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程式設計師所長坂上圭司,以及只想在法律邊緣賺錢餬口的員工真柴祐太郎,每天都在地下事務所中,準備按需求刪改委託人們遺留的人生痕跡。一旦有人死了,他們便有活幹了。
在第十三期
「有書看·有話說」活動中,我們選出了五位讀者並寄出《人生刪除事務所》一書。「死後,你將如何處理自己的數字遺產?」參與共讀的讀者對這個問題產生了無比強烈的共情——與其說是「數字遺產」,不如說是證明自己活過的一種方式。而刪與不刪,其實是留給活著的人的難題。
第13期書目:《人生刪除事務所》《人生刪除事務所》
〔日〕本多孝好 著;呂靈芝 譯
磨鐵圖書·四川文藝出版社,2020年4月版
超級喜歡以《人生刪除事務所》為原著拍攝的日劇,絕對是一部可以上升到人性探討層面的作品,想看看原著和電視劇版本的的異同。
——黃菠蘿
《人生刪除事務所》是一本披著推理外衣的日式治癒小說,講關於數字遺產處理,分為五個獨立的故事。人生刪除事務所的業務本是在委託人預定的刪除情況到來時確認委託人死亡,然後刪除他生前指定的數據。但有些時候,「沒頭腦」的祐太郎和「不高興」的圭司通過和委託人親友的接觸,體察到某些數據的特殊性,試圖挖掘委託人作出委託的原因,繼而揭開謎底、治癒人心、撫慰後人。
「數字遺產處理」——這個設定本身很吸引人,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每個人多多少少會使用電子數據來記錄、展現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們選擇保留哪一面,抹去哪一面,怎麼處理這些數據,確實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圭司是一個冷靜、理性的人,收到指示--確認死亡--執行刪除,絕不對委託人的數據產生好奇,絕不插手打探委託人的生活,像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而祐太郎是個善良熱心的人,碰到特殊的案例,他會在圭司想要刪除數據的時候遲疑一下。在他心裡,每個個體的存在都會對身邊的人產生影響,刪除數字遺產就意味著這個人的某部分痕跡徹底絕跡。祐太郎想要觸及委託人真正的心意,並幫他好好傳達。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圭司和祐太郎都非常適合這份工作。
兩位性格迥異的人搭檔在一起,冷漠無情和多管閒事中和了一下,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同名改編的日劇中,幾個故事都觸及到社會問題或是挖掘人性的層面,探討了人的社會屬性、陰暗面和陽光面。而原著是私人化的、淺嘗輒止的溫情故事,稍顯寡淡。並不是說日劇因為涉及到所謂的正義,就對窺探隱私和執行私刑賦予了合理性,只是以《人生刪除事務所》這本書的視角而言,我作為一個普通人,就會頻頻產生疑惑,違背委託人生前的意願,到底合不合適呢?如果我是委託人,我會希望他們這樣處理我的數字遺產嗎?哪怕結局是圓滿的,也是我希望看到的嗎?
當看到祐太郎在談到自己已故的妹妹時說到,「我覺得有些事情可以通過刪除來守護,有些事情則要通過保留來守護」,我才反應過來,
這不是一個關於守護隱私的故事,而是關於守護記憶。比如《秘密花園》章節裡,刪除數據是為了守護宇野君跨性別的身份;《玩偶之夢》裡,刪除數據是為了讓奏對母親的記憶得以延續。所以人生刪除事務所在做的事情,其實是用刪除的方式守護活著的人關於逝去的人的記憶。那隱私的問題,自然就懸置了。
看完書之後我認真思考了一下,如果是我,會不會選擇刪除自己的電子數據?曾經在清理自己微博的時候一閃念把好多年的微博全部刪光了,雖然並不後悔,但那段沒有記錄的日子仿佛白紙,稍稍有點可惜。所以現在會儘可能多做記錄。有時候回頭看,好像在看另一個人的生活軌跡,往往會感慨幸好自己當時記下來了。
就目前的心境來說,應該會選擇保留全部數字遺產吧,因為那就是我存在的痕跡啊。所以,暫時不需要人生刪除事務所的服務啦。
期待分:9.0 讀後分:8.9在自己生病的那一周,我思考過死亡,想過孩子未來艱難的生活、愛人的處境,還有自己的父母。後來身體慢慢好了起來,我又重燃了對生活的憧憬和期待。不知道書中裡的人物是如何接受不留一點痕跡在這個世界上的?又是一部關於生死的故事,以一種輕鬆的方式講訴。
