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本帳號就請點擊標題下的藍字,可一鍵關注我們哦!
來源:解放日報
卡拉OK是日本人的發明,先傳到中國臺灣,再傳到中國大陸。1985年前後,上海誕生了第一家卡拉OK,之後,這種大堂式的卡拉OK迅速風靡,工人文化宮、單位活動室都裝上了設備,你方唱罷我登場,唱得好的,全場鼓掌喝彩,碰到五音不全亂吼亂叫的,大家一起受罪——這大概是上世紀80年代的集體記憶。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來自中國臺灣的錢櫃在上海靜安區開設了第一家門店,徹底改變了滬上卡拉OK的業態形象:裝修得富麗堂皇的大廳、精緻的包廂、一字排開行著鞠躬禮的服務員,昔日大堂裡引吭高歌的景象從此不再,就連卡拉OK這個土氣的名字也從此改稱洋氣十足的「KTV」。錢櫃「高大上」的面孔,迅速成為滬上同行的標杆。
驀然間,聽聞,錢櫃門庭冷落車馬稀。中國境內門店數,僅剩3家。最高峰時,據說有18家。
在上海,曾經,到錢櫃唱歌,是一種時尚,一種檔次。
時至今日,這種卡拉OK式的唱歌方式似乎離90後、95後漸行漸遠。就在最近,被譽為KTV行業「一哥」的錢櫃,在滬門店數已經從最高峰時的7家減到只剩2家。北京市場,亦是如此,兩年內錢櫃連續關閉3家門店,就在兩三個月前,曾經炙手可熱的錢櫃北京朝外店也黯然關門,只剩惠新東橋附近的最後1家門店。
截至目前,我國境內錢櫃的門店數,已經從最高峰時的18家減到僅剩3家。
不過,上海僅剩的2家中,有一家卻是新開不久,錢櫃松江店。
錢櫃風光不再,有這一行業大環境的影響。
KTV業態逐漸式微,原因之一是休閒娛樂方式的多元化。近年來,人們的休閒方式,變得越發多元,尤其是90後、95後,健身、戶外燒烤、滑雪、DIY手工藝品、讀書會、溫泉洗浴、密室逃脫、烘焙、插花……卡拉OK從絕對主流變成了「其中之一」。
有趣的是,年輕人不再那麼熱衷於K歌,KTV每天中午12點至傍晚5點的非尖峰時段,50後、60後倒成了主力消費人群,特別是愛好文藝、心態健康的上海阿姨,往往一群小姐妹開個大包間,一唱就是四五個小時。
同許多傳統行業一樣,KTV的式微,也受到了網際網路的影響。一方面,網際網路的崛起讓人們的休閒娛樂出現了碎片化趨勢,人們甚至都不願意留出完整的一段時間來閱讀一張報紙、一本書,又何苦把兩三個小時消耗在信號也不一定好的KTV包廂?
另外,如今在手機客戶端,出現了不少類似「唱吧」、9158等網絡卡拉OK的APP。與KTV相比,「唱吧」、9158等K歌軟體不僅錄歌方便、便宜,而且也能與好友互動,還能同步出現自己的影像,不出家門便可與同好者互相交流。一位在某國有大集團擔任領導職務的張先生告訴記者,「本來我是KTV的主力軍,擔任領導幹部以後,沒時間也不方便出入這些場合,網絡卡拉OK正好滿足了我這方面的需要。」
此外,由於這一行業門檻低,經過20多年發展,傳統KTV企業之間競爭早已是一片紅海:一邊是價格戰,一邊是不斷上升的房租成本,人力成本以及需要支付的歌曲版權費,行業的整體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記者在糯米網、美團網、聚划算等知名團購網站上發現,由於競爭激烈,門店紛紛推出各種低價打折套餐,甚至有6元一小時的歡唱券和9.9元工作日4小時的歡唱券。
「現在門店彼此競爭,大家都採取團購等低價策略,不做就失去價格優勢,做的話就減少利潤,有時候就沒盈利。」好樂迪八佰伴店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道。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滬上僅有的兩家錢櫃之一——錢櫃松江店的副理徐立平不無感慨:「我在這一行業已經幹了10多年,算是錢櫃的老人了。我先後在黃浦店、盧灣店、徐匯店,以及武漢、杭州的錢櫃門店工作過,2015年,又來到這新開的松江店。」
徐立平說,鼎盛的時候,虹口店所在那棟樓一至五層全被錢櫃拿下,徐匯星遊城店佔據四層樓面,有140多個房間,黃浦店也有3個樓面。「錢櫃最吸引客人的是自助餐,能滿足100多人同時用餐。每家錢櫃能容納30個人以上的大包間都有好幾間。一到晚上,不預訂根本就沒有位子,大堂裡坐滿了排隊等候的客人。」
