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11月30日,在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喻寺鎮譚壩村瀘203H75平臺,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鑽井三公司70357鑽井隊的作業人員正在進行下套管作業,此次作業使用的是鑽機管柱自動化作業系統,與以往不同的是,作業現場的井口和二層平臺均無人作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隨著鑽井工藝技術發展及鑽機製造水平的提高,自動化、智能化逐步成為鑽機未來的發展趨勢。
今年以來,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在自動化技術的嘗試、推廣上極為重視,對ZJ70鑽機進行了鑽機管柱自動化處理單元裝置的配套,並在四川頁巖氣川南工區鑽井三公司70357鑽井隊進行了現場試驗和應用。
「該套鑽機管柱自動化作業系統猶如鑽井施工現場的『機器人』,主要由動力貓道、緩衝機械手、鐵鑽工和二層臺排管裝置等自動化設備組成,通過自動化設備和控制技術,實現鑽井過程中對管柱操作的自動化。」裝備管理部副經理李勝忠說。
輸送鑽具上下鑽臺是鑽井作業中的基礎環節,作業人員要把平躺於井場的上百根鑽具,一根根地輸送到十餘米高的鑽臺上,這通常需要氣動絞車提升和作業人員推拉才能完成,對於大尺寸的套管,還需要吊車的配合。有了鑽機管柱自動化作業系統後,作業人員只需操作遙控手柄,使動力貓道與緩衝機械手配合,採用頂驅液壓吊卡自動抓取的方式,實現鑽具的自動輸送,降低了作業人員在使用氣動絞車和吊車吊裝時的風險。
鑽井平臺的井口是鑽井作業人員的「主戰場」,也是勞動強度最大,危險度較高的地方。實現井口作業的自動化,是減少人工作業強度,增加井口作業安全性的根本辦法。有了該系統後,司鑽只需要在控制房裡按動手柄,遙控動力卡瓦和液壓吊卡,便可以完成鑽具的懸持和提升。
「自動化作業系統中的鐵鑽工是一大亮點!」70357鑽井隊平臺經理王高勇說,「鐵鑽工可以替代兩名內鉗工在井口推拉液壓大鉗,完成鑽具上卸扣的關鍵環節,在提高生產時效的同時保障了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
如今,距離地面幾十米高的二層平臺也無需人員作業了,只需要作業人員操作遙控手柄,便可以實現鑽臺機械手夾持鑽具的下端和二層臺排管裝置夾持鑽具的上端,配合送至二層臺的預定位置,輕鬆完成鑽具的排放和存取。
來到鑽井井口,傳統印象中飛濺在井口的油汙銷聲匿跡了,這得益於泥漿防濺盒的使用,該裝置在起下鑽的時候能夠防止泥漿噴濺,改善了以前人工在井口提放開合吊卡、卡瓦時,泥漿噴濺無有效防護的現狀。
截至目前,該系統在瀘203H75平臺累計使用240天,累計進尺12880米,下套管10800米,改善了鑽井的工作條件,減少了泥漿噴濺對於環境的汙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許穎 高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