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猴
音樂起
這期比較長 懶得改 就這麼任性
大家也許覺得我腦子壞特了,這一期是正經風,配圖居然是動漫《三隻裸熊》,強行解釋一波:這條推送是我和倆姬友一起完成,霸道小編本人以此方式感謝兩位姬友一直以來的瘋狂打call.
嗯我們仨都超愛這部動漫!!!所以就這樣哈哈,如果影響到正常閱讀,我也沒辦法。
所以
歡迎來到
那是周二上午頭兩節課,小白們老老實實的坐在了文院313教室,等著老師來上課。
來人是個五十歲上下的中等身高的男人,十月份的天氣裡,他在短袖外頭穿了件郵遞員同款藏青色小馬甲,小馬甲上有很多個大大小小的口袋,非常實用,因此他得了個「小馬甲」的暱稱。
別看仁政人到中年其貌不揚,可是我們收集到的仁政年輕時的照片都超級帥氣!而且氣質清朗!(想看嗎?文中找解鎖神秘照片的口訣呀)
老師來了後也沒有笑,顯得很淡漠,甚至於自我介紹都是極其平淡的,幾乎是一句話帶過。
沒有任何鋪墊的,第一堂課,仁政就來了個「下馬威」,講起了社會學、哲學和美學,講白璧德和杜威,從鮑姆加登講到朱光潛,從叔本華講到王國維……那時候的我對這些知之甚少,最多看過朱光潛的《談美書簡》,讀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那時講臺還是仁政一個人的舞臺,臺下只有三十五隻小白用茫然的眼神一邊看他,一邊抓耳撓腮,交頭接耳:
「欸???剛剛老師講的那句話是啥意思?」
「我聽不懂塑普!」
「長沙人表示這根本不是塑普……」
是的,仁政講課時方言很重,全班沒幾個人能聽清他的話,他的語速也很快,小嘴巴開合的頻率驚人的快,於是乎,他的第二個暱稱「小嘴巴」應運而生。他的嗓門並不大,坐在後排根本就聽不清講啥,以至於他說的每句話我們都是連蒙帶猜,經過商討之後才敢記下筆記。
其實,文院的老教授上課時方言都挺重,我從小練就的「方言聽力十級」能力在仁政的課上也收效甚微,於是我養成了在他課上搶前排的好習慣,所謂「山不來就我,我來就山。」
第一個學期開學不久,仁政就要求我們每個人在期末時交一篇三千字的論文,然後臺下頓時炸開了鍋,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做不到,我們剛進大學,根本不知道論文的格式和寫作方法,或者說,正規的論文都沒看過幾篇。
當然了,最後每個人都交了學期論文,對於我來說,那是我人生第一篇論文,再回頭看那篇論文,心想,寫得真是渣啊,格式不對,邏輯也不嚴謹……但總歸是一個大膽的開始。
仁政在學術上的嚴謹作風延伸到我們班,就體現在期末考試上,試卷向來都不簡單,判卷更為嚴格。我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基地班淘汰制的殘酷便是在現代文學史的成績出來後,第一個學期,仁政在我們班掛了四個人。
同學們驚愕了,文院「四大名掛」之一果然名不虛傳。(小編吐槽:其實遠不止四個容易掛的科目)
大一時的我對仁政,是敬畏多過喜愛,然而在大二中期考試複習期間,我又翻開了現代文學史書,驚奇地發現課本上竟然有很多自己記下的、與課本無關,卻又令我深深折服的句子,我想起,那是仁政說的話,那時的我儘管不甚理解,但卻記錄下來了,重新咀嚼之後,我成了仁政的一個「迷妹」。
我大一記筆記的時候只是想,這些筆記寫下來要藏起來,被人看見了可不得了,有些內容完全是顛覆以往認知,甚至可以說有些「反動」。仁政是學歷史出身的,觀點與眾不同,尤為激進,對「那十年」深惡痛絕,對中國因那十年動亂而產生的文化斷層痛心疾首。
仁政平日上課,雖然態度淡淡,但也樂意和我們扯一扯。講到郭沫若時,也跟我們說郭沫若的歷史觀。他說:「一個連《史記》和《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都沒有讀完的人憑什麼稱為歷史學家?」在他的眼裡,郭沫若就同王安石評論下的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者之雄」,世人盛讚不已的人物,不過爾爾。
後來細讀郭沫若的文學作品和史學作品,心中一涼,原來在政治的驅使下,文學和歷史竟可以如此侵略與蠻橫。