錢櫃生意顯現清淡,是從2012年開始的。先是縮減樓面和包房數量,再是進入2012年至2014年的集中關店期。2014年,錢櫃盧灣店歇業,更是引發70後、80後的集體懷舊。「付帳時心驚肉跳的刺激,當時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收穫情感時滿滿的幸福,以及對青春往事的悔恨,錢櫃與很多上海70後、80後的青春歲月糾纏在了一起。」已經身為人母的某雜誌社編輯潘小姐在微信朋友圈這樣分享。
在一個平常工作日的晚上7點,記者來到錢櫃徐匯星遊城店。星遊城店,只剩6樓一層,不到50個包廂。晚7點光景,本應是KTV最熱鬧的時段,但眼前所見,大堂冷清,往日拿號等座、人聲鼎沸的景象蕩然無存。記者上前詢問包間價格,被告知可以上大眾點評購買團購券,「很划算的,3小時的包間,加上自助餐才69元!」記者在點評網上找到此條團購信息,顯示只要在16點至19點之間開唱,即可參與這個套餐。除此之外,還有一個36元的團購套餐,開唱時間限制為上午10點至下午4點。
正巧有三四個年輕人前來結帳,其中一人興奮地對小夥伴說道:「就這點人來唱歌,竟然給了一個大包間!」
記者看了一眼前臺旁的電子屏幕,統共50間包房,只有近20間顯示已滿。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非周末高峰期人會多點兒,平時最多也就這樣了。
事物的發展總是出人意料。
當人們都以為錢櫃在內地市場的徹底退出是只在朝夕的事,不料,今年3月,全新的錢櫃松江店,卻在新松江路上的地中海廣場開門迎客。
對於這種看似矛盾的舉動,錢櫃管理層以「戰略轉移」來解釋:從租金成本較高的市區,轉移到租金成本相對低廉的城郊,變動輒幾層樓面、上百間包房的大店為中等規模的門店,變服務CBD商務區的上班族為瞄準社區、大學生,「這是企業轉型的『樣板房』,被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徐立平說道。
走進這家營業才一個季度的門店,有種置身「臺北純K」的錯覺——極其相似的迎賓動物擺件、牆壁上的卡通裝飾相框、內嵌於牆壁的長方形點歌觸控螢幕、時尚多變的燈光以及那支著名的立麥……完全拋棄了過去的裝潢風格,反而向後來者「致敬」。錢櫃之所以這樣做,徐立平表示是重視消費體驗的必然結果。
近幾年錢櫃江河日下,核心問題之一是裝修老氣、器材老化、曲庫更新慢。雖然很多「過來人」都想來錢櫃懷舊或致敬一把,但看到包廂裡破損的沙發、手裡所握的掉漆麥克風,以及菜單裡已經流行了兩三年的歌仍位列主打的「勁爆新曲」,立刻「敬意」全無。
錢櫃興起的上世紀90年代,去那裡消費的主要是消費能力較強、追求下班社交的IT界人士、公關、廣告公司從業者及一些外企白領。當時除了公司活動之外,普通小白領去消費,應該是要掐著時間算的,沒有收入的大學生更是只能眼饞。而隨著運營成本的水漲船高、大眾消費文化的興起,以及各類價格親民的中端卡拉OK紛紛開業,錢櫃放下身段是早晚的事。記者瞥了一眼錢櫃松江店的價目表:「小包房1小時48元,使用團購網上購買的代金券的話,70元可以抵100元消費,地下停車庫兩小時免費停車。」果然,錢櫃的身段放得不高。
中國文化娛樂產業行業協會理事孔明指出:「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傳統卡拉OK在拼地段、裝修、服務以及音響硬體設備等之外,要從越來越豐富的各項娛樂服務項目中脫穎而出,還需要運用網際網路思維,藉助各種信息技術手段,打造更加優質的服務。」
徐立平透露,除了線下轉型,錢櫃也正在嘗試對接「網際網路+」的風口,目前公司已經在打造自己的APP,通過網際網路手段,進行用戶導入,匯集有共同愛好的消費人群,進一步深化社交行為,並更有針對性地拓展網絡營銷。
據悉,錢櫃松江店即將推出一套微信產品,顧客一邊唱,可以一邊錄音,同時生成二維碼音頻文件,「掃一掃」後,通過微信等社交平臺可與朋友共享。而不能到現場一展歌喉的朋友也有望通過電腦、手機,將歌聲傳到包房內……網際網路時代,KTV會不會就此轉型成為網絡卡拉OK的O2O線下體驗店?
