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地產網 2014年,對大陸和臺灣而言又是破冰的一年。
7月7日,作為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臺灣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率四十餘家臺資企業來到大陸展開交流活動。
這也使得業界首次關注這家臺資房企,對於房地產業界而言,此次兩岸進一步交流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7月7日深夜,賴正鎰接受了觀點地產新媒體的採訪,以親身經歷闡述了他對臺灣企業投資大陸房地產的理念,表達了一位臺灣房地產從業者的觀點和態度。
「未來五年左右,在涵碧樓開到第十家的時候,鄉林會把涵碧樓在上海或香港獨立掛牌上市。」對於鄉林的未來,賴正鎰畫出一幅鴻圖巨製。
「我今年57歲,希望在80歲那一年全球有200個涵碧樓。」
鄉林的野心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是賴正鎰深愛的詩,不但是年少生活的寫照,更是他帶領鄉林一路披荊斬棘的堅持所在。
出生於臺灣雲林縣古坑鄉草嶺山上,成長於少年喪父的貧困農家,年少時的艱苦生活造就了賴正鎰堅持與執著的性格。
1975年,當時還是個高一學生的賴正鎰成立「草嶺登山健行隊」,這便是鄉林集團創建的濫觴。1980年,時年21歲的賴正鎰賺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成立了鄉林建設公司,開始涉足房地產市場,但這個決定卻讓他栽了大跟頭。
1986年,嗅到房地產市場復甦契機,賴正鎰重整旗鼓,圈下臺中市漢口路地價最貴的地區。
1997年,鄉林面臨第一個十字路口。賴正鎰宣布18億新臺幣收購日月潭涵碧樓,並決心要做出臺灣前所未見的國際超星級酒店。
然而,在當時的背景下,這個決定看起來簡直就是「天不利、地不和」,更無人看好。
日月潭涵碧樓剛開始規劃,臺灣便遭遇「九二一大地震」,日月潭所在的南投縣是重災區,日月潭更淪為無人看好的過氣風景區;此外,市場存在種種質疑:過高房價能否被市場接受?規模太小的酒店如何盈利?但賴正鎰咬牙堅持了下來。
2002年3月,日月潭涵碧樓面世,當時每晚房價12300元臺幣。最新數據顯示,日月潭涵碧樓住房率固定在85%以上,每月平均到訪人數超過5000人次,當中以40到55歲為最多,約佔6成,其中8%為大陸客人。
2005年,鄉林建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在臺灣掛牌上市。
而今,鄉林再次來到十字路口。2008年,鄉林提出「1030」計劃,即10年內在大陸興建30家以「涵碧樓」命名的大型房地產綜合體,涵蓋高端酒店、購物中心等複合式投資項目,預計投資總額300至500億元。
至今為止,鄉林已進駐成都、桂林、三亞、揚州、無錫、昆明、廈門等城市。
「未來五年左右,在涵碧樓開到第十家的時候,鄉林會把涵碧樓這個品牌在上海或香港獨立掛牌上市。」對於鄉林的未來,賴正鎰還畫出一幅鴻圖巨製。
「我今年57歲,希望在80歲那一年全球有200個涵碧樓。」
從2015年起,鄉林便跨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即在日本、美國、歐洲、大洋洲等地開出200家涵碧樓,讓涵碧樓成為全球品牌,並將經營形態擴及度假休閒商務旅館,讓鄉林成為全球運營的企業集團。
儘管目標宏偉,賴正鎰卻不焦急,「跑快的不一定贏,剛剛好才有機會贏,鄉林要保持中庸速度。」
回顧鄉林發展史,從旅遊業跨越不動產市場、從興建住宅到開發國際超星級度假酒店、從臺中進軍臺北、從臺灣到大陸,每一次的轉型與蛻變,鄉林集團總是以穩健、精細為先。
青島涵碧樓的精耕細作正是鄉林穩健、精細的體現。
