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贛深鐵路龍崗區段(筍崗動走線)項目(以下簡稱「贛深鐵路項目」)傳來捷報,最後一名商戶完成清租補償協議籤約,至此,該項目清租工作畫上圓滿句號。
據了解,該項目位於布吉街道粵寶路與吉華路東側,總用地面積14709.77平方米,需拆除建築(含臨時建築)55棟共計26405.95平方米,物業現狀為道路沿街商鋪,涉及200名租戶。項目關係到市、區對軌道交通的重要布局,是布吉街道城市發展的重要機遇。對此,布吉街道高度重視,實行大兵團作戰,成立贛深鐵路項目攻堅指揮部,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昆剛任總指揮,辦事處主任張秀相任常務副總指揮,並安排街道處級幹部和各部門、社區幹部逾百人組成5個攻堅小組,街道領導包棟,幹部職工包戶,第一時間成立臨時黨支部,吹響攻堅衝鋒號。與此同時,第六批抽調實踐鍛鍊幹部張義軍、陳茂華、陳志軍的加入,極大地推動了徵拆工作進度,於8月29日與最後一名租戶籤約,圓滿完成項目清租工作。昨日,基本完成拆遷現場清空和圍擋工作,交由鐵路方現場管理,為後續房屋拆除掃清了障礙。
舉全街道之力攻堅 項目實施大兵團作戰
贛深鐵路項目所在區域已形成10餘年以建材市場為主的商業群,涉及商戶眾多,且存在層層轉租現象,歷史遺留問題與現實利益盤根錯節,多方利益和矛盾糾紛交錯疊加,錯綜複雜。區領導雷衛華到現場調研指導贛深鐵路項目徵拆工作開展情況,為街道工作開展減負清障。同時,該街道建立與區土地整備事務中心、區軌道辦等區直部門的實時對接機制,問題當天出現當天解決,助力徵拆工作加快推進。
布吉街道迅速成立以辦事處主任為總指揮的項目攻堅指揮部,與由街道處級幹部與各部門、社區工作站負責人組成的談判協調組並肩作戰,形成強大合力。街道主要領導堅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則,先後60次深入現場調研、督促、鼓勁,協調解決相關問題,參與業主現場籤約活動。為保證工作進度,布吉街道專門研究制定一體化作戰指揮圖和項目進展表掛在指揮部辦公室,每籤約一名租戶、清空一間商鋪,就及時打勾,做好登記,確保徵拆工作按時間節點、進度計劃推進,壓實責任擔當。
把黨支部建在一線 探索推進項目實施
街道黨工委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切入口,堅持「黨建+」促徵拆模式,把黨支部建在一線,走出一條新形勢下黨建引領重點項目推進的新路徑。
全街道以戰時狀態迅速開展工作,形成全員下沉、上下齊心的整備局面;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把臨時黨支部建在攻堅克難最前線,作為黨員幹部的「指航燈」和「加油站」,強化使命擔當,引導黨員把黨建「勢能」轉化為工作「動能」,以黨建引領研究處置重大問題、協調項目推進中遇到的問題。充分發揮幹部優勢,將業務精、能力強、善做群眾工作的黨員幹部派到攻堅一線,不僅成為居民最可信賴的朋友,也是廣大徵拆人員的主心骨。廣大黨員凝聚合力,形成徵地拆遷談判新優勢,幫助項目涉及租戶爭取最大利益,一步步解決商鋪搬遷安置、停產停業價格調整等難題。
雙重獎勵機制促進 45天清租200商戶
贛深鐵路項目清租任務繁重、時間緊迫、情況複雜,為此,攻堅指揮部明確時間節點,突出重點,確保徵拆任務平穩推進。
