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作為大自然的一份子,我始終認為人類的出現並創造出空前的價值完完全全是基於大自然的饋贈,而人類對於某些動物的馴化,也是與大自然切合的呈現形式。《白狗》,一部1982年上映的老電影,由美國著名導演塞繆爾·富勒執導,豆瓣評分7.8分,這部影片延續了塞繆爾·富勒一貫的導演風格,冷峻尖銳,這是一部寓意深刻,發人深省的作品,不留情面的批判了種族主義。影片將一隻強壯的白狗在生活中所展現出來的巨大反差作為看點,從溫暖貼心到背脊發涼,一步一步揭開的是動物背後可恥的操縱者的醜惡內心和被操縱的動物度過的悲哀而短暫的一生。
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這句話不知道延續了幾百年、幾千年,從狼演變成狗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時間積澱,狗對主人的忠誠度是其他動物遙不可及的,「忠誠」二字確實是一個褒義詞,但是狗畢竟不是人,思想單純的它們如果被利用,那就是我們所說的「愚忠」了,影片是從多個維度的具象化來表現一個宗旨,也正因為如此,該片在上映不久後,被認定為富有煽動性的主題和內容以及誤讀,影片在製作完畢後遭到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的強烈抵制,但是我認為導演和編劇所要表達的內容意義,是值得推崇的,而且影片含義極其深邃。
影片中的女主在黑暗的夜晚驅車撞到了一隻白狗,由於內心的憐憫之情,註定了以後恐怖的生活,強壯的白狗很快恢復了健康,主人也十分歡喜,從此便一起生活。我認為,影片屬於開篇點題的類型,初遇白狗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從時間和環境的角度側面暗示了白狗的心理特點。
這部作品的主角並非人類,而是一隻純白色的德國牧羊犬,眾所周知,德國牧羊犬,也叫作德國黑背,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狼狗,如此情況結合白狗的出現,片方再一次暗示了兩點重要信息:
一、黑背→白狗
五位「演員」
德國牧羊犬是最常見的犬種之一,而我們大多數見到的德牧都是黑色、棕色相間,很少有看到白色的,因為白色牧羊犬是德國牧羊犬的變種,並非白化病,也並非基因雜交,而是真正的德國牧羊犬的基因,也就是真正的德國牧羊犬,和黑色犬種除了毛色差異,實屬同種,但是白色牧羊犬極其少見,也很珍貴,據了解,片方在當年花費了很大心思,找到了幾位這樣的演員,畢竟它們是AQ動物,如果只用一隻白色德牧從頭拍到尾,是很不現實的,那麼製片方在當時那個年代,努力找到了5位特殊的「演員」,目的很明確,就是呼應片名《白狗》,濃墨重彩的展示這樣的情節,是為了突出「白色之上」,讓不同膚色、階層甚至是種族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突出影片的中心思想。
二、犬種的自身特點
白狗
德國牧羊犬是我喜歡的犬種,在養德牧的時候,讓我了解到了它們的生活習慣和性格特點,它們敏捷,且十分容易適應當下環境,它們體型高大,外觀威猛,且具備極強的工作能力,並且最大的特點是比較容易馴服,相比於別的犬種更加忠誠,所以德國牧羊犬成為了軍犬中最常見的犬種,那麼回到影片當中,我認為導演和編劇在這個環節中十分注重細節,採用德國牧羊犬這樣的犬種作為「演員」,結合白狗從小經歷的殘酷訓練,更貼近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就是這種忠誠度高、容易訓練的犬種,才更容易成為「雙刃劍」,說句題外話,如果是哈士奇,早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回到影片本身,女主在收養了白狗之後,經歷了一次入室搶劫,也正是這次風波,讓女主發現了白狗驚人的戰鬥力,雖然女主也被震驚了,但是她卻認為這是上天賜予她的禮物,當然,這是人之常情,這也使女主越來越依靠白狗。那麼這樣的情節就會讓這部作品更加富有張力,白狗的戰鬥力強,女主和白狗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同時也會觀眾們帶進一個溫馨、有愛的誤區,我認為這是這部老片非常高明的一點。