7月7日當晚,賴正鎰在北京宣布,世界企業領袖高峰會青島涵碧樓論壇永久會址啟用典禮將於8月2日正式開幕,這意味著鄉林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個項目正式入市。
此前該項目曾多次高調宣布要在2013年5月開業,至今已延期一年有餘。
「這都是沒辦法的事,必須做精細。」賴正鎰坦言,青島和南京項目延後開業,確實影響了鄉林在大陸的整體建設速度。
「這也急不得,結婚之後自然生小孩,哪一年生,我覺得不是很重要,但是幾年內一定會生。」
兩岸的差異
此次來到大陸,賴正鎰特別強調其另一個身份,即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他也是用這一身份帶領四十餘家臺資企業來到大陸展開交流活動。
「兩岸經濟交流放開得太慢了,鄉林是臺灣上市房企,進入大陸只有四年而已。」賴正鎰感嘆道,類似鄉林這樣經營數十年之久的臺灣房企,最大的問題就是進不來大陸。
在賴正鎰看來,港資房企最大的競爭優勢就在於香港政府相關方面的政策是放開的,「更早進入大陸房地產市場的港資房企在大陸投資如魚得水」。
但臺灣對大陸的政策則很緊張,對此賴正鎰不無意見:「臺灣對臺資企業在大陸的發展綁手綁腳,嚴重束縛了臺資企業在大陸的發展。」
早在25年前,臺灣開放兩岸探親時,賴正鎰就曾以個人身份考察大陸市場。十多年前,他在萬通地產董事長馮侖的協助下,將臺中市「鄉林帝國雙星」項目在當年四季房展會上展示。隨後,他還在江蘇崑山首次試水房地產開發,但規模很小,以後未有進一步大動作。
內地房地產市場剛剛告別黃金十年,鄉林始終在觀望。賴正鎰也坦承自己錯過好時機了:「當時我也沒想到大陸沒有受到2008年金融風暴的影響,反而在2008、2009年大幅上漲,這是我們看錯了大陸市場。」
時機固然重要,但兩岸之間緊鎖的大門也是鄉林的一大障礙。2006年,賴正鎰曾說:「我們從臺灣繞了一天才到北京,如果兩岸『三通』之後,兩個半小時就可以。」
如今兩岸三通逐漸成為現實,然而能否進一步開放仍是臺商的最大阻力。
回顧兩岸交流歷史,2009年國臺辦發布八項具體方案明確表示,未來將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臺資企業拓展大陸市場,並參與大陸擴大內需的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建設。
直到2011年,臺灣監管部門才同意取消上市公司不允許在大陸直接投資房地產開發的規定,並放鬆對不動產開發企業赴大陸投資金額的限制。
2014年6月28日,應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王鬱琦的邀請,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如期完成對臺灣為期4天3夜的訪問。這是65年來主管兩岸事務高層的第一次正式接觸,被認為是兩岸交流進入一個新的裡程碑。
7月7日,作為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率團來到北京展開一系列回訪活動。
「這次來最主要就是兩岸之間在談服貿協議,希望臺灣能夠盡數通過。」此外,賴正鎰透露,此次交流後,兩岸房地產市場或許有更多交流的機會。
早在2007年,鄉林集團便邀請萬科、萬通、富華、遠大等各大房企赴臺訪問,但最終沒有房企願意進入臺灣。
「王石說臺灣的規模那麼小,那麼精緻,我們不是對手。」賴正鎰認為,跟臺灣比起來,大陸房企最大的障礙是產品規劃,「大陸做的產品非常大,但是精緻度跟臺灣比起來還是有點落差」。
不過,他同時指出,大陸房企規模大,臺灣房企也不是他們的對手,這是兩岸的差異。
機遇與挑戰
關注大陸多年,賴正鎰稱他一心一意要進入的始終是北京市場。
「20年前,鄉林第一站到北京,當時是跟北京飯店旁邊的南池子街『談戀愛』。」賴正鎰無奈道,到現在一直還在失戀中,或許有一天會成。
