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鈞:從「天空的院子」到小鎮文創

2021-01-07 公益時報網
何培鈞:從「天空的院子」到小鎮文創

2017-11-14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李慶

他,25歲時打造了臺灣最美民宿;他,一個人撬動了10萬人的大生意;他,讓沒落的小鎮變成臺灣著名文創村;他,沒花一分錢便聚集了全球創意人才……

他是何培鈞,他用了12年的時間在竹山小鎮做了三件事:第一是創辦了一個民宿——天空的院子,第二是半年前成立了一家公司——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是成立了竹青庭人文空間。這三個場域是結合了食、宿與教育學習的鄉鎮,何培鈞稱之為「在地美好生活產業」。

緣起破敗的三合院

「天空的院子」成立12年了。

15年前,何培鈞正讀大二,愛好攝影的他獨自騎機車到南頭竹山鎮遊玩,偶然在山中發現一棟房齡約超過百年的破舊老屋。這是一個家族的祖厝,隨著鄉鎮沒落、人口外移,這裡幾乎只剩廢墟。

何培鈞萌生了要在時代發展中,留下這片印跡的念頭。因此,他決定放下考研究所,跨校跨系旁聽建築學等相關科系。大三的時候,他將老屋的四張照片拿給系主任看,系主任讓他先做SWOT分析,而何培鈞則笑著對系主任說:「不用分析了,看起來就只有劣勢和威脅。」為此他的系主任提醒道:「如果你真的將這座古屋修葺好,隨著時間的推移,你要用什麼方式去經營和保存傳統文化呢?」

系主任的一番話引起了何培鈞的深層思考:「是的,修葺缺的是錢,而如何永遠經營缺的是規劃。竹山鎮的傳統文化值得遊客來這裡慢慢挖掘和感受,唯有做民宿,才能讓他們停留的時間最長。」

大學畢業後,服完兵役的他前前後後跑了15家銀行尋求貸款,收到的都是拒絕,終於在第16家借到1500多萬新臺幣,買下了這塊夢想的土地。彼時,從小夢想當建築家的表哥也把醫生的工作辭掉,兄弟倆決心一起上山修屋。

為了保持老宅百年前的風貌,何培鈞採用了古法整修。然而,老宅年久失修,改造過程異常繁瑣。但他覺得,人生就是要把最多的時間花在最困難的事上。如果大家都挑容易的事做,社會就很難進步。

兩個人一點一點用了一年的時間,讓900多平米的古厝重生。他們保留了三合院的外貌,室內卻融入現代化設計,配備西班牙浴缸、德國瓷磚。

最後他們花了2000多萬新臺幣,精心打造了6間客房。因為坐落於900米高的海拔,每當山中雲霧繚繞,小院仿佛漂浮於半空,因此,他給這裡起名為「天空的院子」。

的確,這個離天空更近的地方,每一天的日升月落,每一場雨過天晴,都有著令人心醉的美景。

因為堅持,造就了臺灣最美民宿

然而,美好並不是一蹴而就,民宿開業的前幾個月,收入無幾,入不敷出,8千元(臺幣)的收入卻要還6萬元臺幣的貸款。很快,何培鈞就收到了銀行的查封通知,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樂觀的他並不想這麼放棄自己的理想,於是想盡一切辦法尋找客戶,打電話、發郵件、登門拜訪,上各大論壇發帖子宣傳。他甚至給當地文化局寫信,講述自己修復老宅的故事。

院子命運的轉機來得頗為詩意,在嘗試了各種有可能解決的辦法後,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和他的樂團來到院子實地感受,他將「天空的院子」的紀錄片放映給他們看,馬修連恩驚嘆,深山裡竟然有位26歲的青年修好了百年古屋。隨後樂團以此為靈感創作了同名音樂專輯《天空的院子》,後來這張專輯入圍金曲獎,引來了媒體的爭相報導。

天空的院子由此名聲大噪,之後更是被評為臺灣「最美民宿」。這裡沒有電視沒有麻將,卻能讓人心靈放空。這裡的景色可以讓你坐看雲起雲落,相伴參天古木。

然而,何培鈞覺得,最美的風景不是山,不是房,而是人,人和人交會時的那種氛圍;在巷子裡隨意吃點小吃,老闆都能和你聊幾句;走在路上眼神交匯時,都是微笑以對,這些才是最難得的。

