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亞病夫」的黃昏
曾經,遠東的中國在清朝統治末期及民國混亂時期被稱作「東亞病夫」。
而近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其末期,則被冠上「西亞病夫」的頭銜。
兩者在時間上相差不遠。
這是那個時代面對西方列強的咄咄逼人,亞洲勢力孱弱的真實寫照。
東亞病夫與西亞病夫,大哥莫說二哥,大家都差不多。
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滿清政府沒落之際,進入20世紀,曾經有著數百年榮光的奧斯曼土耳其也逐步邁入帝國的黃昏。
夕陽西下的日子裡,奧斯曼陸續丟掉了許多地盤。
青年土耳其黨革了蘇丹政府的命,建立了憲政政府,西方國家拍手歡迎,同時利用奧斯曼內亂時期,毫不客氣地大快朵頤:奧匈帝國奪走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宣布獨立,克裡特島宣布與希臘合併。在北非,曾經的奧斯曼帝國勢力範圍從摩洛哥到埃及,除了兩個奧斯曼省份之外,都被英國法國控制了。就是這剩下的兩個省,也被另一個列強義大利盯上了,義大利進攻昔蘭尼加和的黎波裡塔尼亞。緊接著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奧斯曼帝國的土地又被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佔去不少,同時,阿爾巴尼亞宣布脫離奧斯曼帝國實現獨立。
這個時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跟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晚期何其相似!被瓜分,被侵佔,被肆掠,偌大的帝國,任人宰割任人魚肉!
這樣的苦日子,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還沒過完。
接下來,青年土耳其黨三巨頭陸軍大臣恩維爾、內務大臣塔拉特和海軍大臣傑馬爾發動政變,建立了軍事獨裁統治,取締了反對派政黨。
之後,親德的軍事獨裁政府,愚蠢地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並站錯了隊,站在德國奧匈帝國同盟國的一邊,要跟欺負自己的英法俄國等勢力討回公道恢復舊日榮光。結果,奧斯曼土耳其被揍得鼻青臉腫遍體鱗傷:
高加索敗於俄國,攻打埃及英軍失敗,被英國反擊,巴格達伊拉克地區、耶路撒冷大馬士革巴勒斯坦地區被英國攻佔,黎巴嫩敘利亞一帶落入法國手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除了本土之外的地盤差不多都丟掉了。
弱國無外交,戰敗國更是毫無話語權,打又不贏,在談判桌上談個鏟鏟,只有無條件接受屈辱的條約,是血,是淚,是毒藥,也得捏著鼻子一口吞到肚子去,除非不想活了。
戰敗時奧斯曼與代表協約國的英國籤訂了《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看一看英國給出的條件有多屈辱:
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完全開放予各國船隻。協約國可以徵用奧斯曼帝國的商船、海港、鐵路等設施。奧斯曼帝國須和其他同盟國斷交,德意志帝國及奧匈帝國的官員需於一個月內離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需解散其武裝部隊,並將其戰艦移交協約國。如帝國東部省份暴亂,協約國可進兵佔領之。協約國亦可在認為本身受威脅時派兵進駐土耳其的軍事重鎮。
過了兩年,作為巴黎和會附訂條約之一,奧斯曼與協約國籤訂了《色佛爾條約》,協約國的要價更高,內容更加霸道:
恰塔爾加線以西割予希臘,另外綏克至布哈尼耶以西主權暫歸土耳其,五年後(1925年)以公投決定是否併入希臘;
黑海海岸基雷松之東、艾爾新疆、木施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歸亞美尼亞;
包括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兩旁的「海峽地區」成為非軍事區,但協約國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美、英、法、意、日、俄六國組成「海峽管理委員會」,負責區內航運、燈塔管理及領航等事宜;
原屬奧斯曼之阿拉伯及伊拉克地區領土割予英、法兩國,成立新的保護地。其中卡拉塔施及馬爾丁以南歸敘利亞,摩蘇爾以南歸伊拉克;
奧斯曼必須廢除徵兵制,全國兵力不得超過45,000人,且不得有重型武器及空軍、海軍,亦不可以有大型商船;
奧斯曼帝國所得的稅收優先支付戰爭賠償及協約國佔領軍隊費用;
恢復治外法權。即使將來有任何政權繼承奧斯曼帝國,治外法權仍然適用。土耳其人民入籍於任何一個協約國後,即受治外法權保障,毋需再向奧斯曼政府繳稅;
如條款的執行情況不合協約國之意,伊斯坦堡將被佔領。
割讓國土,劃分勢力範圍,賠償,成立非軍事區和管委會(類似中國的租界),戰勝國在奧斯曼國內擁有治外法權和免稅待遇,若條約執行不到位就佔領其首都伊斯坦堡……
哇塞,這些條款,我們中國人讀起來是不是很眼熟?跟清政府被列強打敗後被迫籤訂的不平等條約,何其相似啊!甚至更狠!