對賴正鎰而言,沒有在北京建一個涵碧樓太不應該了,「一定要建一個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四合院式涵碧樓,鄉林一定會完成這個。」
賴正鎰還提到,桂林是鄉林最早進入的城市,但現在連徵地都沒有完成,即便賴正鎰將長子專門派遣到桂林推動項目運作,仍然困難重重。
作為臺資企業,鄉林畢竟還是來晚了一步,未來或許面臨競爭更加激烈。
對此,賴正鎰顯得樂觀得多。他指出,臺灣同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很激烈了,何況到大陸來,能比照鄉林這樣的開發商應該不多。
「雖然有些大陸企業也在慢慢走向文化產業,並有做大項目的優勢,但是臺灣企業有很強的做精緻的優勢。」賴正鎰表示沒有壓力,並指出鄉林會走自己的方向和路線,也會創造自己風格特色的產品。
對於30家涵碧樓是否會形成同業競爭的問題,賴正鎰指出,每一個涵碧樓其實規模都不大,南京項目房間最多也才300個,青島、南京等城市的購買力都足以支撐區域項目購買,因此各地涵碧樓之間不會打架,反而都是互補的。
今年以來,市場普遍看空樓市,對於鄉林在大陸的布局是否會受到影響的問題,賴正鎰回應稱,這對臺灣房企來講是很習慣的。
「臺灣房地產一直都不是很好,因為政府天天打壓。大陸雖然也是,但是剛性需求太強了,是沒有問題的,根本不用擔心。」
自2002年至今,國內房地產市場一直是斜線上升,開發商大多賺得盆滿缽滿,這一點從土地市場的瘋狂可得一窺。
但是賴正鎰謹慎指出,按照臺灣經驗,如果大家都沒有風險管理,只要有風吹草動、景氣反轉,這些企業都非常危險,「我看到大陸開發商並沒有警覺到房地產的危機」。
儘管如此,賴正鎰仍對內地房地產市場十分樂觀,認為「大陸房地產再蓬勃發展15年都不會有問題。」
以下為觀點地產新媒體對臺灣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先生的採訪實錄:
觀點地產新媒體:鄉林在臺灣有將近40年的歷史,特點是什麼?發展模式上有什麼可供其它企業借鑑的?
賴正鎰:鄉林一直是走高端,做金字塔上面的那一塊,跟一般的市場有間隔。鄉林是打造過去從來沒有的生活體驗,這跟其它的開發商不同。
從土地開發到規劃設計,一直到蓋房子和銷售環節,包括售後服務管理和物業管理,鄉林全部自己完成。臺灣只有鄉林一家是這樣做的,這是有別於其他房企的地方。
觀點地產新媒體:有沒有給自己一個計劃表?
賴正鎰:我今年57歲,希望在80歲那一年全球有200個涵碧樓。
觀點地產新媒體:有沒有具體的上市計劃表?
賴正鎰:我希望5年內,發展到至少有10家涵碧樓左右,會打包到香港或上海掛牌上市,這樣才有意思。
觀點地產新媒體:今年方興地產把金茂酒店分拆到香港上市,您怎麼看?
賴正鎰:酒店連鎖行業最有名的是四季、威斯汀這種國際品牌,通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涵碧樓也已經發展出自己的品牌。
涵碧樓的業主是鄉林,自己開發、管理和經營。
品牌是很重要的,相信在未來10年之後,鄉林建設的涵碧樓品牌會是世界知名品牌,不止在大陸,在美國、日本、歐洲、東南亞同時在布局。
觀點地產新媒體:青島和南京的項目入市以後,預期的銷售金額是多少?
賴正鎰:現在青島項目的目標大概是30億元,南京差不多35億元,成都大概是三四十億,但是我們每年會慢慢加大。
觀點地產新媒體:未來在香港上市的話,業績體現就快了。
賴正鎰:其實也不急,計劃是五年,七八年也沒關係,反正是自然發展。結婚之後自然生小孩,哪一年生,我覺得不是很重要,但是幾年內一定會生,所以我覺得還好。
不是刻意一定要做到什麼樣,一個企業如果一定要怎麼樣做,就會造成品質、特色的缺陷。賺那麼多錢幹什麼?每天工作18個小時累死人。我覺得應該做一點有特色的,未來真正被全球公認為最頂級的、最好的,才是最重要的。
觀點地產新媒體:在選地的時候,對城市經濟更看重還是對區域旅遊資源更看重?