我看過的懸疑推理小說屈指可數,東野圭吾的《白夜行》算一部。和《人生刪除事務所》相比,《白夜行》在景色描寫、氣氛烘託和心理細節的處理方面更勝一籌。本多孝好似乎不太注重這些方面的描寫,多是在講述讀者意想不到的反轉故事。
「把你死後想留在這個世界上的東西交給我,我幫你把它留在世界上,並全力守護。」這也許是人生刪除事務所的真實宗旨。事務所要處理的事情看起來是抹殺掉委託人存在過的痕跡,實際上,人生刪除事務所可能是唯一能讀懂委託人做出死亡選擇的人。
「不會有人希望留下臭屁味兒,對不對?不過將來有一天,小奏聞到自己的臭屁味兒,可能會想起以前媽媽的臭屁味兒。我覺得這也算是一種珍貴的回憶。就算將死之人並不希望這樣,可我還是覺得應該留下來。」
刪還是不刪?圭司和祐太郎總是存在分歧。如果是你,你願意像圭司一樣有原則,按照合同內容為委託人刪除數據文件,還是如祐太郎般想進一步了解委託人的生活再做決定?我的性格和祐太郎更加接近,無論是工作或生活,我都會參雜很多個人情感。而有時,我也追求圭司的決絕,太過感情用事是我們這類人的性格缺陷。
「將死之人會放眼未來,要是我能早點兒發現如此簡單的事實,就能早點兒做出對策,也不會讓小奏受到傷害了」。說得輕鬆,現實中又有所少人能在死亡來臨之前能把一切交代清楚,不給家人增添額外的負擔呢?祐太郎善於角色扮演,負責發現問題,而圭司善於邏輯思維,負責抓住要點、解決問題。圭司表面上沒有表現出祐太郎那般感情用事,但在「玩偶之夢」這個小節裡,仍可看出他感情細膩之處——在意委託人及其家人的感受,希望將家屬失去親人的痛苦降到最低。
在《人生刪除事務所》的委託人中,有為了無血緣關係的孩子想要努力生活的詐騙犯新村拓海;愛上同性護理員的安西總顧問;交流困難的尾隨者和泉翔平;不再有機會參與女兒未來生活的媽媽明日香;殺人犯父親和套用他人身份生活的三笠幸哉.....作者帶領我走進他們的生活,直到揭開真相的那一刻,我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身為一名護士,我現在的狀態就如《人生刪除事務所》中所說的一般,要是此時挫敗,就再也無法奮起。這種悲壯的決意,讓我在這段特殊時期咬緊牙關、拼命忍耐。在完全失去色彩的日子裡努力生活,才能看到未來刺眼的陽光、聞見庭院青草的氣味兒,閃閃發光的水滴映射出搖曳的彩虹邊緣,一切又如向日葵般恢復生命力。
期待分:9.0 讀後分:8.5看完《人生刪除事務所》的當日下午,我的體檢報告也出來了。有些方面不是很好。
如果人生刪除事務所真的存在,我也會委託他們在我逝去後清空我的網際網路秘密。既然是秘密,就不該被他人知曉,因為知曉秘密的代價是沉重的。
在《人生刪除事務所》中,祐太郎的角色類似於感性的「溫暖天使」,而坂上圭司則顯得有些過於理性。他們在探究、刪除秘密時變成了偵探,發掘每個秘密後隱藏的真相。有些事情不會是想像的那樣光明和美好,但坂上圭司、祐太郎和姐姐舞的善良總是可以彌補那些黑暗帶來的缺憾。在電腦「鼬鼠」提示工作後,他們頻繁接觸和死亡有關的故事,卻又保持輕鬆。
奇怪的是,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書中人物由於各種原因而選擇開啟秘密,探究其背後的故事是正確的,但聯想到自己時卻認為不必如此。選擇刪除即是不想被任何人知曉,那打開秘密的行為豈不是辜負了委託人的信任。
《玩偶之夢》是我最喜歡的篇章。出軌的丈夫、時日無多的妻子、可愛的女兒和年輕的保姆。丈夫想知道死去的妻子委託事務所刪除文件夾背後的秘密。而文件夾的名稱和丈夫出軌女士姓名的羅馬首字母縮寫一致。
故事反轉再反轉,最後發現文件夾是空白的,是妻子面對死亡,思考能為女兒做些什麼時和女兒的約定,而文件夾的名字也是女兒彈奏樂曲的簡稱。作者在書中把悲傷進行了美化,變成了守護,而刪除是死亡另一種與眾不同的告別。
整本書看完後,很期待這個系列的《人生刪除事務所:歸零》了,希望後續的翻譯本快出吧。
期待分:8.5 讀後分:7.5提到「刪除數據」,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會往好處想。我們生活中的每件事幾乎都被存儲在數據中,假如將自己的疲憊放在時間線中進行描述和分析,我們會發現,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即便是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將它們放在未來的時間軸上,也會顯得渺小、細微。