仁政說:「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劃分,分明就只是郭沫若的一人之見,就因為政治勢力的扶持,也成了主流思想,發現原本沒有井田制的說法,是郭沫若為劃分社會性質而相應提出,胡適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與他的論爭竟也被政治所湮滅。」而郭沫若的觀點,幾乎盤踞在中學的每一本歷史教科書中,根深蒂固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不明所以的學生。
他說:「我們現在有一個遺憾:還沒有建築自己的精神支柱。中國人沒有自己的信仰,我們讀書人期待有一個市場,在這個市場裡有類似於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繁榮精神思想,也有可供普通人選擇的思想精神支柱。」
仁政有著自己構建的知識體系與精神世界,像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旁人進不去,他自己也不想著出來,城裡早已有了浩瀚與澎湃,旁人踩著石頭扒著牆頭窺探,看到的也不過是一個桌角的風光,但已經會止不住的喟嘆。
那些激進直白露骨的言語,也曾嗤之以鼻,細想卻是極有道理的,振聾發聵。有同學笑稱,上他的課,就是把原有的三觀打碎了,他再用自己的學識給你重建一個三觀。
我深以為然。頓覺妙哉!
大一現代文學史結課後,時隔一年,我才又在選修課上聽仁政老師講課。
聽到這些話,我幾乎要落淚了,固執的不流於時俗,赤誠如斯,其心可佩。
每次見到他,他都是一樣的從容,旁若無人的呼吸吐納,仿佛只有學術能牽動他的喜怒哀樂。
大三時又選了他開的限選課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鑑賞。走進教室時,他已經在講臺上開多媒體設備了,來得晚,前排座位滿滿當當,我大呼失策,只得坐在了靠後的位置。只能聽到他的聲音,看不清他的面容和講課時一翕一張的小嘴巴,很可惜,我想了想,覺得下課了中途休息可以往前面坐一點。
一節大課都是在講魯迅的《狂人日記》,高速開合的小嘴巴裡蹦出的都是金句,我全神貫注的聽著,生怕錯漏了些。
他課上放的PPT是他自己最近重新研究魯迅寫的論文:「放出來和你們一起討論一下,我會時常修改的。」我看了下字數,好傢夥!五萬多字!
同學們都說現代文學史上,仁政看得起的只有四個人:魯迅,周作人,沈從文,張愛玲。仁政甚至只愛張愛玲的散文,他說張愛玲的小說只有《金鎖記》能看,其他的都是湊數,又覺得胡適陳獨秀等人,寫的東西是算不得文學作品的,胡適就該做理論研究,寫什麼白話詩!
我總覺得仁政的脾性風骨有些像魯迅先生,犀利但是赤誠,心慈手狠,意志堅定,內心柔軟,俯首甘為孺子牛,筆下卻不留情。
我總認為,仁政上課時是懷著一腔赤誠的,儘管面色嚴肅,言語犀利,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說的這些話,別人怕是都不會跟你們說的,可你們是我的學生。」
我每次跟周老師交流都是慫得可以,多為自己淺薄貧瘠的學識赧然羞慚,印象中少有的幾次交談,周老師簡單明了的回答了問題,留下一個作恍然大悟狀的我。
「我們搞文學的,要把自己的夢想當回事。」
一句話,便解開了我近兩年的心結,高考後我沒有如願以償的選擇歷史系,而是讀了中文系,人們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不應當不辜負被選擇的和被捨棄的,這兩者並不衝突。
仁政看似嚴肅不好打交道,其實非常喜歡和學生交流,幾乎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你問一句,能跟你繼續說十句,而且對於學生有不一樣的想法十分的包容,甚至很開心你有其他的想法。他同學生交流的時候,一點也不嚴肅,多交流幾次,便沒什麼距離感,何況他和你交流時會面帶笑容,但因為他笑得比較少吧,笑容顯得有些靦腆,但很溫暖。
大一的聖誕節,我們給了仁政一個蘋果,他在講臺上靦腆的笑著收下,鄭重地說「謝謝同學們!」;下屆的學弟學妹在感恩節送他一杯奶茶,他的臉笑成了一朵花。(小編也是第一次看到老師笑的那麼燦爛呢)
仁政指導論文的同學跟我爆料,同學向他說出初步的想法,他便迅速給她分析可行性和多種研究方向,並且貼心的教你避開資料不易查找等難點。還有,最後論文定稿了,卻因為她的格式有誤,需要指導老師重新籤字,仁政也非常好說話的籤了,還笑著問:「這樣行吧?」同學感激涕零地道謝:「麻煩老師了!」仁政還回:「不麻煩不麻煩!」(聽到這裡,我已經羨慕嫉妒恨到了極點了!)