賴正鎰:選地還是會在三級以上的城市裡面,人口大概在三四百萬左右的都市。在都市中心,起碼距離中心不遠,同時又有特殊自然景觀的地方做開發,這會是鄉林的首選。
在南京、青島等項目所在的區域,都是三五年後可能變成市中心的地方。
鄉林在青島選的那塊地,以前是很偏的,現在則是青島新的市中心,南京也是。在桂林選地,鄉林選擇離市中心20分鐘的距離,從機場到達項目半個小時就可以,但希望是非常漂亮的、有山有水的地方。
所以鄉林選地還是以自然景觀搭配為原則,有山有水的地方是我們的首選。在北京,我為什麼喜歡紫禁城?因為太有歷史特色了,所以鄉林才會希望能在紫禁城附近選地。
20年前,鄉林第一站到北京,當時一心一意是跟北京飯店旁邊的南池子街「談戀愛」,到現在還在談,但一直在失戀中,或許有一天會成。主要有四合院的問題,土地一直無法動遷。
現在鄉林一直在朝陽區找地,當然不一定在那個地方,只是覺得南城或許也有機會。
沒有在北京建一個涵碧樓太不應該了,一定要建一個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四合院涵碧樓,一定會完成這個。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更傾向在大陸投資住宅和綜合體?
賴正鎰:現在南京和成都項目已經是綜合體,南京是28萬平米方的房子,酒店8萬平方米,其它都是綜合體。
觀點地產新媒體:有沒有專門開發單獨的住宅項目?
賴正鎰:鄉林不會單獨拿住宅土地,跟大陸開發商拼住宅是拼不過的。舉牌第一聲之後,我們就回家了,大陸開發商可能會舉牌幾十次,臺灣房企的心臟不夠強。
鄉林一定會堅持綜合開發,基本都是有一個涵碧樓,做文創以及醫療、美容的開發。整體來看,就因為這樣才會同時啟動30個城市的項目。
如果在一個城市蓋完涵碧樓之後,再去拿第二塊土地的時候,政府就不會特別優惠,也不會給特殊土地,只能去掛牌、投標拿地。去參與投標的話,鄉林是沒有優勢的,所以策略上還是會整體綜合開發,把有臺灣特色的產品帶到每一個開發項目裡。
觀點地產新媒體:臺灣的高端公寓非常棒,但是大陸好像很少這類產品?
賴正鎰:其實現在大陸產品很多都不錯,已經非常好了。
觀點地產新媒體:有沒有這方面的壓力?
賴正鎰:還好。在臺灣,同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很激烈了,何況到大陸來。但是能比照鄉林這樣的開發商應該不多,所以我們沒有壓力,會走自己的方向和路線,也會創造自己風格特色的產品。
觀點地產新媒體:公司之前沒有做過購物中心,青島項目首次做有沒有壓力?
賴正鎰:每一個涵碧樓裡面都有一個購物中心,青島做得不大,只有28個店,南京有120個店,成都有300個店,都是Shopping Mall的概念。
現在我們必須跟淘寶網拼,聽說現在大陸消費都是去百貨公司看貨,試完之後再到淘寶網買更便宜的,百貨公司就成了展示中心,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現在是一種體驗式購物,鄉林必須去創造新東西,讓購物不是買東西,而是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鄉林做了玻璃罩,裡面種了樹,讓顧客進來一天不需要出去的,帶著小孩整天就在Shopping Mall裡面逛街、休閒、吃東西。
鄉林在規劃設計的時候就是完全區別於傳統百貨公司形態,青島涵碧樓在沙灘旁邊買了一塊完全做商業的地,大概80家不同的店,把臺灣鼎泰豐包子、臺灣啤酒屋、士林夜市裡面好吃的東西、誠品書店等都帶過來,現在準備施工,明年5月份應該能開幕了。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對青島酒店市場預期怎麼樣?青島酒店客源市場是什麼樣的?