院子的早餐有金黃的地瓜粥、招牌醬筍、新鮮蔬菜,再搭上經典小菜,滿滿家的味道。

客人出去玩,有何媽媽準備的幸福便當。飯盒是母子兩人親自去水裡蛇窯挑的,再用竹山80多歲老阿婆的手做花布包裹起來。

「有了便當,人們走在小路上,看到陰涼的地方就可以席地而坐,感受大自然。我覺得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東西,很自然,就是天與地、簡單的食物、懷舊的感覺,人們可以獲得鄉村人文的體驗。」

到了晚上,還有老歌、老茶及老零嘴「米香」,透過在院子裡面生活,才會感受這個老建築裡最美的地方。

民宿12年,逐步帶動小鎮發展

熬過最初的慘澹經營,「天空的院子」在何培鈞努力營銷下步入正軌,隨後的三到五年,逐步走向營運的高峰。「一年來了多少遊客,創造了多少產值,成為我們整個團隊瘋狂追逐的兩個目標。」何培鈞說。

院子成名之後,各國專業人士紛紛來小鎮取經。香港、法國、日本,他們都想知道何培鈞如何讓小鎮重生。

「但我們發現當把目光過度關注到『錢潮和人潮』時,面對隨之而來的汙染和喧囂,當地民眾選擇了離開。」何培鈞發現了一個現象:竹山鎮的人口從8萬人降到5人。這是為什麼呢?除了出生率的降低外,從外地出產再賣給外地的遊客的常態化觀光旅遊產業並沒有改善當地的經濟狀況,反而影響了居民的生活。

何培鈞說:「如果我們所有的發展都是為了取悅遊客,卻沒有考慮給當地環境帶來的破壞和對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這與當初守住老屋的美好願望不是背道而馳了嗎?」

「與其將來還要花力氣、花大價錢變成從前的樣子,倒不如現在就開始思路改變。」何培鈞說。

何培鈞覺得,如果說開民宿是為了經濟效益,賺取利潤來支撐發展,現在則進入到了另一個發展階段,就是追求更加友善的方式讓小鎮變得美好。

「竹山是我的第二個家鄉。我的民宿賺到了錢,但沒有任何產品跟當地有關係。耗材都在外面買,對當地的貢獻完全沒有。」於是,他提出「企業要把發展地,視為出生地。而不是為了一味獲利而毀了這個地方,還完全不以為意。」

如何保護當地的文化,如何讓年輕人再回來,如何用商業化的方法去改變這個小鎮,讓它保持持續的發展動力,這成了何培鈞思考的問題。

經過思考,他的做法是民宿的耗材都從當地採購,將當地生產、當地製造的思維納入到民宿的經營中。比如,把小鎮的竹炭變成民宿的肥皂,食材選用當地老米,裝飾和燈具選用當地手工竹藝編織,床單被單都是當地80多歲老奶奶開的老店縫製的。

民宿當平臺,吸引年輕人「智力換住宿」

「每件事情你都要倒過來想,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漂亮的答案,你要拼命的去找答案,而不是去擴大問題是有多麼嚴重。20人的團隊在做的事,倒過來想,如果讓更多的腦袋來幫20個人提出想法,那麼,是不是發展想像的空間就變得更大。」何培鈞說。

為此,何培鈞創辦了「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以專長換住宿」的新思路,用「天空的院子」的盈餘在竹山鎮中心租了一棟四層小樓,裝修一新,並把所有房間以「Idea換宿」的方式在網絡上「銷售」。這種不一樣的概念一經推出,短短半年時間就吸引了600多位年輕人到竹山,來自新加坡、香港、大陸、法國、印度等世界各地的年輕人給竹山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他們中有印度人跳印度舞、學美術的學生來小鎮做環境美化、專業攝影師拍攝照片提供行銷、大學生做出「竹山愛聊天老人的分布圖」。換宿的第一年,為小鎮文創換了12部免費的廣告視頻,免費設計了4部文創產品,免費架起2個網際網路的網站。一年600多人次的換宿共同為小鎮的發展出謀劃策。

還有來交換住宿的遊客提出,可以用竹編做二維碼,為每一間老店寫故事,掃碼即可閱讀到這些老店的傳統文化。時至今日,當地的竹編二維碼,已經成為小鎮的特有景色。現場體驗製作,掃碼了解小鎮文化,也成了遊客最喜歡的項目。

如今在網絡上搜尋「竹山小鎮」,從地圖、竹編到紀錄片,幾乎全是這些外來年輕的創意想法。這種借力「外腦」的更大價值還在於,將當地產業製造與文創充分糅合,產生更大的溢價。現在民宿會用到的棉被、桌椅板凳、肥皂等等物品,都積極地在鎮上尋找相應的產業,並大量使用。如此以來,民宿成為一個展示平臺,當客人住店時,看到喜愛的物品,就能讓他向當地店家購買。

