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風起雲湧的茶界,周渝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他是臺灣紫藤廬主人,也是臺灣小劇場的發起人之一,為傳統文化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作出很大努力。
周渝的紫藤廬是臺灣著名的文化地標,這不僅僅是因為其在茶道和文人美學方面的突出成就,還因為它是社運積極分子及批判性學者的聚會場所,也有許多文化團體在這裡不定期舉辦座談與展演。
紫藤廬所在的老屋最初由日本人興建,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1976年起,周渝在紫藤廬陸續發起藝文活動。臺灣第一個實驗劇團「耕莘實驗劇團」正是在這裡醞釀創辦,開創臺灣小劇場運動先河。那時候周渝父親離開臺灣去美國寫回憶錄了,然後房子給他,也沒給他什麼錢,給了他一幅齊白石的畫而已。1979年前後,紫藤廬成為前衛文化及藝術工作者的聚會場所。「那時候,很多文化人聚在紫藤廬,門是徹夜不關的。有些人還會住在那裡。」「音樂、舞蹈一大堆,整天在那鬧。那是最浪漫的事情,最波希米亞的事情。」1981年,周渝將紫藤廬改成茶藝館,並提供展覽空間,以庭前紫藤為名,吸引更多人來憂國憂民。
1997年,基隆關稅局欲收回紫藤廬的房子,引起各方人士發起古蹟搶救運動,紛紛呼籲保住紫藤廬。同年,它被指定為臺北市第一座市定古蹟。1999年,時任臺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臺大費周折,把這棟老屋變更為臺北市文化設施,仍交周渝管理。
幾十年來,無數藝術家、學者都曾在這裡接受過美學滋養。溥心畬、胡適、殷海光、雷震、羅家倫、白崇禧、朱家驊、李敖、白先勇、陳文茜都是紫藤廬的常客。它也是年輕時的李安取景《飲食男女》的片場。
龍應臺當年說過:「臺北市有58家星巴克,臺北市只有一家紫藤廬。」而陳文茜也說:「紫藤廬永遠不屬於勝利者,永遠不屬於喧譁之地。」
臺灣茶家、紫藤廬主人 周渝
紫藤廬不是一次設計的,是慢慢地、一天天整理出來的。紫藤廬的環境設計跟茶是密不可分的。周渝經常坐在客廳裡,望著自己的庭院喝茶。「茶讓我很舒緩,茶能喚起很多我們本有的基因。」
周渝在1981年就開始發展自己的插花系統,他會買一些民間的普通罈子,甚至是餵雞、餵豬的那種磚式的來插花。「我們的插花應該是很自然的。以花為思,以器物為思,以環境為思。」
1986年,周渝在地攤、古董店買到很多小天目碗,價格很便宜,幾百塊一個。周渝喝龍井喜歡用這種天目碗,因為它的黑色可以呈現龍井的美。
現在我們茶席上會普遍使用到的壺承是由周渝命名的,素方也是。「因為以前都是一塊茶巾,要跟另外一塊分開,所以叫做『素方』跟『潔方』。『方』是一個方形,同時它也是一個方便的意思。」
1980年代,周渝還請臺灣瓷器大師蔡曉芳定製了一些小杯,到紫藤廬來喝茶的朋友都可以用。「根據傳統的酒杯把它口沿改厚一點,我喜歡入口溫潤,不要太尖銳。」
在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中,細看山頂上,無論樹叢或巖石,都呈現豐富的內在能量,同時呼應著背景中若有若無的雲氣,而生命中似是從受巖山承載的樹叢中冒出。
北宋郭熙的《早春圖》中,山頂上的植物草樹,都在早春的大氣中展現欣欣向榮的生命景象。如果口中含著布滿氣泡的北宋式抹茶感受氣泡的逐漸化滅,茶氣上蒸,像極此圖圖景!
紫藤廬
地址: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電話:+886-2-2363-7375;+886-2-2363-9459
1962年生於蘇州畢園,現居蘇州南石皮記。蘇州國畫院國家高級美術師。狀元之後,文人世家。提倡雅活理念,被稱為「現代雅集之父」。
臺灣茶家 周渝(上)
乾淨到沒有缺點的人,不如不見
臺灣香學家 陳建民
如果收到一份這樣的禮物,你捨得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