為加快推進該項目實施,攻堅小組馬不停蹄、夜以繼日,加快推進項目涉及商鋪核查及宣傳發動工作,開展測繪、評估工作查漏補缺,協調清租事宜;協助租戶推進補償安置方案、產權確認等工作,面對租戶提出補償價格呈批表中的問題事項進行研究,及時回復處理意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最大限度地保護租戶利益。今年,絕大部分租戶的生意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影響,為避免租戶因徵拆受二次影響,布吉街道與區土地整備中心、區軌道辦等區直部門多次商議溝通,結合區裡新出臺的籤約獎勵及搬遷獎勵雙重獎勵機制,巧徵拆,敢擔當。自7月17日籤約儀式啟動,該項目僅用5天,便有186名租戶籤署補償協議,首批籤約率達93%。
布吉街道以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為出發點,堅持提前謀劃、主動協調,不避困難、敢於攻堅,最終在45天內完成項目涉及200名租戶的清租工作,實現政府和租戶「雙贏」。
張義軍(區水務局黨委委員、水土保持科科長) 項目完成群眾滿意 再苦再累也值得
6月底,張義軍接到區抽調他到布吉街道參加土地整備實踐鍛鍊的通知,當天就聯繫區土地整備中心相關負責人,連夜攻讀徵拆談判相關法律法規、補償標準等資料。7月1日一早,他到布吉街道報到後,圍繞黨工委部署安排,迅速投入贛深鐵路龍崗區段(筍崗動走線)項目55棟200戶商鋪清租與徵拆工作。
牢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要求,張義軍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戴黨徽亮身份,嚴格要求自己,爭先鋒作表率。他是徵拆新兵,堅持邊幹邊學、邊學邊幹,堅信勤能補拙,全身心投入,堅持每天跑項目部、跑徵拆現場、拜訪徵拆商戶、參加街道土地整備中心會議,與項目部工作人員一起吃盒飯,同吃同勞動。通過學習和實踐,詳細了解街道徵拆工作進展情況,認真聽取項目負責人講解、點評,掌握相關政策如何落地實施,直面問題、逐個解決,一段時間下來,他的群眾工作能力和實踐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張義軍堅持換位思考,堅持細心、耐心、真心,在政策範圍內照顧好群眾利益。他曾連續7個小時談判,拿下涉及2300多平方米清租面積的粵寶路1號商戶,該商戶是整個項目徵拆涉及面積最大的一戶。
進入項目最後攻堅期,張義軍堅守整個項目一個補償標準底線,耐心做最後5戶商戶的思想工作。經過團隊1個月的鍥而不捨,成功籤下最後一戶。當商戶代表送來錦旗,對徵拆工作表示感謝時,張義軍感到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做基層工作就是做群眾工作,項目完成、群眾滿意,再苦再累也值得!」8月29日,項目所有商鋪全部籤約,圓滿收工。8月31日,基本完成拆遷現場清空和圍擋工作,交由鐵路方現場管理。「贛深鐵路龍崗區段這兩個月的徵拆談判,讓我對基層工作有了更多了解,對土地整備工作更加熟悉,群眾工作能力得到進一步鍛鍊和提高,收穫滿滿!」
陳茂華(布吉街道紀工委副書記) 堅持換位思考 以優質服務助力徵拆
「布吉街道作為原特區關口旁一個高密度人口的早期建成區,經歷地鐵建設、棚改、舊改一系列大規模城區改造,經濟價值高、歷史遺留問題少的地塊已基本實現舊貌換新顏,剩下的項目就是不那麼容易啃的『硬骨頭』。」在布吉街道工作22年的「老布吉」陳茂華,對街道的情況「了如指掌」。此前,因工作需求,他相繼參加地鐵3號線、地鐵5號線、布吉汙水處理廠、布吉綜合市場、羅湖棚改等多項徵拆談判工作。作為抽調幹部,再一次參與徵拆工作,於他而言,又是一次新體驗。
