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廣州國際城市創新傳播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第五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20)平行論壇「網絡聯通中外,命運心手相連」會議在線上召開。來自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大學等全國各大高校以及澳門網際網路研究學會的11名專家學者和業界精英齊聚一堂,圍繞新冠肺炎疫情給國際傳播帶來的新思考、「一帶一路」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形象建構及傳播、海外重點智庫的社交傳播特點、演好中國故事等話題展開探討並分別帶來學術主題演講。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廣州國際城市創新傳播研究中心主任侯迎忠教授主持開幕儀式。
會議伊始,侯迎忠教授主持開幕儀式並致開幕詞,首先簡要介紹了當前國際環境大背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令世界各國猝不及防,病毒給人們的生活籠罩了陰霾。疫情改變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節奏,衝擊了正常的社會秩序,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公共危機。緊接著,他介紹了與會嘉賓,對各位參會嘉賓表示歡迎和感謝,並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論壇上半場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羅坤瑾教授主持,來自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廈門大學和北京大學的6位教授圍繞「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國際傳播」「網絡群體敘事」「『一帶一路』的形象建構及傳播」「事實核查」「演好中國故事」和「對外傳播」等話題帶來主題演講。
--專家觀點--
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尹韻公帶來題為《新冠肺炎疫情給國際傳播帶來的新思考》的主題演講。他從制度、價值、文化三個維度對國際傳播進行分析。在制度傳播上,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強大的執行能力凸顯出我國的制度優勢,這也在制度傳播上給人們帶來思考。在價值傳播上,我國政府強調生命至上,「封城」、建方艙醫院等措施,都傳遞出這一價值理念。在文化傳播上,口罩本該是防控疫情的有效方法,但是現在卻變成部分國家的政治符號,在文化上產生了衝突。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博導、《現代傳播》主編隋巖以《網絡群體敘事的互文性及無限衍義》為題發表演講。他認為,網際網路的群體敘事會產生很多問題,如無限衍義、過度闡釋等,這在此次疫情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指出,群體敘事有三個概念:述本,即表述的文本,如電影、小說、新聞報導;底本,即形成述本的材料,如教刊;本事,即述本對某個事件的表述。用以上三個概念來看網際網路,可以發現其與傳統媒體敘事的差別。
大連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潤華帶來主題為《「一帶一路」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形象建構及傳播》的演講。他從「一帶一路」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意義、形象建構和國際傳播三個方面入手展開論述。在意義方面,他認為「一帶一路」作為一項惠及全球的公共產品,體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在形象建構方面,從「一帶一路」作為公共產品的特性、運作規範和「一帶一路」對全球公共產品供給創新三個要點進行討論。在國際傳播上,他則根據傳播內容和傳播視角、傳播渠道和路徑分析了「一帶一路」國際傳播的優勢和貢獻。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傳理學院院長、教授黃煜發表《事實核查:從理論到實踐》的主題演講。他從「資訊失序」這一術語入手,介紹其概念、意義、成因和識別方法之後,自然過渡到社交媒體與「資訊失序」的關係,基於此討論尋找事實核查幹預點的計算方法和研究設計,研究設計中的矯正機制包括了社會矯正和算法矯正。接下來,他講述了矯正機制中「自動核查流程」,流程包括輸入、數據收集和驗證環節,其中驗證環節需要學習模型、損失函數和優化算法,驗證既可以線上進行也可以離線進行,有監督和半監督兩種形式。「自動核查流程」是對事實核查進行的實踐。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導黃合水帶來題為《演好中國故事》的主旨演講。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演」的方式,來讓別人了解中國故事,援引了LOUIS VUITION、《星球大戰》等實例。他提出,「言傳不如身教,耳聞不如目睹,重講不如重演。我們應該更多地讓產品去傳播,用藝術去傳播,用娛樂去傳播。」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導陸紹陽結合多個案例發表題為《對外傳播要有新思路》的演講。他指出:「對外傳播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我國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他結合自己的調研經驗,討論了官方媒體在海外運營的困境,並從傳播技巧、適應不同傳播生態等方面提出建議。同時,他還提出,在進行對外傳播時,可以在作品的呈現方式、角色塑造和敘事技巧方面著力,打造適合跨文化傳播的作品。
論壇的下半場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國際城市創新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超教授主持。來自澳門網際網路研究學會、深圳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5位專家教授帶來他們的主題演講。
澳門網際網路研究學會會長張榮顯帶來題為《海外重點智庫的社交傳播特點分析》的主題演講。以Facebook為例,他分析了海外重點智庫如何運用Facebook來加強其國際傳播能力,並在此基礎上為中國智庫國際化傳播和發展中國特色智庫提供經驗借鑑。他的團隊在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後,總結出6個要點:一是歐美智庫全球綜合排名及社交媒體運營均佔主導地位;二是影響力前十智庫在Facebook佔據主要影響力;三是海外重點智庫更新帖文頻繁,發文形式多樣化;四是瑞士智庫影響力表現亮眼,注重發文形式;五是智庫關注議題多樣化且與自身屬性相關;六是中國智庫應積極利用社交媒體提升全球傳播力。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巢乃鵬以《大數據視野下的城市知名度——以廣東省城市為例》為題進行演講。他首先指出,城市知名度的研究大多局限於當代,且被量化為展覽次數、檢索次數、企業數量等。他將視野聚焦到廣東省,在Google Book Ngram和中文新聞資料庫中對廣東進行檢索,再利用城市知名度公式和城市媒體提及率公式進行測量,得出近百年來廣東城市知名度前十強,並分別對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媒體提及率進行數據分析,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最後,他提出,這作為初探性的研究,對於從歷史維度的認識城市知名度和揭示城市知名度與媒體提及率之間的關係有一定的意義。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曾一果帶來了題為《文明的衝突——<文化雜誌>關於澳門的歷史敘事與文化政治》的主旨演講。他指出,海上絲綢之路是中西交往的「觸媒」,而澳門是中外交流的一個節點,在歷史交往的過程中,澳門是「絲綢之路」繞不開的地方。他以《文化雜誌》中文版作為研究對象,深入考察了這份雜誌的歷史敘述對澳門城市身份建構的影響。
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春雷帶來題為《從輿情治理到「回歸常識」: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治理的邏輯轉向》的主旨演講。他認為,輿情治理是基於輿情後的結果的「回顧」,是基於「常識」的反思。他提出「口水效應」「公眾情緒被喚醒」等觀點,說明在輿情事件所處的社會系統中,除了有強大的認知系統外,還有強大的情感和情緒系統,在當前網絡新媒體上,要注重人們的利益訴求和情緒表達。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羅坤瑾帶來題為《中國脫貧攻堅故事的對外話語策略》的主旨演講。她認為,進入新時代,如何對外講好中國脫貧攻堅的故事是國際傳播的重要任務之一。她從中國脫貧攻堅故事的傳承、中外媒介視野中的脫貧攻堅故事以及脫貧攻堅故事的對外話語策略三個維度來分析如何對外講好中國脫貧攻堅故事,並提出「融入國際表達」「擴充敘事層次」「在『自者』和『他者』互動中構建中國故事」等對外敘事策略。
會上,各位專家學者分享觀點、共享經驗,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學術上的探討,得出許多具有啟發性的結論。論壇最後,羅坤瑾教授進行總結和答謝。她表示,專家們涉及到的話題非常聚焦,集中在中國國家形象的傳播建構、「一帶一路」的傳播、歷史維度下城市形象和城市認知的大數據挖掘上,帶來跨學科的思考和分享,議題豐富多元,內容十分充實。
(撰稿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學院龍彥霖、劉芷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