賴正鎰:我們定的是30%大陸客戶,30%外國客戶,但是兩年之後,希望60%是大陸客人,40%是外國客人。
觀點地產新媒體:10年以後大陸有30多家涵碧樓,擔心不擔心30家涵碧樓相互競爭?
賴正鎰:涵碧樓分布在不同城市,青島900萬人,山東9600萬人,江蘇有7000萬人,周圍一兩億人消費,所以對每個酒店是互補的,自己之間不會競爭的,因為都不大。
南京項目300個房間,整個江蘇市場如此龐大。我們在歐洲、美國等地也在籌備,可以把歐美、日本、韓國等地的人吸引到大陸來住在我們的酒店,大陸人到世界各國去旅遊,看到涵碧樓這個品牌,也可以到那邊去消費。
連鎖酒店的優勢就在這裡,威斯汀在全球有100多家酒店,習慣住威斯汀的人,到哪個地方去都是住威斯汀,因為有一定的品質。
觀點地產新媒體:威斯汀的定位是商務酒店,涵碧樓呢?
賴正鎰:涵碧樓是介於商務和度假之間的酒店,也不是純度假酒店,因為純度假的話不應該蓋在城市中心,用度假休閒的概念接部分商務的客人。
當然,純商務的客人也不會住涵碧樓,公司出差的費用一定有額度限制,這類客戶頂多消費1000元,涵碧樓做的是高端產品,針對的是高端客人,最低消費3000-4000元,所以應該不會有太多顧慮。
觀點地產新媒體:賴總是以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身份來大陸,以後兩岸交流會更廣泛?
賴正鎰:這次我帶領臺灣商業總會來大陸,就是為了談服貿協議的事情,以促進兩岸交流。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剛剛訪問了臺灣,談到了很多細節部分,這是第一次兩岸最高層級的訪問,是第一次針對兩岸事務官方對官方的正式談判。
此次來大陸就是對未來推動的細節繼續進行深入商談,比如大陸人能在臺灣中轉飛往其它國家。現在臺灣開放自由行的城市26個,我們希望增加到54個;兩岸直飛的機場有54個,希望這54個機場都能夠開放。現在兩岸自由行一天4000人,希望能夠開放到1萬人。
兩岸的金融領域希望能夠盡數互通,臺灣銀行在大陸設立的分行,好像只有一兩家在試著營業,還不能收受人民幣或者放款,希望兩岸之間銀行能夠更加開放,互相設立分行,這樣臺灣資金可以到大陸來,大陸資金可以到臺灣去。現在還很多限制,希望能夠儘快開放。
觀點地產新媒體:這次兩岸交流以後,大陸房企到臺灣投資的政策會有放開嗎?
賴正鎰:臺灣正在推動一個新的投資移民法,很多大陸人在臺灣上大學,但是臺灣法律規定不準他們在臺灣就業,這是不對的。
現在臺灣的出生率只有0.9,未來25年,臺灣人口會下降500萬人,未來臺灣的生產力會受到嚴重影響。
一定要靠移民,臺灣反對大陸人移民去臺灣是不對的,所以現在在修法,希望在一兩年內會出臺,能夠鼓勵大陸人到臺灣去投資、移民,也歡迎去臺灣購買房子和蓋房子。
觀點地產新媒體:2006年,萬通便去臺灣投資項目,在臺灣還有其他大陸企業的地產項目嗎?
賴正鎰:現在大陸進去臺灣真正做房地產開發的只有萬通一家,就在淡水,項目賣得非常好,已經賣完了。
當時臺灣房價大概是三四十萬臺幣每平方米,萬通賣到70多萬每平方米,很厲害。
觀點地產新媒體:2007年,萬科、萬通等一批大陸房企受您的邀請去臺灣走了一圈,後來好像沒有企業去投資?
