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27 中國科大新聞網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Sven Hofling等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論文以「編輯推薦」形式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美國物理學會Physics網站以「面向完美的單光子源」(Toward a Perfect Single-Photon Source)為題專門對該工作做了高亮報導。

單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術中的關鍵器件,不僅可以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特別是玻色取樣),同時也是量子精密測量的重要資源。量子精密測量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減少由於探測有限粒子而引起的統計漲落——散粒噪聲。

量子信息科學的發展為精密測量技術提供了新的物理資源。2004年,潘建偉和同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多光子糾纏NOON態,演示了比單粒子高4倍靈敏度的非局域的德布羅意波長(Nature 429, 158)。此後,基於糾纏的量子精密測量快速發展,其中,中科大研究組先後演示了6、8、10、12、18倍靈敏度的德布羅意波長,並擴展到冷原子領域。

壓縮態是壓制散粒噪聲的另一量子資源。量子技術的發展使得實驗物理學家可以在海森堡不確定原理的限制下,調節一對共軛量(如位置和動量、時間和能量等)的相對大小,把所需測量的物理量不確定性壓低。其中,有一類壓縮態被稱為強度壓縮,可以把光子數抖動降低到散粒噪聲以下;另一類壓縮態被稱為正交分量壓縮,比如相位分量的噪聲可以降低到小於經典相干態相位噪聲。在實際應用中,從2011年引力波探測器LIGO開始使用注入壓縮真空態來提供探測靈敏度,提高了50%的可探測事件數量。

1979年,Mandel從理論上預言,單個二能級系統的共振螢光中可觀察到強度壓縮。隨後的理論分析指出,直接探測多光子源的強度壓縮需要很高的螢光系統效率。但由於共振螢光的產生、提取和收集等過程中帶來的光子數損失,直接觀測強度壓縮一直以來是個巨大的挑戰。

中科大研究組長期致力於發展高品質的單光子源,首創了脈衝共振螢光方法,利用微腔耦合提高單光子提取效率。2019年,通過雙色激發[Nature Phys. 15, 941]和極化腔方案[Nature Photon. 13, 770]成功解決單光子由於極化損耗而至少損失50%的科學難題。在此基礎上,研究小組發展了高品質單光子源,通過對共振螢光的直接測量,證明了0.59 dB的強度壓縮,在第一物鏡處的壓縮量達到3.29 dB。這是自從2000年實現量子點單光子源後,科學家通過20年的努力首次在該體系直接觀測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無條件超越經典極限的精密測量奠定了科學基礎,也為在極低光功率下定義發光強度坎德拉這一基本國際單位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等單位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5.153601

