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畢不回復,就像任務完成了99%,只有這1% 沒落實,雖然就差這麼一丁點,事情卻還是沒有做到位。有人問,不同的領導可能要求不一樣,怎麼把握這個尺度呢?我想這和領導沒有關係,而是職責範圍內應該做的。該回復就回復,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做出回復。等到上級催問了,說明你的回覆已經不及時了,再次催問就已經表示對你不放心了。
現在的通信手段如此發達,以至於常常到了回復不過來的程度。但在工作上,只要是和你崗位職責有關的事,都要及時回復。設想一下,你給你的同事發了一個信息,如果對方沒有回覆,你是什麼感覺?同樣道理,他給你發的你不回,是你不想,還是不屑?這不是無所謂的問題。無論是誰,除非你確有原因,都應給予回復,這是一個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的問題。
事畢回復,說來簡單,做好不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事,根子上還是職業品格的問題,這和承諾與誠信有關。
大家都知道《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故事吧。在19 世紀美西戰爭中,美國總統有一封書信急需送到古巴盟軍將領加西亞手中。可是加西亞正在叢林作戰,沒人知道他在什麼地方。
一位叫羅文的美國陸軍中尉挺身而出,不講任何條件,歷盡艱險,徒步三周後,身臨危機四伏的國家,把信交給了加西亞。羅文送的是一封信嗎?不全是,他送的還是一個戰士的忠誠和信譽,體現了羅文自我犧牲、臨危受命的品格,閃耀出人性的光輝。這正是這個故事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來源:《秘書工作》雜誌2016年第4期 作者:張建
原標題:《不可「事不回復」——機關工作「忌」系列談之二》
【延伸】靠譜和閉環
來源:邏輯思維
作者:羅振宇
如果我問你,請用一個詞來高度評價一個人,你會用哪一個詞?
放在過去,你可能會選「善良」、「能力強」這樣的詞。可是你發現沒有,現在越來越多用來高度評價別人的詞是——「靠譜」。
靠譜,正在變成一個人社會生存的首要優點。
這個變化背後,其實有一個大趨勢在起作用。我們首先得定義什麼是靠譜,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說靠譜就是三件事: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說是三件事,其實是一件事,就是你要在協作中完成閉環。所謂閉環,就是一件事有開頭,就必有結尾。但是一般人做到這一條並不容易。
我們可以自省一下:進行一項事情,你不會半途而廢嗎?一件東西用完之後,你一定放回原地嗎?別人跟你說一件事,你辦不辦得成,都一定會回復嗎?如果當時不能及時回復,在你能回復的時候,你會解釋一下上次不回復的原因嗎?
這都叫有開頭,必有結尾,一件事在你這裡完成了閉環。
當年我剛入行媒體的時候,有一位老記者就跟我講,張瑞敏在海爾抓管理,最開始是從工人不要在廠區隨地大小便開始的。等完成了這種基本素質教育,再抓管理,重要的抓手,就是「閉環」兩個字。
比如,在海爾上班的時候,你把椅子從桌子下拖出來,坐下開始工作。但是可能一會兒又要起身去辦事,那就一定要把椅子推回去,否則就是犯規。海爾管理員工閉環,是從這麼細緻的地方入手的。
我還記得那位老記者怕我不信,給我現場做了個示範。他抓起電話,給青島的海爾總部總機撥了個電話,接通之後說,「我找羅振宇。」海爾哪有叫羅振宇的,所以總機就問,羅振宇是哪個部門的?老記者就瞎編了個部門。總機說,您給我幾分鐘,我來查一下,我讓他回電話給您。
你想,一般查無此人,不就算了嗎?但是過了幾分鐘,那位總機竟然把電話回過來了,說整個海爾都查過了,確實沒有羅振宇這個人。
你看,當時已經有電腦了,所以查無此人並不難。但是難在有始有終,把這個動作給閉環了。一個總機接線員,接到一個問詢,他不能讓這個事耽擱在自己手裡,無論如何他都要給出一個結果。
所以你看,靠譜不是說你很能幹,不是說你答應了什麼就一定能做到什麼。那是神仙,那不叫靠譜。靠譜,是你和周邊的協作網絡保持高效的互動。都說海爾管理好,好就好在這裡。