賴正鎰:我邀請了王石,王石說臺灣的規模那麼小,那麼精緻,我們不是對手。但是大陸房企做得那麼大,臺灣房企也不是他們的對手,這是兩岸的差異。
觀點地產新媒體:大陸房企到臺灣開發,您覺得會遇到哪些障礙?
賴正鎰:最主要是臺灣開發商的產品非常小、非常精緻,大陸開發商的產品非常大,但是精緻度跟臺灣比起來還是有點落差。跟臺灣比起來,我覺得大陸房企最大的障礙是產品規劃,可能這方面競爭起來會遇到問題。
這也是大陸開發商到臺灣考察後都沒有進去的原因,大概就是臺灣規模太小,大陸習慣做這麼大的規劃,不習慣臺灣那麼小的。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之前嘗試和萬通合作一些項目,後來沒有進行下去是什麼原因?
賴正鎰:馮侖本來找鄉林去天津,談了好幾次沒有談成,最主要是馮侖一直希望鄉林只做酒店。但是一個酒店的投資至少是12年以上,只做酒店哪裡能賺錢?我們希望酒店跟房地產搭配進行整體開發,靠住宅部分賣掉的利潤來補給酒店,純粹做酒店是不會賺錢的。
觀點地產新媒體:以後有機會會不會與大陸房企合作?
賴正鎰:當然會,可能性很高,鄉林與大陸很多房產公司都一直保持聯繫。
在北京、上海、南京、廈門等很多城市,鄉林都有跟當地開發商聯繫,只是需要一點時間,因為要磨合,各方想法都不大一致。大原則上,鄉林的想法是自己取得土地,自己開發。
觀點地產新媒體:在大陸發展的話,和港資企業相比,臺資企業的優勢和短板有哪些?
賴正鎰:港資房企佔有優勢,因為他們先進來;兩岸開放以後,臺灣房企才能進來大陸,臺灣對房企開放得太慢了。
臺灣對臺資房企綁手綁腳,影響臺資企業到大陸發展。鄉林在臺灣上市才四年,現在到大陸投資,青島項目沒有用完的資金不能拿到南京去用,必須要退回臺灣再申請一次。但香港不會,香港的競爭優勢就在這裡,香港政府是放開的。
這十幾年來,香港房企到大陸投資如魚得水,一家比一家規模龐大,所以臺資房企就落後了。
臺灣是受約束的,臺灣房地產開發有四五十年歷史的公司很多,問題是進不了大陸,政府把我們約束了。
觀點地產新媒體:除了政策之外,在發展模式、策略,或者是產品上,臺灣企業和香港企業有什麼異同?
賴正鎰:臺灣的產品是優於香港的,好太多了,因為香港房子太好賣,所以不需要太用心。臺灣產品不好賣,競爭很激烈,必須創造很新的東西出來。因此,在規劃上,臺灣是優於香港和大陸的。
臺灣的優勢是很精緻,但是規模不夠大,很習慣做小的項目,到大陸開發300畝、500畝、1000畝的項目,老實說很多臺灣企業不會做。不過鄉林進來那麼多年,已經習慣了。
觀點地產新媒體:今年上半年市場普遍看空樓市,青島、南京項目開業有沒有受到影響?
賴正鎰:這對臺灣房企來講是很習慣的,臺灣房地產一直都不是很好,因為政府天天打壓。大陸雖然也是,但是大陸的剛性需求太強了,只要做一些符合市場剛性需求的部分,把量控制一下是沒有問題的,根本不用擔心。
我覺得,未來大陸房地產再蓬勃發展15年是沒問題的。
觀點地產新媒體:內地房地產市場的觀望情緒不會影響銷售嗎?配套的商場、住宅有沒有受到影響?
賴正鎰:會有影響,但是鄉林會做出跟別人不同的特色,所以這個影響還是有限的,畢竟大陸這個市場實在太大了。
鄉林一直做的是高端產品,在客群上抓得很準,當然要做出有錢人需要的產品。懂消費的人要求很高,必須要符合需求的產品,如果做得到的話,對這種客人來說,幾千元的消費是小事情。
觀點地產新媒體:青島和南京項目的進度其實是有推遲的,整體布局計劃有沒有受影響?
