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鑑賞:計程車司機 Taxi Driver(1976)
城市文化無疑是現代文明的主要標誌之一,自工業革命開始的城市化運動,所依靠的是技術理性,然而正是由於冷酷,功利化的技術理性使得詩意消解,自啟蒙運動所建立起來的科學精神反而使人陷入了科學的桎梏,成為自我的犧牲品。城市文明膨脹了我們了我們貪婪的欲望,逐漸化解了我們對深度的思考,對詩意的感知,對溝通的努力。人類所希望的理性生活空間不僅沒有建立,反而喪失了已經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正如陳丹青所說城市文化消解了我們的鄉愁,同時城市文化也賦予了我們一種社會病症:那就是孤獨以及孤獨所帶來的困難溝通。 美國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計程車司機》就從孤獨的人的角度,去尋思城市與城市主體人的關係,表達了他對城市文化的一種擔憂,對當下美國社會的一種批判。從哲學本體上來講,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但是影片並不是要刻意上升的一種抽象層面去論證人的孤獨性,而是從一個計程車司機的孤獨生活去揭開繁華都市下的另一面:虛偽,骯髒,醜惡。
由好萊塢著名影星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崔維斯由於夜裡無法睡眠,選擇了計程車司機這個行業,這個行業的性質也就決定了他有很多機會,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以及各種社會現象。這位孤獨的有正義感的計程車司機最終選擇以個人暴力方式去解救賣淫少女,與其所見所聞在其精神上產生的折磨有著必不可少的關聯。為了更好的分析影片,我用段落的方式粗略的將影片分為24個部分。
第一段落:字幕 ,交代影片的導演,攝影師,主演,製片
一輛車開過,一篇霧氣,人物的面孔特寫,都市的繁華。
第二段落:崔維斯因為夜晚無法入睡,申請計程車執照。
第三段落:崔維斯的內心獨白,交待了自己的在街區的所見所聞.
第四段落:崔維斯進入色情電影院,尋求放鬆。
第五段落:崔維斯內心獨白,第一次見到貝蒂,然後,被工作人員趕走。
第六段落:崔維斯夜裡繼續駕駛組出車。工作完畢後,與同行們一起聊天,討論關於謀殺案的事情。
第七段落:崔維斯約會貝蒂,兩人相談甚歡,並答應崔維斯的要求去明天去看電影。
第八段落:夜裡,崔維斯繼續開車,搭載美國總統競選人,與其交談,對街區的骯髒現象不滿,總統對此不屑一顧,緊接著搭載一被人要挾的女子,乞討現象,車玻璃被社會青年所砸。
第九段:選焦的手法,使得周邊的人模糊,崔維斯帶貝蒂去看色情電影,貝蒂很不滿,貝蒂與崔維斯斷絕關係,崔維斯極力挽救,無濟於事。 在第九段,同樣描寫了賣淫的女子。
第10段落:在車內,遇見一位因為被奪走妻子的男性,神經緊張,揚言殺掉自己的妻子和奪走妻子的那個黑人。
第11段落: 錢的寓意 崔維斯與號稱「男巫」的計程車司機交流,充滿著憤懣與抑鬱之情,街區上少年手持械具,兒童調戲妓女
第12段落:崔維斯觀看選舉的電視 ,面目表情恍惚。
第13段落:開著計程車上的崔維斯遇上了上次遇見的妓女愛麗絲,主觀接反打鏡頭來回在兩者切換,同事刻劃這個街道的環境。
第14段落:購買槍枝,謀殺競選人未果,在自己的房間裡自言自語。遺棄社會底層重點分析。
第15段落:崔維斯在超市將搶劫的歹徒擊斃。
第16段落:崔維斯在自己的房間,對著電視機。電視機裡的節目放著集體舞會。
第17段落:紐約大街,車內,聽總統競選人的演講宣言。
第18段落:自己房間裡,觀看婚姻電視劇,因為自己的感情問題,以及對社會的不滿,用腳蹬碎電視機,並陷入痛苦之中。
第19段落:崔維斯與交談,勸愛麗絲不再賣淫,遠離毒窩。
第20段落:在自己的房間,留下錢與信給愛麗絲,並準備去暗殺競選人。
第21段落:暗殺總統競選人失敗。
第22段落:崔維斯為了解救愛麗絲,在一場激烈的槍戰中,殺掉了所有人,宣洩。警察隨後出現。