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不敢籤賣國協議協議,就這樣中國國內還爆發了「五四運動」。
這樣的協議,代表土耳其與會的前首相也不敢籤!他帶了協議文本從法國色佛爾回到土耳其,土耳其蘇丹召集內閣開會,大家沒辦法最後投了贊成票才籤了。
這樣的賣國協議,有血性的國人都難以容忍無法接受。沒多久,現代土耳其之父凱末爾揭竿而起了,這是後話,跟本系列文章的主題沒多大關係,這裡暫且不提。
《色佛爾條約》,把「原屬奧斯曼之阿拉伯及伊拉克地區領土割予英、法兩國,成立新的保護地」。
這之前,這些地區已經被英法兩國私下裡劃分佔領了。條約從法理上徹底確認剝奪了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等地區的統治權。
這其中,包括了屬於阿拉伯地區的巴勒斯坦。
赫茨爾當年曾經多方做工作請求奧斯曼蘇丹允許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但被蘇丹拒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直謀求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的猶太人,卻不用再跟奧斯曼帝國的蘇丹打交道,如今,英國人才真正決定著猶太國是否能夠最終建立。
事實上,英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也就是《色佛爾條約》籤訂三年前,就給猶太人開出了一張支持其建國的支票,這就是《貝爾福宣言》。
英國人很雞賊,宣言中根本沒提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而是提的「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你細品,其中味道如何?
筆者品出一個字來,奸。
老奸巨猾的英國佬,其秉性一貫如此,看看近年來英國的政客們的脫歐表演,就可看出他們有多麼雞賊了。
·2·英國人的算計
英國人以小小島國的人力物力縱橫世界建立日不落大帝國,除了率先實現了工業化,在物質上領先之外,在手腕和策略上沒些道行肯定是不行的。
其道行之一,就是善於利用他人為己所用。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跟德國結盟,攻打英控埃及和黑海那邊的俄羅斯。這給了英國武力介入覬覦已久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地區的機會。英國的殖民地印度與埃及之間,存在一片空白,也是大英帝國的梗阻,這就是地處東西往來要衝之地的兩河流域和巴勒斯坦地區。奧斯曼帝國幾百年來對此地的統治這時已經力有不逮。
英國人一方面派出由本土、澳大利亞紐西蘭等殖民地甚至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組成的軍隊,與奧斯曼的軍隊對峙,同時鼓動此地的阿拉伯人發動針對奧斯曼帝國的起義,前文已經提到過,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麥克馬洪派了勞倫斯進入中東幫助阿拉伯人起義。
「阿拉伯的勞倫斯」,成為阿拉伯起義和這段歷史時期一些阿拉伯國家如麥地那的漢志和敘利亞等國獨立的傳奇,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反映了這段歷史。一千多年前中國三國時諸葛亮舌戰群儒說服孫吳與蜀漢聯合對付曹魏,此時的勞倫斯,以一張利嘴說動和一己之力策動割據的阿拉伯各部落國王酋長一致針對奧斯曼,極大地支持了英國對奧斯曼的戰鬥,促使了這一地區的阿拉伯人的民族覺醒和國家獨立,與諸葛亮不遑多讓。