賴正鎰:會有一點推遲。我們的「1030」計劃是10年造30個涵碧樓,這是很艱苦的,但是總要做一個目標和夢想,雖然不容易,但後續也有可能。
這也要看大陸對臺資房企的政策,像桂林已經做了18年,到現在徵地都還沒弄好,這就沒轍了。每個地方政府的領導和政策都不一樣,有的很積極,有的不積極。
觀點地產新媒體:國內像萬達、華僑城這些企業也開始投資文旅項目,競爭壓力會不會越來越大?
賴正鎰:我考察過萬達、華僑城的項目,他們做的規模很大,但是精緻度都不夠。而且他們都是複製,每一個地方的萬達廣場幾乎都是同一套模式,規劃設計也差不多。
鄉林根本不會做這樣的事情,青島涵碧樓跟南京涵碧樓肯定完全不一樣。青島有青島的特色文化,是山東的齊魯文化,但南京是民國文化、明朝文化,建築師也會分開來,這是臺灣的強項。
就臺灣與大陸房企的競爭而言,雖然有些大陸企業也在慢慢走向文化產業,並且有做大項目的優勢,但是臺灣企業有很強的做精緻的優勢,文創產業也做得非常好。
觀點地產新媒體:國內反腐力度很大,鄉林這麼多高端酒店,客源市場會受到影響嗎?
賴正鎰:青島項目其實只有160套房間,我們雖然有330套,但是另外170套左右是別墅型的,對客人的量是不擔心的。
大陸13億人,消費得起涵碧樓的人應該超過1億人,要做出好的產品,讓這些願意消費的人去消費。
觀點地產新媒體:今年大陸房地產企業有重組、併購的趨勢,您怎麼看?
賴正鎰:這還會持續的。銀監會主席也說,房地產有一些泡沫,政府現在的政策是不會救房地產也不會打壓房地產,要讓房地產自由發展,但是對於中低收入的百姓會蓋保障房,今年好像要蓋380萬套。
觀點地產新媒體:現在有出現新的名稱,叫自住型商品房。
賴正鎰:所以這還會繼續維持政策,這是臺灣要學習的,要分成兩端,有錢的讓他買,沒錢的政府要幫忙,在這方面大陸做得比較好,政府的政策未來會比較接近於讓市場自由發展。
包括金融業,能夠賺錢的就去賺,通過競爭利息會慢慢下降的。臺灣為什麼利息這麼低?就是競爭造成的。所以大陸銀行要小心,當政府讓市場自由競爭之後,三五年後利潤會下降。
現在銀行能賺錢是因為有4%的利差,臺灣的利差只有1%,很難賺錢。大陸自由競爭之後也會產生這種現象。在我們看來,7%左右貸款利率太貴了,臺灣都是1.8%、1.9%,沒有超過2%的。
觀點地產新媒體:政府主導地位削弱的話,市場功能會越來越大,您覺得會如何改變房地產?
賴正鎰:如果政府不管制價格,讓它在自由市場裡自由競爭,這是正確的想法。針對中低端需求,政府蓋保障房。應該是自由機制,我今天聽起來,中央政府是這樣考慮,這樣會變成什麼樣子?有能力、有優勢、有特色的公司就一直蓬勃發展,否則就會被淘汰掉。
觀點地產新媒體:也有觀點認為,保障房、自住型商品房擠壓了商品房市場?
賴正鎰:一定會的,本來再努力一下就可以買商品房的客群,會轉向保障房。
在市場競爭的時候,必須能夠有別於其他開發商,必須做得比別人好,房子蓋得比別人漂亮,規劃設計、管理做得也更好,形成永續經營。
永續經營是臺灣房企的優勢,這個必須要做。鄉林30年前蓋的房子,現在電燈壞了還要幫客戶修理,馬桶不通也要幫客戶修理,這是目前臺灣沒有人能做到的,相信大陸也沒有人做。
觀點地產新媒體:大陸這邊擔心質量嗎?也是自己的公司在做?
