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個人命運的轉折,它關係著以後的事業和發展。
2018年高考,一個考生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注意,他就是單小龍。
單小龍第一個走出銀川考場,記者趕忙上前採訪,問他考試內容難度如何。
單小龍開玩笑似的說:「這辣雞題目,還想阻止我打工!」
一語激起千層浪,這樣的話,讓全國人民都以為,這個考生肯定是考試沒考好。
他這一番話也成了網絡熱詞,讓大家對單小龍的成績有了別樣的期待。
工地上的通知書
考試結束後,單小龍真的如自己說得那樣,成為了一個「工地搬磚娃」,每天扛600根左右的鋼管到十幾樓,收入也就在兩百元左右。
一個平凡的日子,銀川的工地還是像往常一樣炎熱,單小龍還是在扛著鋼管往樓上走,一位快遞員大聲喊他的名字:
「誰是單小龍?你的錄取通知書到了!」
單小龍放下鋼管,拍了拍手上的灰,對快遞員說了聲謝謝。
收工回家的單小龍,坐在母親病床前,在昏暗的燈光下打開了通知書。
和他料想的一樣,是清華大學的通知書!
寒門出英才
之前單小龍因為「囂張」的言論,早就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注意,這次他收到清華的錄取通知書,令大眾既驚訝,又不敢相信。
單小龍家住銀川的農村,是全村有名的困難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早年輟學供弟妹讀書;姐姐考上了銀川醫科大學,學費都是村幹部幫著貸款的;最小的單小龍,在2018年成為了村裡第一個清華大學的學生。
誰說歹竹不能出好筍?單小龍用676分的成績,敲開了清華的大門,成為了全國最高學府中的一員。
但很少有人知道,單小龍的父親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嚴父教子
單小龍在採訪回憶中說到,自己最感激的就是父親。
單小龍的父親單貴德對記者說:「我們祖祖輩輩都沒上過學,就想讓幾個娃讀書。」
單貴德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村裡小學的教育資源不好,他就送單小龍姐弟去鎮上的小學讀書。
從鎮小學到家中6公裡的路程,都是單貴德每天在接送的。
單小龍有一次考了全班第五,單貴德覺得兒子沒有用功讀書,於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把他暴打了一頓。
從此以後,單小龍知道了父親的厲害,再也沒有在學習上鬆懈過,也再也沒有讓父親操過心。
農村學子的心酸
從「這辣雞題目還想阻止我打工」這樣的言論,大家就知道,單小龍不是一個死氣沉沉的書呆子。
他從小就幫助父母一起幹農活、做家務,餵豬、做飯、耕地、收糧,沒有單小龍不會做的。
在這樣強體力勞動下,單小龍的身心都得到了鍛鍊。
強健的體魄和深厚的思想,才是一個合格的學子應該有的東西。
現在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恨不得把飯都餵到嘴裡。
這樣不僅讓孩子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對孩子的意志力也是一種別樣的傷害,會讓孩子形成過度依賴,無法融入社會生活,最後變成「巨嬰」。
清華學子回饋家鄉
單小龍從小的經歷讓他有堅強的意志,進入高手如雲的清華後,面對比自己厲害百倍的天才,他也沒有受挫,只是更加專注於學習。
很多人想知道單小龍過得如何,他現在只是一個普通的清華學生。
單小龍如今已經是一位大三的學生,過得平淡又精彩,每天泡在圖書館中,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
很多在北京上學的學生都會在選擇留在北京,但單小龍沒有這樣想,他畢業後想回老家做一名公務員,把自己在大城市學到的知識,用在家鄉建設上。
對於單小龍這個想法,有很多人不理解,認為他應該留在北京工作生活。
北京畢業生是留在北京?還是回老家?
北京的畢業生的選擇回老家,還是留在北京,主要看兩點。
第一點就是你的專業。
如果是學IT、金融、電子信息這樣需要更高平臺的專業,留在北京會給你更多的就業機會,回老家反倒沒有相應的崗位可以挑選,畢業回老家就意味著失業了。
如果想參加非專業對口的工作,或者專業可以在老家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可以選擇回老家。
畢竟老家的生活節奏和人情更加熟悉,工作會很舒心,還有熟悉的人和事,歸屬感會更強。
接下來看第二點,你本人能不能留在北京。
首先要知道一點,北京的生活節奏非常快,工作壓力也很大,你的能力是否達到一定的水平,讓你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可以大展拳腳的工作。
其次在北京就業,意味著你要一切從頭開始,你父母在老家積攢的人脈、資源,你完全指望不上。
如果這兩點都能滿足,留在北京沒有問題,若是缺少了一點,留在北京就沒有什麼大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