美國物理學會報導: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ics.13.s127

歐盟計量研究項目「量子坎德拉」:http://www.quantumcandela.org/project.html



(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Nature Physics:國防科技大學在量子弱測量到強測量過渡的物理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歡迎課題組投遞中文宣傳稿,投稿方式見文末撰稿| 由課題組供稿近日,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物理系張杰、吳春旺和陳平形與以色列威茲曼研究所、以色列巴伊蘭大學合作,在量子弱測量到強測量過渡的物理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等在納米諧振子的聲子模式相干操控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納米諧振子聲模相干操控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教授郭國平、副研究員宋驤驤、鄧光偉(現電子科技大學研究員)等人與美國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教授田琳,以及本源量子公司合作,實現了空間上非直接連接的諧振子之間的聲子模式相干操控。
  • 前沿|潘建偉:量子通信不會取代現有通信方式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
    在超導量子計算方面,我國近期也有望實現超越谷歌的「量子計算優越性」。在超冷原子體系中,我國在規模化原子糾纏的製備與操縱,對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分子反應等的量子模擬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這為實現超冷原子體系的專用量子模擬機奠定了基礎。離子、矽基量子點等物理體系同樣具有多比特擴展和容錯性的潛力,也是目前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的熱點方向。
  • 專注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技術,「國儀量子」獲高瓴領投數億元B...
    作者:李子月編輯:石亞瓊**36氪獲悉,量子精密測量儀器公司國儀量子完成B輪融資數億元,高瓴創投領投,同創偉業、基石資本、招商證券跟投。本輪融資用於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研發和自主高端科學儀器的行業應用。國儀量子成立於2016年,致力於以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計算為核心技術,打造先進儀器產業集群。
  • 量子真隨機數發生器研究取得進展
    超高速真隨機數發生器簡化設計方案(上)與後處理方法(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郭弘教授課題組與物理學院張建瑋副教授課題組開展合作,在用光學隨機源設計研製量子真隨機數發生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雷射物理快報》(Laser Physics Letters)上,論文題目為《基於超亮發光二極體實現速率1.6 Tbit/s 的真隨機數發生器》(Yu Liu, Mingyi Zhu, Bin Luo, Jianwei Zhang, Hong Guo.
  • 同濟大學任捷教授課題組在人工智慧交叉物理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大學任捷教授課題組在人工智慧交叉物理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在Phys.Rev.Lett.上發表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
  • 進展|單層WSe2中單光子發射中心的輻射複合機理取得進展
    最近,在二維體系中利用缺陷發光實現了單光子光源,這為片上集成量子光學網絡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然而,這些二維材料單光子發光中心的來源以及其輻射複合機理依然不是很清楚。基於此,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許秀來課題組結合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物的能帶特性並利用極化分辨的磁光光譜對單光子發射的複合機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 「量子加密」現破綻?看「攻擊者」怎麼說
    量子加密驚現破綻》的文章,報導了近期上海交大金賢敏教授團隊關於量子密碼攻防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金賢敏教授表示,該工作並非否定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性,恰恰相反,只要在源端增加更高對比度光隔離器就可以解決此漏洞,從而保證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性。聲明全文如下:我們注意到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對我們近期完成的量子密碼攻防研究工作進行了報導,相關消息的中英文版本都得到了廣泛關注。
  • 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發展及應用前沿報告2020
    近年來,我國在基於光纖網絡的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和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技術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的深入研究,在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實用化和應用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並在金融、電力等相關行業領域成功開展了應用示範,總體上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實現200秒突破
    但是,對於「九章」而言,Barry Sanders卻毫不吝嗇讚美之詞:「我認為這是量子計算領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這個實驗不存在爭論,毫無疑問,該實驗取得的結果遠遠超出了傳統機器的模擬能力,實驗取得的結果遠遠超出了傳統機器的模擬能力。這個實驗技術挑戰非常巨大。為了獲得此結果,他們必須解決許多非常困難的技術問題。僅僅在技術層面上,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也令人印象深刻。
  • 【新華社】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2月27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彭承志、
  • 中國量子計算新突破!6億年的活兒,這臺計算機只用200秒就幹完了
    今年9月份,合肥本源量子自主開發的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正式向全球用戶開放,該平臺基於本源量子自主研發的超導量子計算機——悟源(搭載6比特超導量子處理器夸父 KF C6-130)。資料顯示,本源量子成立於2017年9月,由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轉化而來。
  • 中科大80後「量子鬼才」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量子計算獎
    博士期間,他以第一作者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單電子自旋的實時量子躍遷和非破壞性測量,為固態量子計算解決了一個基礎性難題。 陸朝陽畢業後回國,加入潘建偉帶領的中科大量子信息「夢之隊」,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多光子糾纏、光子操控等方向上獲得突破。 28歲的他成為中國科大最年輕的教授。
  • 迷你《星際迷航》:中科大實現單光子高維量子態「瞬間傳輸」
    科幻片《星際迷航》有一句著名臺詞"beam me up Scotty"(傳送我吧,史考提)只不過,過去科學家們只做到了二維量子態的隱形傳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在《物理評論快報》(PRL)上報告了最新進展:利用6光子系統,他們對單光子的三維量子態實施了高效的隱形傳送。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袁璐琦課題組及合作者研究單光子量子傳輸...
    本文報導了在外加超強耦合驅動場作用下,實現單光子量子傳輸頻率操控的研究。近年來,隨著量子技術的不斷發展,有效的操控單光子的量子態可以為量子信息處理提供潛在的應用,因而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原子—波導耦合系統中,波導光子與原子發生強相互作用,為研究量子非線性光學,實現光子—光子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性。
  • 中國雷射聚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神光裝置上努力提高相對論電子束品質和能量沉積效率以及中子產額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聚焦間接驅動慣性約束聚變01慣性約束聚變 (ICF) 是利用高功率雷射等驅動源實現聚變點火進而獲得較大能量增益的一種受控聚變實現方式,因其有望解決全球能源問題而備受矚目。
  • 量子科技產業化:「無人區」裡「加速跑」
    新華社合肥10月22日電題:量子科技產業化:「無人區」裡「加速跑」  記者徐海濤、汪奧娜、馬姝瑞  最有知名度的是量子通信,最有想像力的是量子計算,最有可能先實用化的是量子測量……記者近日在我國量子產業的重要聚集地安徽合肥採訪獲悉,在這片產業「無人區」裡,一批中國企業正與國外企業站在同一起點,為擁抱產業化浪潮加速
  • 我國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進展。該實驗室郭國平研究組與其合作者深入探索二維層狀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應用於半導體量子晶片的可能性,實驗上首次在半導體柔性二維材料體系中實現了全電學調控的量子點器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半導體門控量子點作為一種量子電晶體已成為量子晶片的熱門候選體系之一。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體系因其天然的單原子層厚度、優異的電學性能、易於集成等優點,成為柔性電子學、量子電子學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
  • 華中科大提出量子傳感新方法 為突破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提供可能
    量子科學與技術是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研究領域,引領著物質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巨大變革。量子傳感與精密測量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在現實世界有著極富前景的應用。如何利用量子資源突破標準量子極限測量精度是這一研究方向的關鍵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