所有的人都因為這個閉環的行為習慣,和他人、和組織首尾相接,凝結成了一個高效的行為網絡。這種高效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不斷線。剛才說「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這三點,本質上就是不斷開和協作網絡的連結。你從協作網絡上接到一個信息或者任務,處理完畢之後,一定要再反饋給網絡,確保兩頭連接。
比如,你可能接到過有人發來這樣的信息:「我手機快要沒電了。咱們先聊著,等下萬一我沒聲了,就是手機斷電了。我20分鐘之後能充上電,先跟你說一下。」
這樣的人,不管是生意夥伴還是生活伴侶,都差不到哪兒去,都是靠譜的人。因為他們特別在意,不失去和你的連結。這是在網絡社會生存的第一法則,不斷線。
還有第二個法則,就是「可預測性」。不是要求你有多大本事,而是你的能力邊界要讓協作夥伴知道,他們能確定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找你,找你能把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
作為一個網絡節點,最大的美德,不是能力強,而是不給協作者帶來風險。有些人能力很強,但是答應的事做不到,遇到危機不求助,直到把小麻煩拖成大麻煩。這也叫不靠譜。
在網絡協同的環境下,能力大,不如能力確定。能力越確定的節點,吸引到的連接就越多。連接越多,價值就越大,這是對你靠譜的回報。
你看,「靠譜」這種品質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為啥?因為衡量人的價值尺度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過去,一個人被高度評價,是因為他個人能力強、品質佳。但是現在一個人被高度評價,是因為他能夠更順暢地和網絡協同,甚至能夠領導和發起網絡協同。從網絡的角度評估人,而不是孤立地看這個人本身,已經是我們的一種認知習慣。
我們可以從這個話題稍微延伸出去一點,為什麼網絡協同這麼重要?因為網絡效應,是人類財富增長和平等化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人類文明發展最基本、最底層的邏輯。
在《何帆大局觀》裡面看到一個例子。
大約在1910-1940年間,美國出現了一次住宅革命。原來美國的房子,不管是富翁的豪宅,還是貧民的草屋,都是各自獨立的。進入20世紀之後,房子逐漸互相連接了起來。
連接起來有什麼好處?電線接進了家家戶戶;自來水龍頭一擰,乾淨的水就譁譁流了出來;排水管道和給水管道分開了,汙水和排洩物神秘地消失了;中央供暖系統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家庭裝上了電話,這是住宅的網絡化。
網絡化帶來了兩個好處。
第一,當然是財富和繁榮,是人類生活條件的提升和改善;第二,更重要的是,網絡化一定會帶來平等。
很多人只看到,網絡化加強了貧富差距,但是沒看到網絡化是用另一種方式實現了平等。就拿住宅網絡化來說,富人的豪宅裡有自來水,窮人的陋室裡也有自來水;富人的電燈很亮,窮人的電燈一樣亮。這些設施和產品,最早是從富人那裡時興的,隨後逐漸擴展到中產階級,最後在窮人家裡也普及了。
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富人能看到的電視節目,富人能享受的城市基礎設施,也一樣普惠到了窮人。所以,美國才有人說,美國社會最偉大的成就是啥?不是什麼GDP數字,不是什麼高樓大廈,是美國總統和街角的乞丐都能喝的上可口可樂,而且是一樣好的可口可樂。
所以,加入一個網絡,不僅每個節點都在貢獻自己的價值,反過來,網絡也在向每個節點反饋更大的價值。
正是因為這個效應,所以人類社會一直在往網絡協同方向演進,這是比任何小趨勢都更為根本的大趨勢。
所以何帆老師提醒說,1910-1940年對美國來說,並不是一個太平年代,有經濟危機、有戰爭,但是住宅革命似乎並沒有受到影響,為啥?因為不斷地聯網,這是一個無可阻擋的大趨勢。
所以這個時代,每個人審視自己的處境,都不再是「學會啥啥啥,就不怕啥啥啥」的模式了,而是要看兩點:
第一,你是不是在正確的網絡中。
第二,你的行為模式是不是和網絡緊密連接,是否成為網絡中受益最大的節點。
說白了,在正確的群體內,做靠譜的人,才是這個時代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