有著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陳茂華,擅長與群眾打交道。在贛深鐵路徵拆項目清租談判工作中,他堅持換位思考,為租戶爭取最大利益。陳茂華負責該項目26棟10戶商戶的清租談判工作。26棟是布吉舊貨市場,不少商戶在此經營二三十年,有經營基礎和感情。陳茂華用幾天時間走訪商戶,與他們談心拉家常,潛移默化地「送政策」。當他得知談判小組一名社區工作人員與某商戶是同學關係時,以此作為突破口,於7月6日籤下項目第一單,為整個贛深鐵路徵拆項目開了個好頭,起到極大的示範效應,接著,其他商戶協議籤訂陸續跟進。
8月前,26棟僅剩一戶商戶未籤約,陳茂華與小組工作人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依然沒能「攻下」。「如果把徵拆攻堅看做為病人治病,之前的徵拆只需面對業主,就像看個發燒感冒。這次不一樣,我們還要面對二房東、租戶,籤下一單要做三方工作,且每戶情況都不一樣,就像治療新冠肺炎那麼複雜和棘手。」據了解,最後這戶油漆商的二房東對賠償標準早早達成一致,但租戶遲遲不籤約。近一個月來,陳茂華通過打電話、聊微信、現場走訪等形式,反覆做工作,同時引導他們在附近物色新的鋪面,逐步做通租戶的工作。8月25日17時30分,終於籤訂三方協議。陳茂華的工作得到26棟商戶的認可,商戶代表將錦旗送給攻堅組表示感謝。
陳志軍(區委宣傳部文化科科長) 發揮專業優勢 創新方法破解徵拆難題
讀法律專業的陳志軍曾在法院工作,也是深圳市首批公職律師之一。有著豐富基層談判經驗的他到布吉街道參加土地整備實踐鍛鍊後,首先了解清租項目的特點,並根據業主與二房東的租賃合同、二房東與租戶之間的租賃合同,捋出談判思路,與談判小組成員共享。同時,在與租戶談判過程中,他總結出「倒逼法」:超過談判時限,攻堅小組最後3戶未能攻堅下來的對象,將無法得到更優的清租補償,如此推動商戶積極籤約。7月16日,6戶租戶籤訂補償意願書,佔當天街道新籤補償意願書的一半。
與此同時,陳志軍十分注重對已籤補償意願書的租戶進行及時疏導,解答租戶關心的正式籤約、騰空交房及補償款項支付等問題。「我們可以為困難找出千萬個理由,但解決困難的辦法總能找到一個。」陳志軍坦言,徵拆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多少有些起伏,難免遇到租戶對補償政策不理解不配合使談判陷入僵局以及申訴信訪等情況,這就需要工作人員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去克服。如徵拆後期,有部分租戶與業主、二房東遲遲未就裝修權益協調一致,對補償方案各持己見,在綜合分析各方情況,特別是在了解租戶受疫情影響經營難以為繼的情況後,果斷介入談判磋商,促成與街道籤訂補償協議。
近期,在已撤離贛深鐵路徵拆項目的情況下,陳志軍積極對租戶普遍關注的補償款項發放、收據是否需要註明以到帳為準、騰房搬遷與補償到帳先後順序等問題一一進行解答,打消已籤約租戶的疑慮。同時,對已籤協議認定問題提供法律意見供街道參考。眼下,他在為贛深鐵路項目開展收尾工作的同時,又積極投入翔鴿路北段二期和百鴿籠學校徵拆項目中,了解徵拆各方相關訴求,發揮法律專業優勢,解釋相關政策,為下一步工作提供決策參考。
項目介紹
贛深鐵路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長三角、珠三角間交流的又一條重要快速通道,預計2021年建成通車。作為贛深鐵路組成部分之一,橫跨龍崗、羅湖兩區的筍崗動走線,對完善深圳樞紐「三主四輔」客運布局有重大意義。建成之後,深圳羅湖站可以直接辦理高鐵業務,深圳東站可以辦理通往全國的普通長途客運列車,極大提升樞紐客運能力,大大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和居民出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