只不過,隨著介入這一地區更加深入,勞倫斯更大的夢想變成了要在這一地區成立阿拉伯統一國家,只不過他的這一夢想在一戰後被英法兩個戰勝國瓜分勢力範圍而終結和粉碎了。
歷史不容假設。
如果可以假設的話,假如阿拉伯的勞倫斯夢想成功了,今天中東地區的亂局或許就可以避免了。當然,隨著這一地區石油資源的大發掘,中東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空前提高,註定了大國力量——這個時候是英國法國,後來是蘇聯和美國——必然要介入其中,這一地區的和平穩定繁榮,只能是一場夢而已。
對於陷入一戰的巴勒斯坦猶太人而言,起初有些尷尬。
很多猶太人是從俄羅斯移民而來。俄羅斯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期爆發過兩次大規模的攻擊屠殺猶太人的大浪潮,如筆者系列文章前述,在西方世界引起強烈反響和針對猶太人的大陰謀《錫安長老議定書》就是俄羅斯炮製和最先發動的。而猶太復國主義之父赫茨爾的出生地在奧匈帝國,一戰時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基地也在德國,猶太復國所選擇的地方巴勒斯坦屬於奧斯曼帝國,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是盟友,猶太人左右為難,只好選擇了中立。
但是,在另外一些猶太人看來,正在與奧斯曼帝國作戰的英國人,才是猶太復國的希望所在,如果奧斯曼帝國一方最終取勝,在奧斯曼帝國治下,就更沒有猶太復國的可能性了。
因此,到了一戰中後期,猶太人組成了三個營,即英軍第38(主要招募於來自倫敦東區的猶太人)、39(主要招募於美國和加拿大的猶太人)、40營(主要由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自願者組成),參加英國在巴勒斯坦地區對奧斯曼的戰鬥。38營離開倫敦之前,官方還出面舉行儀式,儼然把這些人當成了自己的部隊,其籠絡猶太人的意圖十分明顯。這是1917年,一戰進行到第三年的事了。
另一方面,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還自發組織起來進行針對奧斯曼帝國的情報行動,按期提供給英軍。一個農業站的農學家阿龍·阿龍森領導的「尼裡」(意思是永恆的以色列決不會滅亡),就幹著這樣的事兒,這些情報對於即將攻入巴勒斯坦的英國將軍艾倫比十分珍貴。只不過,奧斯曼帝國很快就破獲了阿龍森的情報網,除了阿龍森逃走以外,其餘猶太人全部被殘酷殺害。
英國人的道行,還在於歷史上在跟列國爭奪中,善於製造和利用矛盾,利用自己與歐洲大陸隔著英吉利海峽的天然優勢,儘量將爭端甚至戰爭,留在歐洲大陸本土。這也是英國人「奸猾」的另一面。
從十六世紀開始,英國每個世紀都捲入過與歐洲大陸國家的戰爭,不是為了爭奪海上霸權,比如與西班牙的戰爭,就是為了防止歐洲大陸上的某個國家一家獨大從而控制歐洲大陸資源,比如英法戰爭,聯合法國與俄羅斯進行的克裡米亞戰爭等等。一個分離和力量分散的歐洲大陸,符合英國的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嚴格來說是歐洲各勢力之間進行利益重新劃分而發動起來的戰爭,戰場主要在歐洲,涉及到的其餘州也都在歐洲附近,比如地中海南岸的埃及之類的,或者中東的伊拉克巴勒斯坦敘利亞一帶。不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那真是世界大戰,除了南北美洲沒有成為戰場外,其餘有人居住的各州都捲入了戰火之中。
英國人的策略繼續堅持將戰火在歐洲大陸燃燒,同時出兵封鎖和佔領海上和相關戰略要地。
西歐戰線,戰爭開始時就是法國人頂在前面,100萬法國軍隊跟150萬德國軍隊死磕,英國人只出動了12萬到歐洲大陸與法國軍隊協同對德。到了後期法國戰損嚴重,頂不住了,英國才增加了力量,成為中堅。整個一戰,在西歐戰線,德國軍隊死亡120萬,法國130萬,英國只有70萬。
