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序曲
歌舞《葵花向太陽》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一首以向日葵為意象的歌曲《社員都是向陽花》曾經廣泛流行,家喻戶曉。歌唱家王昆、郭蘭英都唱過此歌,也是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農民節目的開場曲。正如歌詞所唱「公社是顆紅太陽,社員都是向陽花。花兒朝陽開,花朵磨盤大。不管風吹和雨打,我們永遠不離開她……家家愛公社,人人聽黨的話,幸福的種子發了芽」。向日葵的意象還廣泛出現在當時的宣傳畫(圖2)、唱片封套(圖3)、歌舞等多種藝術形式中。宣傳畫中人物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畫面顏色飽和度高,豐富明快;唱片封套中的向日葵花頭飽滿、顏色濃烈,生機勃勃。 圖2 宣傳畫 《社員都是向陽花》 秦天健1965封面上的新紋飾:1949—1966年書籍封面上的向日葵
向日葵不屬於歷史上常見的傳統紋飾,但由於其特定的政治內涵成為建國後流行的視覺圖像,也常被作為書籍封面上的裝飾紋飾。圖4《紅色歌謠》封面中使用了寫實的向日葵形象,布滿整個封面的紅色調象徵著沒有在畫面上出現的太陽形象。在革命戰爭年代,紅色歌謠具有動員和鼓舞作用,在古田會議決議中即指明要運用歌謠等形式作為宣傳革命的工具。
圖4 《紅色歌謠》江西人民出版社1959
圖5 《時代新風》遼寧人民出版社1965
向日葵作為一種新紋飾,在建國「十七年」的書籍封面上多喻指人民群眾紅心向黨,表達出書籍的政治立場和時代風貌。
流行的視覺符號:1966—1976年書籍封面上的向日葵
「文革」時期,毛澤東著作和政治讀物成為出版物的主體,向日葵成為這一時期最流行的視覺符號之一,在「紅寶書」、政治讀物、中小學課本和文學藝術的書籍封面中被廣泛運用,成為應用最多的紋飾,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程式化的表現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單調和重複。1. 「紅寶書」和政治讀物上的向日葵
毛主席語錄和政治讀物是「文革」時期出版最多的書籍。《毛主席語錄》初版於1964年,是毛澤東著作中經典語句的選編本。流行的版本用紅色書皮包裝(塑料封面、綢面、布面等),因而被稱為「紅寶書」。《毛主席語錄》是毛澤東著作中發行量最大的書籍,發行量達50億冊,[2] 向日葵是《毛主席語錄》封面上最常見的裝飾紋飾之一。圖7封面上是毛澤東穿軍裝戴軍帽的圓形頭像,頭像周圍散發著金色光芒,頭像下方是一組向日葵紋飾,寓意人民群眾像向日葵一樣簇擁著領袖。圖7 《毛主席語錄》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編印1968
在當時流行的《毛主席詩詞》的封面上,也有相似的向日葵圖案。「文革」期間,《毛澤東詩詞》版本眾多,裝幀精美。圖9的紅色塑料封面下方使用了毛澤東詩詞《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圖7)「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詩句,而在封面上方是鑲嵌了毛澤東頭像的太陽和葵花紋飾。圖9 《毛主席詩詞》
中國戲劇出版社1969
向日葵圖案也大量出現在當時的政治讀物中,如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英雄模範事跡、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和一些政治文件等。如圖10、圖11的封面上紅色是畫面的高光亮點,向日葵作為二方連續紋飾被放在封面的不同位置,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圖11 《怎樣當黨支部書記》山東人民出版社1973
「文革」期間出版的書籍除了政治讀物和毛澤東著作外,主要還有中小學課本。小學階段主要是語文、算術和政治課本。到了高年級,再加上「工業基礎」、「農業基礎」課本。圖12是河北省小學語文課本,畫面中的紅小兵形象簡潔有力,中間兩人正在讀毛澤東著作中的「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他們身後是金黃色的向日葵花盤裝飾。圖12 《河北省小學試用課本 語文 第三冊》
河北人民出版社1972
圖13 《浙江省金華地區七年一貫制試用課本 數學 第十一冊》浙江人民出版社1969
向日葵在當時的文學藝術書籍封面中也有應用。「文革」前期,文學藝術書籍出版受到限制,多是革命樣板戲、革命故事、革命歌曲等方面的書籍。1970年後,在周恩來總理關注下,文學藝術書籍的出版開始逐漸恢復。與向日葵紋飾在前幾類書籍上有所不同,文藝類書籍封面上的向日葵不那麼程式化,表現形式活潑一些,也有一定的個性化處理。 圖14的封面上,向日葵的形象較生動,線的運用流暢。緊緊依傍的四朵向日葵象徵親密的戰友,淡綠色的封面象徵純潔的友情,紅色的書名象徵戰士的革命情感。圖14《致戰友(知識青年書信集)》
陝西人民出版社1975
4. 少兒讀物上的向日葵
「文革」時期受到政治環境的影響,少年兒童讀物出版數量較少,出版的兒童讀物主要包括政治讀物、文藝讀物和連環畫等。少兒書籍封面在圖像、字體的設計上有一定地對兒童特點的注意,封面上向日葵的程式化表現相對較弱,表現形式更活潑一些。通常畫面中的主體形象是兒童和向日葵,如圖15封面上男孩兒手拿指揮棒,身後的橘黃色向日葵象徵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和希望。圖16 《少年兒童批修文選》
遼寧人民出版社1973
1949年後,書籍封面上的向日葵成為一種流行的新紋飾,同時也是具有社會政治性的符號,具有濃鬱的時代氣息。[1] 孫家柱.作物生長發育與人工進化技術原理淺釋[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5,第98頁.
[2] 胡藝華著.建國後十七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研究[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第93頁.
◀生生不息 「蓮蓮」不斷:1949年後書籍封面上的蓮花紋飾
◀鈔中圖像:1960年的「車工」與「礦井」
◀封面花王——一生不負看花心
◀英模效應與「雷鋒帽」
◀作為意識形態代碼的封面英模 ——從照片到圖像的焦裕祿形象
◀烈火金鋼:1949-1966年書籍封面上的工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