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聞網12月26日電 「十三五」以來,學校深化綜合改革,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不斷強化學院辦學主體地位,激發辦學活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創新性進展。發展規劃處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強化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主動研究和支撐學院個性化改革需求,為推動學院改革提供支撐保障。
作為首批學院改革試點單位,材料學院對標世界一流水平,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部分措施已初見成效並為學校相關工作改革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2020年7月7日,學校黨委常委會審議通過《材料學院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標誌著材料學院改革正式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同時也吹響了「十四五」時期學校新一輪學院改革的集結號。近半年,發展規劃處與材料學院持續細化改革舉措,啟動分步實施,進一步明確校院責權、保障政策資源、制定成效指標,並將於近期籤訂學院改革工作協議。深入總結材料學院的「改革試驗」,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評價體系改革和資源配置優化既是基礎性工作,也是最具示範意義的改革亮點。
「定盤星」:把人才培養放在首要位置
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材料學院堅持「五個以」辦學理念和「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持續推動學院人才培養實現系統性變革。
圖說:教師在實驗室現場教學
堅持思想鑄魂。由院士、總師組建教學團隊,建設《大國重器背後的故事》《材料科學導論》《材料科技最前沿》等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將我校材料學科近年來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和愛國奉獻、攻堅克難的崇高精神融入教學環節,形成生動有效的育人元素。堅持「支部建在課題組」,將教師黨員與博士生黨員按照學科成立師生融合黨支部,研究生黨員按照團隊成立縱向黨支部,有效發揮教師黨員典型示範作用和「傳、幫、帶」效應。
實施貫通培養。構建分層次、有統籌的本研銜接課程體系,推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探索建立「學分銀行」,試行本碩課程互認,完善博士研究生培養成本分擔機制。把好研究生培養「入口關」「過程關」,強化質量控制,加強全流程管理,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
深化科教融合。構建學科、科研優勢向教學優勢轉化的「寓教於研、寓學於研」機制。強化科研育人,將20餘項國家科技獎等一流科研成果寫入教材、融進課程。夯實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途徑,將近30個國家級和省部級一流實驗平臺向全院學生開放,與行業院所共建工程博士、碩士專項班及實踐基地,全面增強學生創新能級。「一流學科支撐,一流教師領航,一流航宇材料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實踐」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指揮棒」:評價體系是學院價值導向的集中反映
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一支具有家國情懷、德教雙馨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學院在評價體系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以師德師風為第一標準,優化教師評價體系。明確將「愛崗敬業,積極弘揚師德師風」作為首要條件,將師德師風建設要求貫穿教師管理全過程,修訂教師引進標準、教師崗位聘任條件與聘期考核要求等,嚴格執行新進教師談話制度、聘期考核談話制度、師德失範「一票否決制」。完善導師考核評價體系,在教師評價方面探索國際同行評價、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結合,根據考核結果對導師隊伍進行動態調整,建立變更退出機制,打破導師「終身制」。在教師年度和聘期考核中,將高質量論文、重大重點項目等重大科研成果產出列為「標星項」,標星內容可以替換部分任務指標,鼓勵教師產出高水平成果。通過實施多項改革舉措,引導學院教師牢固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理想,涵養重德育德、無私奉獻的良好風尚,湧現出以張立同、李賀軍、介萬奇為代表的一批師德師風模範,在全國高校和材料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優化學生評價體系。全面推行博士生入學「申請—考核制」,採用專業能力、思想品德、表達能力等多維指標,破除原有的「唯分數」。實施碩士研究生入學複試「雙盲制」,由「先選導師後複試」改為「先複試後選導師」,由導師組複試改為專家組複試,複試過程由學院統籌,複試專家與報考學生隨機分組,專家獨立打分。實行博士研究生入學導師推薦制與「雙盲制」相結合,強化導師在博士生選拔中的權責。2020年,學院組織完成了496碩士研究生和51名博士研究生的招生選拔工作。
「調節器」: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學院以辦學理念、改革目標和發展規劃為牽引,深入貫徹「五隨」資源配置原則,堅持向人才培養和績效貢獻傾斜的導向,建立了「基礎資源+貢獻獎勵+動態調整」的配置機制,著力提升人財物等資源使用成效。
圖說:舉辦第十屆全國知名高校材料學院院長論壇
突出改革導向,在盤活整合上下功夫。學院深入實施研究生培養改革,積極推進工程博士培養,用好用活研究生指標。統籌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校友捐贈、企業贊助等多渠道經費,建立學院發展基金,用以反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重大成果培育。認真落實學校《公用房核算管理辦法》,加強核算管理和動態調配,「散、亂、閒」的現象得到有力改善,房屋資源的使用效益進一步增強。成立科教實踐與材料分析創新中心,整合學院國家級和省部級平臺資源,建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及管理運行機制,打造「實踐育人大課堂」「創新研究大平臺」,充分發揮「1+1>2」的集成優勢。目前,中心擁有有設備437臺套,固定資產總量1.6億元,年服務師生約3100人。
圖說: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投入使用
突出發展導向,在精準投放上下功夫。為支持新進人才和新建團隊快速發展,學院提供「人才引育資源包」,按照標準將公房面積、啟動經費、實驗室平臺建設保障、研究生指標等資源整體打包配置。針對新建團隊,實施公房免收三年房租的政策,由學院參與協助實驗室平臺建設;針對新引進個人,由團隊和學院協助實驗室平臺建設,統籌基本業務費以項目形式給予青年教師配套科研啟動費;採用研究生「代招」方式,全方位解決教師起步難問題。對標國家級高端人才、國家級青年人才,建立分層次人才梯隊培育體系。實施「孵鷹—雛鷹—雄鷹—鯤鵬」計劃,按照「缺一項補一項」的原則,精準投放項目經費、招生指標等資源,助力學院人才隊伍建設實現整體提升。
突出貢獻導向,在動態調整上下功夫。結合學院發展實際,每兩年對團隊發展的情況進行評估,形成團隊投入產出評價報告,按照目標任務和資源配置相統一的原則,對經費、公用房、研究生指標等資源使用進行績效考核和動態調整。制定國家獎等標誌性成果重大貢獻公房獎勵使用辦法,實施學科新建前沿方向公用房使用獎勵政策。修訂研究生指標分配辦法,將獲重大科技成果等突出貢獻和研究生學位論文抽盲評閱未通過等問題作為研究生指標分配動態獎懲的依據。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學校第十三次黨代會強調,要深化校院兩級改革,建立學校總體發展規劃與各學院、各學科發展規劃相互銜接和支撐的戰略管理體系。在當前全面總結「十三五」、科學謀劃「十四五」規劃的關鍵節點,學校將圍繞新發展要求,著眼於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重大戰略實施的總體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試點學院對學校全局性改革的示範、突破、帶動作用,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鼓勵差別化探索,針對學院專項工作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推向深入,真正激發學院發展內生動力。後續,發展規劃處將協同相關職能部門繼續探索改革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模式,優化績效評價辦法,進一步增強改革成效,提升辦學治校能力。
(審稿:黃越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