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你知道拍一部戲,想給觀眾一部好的作品,有多難嗎?
A:不知道,我覺得現在不缺好的演員,但是缺好的編劇。這麼想對嗎?
Q:你可能想的太簡單了。
A:怎麼說?
Q:一部堪稱精良的影視作品,需要編劇寫的好,需要導演會用鏡頭講故事,需要演員的精湛演技,還需要大眾的審美到達一個層次……
A:哇,這麼說來,我確實想的簡單了。那麼有了這些,是否就能有不世出的好作品了呢。
Q:不一定。還需要導演找到那個,與角色本身高度契合的演員。
A:這……
《第一爐香》的預告看了吧,網友的吐槽都聽到了吧,演員陣容何其強大,為何得過獎的馬思純會被diss,為何連彭于晏也沒放過?
經常聽說,某個演員的戲路很寬。所謂的戲路,就是這個演員的形象氣質,決定了TA能夠出演多少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即便有個別的演員,可以通過演技拓展這個邊際,但終歸是有限的。
《第一爐香》是民國才女張愛玲的著作,講述的是上海女子「葛薇龍」,遠赴祖國的香港求學,與「喬琪喬」情愛糾葛,最後沉淪與墮落的故事。
插句題外話,相比於瓊瑤阿姨的嘶吼式作品,我更傾向於張愛玲的糾葛纏綿。言歸正傳,這部戲只是看了演員陣容,我便好喜歡。
彭于晏和馬思純領銜主演,另有範偉、張鈞甯,還有張佳寧和白冰等人助陣。我必須得承認,這裡列舉的所有演員,我都很喜歡。
別的不提,範偉是一名老藝術家了,彭于晏和張鈞甯的路人緣,好到沒話說。我這麼總結,應該沒什麼意見吧。
很奇怪的是,翻看評論我驚呆了,馬思純首當其衝被懟了,接著就連彭于晏也未能倖免!我必須得弄清楚,大家這抽的是哪門子的風。
《第一爐香》的設定,對女主角的描寫是這樣的:
「她的臉,是平淡而美麗的小凸臉,她的眼睛長而媚,雙眼皮的深痕,直掃入鬢角裡去。纖瘦的鼻子,肥圓的小嘴。」
再看看馬思純,無論如何也沒法把她和角色重疊到一起。馬思純的臉,不夠無辜,卻平添了一絲絲的倔強之氣。
劇本對男主角的描述,則是這樣的:
「在那黑壓壓的眉毛與睫毛底下,眼睛像風吹過的早稻田,時而露出稻子下的青光,一閃,又暗了下去。」
彭于晏一身腱子肉,滿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這種陰鬱的角色,導演怎麼會想到找他來飾演?莫不是單純因為彭于晏的人氣吧!
網友戲稱:「兩人活活把《第一爐香》,演成了《駱駝祥子》。彭于晏像車夫,馬思純像個五大三粗的大傻妞。」「這不是《第一爐香》,是《第一爐鋼》」。
要說網友這話,也夠一針見血,夠毒的。看來,一部好的作品,還真不是把一票好演員湊到一起,就能成事的。
說到底,不是演員選角色,而是角色選演員。導演啊,你不能任性亂來呢!
(不如把馬思純和張鈞甯調換一下,可能都比現在好?)
有人說,陳坤骨子裡有陰柔之氣,朱一龍且貴且憂鬱,二者選其一,這戲就成了。但是當我看到張鈞甯和彭于晏同在這部戲中,我便私下揣測,導演是跳過了角色需要,按照個人喜好來選擇的演員。
其實,無論是角色選擇演員,還是導演選擇的,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演員自己沒得選。你能說,這是演員的錯嗎?
莫說彭于晏和馬思純,過去很多影視劇,我們無不嘆息,一個好的演員,最後難以撐起一部爛戲。這是條件限制,並非演員的錯。
所以,當一名優秀的演員,被委以這樣的重任,觀眾的容錯率,是不是可以稍微提高一些呢。我們把明星啊,偶像啊,想像到十全十美,期盼和要求都是非人性的苛刻,這種喜愛能夠成就他們,也能夠毀了他們。
你要實在看不慣,也可以diss,只是別太過鋒芒。就像開頭寫的,影響一部作品優劣的要素有很多,演員本身就沒得選,為何還要默默地扛下所有呢。
沒有死角的完美,是一種假象。你得允許並學會接納他的車夫形象,因為你要知道,足夠優秀的彭于晏,這種出糗的機會並不常見。所以,且看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