場。體育場備有各種體育器材,會員可以隨意享用。「場之四周種植名花異草,以助精神之愉快」。此外,「冬季備有沐浴室,專為會員及勞工婦女之用,頗為便利」,這個條件,已經堪比今天的健身房了。
有了場地,馬上著手組織排球、籃球隊。據記載,女青年會排球隊隊長為解美麗女士,李淑珍女士為副隊長。籃球隊隊長為王勇超女士。兩隊共有隊員二十餘人,多系煙臺各學校學生與職員。「星期一、三、五午後五時為排球練習時間,二、四、六為籃球練習時間,隊員球術頗有進步」。
有了運動隊,練得又帶勁,那就少不得要打比賽了。煙臺女青年會幾乎每年都組織女子籃球、排球和遊泳比賽,以鼓勵隊員「技術之競進」。
撿幾次有代表性的賽事說說。
1932年,女青年會發起首屆女子冬季籃球比賽會。賽前準備了「大銀盾一座」,規定「連勝三年者,始能獲得」。1933年冬季,因為趕上全埠運動會,籃球比賽會未能舉行。轉過年來,10月20日,舉行第二屆比賽會。參加者有真光、培真、志孚、崇德四支女隊。每場比賽,參觀者人山人海。前兩屆籃球比賽會,志孚女隊曾連獲兩次冠軍,真光、培真各得亞軍一次。
女子排球比賽,聲勢也挺大,「實為煙臺婦女界之體育放一異彩」。1934年夏季,女青年會排球隊剛剛成立,就與美國海軍青年會的婦女排球隊打了一場友誼賽,結果大獲全勝。次年夏季,對方捲土重來,準備一雪前恥。比賽開始,女青年會排球隊先勝一場,中間雖失利數次,但最終力克對手,獲得勝利。這場比賽大長中國女性志氣,女青年會董事王振華夫人高興壞了,「特設宴大羅天,款待優勝隊員,以資鼓勵」。
煙臺守著大海,擁有免費的天然海水遊泳場,可當時的婦女「多為舊思想之固蔽,不知享用」,遊泳這一運動似乎與中國女性無緣。女青年會努力改變這一現狀,提倡女子遊泳。每年夏季,開辦訓練班,「請專人教授遊泳術,入班者三十餘名,分成年、少女兩組,習學兩月之久」。同時每年夏天還舉行遊泳比賽會。這一舉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開風氣之先的意味。期待後續研究者能進一步發掘相關史料,幫助我們了解這段很有意思的歷史。
正當煙臺女青年會辦得如火如荼之際,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此後。「女青年會逐漸終止了活動」。其在煙臺的這段經歷,成為一份珍貴的城市記憶。
魏春洋 撰文/供圖
原文發表於《煙臺晚報煙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