我曾發朋友圈「表白」仁政,輔導員看到了後把我的朋友圈發給他看,他回了信息,我欣喜若狂,可惜的是那張截圖我換了手機之後便遺失了,我還心痛了很久,可他的回覆我一直記得:
「我的普通話不好,辛苦同學們了。能被學生這樣喜愛,我覺得很榮幸,我還不夠好,配不上這樣好的評價。」(emm大意如此)
真的很想跟騎著小電驢來上課的仁政打個招呼,靦腆的笑容很可愛。
以前我上仁政老師的課,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密密麻麻的word展示文檔,以及聲音越來越大,越講越激動,有時拍案嚇我一跳。大腦高速運轉也不一定跟得上老師的思路,於是我想了個辦法,錄音。回去一邊聽一邊做筆記,細細琢磨,老師的思路一直非常清晰,只是我功力不足,常常費解。
唯一一次略微了解老師,是在卡佛書店他的講座上,看到書店擺著精裝不準拆封的《邊城》,笑了笑說:「我很困惑,書不是給人看的嗎?為什麼要封起來?再說了,最好的《邊城》,不是精裝的。」
那天老師說了他求學、工作的故事,他的固執有些嚇人,「考不上研究生,我就去死!」我深信學術研究不止是他所熱愛的事業,而是他的信仰。
考研期間,老師白天到中學上課,晚上看書。因為買不起資料,便到書店借出來抄好再歸還,因為抄得快,書店店員也放心。後來感覺每本書都有偏頗,乾脆自己結合每本教材新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恍惚間覺得這像是民國電視劇的情節)
老師嗜書,到每個城市去只逛書店。一次到北京淘了整套魯迅全集,喜歡得不得了,因為太沉便寄回來,皺了幾頁,我太記得他當時說到此的表情,眉頭緊鎖,心疼得小鬍子都要飛起了,「這些人不知道愛書!」
老師家有一個地下室,堆滿了他的書,有的已經發黴,但他不知道怎麼處理了。他的一個研究生得了八千獎學金,全買了書,老師有些驚訝,學生倒說:「跟您學的。」
我總感覺老師是魯迅先生上身,課堂風格凌厲,每次講魯迅時不像在分析別人,而是剖析自己。生活中是不是也像魯迅先生一樣溫和低調呢?我瞎猜的,因為我偶爾看到老師在食堂買一大袋饅頭,騎上小電摩帶回去。
「老師,你也吃饅頭啊?」
「是啊。」
嗨,我問的什麼蠢問題。
噢對了,差點忘記放出神秘福利的口訣。後臺回復「我給仁政分饅頭」即可
以上,本期內容。
下期,你還會來嗎?
文/仁政小電摩修理員
排版/小電摩後座的花醬
二維碼設計/肖大爺
圖源/網絡
星鬥其文|vol.5 冬梅
星鬥其文|vol.4 小潘老師
星鬥其文|vol.3 建斌老師
星鬥其文|vol.2 萌萌老師
星鬥其文|vol.1 老吳
biu~biu~長按關注找我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