第23段落:崔維斯成為報紙報導的英雄
第24段落:搭載貝蒂後,一人而走,疊印手法的使用。
從空間上看,影片在24個段落中,影片有10個段落是發生在司機經常出沒的街道,在這10個段落中,又有8個段落,使用了主觀鏡頭,這種由鏡頭與反打鏡頭組合而成的鏡頭,描述出了崔維斯眼中的城市,燈紅酒綠下,各種醜惡的現象不停的發生,比如乞討現象,賣淫現象,青少年暴力現象。
在第一段落中, 一輛計程車緩慢的開過,霧氣升起,對崔維斯的面部特寫,霓虹燈光線投身在面部,通過城市霓虹燈光線在臉部引起的不斷變化變化,暗示主角與都市某種非一般的關係。緊接著通過失焦的晃動鏡頭,用表現主義的手法,.把整個城市街區的畫面變得浮動,造成一種不安帶有侷促感的現實,這種表現主義的手法,刻劃出了城市燈紅酒綠下的浮躁,以誇張性真實取代了現實性真實,從而把內心的感情宣洩出來,具有一種寓言式的象徵意義。
在第八段落中,導演有著極具反諷性的對比,崔維斯搭載了總統競選人,並與之交談,崔維斯表達了他對政治並無太大興趣,他所關注的就是身邊的一些小事情(這種小事情,是針對 總統眼中的大事情而言,其實在崔維斯眼中,這並不是小事情,而是很重要的),比如對街區的清潔問題,治安問題的關注,而這位競選人,對這些事情並不關心,雙方的談話開始顯得並不愉快。當總統下車後,又是主觀鏡頭,崔維斯眼中出現了大街上的乞討,青少年的暴力,而這些事情正好發生總統所住酒店的旁邊,這無疑是對美國政治的反諷,對政治宣傳的真實性加以否定。
以街區為核心的敘述空間,揭露了美國的社會所存在的社會現象,城市文明的非文明特徵,這也是崔維斯選擇走上「英雄」道路的重要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崔維斯在感情上的失落,這在影片的第五,七,和九段落做出講述。
影片的另一重要空間是崔維斯的房子,影片有6個段落是發生在這個空房子,這座房子是存載著他自己的孤獨,這是他與孤獨交流的場所。影片的內心獨白是崔維斯以日記的形式呈現的。在這裡,他用內心獨白的方式發洩了對政治,社會的不滿。房間也是他孤獨症狀不斷深化的見證地,崔維斯在這裡直言自語,在這裡練習射擊,準備暗殺活動。在第12段落,電視機播放著選舉人的選舉宣言,
崔維斯終於最終被現實所激怒,於是他決定在總統競選人的演講現場,去刺殺競選人,發洩自己的不滿,但是未果,緊接著他開始了解救愛麗絲的行動,從而完成孤獨對抗現實的個體行為,宣洩自己的憤懣。
通過段落,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影片捨棄了好萊塢經濟實惠的連續性剪輯,這部影片不是以故事為核心,進行敘事,而是以挖掘個人的內心為重點,因此看似散亂的情節都被崔維斯的內心獨白所連接。段落的連接都是基本都是按照記錄翠維斯生活的時間順序而為,並沒有刻意突出情節的戲劇性,同樣在結尾,故事沒有給予一個封閉的結局,在崔維斯成為英雄後,鏡頭仍然刻畫出了一個扭曲的紐約街景。
這也就表達這樣一個深層主題,個人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社會的醜惡現象,這個社會不會因為他的一次英勇的行為一下子變得純淨起來,孤獨在繼續,社會仍然存在醜陋,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導演沒有交待,而是以一種開放的結局結束,觀者此時應該更多的參與到影片,成為第二作者,思考這個影片留給我們的問題。
為了傳達一種情緒,影片使用了很多表現主義的手法,在字幕段落,導演運用了特寫與光線,音樂的結合,在最後一段落,導演以主觀接反打鏡頭,再次重現了這個浮躁的街區,疊印的手法,是得城市便得模糊不清,與字幕形成對應,表達一種不變性。
又比如,第九段的選焦鏡頭,為了再現主角的孤獨感,在人群中,攝影機把焦點的清晰範圍僅僅定位於崔維斯的臉部,而他的背景則被虛焦化,形成一種淺景深鏡頭,突出了個人,表達出內心的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