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粵網微信對話框
發送:新年
年度「霸王級」寒潮
真!的!來!了!
今年冬天
廣東的第一場雪也來了!
廣東終於加入「入冬」群聊!
昨天夜間,廣東清遠連州潭嶺水庫
出現了今年下半年以來
廣東的首場雨夾雪
▼
(視頻來源:N視頻)
01.
廣東人的下雪夢終於實現了!
廣州也會飄雪?氣象局說……
受寒冬天氣影響
位於清遠市陽山縣秤架瑤族鄉的
廣東第一峰冰掛美景
在深山中悄然顯現
造出大自然的銀裝素裹
美不勝收!
(圖源:廣州日報)
今天11時
廣東氣溫同比昨天
下降了11℃左右
一日四季有木有!
全省24小時變溫圖
寒潮剛剛到埠
「1月10日雨夾雪」的預報
又在網上刷了屏
▼
昨天夜間,「中國天氣」等App上的確給出了1月10日雨夾雪的預報,預報還顯示,當天氣溫只有1℃-6℃。
2016年,廣州市區罕見飄雪
讓很多沒見過雪的小夥伴興奮不已
時隔不到5年
羊城真的會再次下雪嗎?
上次「跨年1℃」的預報出來後,廣州市氣象局官方微博曾進行過解釋。這次,氣象局官微也解釋說:「1月10日雨夾雪」是從「8-15天趨勢預報」裡來的消息。
8-15天趨勢預報屬於中期預報,多是由數值預報產品直接解析得來的結果,尚未經過人工訂正,僅供參考;
數值預報本身就是基於實況推算出來的未來天氣趨勢,時效越長誤差也就越大,所以數值預報也會在不斷更新的實況天氣要素的基礎上進行訂正,所以今天看到的結論和過兩天看到的,又會不同。
和上次「跨年1℃」類似,看到這種小半月以後的「趨勢預報」,可以這麼理解——那段時間可能有冷空氣影響,甚至可能是溼冷。但是關於具體的預報,還是「讓子彈飛一會兒」,才會有更準確的結論。
當然,中期預報也不是胡亂瞎編的。就拿「跨年1℃」來說,雖然這麼低的氣溫並未出現,但跨年寒潮是真真正正地來了,時間上基本吻合,只是具體表現略有出入。
所以,打算在1月10日有安排的小夥伴,不妨留意一下這個趨勢,到時是有可能出現降溫,而且是溼冷那種的。
據@廣州天氣,今天是寒潮影響的第一天,白天陽光充沛,大家可能冷的不過癮。
但是,這股冷空氣還沒達到巔峰威力,今晚氣溫將繼續下探,廣州市區最低氣溫約5℃,配上北風糊臉,感覺相當酸爽。
就在一個月前
我們還抱怨入冬以來
個別省份開始「不講武德」
趁著我們廣東
還在入秋的起跑線上奮力掙扎
紛紛瞞著我們迎接初雪
沒想到天氣說變就變
我們大廣東也迎來了第一場雪
其實在下雪這件事上
廣東原來也曾「闊過」……
02.
有史記載的廣東第一場雪
東漢某年,嶺南有史以來
第一位留下著作的大學者,楊孚
在首都洛陽榮譽退休
準備返回闊別多年的老家廣州
出於對第二故鄉的情懷
楊孚離開時特意帶走幾株松柏
移植到廣州的老宅前
一個冬晨,他看到宅前「飛雪盈樹」
仿佛又回到了洛陽……
位於廣州市新港路下渡村的「楊孚井」(圖源:南方日報)
這是有史記載的廣東第一場雪
當時的人們願意相信
是楊孚以及他的松柏
把這場雪從北方帶到了嶺南
因此稱他為「南雪先生」
這場雪大概下得很溫柔
屬於標準的「車窗書法專用雪」
不過,這則記載
在氣象學上卻有著重要意義
2016年初廣州「百年一遇」的毛毛雪
氣象學大師、浙大前校長竺可楨
經過系統研究提出
中國歷史上有四個寒冷期
第一個為東周時期
第二個就是從東漢時期開始的
竺可楨
這段寒冷期
從東漢跨越三國、兩晉
一直飆到南北朝
而這場有史記載的廣東初雪
正說明從東漢起有變冷趨勢
03.