當發現白狗對黑人具有強烈攻擊性的時候,這部影片的主旨才算是真正的浮出水面,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白狗》海報的深刻寓意,一隻雪白的狗,卻有一雙紅色的眼睛,這種寓意讓人不寒而慄。白狗被送去馴獸管理所的時候,作為白人的馴獸管理員將白狗比喻成「四條腿的定時炸彈」,他對白狗無恥的前主人表示憎恨,但是卻拒絕了女主的要求,拒絕馴化白狗,而一位黑人馴獸師卻同意了馴化白狗,這一情節,很多觀眾認為是黑人馴獸師的善良和白狗的單純、兇惡做了對比,但是我不完全苟同,既然矛盾要激化,我認為導演的真正意圖是要黑人和白狗之間的戰鬥,如果黑人馴獸師對白狗的行為不聞不問,同意了馴獸管理員的意見,那對於自己,其實是徹底的輸了。
按照一般劇情片的固定思維邏輯,白狗一定是被馴服了,而在影片《白狗》的最後,白狗確實已經對黑人消除了敵意,在女主開心的抱住白狗的時候,白狗撲向了馴獸管理員,黑人馴獸師無奈將它射殺,全片結束。在最後的時刻,並沒有過多的筆墨來描繪,但是對觀眾們、乃至美國社會群體大眾都會產生不小的心靈波動,這也就是我說的《白狗》第二個主旨,雖然這個「瓜」在影片的最後才拋出來,但是我認為這才是精髓所在,單純的動物,從小經歷殘酷的訓練,養成了嗜殺的性格,將狗訓練成殺人武器,就要承受波及自身的風險。
強行幹預一條狗的心理是十分危險的,畢竟狗不是人,在我們人類看來,動物的性格極其單純,甚至是沒有性格,影片中有一句畫龍點睛的臺詞:
白狗的眼睛裡只能看見黑和白。
短短的一句話真是諷刺至極,狗是色盲,狗的眼睛裡非黑即白,操縱者一心要將狗訓練成為擊殺黑人的武器,卻沒有想到殺戮之心根深蒂固,而狗的黑白世界中,卻容易被外部環境和因素篡改,留下的,只有嗜殺的習性,那我們就再說一下第二個主旨,從小被馴化的動物究竟是否能再次被馴化回去,影片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是為了影片效果和引發更深度的思考而編導的結局,不過,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其實很大,因為習慣一旦養成便很難改正和去除,放在人類身上都是如此,何況是單純的動物,白狗在小時就開始被恐懼到仇恨到攻擊的馴化成攻擊犬,這形成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和條件反射,即使遇到經驗老道的馴化師也未能讓它改掉攻擊人的惡性,最終也只有死路一條。很明顯,導演的意圖不是去責怪白狗,而是對白狗的一生經歷充滿了憐憫和同情。
塞繆爾·富勒
塞繆爾·富勒導演不愧被譽為B級片教父,沒有用誇張的手法,現實的描繪出了這樣的尖銳現象,在20世紀80年代,種族主義十分敏感,該部影片的上映,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該片也一度被列為禁片,並且十年後才在亞洲上映,當然,現在已經不是禁片了,相反的,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流逝,針對第一個主旨,《白狗》這部優秀的佳作在任何一個年代,都可以反應那段歷史的黑暗,針對第二個主旨,利用動物的單純無知和強壯的體質來達到令人髮指的目的,毀了動物短暫的一生,這樣的行為更能呼籲觀眾們在動物保護方面意識的增強,人和動物有物種之分,人和人之間有膚色種族之別,說白了,影片就是通過一條德國牧羊犬表達不同人種的悲哀和動物的悲劇,最終慘澹收場,激烈的三方矛盾,在你爭我奪,互相僵持的情況下,誰也沒有退讓,但是誰也沒有勝利,白狗的死亡是否能夠發人深省,這又是導演在當時留給觀眾們的一個謎題,在我看來,這個影片的故事非常完整,令人印象極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