在其他戰場,英國人則加緊了對德國的勢力範圍的爭奪,英控殖民地紐西蘭派來的遠徵軍佔領了薩摩亞,同樣是英控殖民地的澳大利亞拿下了紐幾內亞,英國佔領了德國殖民地多哥,英法聯合控制了喀麥隆,德屬西南非洲被英屬南非佔領,後來,英國佔領了德國在東非的殖民地。
英國這種策略,後來被它的帝國繼承人美國所繼承並發揚光大,二戰中美國人放大了這種策略,終於站上了英國人曾經的位置,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到中後盤,出於策略需要,英國決定打下中東和奧斯曼帝國,迂迴進攻德國。
這樣,緊鄰埃及、奧斯曼控制下的巴勒斯坦成為英國人勢在必得的戰略要地。
戰爭,打的是消耗,拼的是各自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到了1917年,打了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主要交戰國造成的損耗都很大。老大帝國英國也遭不住了。
時任英國軍需委員會主席勞合·喬治,找到在曼徹斯特大學任教一名化學家哈依姆·魏茨曼,希望他能幫助英國解決炸藥短缺的問題。
(勞合·喬治)
魏茨曼很快發明新的方法,英國炸藥得到及時足量供應,成為戰勝敵人的重要支撐和戰爭物質保障。
勞合·喬治對於魏茨曼及時雨般的幫助非常感激。他誠摯地向魏茨曼表示,要向魏茨曼頒發榮譽。然而,魏茨曼拒絕了,說他個人什麼榮譽都不需要,如果真要認可他的工作好貢獻的話,魏茨曼表示,希望英國能為他所屬的民族做點什麼。
魏茨曼的希望,很快就有機會實現了。
勞合·喬治,沒多久就當上了英國首相。
哈依姆·魏茨曼,猶太人。
(哈依姆·魏茨曼)
從第一屆猶太人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開始,魏茨曼就參加了。他是一個猶太復國主義者,堅定地認為必須依靠英國實現猶太人復國。
·3·《貝爾福宣言》
當然,我們不能想當然地把英國人對於猶太建國的支持,完全建立在英國人對於魏茨曼在戰爭中對英國的貢獻要給予補償這一點上。
不過,歷史,總是有一些契機,要落在一些特定的人和事上面。
如果沒有這次魏茨曼的幫忙,沒有他幫過忙的勞合·喬治上臺,英國是不是、或者什麼時候才會真正支持猶太人建國,完全是一個未知數。筆者此前的文章中介紹過,十幾年前,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曾經給赫茨爾提出過支持猶太人在英控烏幹達(實際上是今肯亞)建立猶太國的方案,一方面此方案被猶太人復國主義大會代表否決,另一方面,張伯倫提出方案後不久緊接著就辭職了,加上赫茨爾病逝,英國的支持也就無聲無息地消失了,猶太人政治上復國變得遙遙無期,進展緩慢,只能在移民定居點上螞蟻搬家式的一點點滲透。
勞合·喬治,讀過筆者前文的應該有印象,赫茨爾第一次到英國活動時,他為赫茨爾所請,寫了相關法律文件。
勞合·喬治跟魏茨曼是老熟人了。這跟魏茨曼堅持要走英國上層路線有關,赫茨爾去世那年魏茨曼剛好30歲,出生於俄國的他這一年移居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執教,從此刻意跟英國上層人士打交道。
曾經當過英國首相的貝爾福,現在是新首相勞合·喬治的外交大臣。
上任不久,勞合·喬治就找來貝爾福,把當初跟魏茨曼所交流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貝爾福。
看在猶太人的錢的份兒上,貝愛卿,你就按照魏茨曼的要求,給他們猶太人開張支票吧。開支票又不費事,何況,以後猶太人要兌現,也只不過是到別人家的庫房裡支取。
英國佬,打得一把好算盤。
為什麼勞合·喬治這麼著急呢?
