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感《軍帽·鈴鐺蓋兒》發表後,有文友發來私聊說,這兩個現象都曾經歷或目睹過,經過你的文字好像就在昨天,美中不足的是有點意猶未盡。我說都是些有感而發的東西,沒謀篇沒布局,想到哪就碼到哪。有興趣的話,哪天有空給你聊聊老魏的軍褲情結。對方說,恭候拜讀。
說的還是跟65式軍服有關的事。因為這一版軍裝從列裝到退出部隊長達20年,承載了上世紀60後、70後和80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對中國軍人的第一印象和深厚記憶。
相比之前55版的軍銜制服裝,65版軍服其實就是普通的民用服裝加上領章帽徽而已,沒有其它任何制式標識和層級區分。記得1977年的時候,有部外國友人拍的正面介紹中國情況的電視系列紀錄片叫《愚公移山》,有一集專門介紹中國軍隊建設的情況。關於如何從軍服上區分官兵,片子介紹說,幹部戰士軍服的區別,幹部的上衣是四個口袋,戰士的上衣是兩個口袋,因為幹部需要經常開會,多出兩個兜是方便裝筆記本的。 儘管制式簡單,65版軍服在當年是很神聖的,這一是基於長期形成的全民擁軍的社會氛圍所致,二是在當年物質匱乏的情況下,也是不少人心儀的時尚服裝。 記得那時年輕人處對象,女青年要是穿件(退役的)男方贈予的錚綠上裝,那叫風光加靚麗。如果是小翻領的女式軍服,更平添幾多秀氣。 記得1979年的時候,本人正在國立口子門大學(當時我對學校的調侃,就是後來的靜海六中)讀高中。有一天,班裡某男同學身著嶄新的軍綠上衣意氣風發地出現在大家面前,驚詫不已的眾人紛紛上前問詢怎麼討來的。這哥們也蠻自豪地給大家講述緣由,原來是整整一個暑假,自己晝伏夜出用手電筒照了數千隻青蛙,用勞動成果換來的。捕捉青蛙的行為,放到現在絕對是違禁的,但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個年代人們對這一時髦裝束的痴迷追逐程度。 與軍上衣的熱度相比,65版軍服的褲子可就沒那麼受寵了。80年代初開始,以喇叭褲為代表的新潮服裝開始逐漸流行,而其上瘦下肥的版型與軍褲正好相反。所以那時的大街上,上著軍綠上衣下穿喇叭褲或牛仔褲的裝束倒是很流行。 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本人卻偏偏對上肥下瘦的軍褲情有獨鍾,喜歡那抹浸染朝氣的草綠,喜歡穿著時的那份大氣和悠然。 進入80年代,受當時形勢影響,部分軍工企業開始走入市場,這些歷史悠長的正規廠家生產的好多產品都頗受大家青睞,於是,65式軍服、大衣、布鞋、挎包、腰帶等好多軍品成為熱銷品。記得1982年本人辦事途徑南開三馬路(有名的3522廠就坐落於此),一次就拿下好幾條褲子。那時單位也不發工裝,因此不管是上班還是歇班,肥大休閒的軍綠褲子是本人五冬六夏的標配。 個人感覺,65款軍褲的特點,一是穿來隨意至極,二是其它衣服搭配上也沒啥顧忌,襯衣體恤防寒服軍大衣都搭,並且皮鞋布鞋均可,尤其適合我這種日常不修邊幅不注重形象的。 多年前,還保存著一張朋友抓拍的本人照片。畫面上,對中外地理興趣頗深的我身著白襯衣綠軍褲,正站在碩大的中國地圖前揮斥方遒。拍片的的哥們多年後成為區電視臺臺長,臺長說這個標題就叫《指點江山》吧。 算來,穿著軍褲的經歷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那時是實在沒有出處了,因為軍服從顏色到款型經過兩輪更新,改動太大了,而本人倍加欣賞的65版軍褲最終淡出歷史。 有道是時尚輪流峰迴路轉。2011年初,本人在京參加總行文聯成立大會,會議間隙去駐地附近的北京攝影器材城添置攝材,在一個專營攝影師服裝的店家,驀然發現一款特別適合我的工裝褲,從顏色到版型簡直就是65式軍褲的拓展延續,當即草綠色和墨綠色各置了一條。 工裝褲俗稱「大口袋」,除了具備65軍褲褲型肥大穿著舒適的特點,是褲袋超多,前後左右共有8個。這款褲子特別適合大場地拍攝,加上攝影坎肩的十幾個兜,上下口袋共有二十多個,可以保證鏡頭電池閃燈存儲卡網線耳麥手機等眾多必備物件貼身跟隨,基本滿足場上常規配件需求。 轉眼間,一條又一條工裝褲伴隨本人已整整10年,期間只有過顏色的差異(曾穿著過深灰色),但形狀始終如一。這一是本人衣著舒服隨意至上的一貫風格,另一個當然是揮之不去的軍褲情結所在。 隨著近年來懷舊風的興起,65版軍服的熱度逐日升溫。為了迎合這個市場,網站上各種叫賣聲也不絕於耳。但依老夫看來,這些從質地到做工都與原汁原味的65式相去甚遠,有些甚至不倫不類,從一定程度上敗壞了它的嚴肅性和美觀度,因此也就沒太多必要關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