沒有個性的錢櫃 只剩下了懷舊
2008年,被視為錢櫃由盛轉衰的拐點,但鮮為人知的是其背後的原因。好幾位曾在錢櫃從業過多年的人士感慨,錢櫃輸在了人上。
首先,這個「人」指的是老闆。2008年,原董事長劉英被三位股東聯合「逼宮」下臺,錢櫃易主練臺生。趕走劉英,練臺生和他的同盟認為錢櫃擴張太快、成本太高。接任董事長後,練臺生開始回籠資金,一方面大幅縮減中層薪水,另一方面停止了在大陸的新店開張,並關閉了錢櫃的原創刊物,也不再投入重金對老的門店進行軟硬體的升級。
此舉導致大批公司核心精英心寒離去,同時「質降價不降」的策略也傷害了老客戶的感情,隨著各類中低價位卡拉OK野蠻生長,以及團購產品越來越多的衝擊,錢櫃對年輕消費者漸漸失去了吸引力。只是由於根基深厚,這一高層變局對錢櫃的毀滅性打擊過了幾年才開始顯現,甚至許多人還來不及懷舊,錢櫃在中國大陸開出的首家靜安店和具有代表性的復興公園盧灣店悄無聲息關門數周后,才後知後覺。
其次,這個「人」是指員工本身。錢櫃1989年創立自中國臺灣地區,1995進入大陸,在衰落前,足足有過近20年的發展和輝煌,期間多年企業文化的薰陶、每一個細節的苛求,培養了無數至今仍活躍在卡拉OK界的人才。但隨著企業的快速擴張,人才出現缺口,與此同時,傑出人才的身價也水漲船高,用人成本成了錢櫃最頭疼的負擔。一位門店經理告訴記者,錢櫃獨創的自助餐和茶餐廳模式,用到的廚師、清潔工、服務員的成本,基本等於門店人力成本的一半,有些門店負責服務包廂顧客的人員數量,還沒有自助餐區和茶餐廳的人多。
不過,許多員工對錢櫃有著深厚的感情,對於外界高薪的誘惑還有一定抵抗力,只是在高層劇烈變動後,對於一些奇怪的「轉型」作為,高層欠員工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已經動搖到了企業文化,不少員工出走其實不是為了錢,而是自己曾經被灌輸的錢櫃價值觀發生了異變,對於高層新的價值觀,他們無法認同了。業內人士表示,近兩年崛起的臺北純K,有80%的骨幹都是從錢櫃跳過去的。除了臺北純K,市面上80%的卡拉OK,裡面都有曾經是錢櫃的員工。
誠然,老闆和員工的變動,都只是錢櫃衰落的主觀因素,錢櫃真正輸給的,是消費者,是一種喜新厭舊的休閒娛樂風氣。
都說「隔代如隔山」,那些錢櫃曾經的忠實消費者們已經成長,有了家庭和事業,不再需要夜夜笙歌,而對於更年輕的消費者而言,錢櫃已經成了老派人才會去的地方,他們自己的手機每隔兩三年就要換一臺,怎麼會容忍錢櫃裡擺了十幾年的老音響呢?更多又「潮」又好玩的休閒娛樂活動可以選擇,為何要選「又土又貴」的錢櫃呢?而且,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如此發達,年輕人更願意在家裡或者任何地方,用手機就能與朋友們一起K歌,就算出門,大街上有各種針對細分消費群體的酒吧、會所,沒有個性的錢櫃,只剩下懷舊。
身處一個最需要把控時尚脈搏的產業,不跟著消費潮流走,不引領消費潮流,曾經再輝煌也終將是過眼煙雲。所以,我們看到錢櫃元老所在的臺北純 K 收購了錢櫃黃浦店,而新開業的松江錢櫃店則換上了臺北純K 風格的「外衣」招徠顧客。商場如戰場,就是這麼諷刺和殘酷。甚至有一天,就連卡拉OK 這種形式,或許都會被淘汰,但人們的社交聚會需求是肯定存在的,休閒娛樂產業只能從根本上改變商業模式,從用戶需求出發,自我更新提升,方能長青於「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