那些年,廣東飆過的鵝毛大雪
到了宋朝中後期
全國進入第三個寒冷期
廣東人再次盼來久違的大雪
據記載,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
廣州「大雪三日,積盈尺餘」
明清時期
全國進入第四個寒冷期
關於廣東降雪的記載
在這一時期也達到最多
明朝有25次,清朝有84次
近兩千年廣東省與全國冷暖期對比
大粵君隨手摘錄幾條廣東降雪記錄
大家感受一下
首先是記載較多的珠三角地區
▼
明永樂十三年(1415)
廣佛莞「有雪,梅花枯死」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
東莞、順德、從化等地連續降雪
「雪晝下如珠,次日復下如鵝毛」
在粵東地區
潮汕人民也喜迎大雪
▼
明成化十六年(1480)
揭陽「雨雪,深尺餘」
明正德四年(1509)十二月
潮州、潮陽、饒平、南澳等地
「隕雪深尺許」
2016年初潮州降雪
眼看著潮汕人民玩雪刷屏
隔壁的客家人民也發起朋友圈
▼
明成化十七年(1481)
梅州興寧有降雪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
大埔「雨雪連日,更深尺許」
五華「大雪數寸厚,牆屋壓頹」
2019年12月梅州霧凇(圖源:梅州日報)
看過粵東人民的朋友圈
粵西人民也坐不住了
▼
清順治十一年(1654)冬十一月
茂名、信宜等地「大雪」
清鹹豐六年(1856)
粵西地區普遍降雪
茂名等地氣溫驟降,「河魚多死」
粵北人民看著朋友圈樂了:
你們的毛毛雪也敢拿出來曬
▼
明崇禎七年(1634)
韶關大雪連下三晝夜
「城中深一二尺,嶺外所罕睹者」
清道光十二年(1832)
英德、翁源「雪下地數尺,如棉」
2017年清遠金子山(圖源:羊城晚報)
光緒十八年(1892)
廣東迎來一次超大規模降雪
北至樂昌,南到廉江
西達德慶,東抵南澳
降雪覆蓋了大半個廣東
但同時,這場雪也預示著寒冷期的結束
04.
在廣東玩雪是一種什麼體驗
廣東歷史上的幾次大雪
不僅樂壞了本地人民
也忙壞了本土或遊粵的詩人們
他們紛紛用詩句
記載了在廣東玩雪的獨特體驗
明·夏葵《雪夜訪戴圖》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
覆蓋珠三角的那場大雪
讓佛山順德的本土詩人陳邦彥
玩出了一首「凡爾賽文學」
偶綴梅梢添片片,故依鶴氅鬥纖纖
柳營已報貂裘賜,高臥何人問短簷
——陳邦彥《詠雪》
一會兒穿鶴氅,一會兒試貂裘
可以說是很有錢高雅了
陳邦彥之子、清初大詩人陳恭尹
在凡爾賽文學領域造詣更深
陳恭尹像
康熙五年(1666)
廣州拼盡全力下了場認真的雪
陳恭尹開門發現大雪封路
於是又默默退了回去
令書童盛雪回屋
邊喝酒邊玩雪……
開軒出立白照眼,把燭低看雪填徑
紛披相屬聲更希,委積爭高色愈瑩
童子盛歸錦袖中,主人為續清尊興
——陳恭尹《廣州客舍夜雪歌》
陳邦彥的學生、與陳恭尹齊名
被譽為「廣東徐霞客」的番禺詩人屈大均
更是一位資深玩雪達人
曾追逐著清初的幾場大雪玩遍廣東
屈大均像(圖源:國家博物館)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廣州、佛山、肇慶均下起大雪
屈大均先在廣州看了越王臺
▼
隨後趕到肇慶逛了七星巖
▼
初飛員屋多蠻雪,新聚牽牛有客星
——《端州道中望峽口積雪》
七年後又趁著博羅大雪
去了羅浮山
▼
相比本土詩人
外地詩人遇到廣東下雪會更迷惑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金庸的遠祖、浙江詩人查慎行
就曾在英德邂逅一場意外的雪
不知夜來雪,疑是朝來霜。
——查慎行《英德道中雪霽》
其實,英德下雪並不罕見
罕見的是
大雪突破廣東冬季降雪南界
(大埔-羅定一線)
直逼珠三角甚至海南島
(圖源:新華社)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
就意味著該年為「大冷冬年」
全國人民都要瑟瑟發抖
這告訴廣東的小夥伴
下雪有風險,「祈雪」需謹慎……
你可能錯過的福利優惠:
參考資料:
陳月明:廣東省近2000年氣候冷暖變遷歷史記錄研究
楊寶霖:廣東歷代飛雪考
綜合整理自:廣州天氣、廣東天氣、N視頻、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梅州日報
分享、點讚、在看
給大粵君漲1元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