「如果我們能夠引導每年有一兩萬人到這個地方來,讓他們每個人在當地種一棵樹,20年之後這個地方就會變成森林。」於是何培鈞再次思考,怎樣讓臺灣在發展的過程中成為下一代去學習的一種發展模式。「我要用商業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

「純商業化的模式的運轉,改變的只是GDP,並不能從更深程度上帶動當地的發展。」何培鈞將目光投射到竹山鎮上的竹子。他利用竹山鎮的竹子,將老客運站活化改造成餐廳「竹青庭人文空間」,內部空間採用5500片的竹片編織,而顧客的食材也全部取之於居民種植的農作物,從外觀到餐桌都與產地竹山有深厚的連接。這個作品是和當地的年輕人、當地的藝術家、當地關心這裡的居民一起努力的成果。

餐廳吸引了眾多遊客,荒廢客運站的成功便身證明了「越在地,就越國際」。

越來越多竹山青年回鄉創業

除了何培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來了。有臺大的高材生繼承父親的茶園;做竹餐具和手工餅乾的年輕人也回來了;還有插畫家小孟,她愛上了小鎮生活,成為了小鎮的特約插畫家。

竹山捧針事業第二代接班人林家宏,2年前回到家鄉竹山,開始研發竹牙刷,選用馬毛和豬毛做成的竹子牙刷,樸素、環保,解決了臺灣人一年消費1億支塑膠牙刷的問題。

他們生產的產品,透過商業機制,由「天空的院子」買來提供客人使用,帶動竹山的經濟。何培鈞告訴記者,從「天空的院子」到小鎮文創,最終的目標就是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覺得返鄉不再是一條遙遠的路,讓鄉村變成能夠讓年輕人的人生更加精彩、更有舞臺的地方。

從天空的院子到小鎮文創,原本沒落的鄉鎮成了一片新生地,由一間民宿刺激一個地方文創產業的發芽,再由文創產業為這地方注入源源不絕的年輕新血。何培鈞的小鎮故事還在不斷地書寫。