賴正鎰:我親自指導,包括規劃設計、制定行銷策略都由我親自主導。
觀點地產新媒體:物業做得這麼細的話,這對企業的利潤有沒有影響?
賴正鎰:這都是小事,以後會減少廣告預算。顧客信任了,廣告就不需要打那麼多,口碑很重要,口口相傳也很重要,這就是永續經營。
觀點地產新媒體:大陸房地產市場資金收緊,臺灣怎樣?
賴正鎰:這幾年臺灣房地產市場一直飆漲,政府也是一直在打壓,做了很多限制,比如貸款額度從80%降到70%,一直降到現在的60%,甚至於近期宣布第三套房只能貸款50%。
臺灣還出臺奢侈稅,一年內交易扣稅15%,兩年內交易扣稅10%,這些對房地產都有很大的影響。
不過,這幾年全球遊資過於充沛,利率過低,臺灣的利率現在才2%,存款只有1%左右。大陸借錢最少也要7%、8%的利率,而且貸款也不容易,開發商要獲得貸款很辛苦。
觀點地產新媒體:所以很多小企業都到香港上市了。
賴正鎰:銀監會主席說,房地產政策雖然稍微有一點緊縮,不過政策上還是希望繼續穩定發展。至於人民幣未來到底是升是貶,我覺得大陸貿易順差造成外匯儲備全球第一,有4萬億美金的外匯儲備,現在每年還是繼續維持順差,這樣就會讓美國逼人民幣升值。
大陸經濟會維持一定程度的穩定增長,所以人民幣未來還是趨向升值的。只要人民幣維持升值趨勢,熱錢、遊資還是會進入大陸,這也會帶動大陸房地產未來繼續蓬勃發展。
觀點地產新媒體:臺灣房企在大陸開發也有資金、供地以及其它方面的問題?
賴正鎰:最困難的當然是土地的問題。首先土地要改變用途,以前可能不是蓋房子的地,要變成建築用地。改變用途最困難的是徵地,要慢慢談。
政府不是不談,是談不下來,要花很多時間。桂林市政府很尊重老百姓,造成徵地搞了六七年,速度太慢。青島地塊三個月就搞好了,這就看政府的決心。
觀點地產新媒體:融資會通過大陸銀行借錢嗎?
賴正鎰:我們還是要向大陸銀行借錢,但是向大陸銀行借錢很困難,他們不認識臺資房企,不知道臺灣企業怎麼樣,也沒有資信,要從頭徵信,進行信用調查。
如果臺灣銀行進來的話,當主辦的貸款銀行,去找大陸銀行合作,臺灣叫做聯合貸款,這樣就很簡單了。至少要讓現在已經申請的十幾家臺灣銀行通過,由他們來主辦貸款。
雖然現在銀行不開放進行人民幣存款業務,至少可以通過這些臺資銀行去找大陸銀行合作,負責臺灣企業的放款,但這個還是很困難的。
觀點地產新媒體:有沒有一些經驗分享給其它房企?
賴正鎰:大陸搶標的很多都是國有企業,這些企業的資金是無限的,以臺灣的經驗,那樣搶標是非常不理性的。當然,最近沒有這種情況了,現在大部分都是底價成交或者是流拍,這時候是進場的最好時機。萬一哪一天房地產市場反轉的時候,這些企業都會倒閉的。
從2002年、2003年到現在,大陸房地產市場一直是斜線上升的,這十幾年的時間,大陸所有開發商都賺到錢了。按照臺灣經驗,如果大家都沒有風險管理,只要有風吹草動,景氣反轉,這些企業都非常危險,我看到大陸開發商並沒有警覺到大陸房地產的危機。
臺灣經過了4次淬鍊,能夠活到今天的企業不到10家。我做臺灣建築開發工會理事長的時候,工會下面有12000家開發商,1999年9·21地震以後,倒閉了將近11900家,剩下100家左右,現在又恢復到1萬家了,基本都是新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