最初看到《人生刪除事務所》是因為我在B站上隨手打開了一部電視劇。結果開頭就被蘇打(日本影星菅田將暉別稱)精彩的逃脫戲所吸引。本想著原小說的開頭也會和電視劇一樣「引人注目」,但沒想到卻是以祐太郎回憶妹妹的片段開始,隻言片語便描繪出來一番懷舊的氛圍,算是另一種「引人入勝」。
電視劇照搬了原書的關於人生刪除事務所的概念和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及整個故事線的講述方式,其餘的故事並沒有照搬原書,反而是大刀闊斧的增添了許多新的故事,這也這也讓我十分佩服日本的編劇。雖然改編之後的的情節更勝一籌,但這本書裡面的故事也有一種平靜的吸引力。
由於我是先看的電視劇後看的原著,在讀到兩位主角交談時,總會將菅田將暉和山田孝之的形象自動帶入。
吊兒郎當卻滿懷心事的新人君,和看似沉默寡言實際每次都會「真香」的圭司,在一次次的案件中不僅「被迫」救贖他人,更是去面對真實的自己。相比祐太郎,圭司每次都會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感受,去規勸,譬如告訴小女孩傷心沒有錯,因為傷心而可憐她的人才有錯。
小說和電視劇都是以主線套副線的方式進行,一段段的小故事串起人生的喜怒哀樂,一四居少,二三甚多。《上海一家人》裡面說,人生其實總是苦樂參半,只不過樂時不經意,苦楚常在心,所以才覺得人生是苦海無邊。但在《人生刪除事務所》中我感受到,永久失去美好的事物之後,更會感到人生苦海無邊。
人性並不是非黑即白,每個人的心裡總有著層層疊疊的灰。日本的文學總是以飽滿的複雜和簡單的自然打動我,每個人都不是純粹的壞或者純粹的好,他們仿佛真正生活在我周邊。
期待分:8.5 讀後分:7.5前段時間,我心血來潮,想起自己將近15年前的用的博客,上面記載了很多從前生活的點滴和少年時代稍縱即逝的思緒。於是上網看看那已陌生的文章,還想看看只有博主才能看到的留言,卻發現已經無法登陸,無論怎樣變換密碼也不行。
我看著我的博客空間,裡面有訪客無法看到的部分文章,還有博主才能看到的留言和信件,我知道它們仍然在那裡,在這浩渺的網際網路宇宙中有一席之地,就像暗物質,存在卻不可見。
我有一種人類面對茫茫宇宙的無力感。
由此我不免胡思亂想,如果有一天,我已經從這個世界消失了,我的這些網上個人信息會怎樣?
本期的共讀活動,《人生刪除事務所》雖然是一部小說,但是同樣有著非虛構所帶來的啟示。
每個人內心,大概都有這麼一個房間,這個房間只有一把鑰匙,而這把唯一的鑰匙,就在自己手中保管。房間裡的東西,都是不願意示人的。其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為了維護自己在人前的形象;有的是職業需要;還有的是性格使然,不想過多打擾他人的生活。
死者已經離開這個紛擾世界了,但生者依然要在這兇險的叢林中繼續跋涉。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刪除還是留存,也是一個問題。只不過,這所有的問題,都是留給活著的人的難題。
我們也許真的不用那樣用「非黑即白」的標準來評判,是否應該刪除故去之人的電子數據。不管是永存,還是被刪除,都是遵循著這個世界的運行法則,存在即合理。
萬事萬物自有因果,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商用網際網路的建立到普及,到現在也有20多年了,與網絡有關的一切,已經不再僅僅是個科技用語,更趨近於一種日常語言了,網絡上普通人的信息,就像是宇宙中無數的天體一樣,存在於浩瀚無際的網絡,或者說雲端上,這些信息理論上是永生的。它們沒有生命,也就無所謂死亡,但就算是不會死亡的東西,卻承載著人類的記憶。
生命會消失,而記憶不會。
這就是本書的意義。
* 感謝本期有書看·有話說讀者黃菠蘿、Feholiday、蚊子血、魏華、週遊的用心反饋。下期有書看·有話說將於近日推送,敬請期待。圖片均來自《人生刪除事務所》劇照整編 / 胡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