■ 本報記者 李慶

相關焦點

  • 「天空的院子」創始人何培鈞:別把文創做成熙熙攘攘的招商
    原標題:「天空的院子」創始人何培鈞做客南京:別把文創做成熙熙攘攘的招商  有「臺灣最美民宿」之稱的「天空的院子」創始人何培鈞,昨日攜新書《有種生活風格,叫小鎮》做客南京江寧區未來網絡小鎮,該書近日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 意境 | 天空院子到竹山小鎮
    他叫它"天空的院子",曾被《天下雜誌》選為臺灣最美民宿。馬連修恩是熱愛自然四海漂泊的作曲家,他想發表一張《天空的院子》同名專輯,分享他在這裡的生活和感受。隨著同名專輯獲得金曲獎,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個小院,來到了 "天空的院子"。
  • 臺灣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
    何培鈞笑著說。他就是社會企業「小鎮文創」及特色民宿「天空的院子」的老闆,近年來積極以許多在地創新的實驗,試圖讓青年回流、提振在地經濟,從行動中一步步地形塑竹山的新貌。緣份就是如此奇妙,也許之前就是所謂的時機未到吧!這幾天老姊正想去南投紫南宮參香,本來看似不可能的南投之旅成行了。
  • 【民宿案例】臺灣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
    「小鎮文創」,為竹山這個原本乏人問津、旅客趨近於零的小鎮,帶來一年十萬的人潮。何培鈞笑著說。他就是社會企業「小鎮文創」及特色民宿「天空的院子」的老闆,近年來積極以許多在地創新的實驗,試圖讓青年回流、提振在地經濟,從行動中一步步地形塑竹山的新貌。緣份就是如此奇妙,也許之前就是所謂的時機未到吧!這幾天老姊正想去南投紫南宮參香,本來看似不可能的南投之旅成行了。
  • 沙龍活動I來自臺灣的社會企業家-何培鈞
    曾被《天下雜誌》選為臺灣最美民宿陳文茜為之驚豔,寫過它吳念真為之感恩去拍攝並報導過它馬修連恩也為它寫了一首同名歌曲很多人說這是天空的奇蹟祖屋變形計在人口驟減的竹山小鎮他又是如何吸引了數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以工換宿發現小鎮光點讓青年返鄉讓竹山小鎮重新熱鬧起來
  • 這個在小鎮修舊屋的臺灣人,開了家民宿,住過的人全都後悔了!
    他叫它「天空的院子」,曾被《天下雜誌》選為臺灣最美民宿。馬連修恩是熱愛自然四海漂泊的作曲家,他想發表一張《天空的院子》同名專輯,分享他在這裡的生活和感受。隨著同名專輯獲得金曲獎,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個小院,來到了"天空的院子「。
  • 10個獲獎品牌,看無所不能的臺灣文創
    「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對南投竹山一座百年歷史的廢棄老屋一見鍾情,才畢業就大膽貸款1500萬臺幣(約300萬人民幣)。何培鈞又成立「小鎮文創」,租下南投竹山的房子,用「以工換宿」方式,吸引世界各國年輕藝術家造訪,在當地完成作品。
  • 一起文創‖【文創+民宿】臺灣行,『正式招募』
    PART 1「對話傳奇」交流一:《被百年夢想包圍的小鎮文創》——何培鈞臺灣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主人 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天空的院子》臺灣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老舊的房舍→松山文創園臺北松山文創園其前身為建於1937年的松山煙廠,後被改建成文創園。
  • 【一起學院】用一間民宿復興一個鄉鎮,臺灣民宿傳奇人物何培鈞首次重慶開課!
    臺灣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創始人何培鈞,26歲時身無分文
  • 文創+二期臺灣模塊 | 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打開文創產業新視角
    本次課程我們分別邀請到高希均教授、蔣勳老師、傅佩榮老師、魏德聖導演、何培鈞先生等多位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不可繞開的先鋒名人,同時同學們也一同探訪了雲門舞集、農禪寺、歐萊德等多家臺灣文創企業組織。26日晚同學們盛裝出席,與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寬庭美學董事長陳靜寬、臺灣電影文創產業協會理事長陳志寬、臺灣電影製作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功等來自兩岸的嘉賓一同開啟臺灣文創之旅。
  • 臺灣文創+民宿+特色小鎮+休閒農業全面覆蓋
    臺灣的文創產業覆蓋了吃、住、遊、購、娛、休閒體驗等多個門類,已經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體系,具備了豐饒的創新創意土壤。如果你正在或者想要經營民宿、休閒農莊、特色小鎮或者生態餐廳,想要文創為你的項目助力,那麼來臺灣,深入了解其中的發展之道。
  • 帶你到民宿的起源地看看文創與民宿的究極玩法
    分享人:何培均主題:鄉村眾創之旅的起源,用商業方式解決社會問題何培均,天空的院子創始人, 2010 年創辦「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推動「專長換宿」,拉年輕人進竹山。天空的院子坐落於臺灣南投縣竹山鎮大鞍裡頂林路,歷經一年整修,從舉債創業、經營艱困考驗,直到這座藏身山裡的「天空的院子」民宿,被譽為臺灣最美民宿。
  • 臺灣南投最美民宿的創意效應: 「天空的院子」 變成天下的院子
    南投竹山「天空的院子」一角。很多人會選擇以這樣的方式在這間被《天下》雜誌評選為臺灣最美民宿的「天空的院子」消磨幾日時光,徹底放鬆一下在都市裡被過度擠壓的神經。  可是,十幾年前,當何培均第一眼看到這座百年老宅時,心情可沒有如此平靜。「那時,我還在上大二,喜歡攝影。有一次騎摩託車到竹山,突然,在荒煙蔓草當中,這座廢棄的老宅非常突兀地出現在我眼前,我感覺我的血液都要凝固住了。」
  • 天空院子│從藝廊到水景,探索生活的美學
    於天空院子而言,社區不局限於居住空間,從社區入口開始,每一步、每一景,皆是為生活服務。天空院子將城市地塊與自然風光優勢相結合,找到建築的靈感,雕琢出別具藝術品位的景觀藝廊.天空院子規劃示意圖天空院子的藝廊空間,以雙層體量的景觀構築兼具休閒吧和社會客廳的功能,建築材質與景觀材質融為一體,在水中形成倒影。
  • [常德 臺灣] 海峽兩岸文創大咖分享交流 引來省級媒體報導
    臺灣小鎮文創/天空的院子/竹青庭的創辦人何培均首先,臺灣小鎮文創、天空的院子、竹青庭的創辦人何培均介紹了他剛畢業時在臺灣竹山的創業過程,從竹山的百年文化到竹山光點聚落價值,從負載累累到貸款還清隨後,臺灣小鎮文創品牌總監、雲林科技大學智慧生活設計研究室負責人、常德小鎮文創策略長張文山進行了嘉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