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曾看過瓊瑤原著改編的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尤其是它的主題曲當年更是風靡於大街小巷,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猶記得筆者首次聽到「情深深雨濛濛,多少樓臺煙雨中,記得當初你儂我儂,車如流水馬如龍……」的那種驚豔,當時還在想寫這歌詞的人太牛了,這裡面的一些歌詞比我當時知道的為數不多的古詩詞還經典,這也太有才了吧。
後來隨著年齡慢慢增長,我才知道這首歌中很多歌詞其實就是照抄的古詩詞,像「車如流水馬如龍」便出自南唐後主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美人如玉劍如虹」則是出自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夜坐二首》。而筆者本期要說的「多少樓臺煙雨中」則是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江南春》。
《江南春》
千裡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描寫江南春景的小詩,雖然僅僅只有28字,但是千百年來卻素負盛譽。《歷代詩法》中更是評價這首詩「包羅萬象,真天地間驚人語也。」不過就是這樣一首佳作,卻一直以來頗受爭議,尤其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兩句更是讓古今詩詞專家爭論不休。那這兩句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又會引起專家的爭論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的賞析。
這首詩和一般的寫景詩具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寫景詩都是著眼於目之所見之景,或是聚焦於庭院之間,或是極目遠望,但這首詩更多是依託於詩人的想像,由眼前之景聯想到整個江南的風景。
起首兩句便如同電影中的俯瞰鏡頭一般,從江南大地的上空疾掠而過。遼闊千裡的江南大地上,處處花草豐茂相互映襯,活潑的鶯雀嘰嘰喳喳叫個不停。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在風中飄揚的酒旗,都映入眼中。這兩句的描寫可以說將千裡江南的繁麗寫盡。
可就是這麼經典的兩句詩,明代三才子之一的楊慎卻對首句提出了質疑,這是不是雞蛋裡挑骨頭呢?我們看看他說了些什麼:
千裡鶯啼,誰人聽得?千裡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裡,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這樣的質疑其實筆者是很不理解的,杜牧這首詩本來就不是實寫,而是通過眼前所見推及整個江南大地的景象,是有想像因素在其中的。這只是文學創作和藝術表現手法而已,並沒有什麼值得質疑的。按照這個邏輯,難道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飛流直下三千尺」也要改成「幾十尺」?所以個人覺得,這個質疑沒有任何道理。
後兩句則描寫了煙雨之中的寺廟樓臺。南朝遺留下來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臺在煙雨濛濛中若隱若現。當然這裡的「四百八十寺」並不是實寫,而是強調寺廟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這首詩前兩句寫的景象是典型的晴日特徵,但是現在後兩句卻是煙雨之景。
可能有讀者會覺得前、後兩句杜牧寫的是不是不同時間的江南景色?其實並不是,這整首詩是一個完整的江南景色風景畫。至於出現「煙雨」其實也很容易理解,畢竟江南大地廣袤,有些地方天晴有些地方煙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杜牧這首詩雖然只有28字,卻寫盡江南春景,如同一幅山水畫,令人讀之不由感嘆於他的筆力。不過這首詩中後兩句到底是什麼意思,一直以來卻引起了古今詩詞專家的爭議。部分人認為這首詩就是單純描寫江南的美景,以此表達詩人對於江南的讚美和嚮往。
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是一首「諷刺詩」,認為杜牧所處的年代朝廷大興土木修建寺廟,導致國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了當時的社會危機,而杜牧本人又有反佛思想,所以這首詩後兩句當是借古諷今,而前兩句對於江南美景的描寫是為了加深諷刺效果。
那麼這樣的爭議到底誰對誰錯呢?其實文學解讀就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我們找不到史料依據,只能通過作品本身來理解詩人所表達思想的時候,其實各種解讀都是沒有問題的,沒有對錯之分。因為每種觀點的持有者都能找到自己的論據,但是這論據卻沒辦法說服持其他觀點的人,所以這種爭議不可避免,也很難統一。
不過對於筆者來說,更支持「借古諷今」的這種觀點,畢竟杜牧一生的詩作以詠史抒懷為主。那麼大家更支持那種觀點呢?歡迎在評論區闡述你的觀點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