還是那句話,打仗,打的是人力物力財力。大英帝國家再有錢,也經不住整天放大炮不斷地往外拋啊。
一戰爆發之前,英國十分NB,不但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也是世界金融中心,每年對外投資佔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43%。美國當時欠著英國兩億英鎊外債。一戰過後,英國變成了淨債務國,政府花在戰爭上的開銷多達430億美元,其中包括借給法國、俄國等盟友的110億美元的貸款。為了支付這些費用,英國一方面通過增加稅收籌集到了90億美元;另一方面通過向國內和美國長期借款籌集到了270億美元;其餘的款項是從國內銀行借來的。
國內銀行,由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代表的猶太人把持著。猶太人在世界金融圈都吃得開。
為了爭取各地猶太人的支持,勞合·喬治不得不向猶太人伸出橄欖枝。
在這樣的背景下,《貝爾福宣言》出爐了。
宣言,是貝爾福在英國戰時內閣討論並徵求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意見之後,被授權寫給英國猶太復國主義聯盟主席羅斯柴爾德勳爵的一封信,通過這封信發出來的。
英國人雞賊的是,明明是寫給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勳爵的信,卻故意讓魏茨曼看到信的內容,讓魏茨曼轉交。典型的立牌坊行為。當時,魏茨曼是英國猶太復國主義聯盟的副主席,是聯盟的主要活動者和代言人。英國佬急需得到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代表的猶太金融圈子的支持,卻故作矜持,目的是通過魏茨曼向全世界猶太人擴散他們對支持猶太復國的信息,從而不僅獲得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支持,更獲得散居在各國的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猶太人的支持。
羅斯柴爾德家族從梅耶·羅斯柴爾德於十八世紀發家起來,建立起了龐大的金融帝國。到了十九世紀,其家族更是與戰爭結緣,大發戰爭財。拿破崙滑鐵盧戰敗,內森·羅斯柴爾德通過自己的情報系統先於英國政府獲得消息,搶先購入英國債券,大發橫財。此後成為英國國債最大債權人,掌握了英國金融命脈。該家族的第三代時,更是利用戰爭上下其手輸贏通吃。每當發生戰爭,他們便向各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戰後又為戰敗國提供賠款。1854年,在克裡米亞戰爭中,他們為英國提供了1600萬英鎊的貸款;1871年,他們又拿出了一億英鎊替法國向普魯士支付巨額戰爭賠款;美國內戰,他們是美國聯邦財政的主要財源。英國政府購買埃及蘇伊士運河股權時無法及時籌措資金,羅斯柴爾德家族迅速出手,幫助英國政府獲得了與法國共同控制蘇伊士運河的股權。
這封信很短,內容如下:
尊敬的羅斯柴爾德勳爵:
我非常愉快地代表英王陛下向您轉達同情猶太復國主義願望的宣言,該宣言已經提交內閣,並獲得批准。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並盡最大的努力促使這一目標的實現,應該明確理解的是,絕對不能使巴勒斯坦現有非猶太社團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受到損害,正如在任何其他國家猶太人所享有權利與政治地位不容損害一樣。
如果您能把這一宣言通知猶太復國主義聯盟,本人不勝感謝。
順致崇高的敬意。
阿瑟·詹姆斯·貝爾福
這封寫於1917年11月2日的信,充滿了英國式的老奸巨猾與世故圓滑,模稜兩可(不提支持猶太建國而提贊成猶太人建立民族家園),模模糊糊地貌似中立,實則含混其詞,既想表達支持猶太人以獲得猶太人支持,又想通過損害巴勒斯坦地區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獲得他們的支持,自相矛盾掩耳盜鈴的結果,必然造成此後該地區的極度混亂。
不過,這份信對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無疑是一個福音: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背書了,猶太人復國(信中稱為「民族家園」——既可理解為建國,也可理解為在此地建立特別行政區、社區之類的沒有主權的附屬機構等等)有望了!
對於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而言,則猶如晴天霹靂。此前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曾寫信給謝裡夫表示只要阿拉伯人起義反抗奧斯曼,英國人就支持阿拉伯人獨立。而英國人勞倫斯積極從事的阿拉伯統一國家的事業,則遭到無情的打擊。這封信發出的宣言,無論如何解讀,都不是對阿拉伯獨立或統一建國的支持。接下來,阿拉伯人將為此發出不斷的抗爭。
這封信發出的時間,離英國人佔領巴勒斯坦很近,第二個月,英國將軍艾倫比率軍進入耶路撒冷城,又過了幾個月,徹底打敗了奧斯曼三巨頭之一傑馬爾·帕夏的軍隊,佔領了巴勒斯坦全境。
這封信是叢林時代大國的表態,是大國意志的體現,對於巴勒斯坦地區的歷史而言,對於猶太人而言,對於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而言,極為重要。
不過,對於世界而言,當時還有更為重要的事件發生,那就是在貝爾福寫這封信5天後,英國結盟、與英法一起對付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的俄國,發生了人類歷史上開天闢地的一件大事:十月革命(公元1917年11月7日,是俄國俄歷10月25日,故稱「十月革命」),成立了蘇維埃政權。
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這件大事上去了,貝爾福宣言,被淹沒在了其中。
由十月革命最終產生了蘇聯。日後,發展壯大起來的蘇聯,將與走上世界頂峰的美國一起,成為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整個阿拉伯地區地緣政治的大玩家,以色列建國後,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與兩大玩家周旋。
此是後話。
貝爾福宣言是發出來了,猶太人的建國之路,還很漫長。
咱們下文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