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得志只是暫時的,看看把孫臏害成殘疾的龐涓是什麼下場便知

2020-12-21 妮妮愛歷史

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他的人生充滿坎坷,曾被同窗龐涓陷害受刑,成為殘廢,但他沒有因此頹廢,反而名垂青史。

交友不慎,飛來橫禍,但天無絕人之路

最初,孫臏和龐涓一起拜師學習兵法,龐涓發現孫臏天資聰慧,極具才華,十分嫉妒。

後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將軍,擔心孫臏將來會比自己更出色,便動了歪心思。他找藉口把孫臏召來魏國,又以莫須有的罪名對孫臏處於臏刑和黥刑,砍斷孫臏的雙腳,在其臉上刺字(古代只有犯人才會在臉上刺字),想讓他從此變為廢人。

普通人碰上這種遭遇,都不一定能有活下去的勇氣,但孫臏沒有就此意志消沉。在齊國使者出使到魏國時,孫臏以犯人身份與他暗中相見,說動了齊國使者。使者偷偷把孫臏藏在車裡,回到了齊國。齊國大臣田忌以上賓的待遇接待孫臏,又推薦給齊威王。威王延請他為師,向他請教兵法。

兩次戰爭成就名聲,而小人終沒有好下場

公元前353年左右,魏惠王率軍攻打趙國,圍困邯鄲城。齊威王計劃出兵援救趙國,任命孫臏為大將,孫臏因殘疾辭謝,於是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讓孫臏坐在簾車出謀劃策。

孫臏考慮到魏國的兵力都在趙國,本國境內反而軍事力量薄弱,於是讓田忌率兵直攻魏國都城。於是魏國慌忙還師援救國內,在桂陵處雙方交戰,魏軍大敗,史稱「圍魏救趙」。

公元前341年,魏國派龐涓攻打韓國,齊國出兵相救,孫臏又為軍師。軍隊直襲魏國都城,龐涓聽聞此事後,急忙棄韓回國。魏國集中全部兵力,派太子申為將軍,以抵禦齊國軍隊。

孫臏命齊國軍隊進入魏國地界後,修灶十萬,第二天減為五萬,第三天再減為兩萬。龐涓率軍追擊齊軍三天,見此情景大笑齊軍膽小,以為士兵已逃散一半多。於是丟掉步兵,親自率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

孫臏估計魏軍行程當晚到達馬陵,馬陵道路狹窄且多險隘,可以伏兵。便派人刮去一顆大樹樹皮,在白樹幹寫道「龐涓死在此樹下」。

等龐涓來到此處,舉火照看樹上的字,還未看完時,早早埋伏等候在那的萬名齊國優秀箭手一齊發箭,魏軍大亂,潰不成軍。龐涓自知中了埋伏,插翅難飛,便拔劍自盡,臨死前大叫:「遂成豎子之名。」(豎子是古代罵人的話)

龐涓千算萬算,最後還是死在孫臏手下,成就了孫臏的名聲。不過對於落井下石者來說,這也是死有餘辜。

孫臏具備什麼過人才能?

史書中留下的關於孫臏的故事並不多,但從寥寥幾個故事中,我們就足以見得孫臏的出類拔萃。

他最大的長處就是思維活躍,能轉換思路。「田忌賽馬」的故事就能發現這一點。田忌和齊威王賽馬,普通人的思路都是用相同等級的馬來比賽。但孫臏卻能開拓思維,讓田忌用上馬對齊威王中馬,中馬對下馬,三局兩勝取得勝利。

桂陵之戰時,田忌想直接率兵前往趙國,孫臏卻說:「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意思是要把兩個鬥毆的人分開不能用拳腳,不能上手幫一方打,而是因勢利導,乘虛而入,等一方因為別的事分心自顧不暇,這場架就化解了。這說明孫臏善於分析形勢,直抓別人的要害。

而打馬陵之戰時,孫臏又說,善戰的將軍必須揚長避短,《孫子兵法》說:「從一百裡外奔襲會損失上將軍,從五十裡外奔襲只有一半軍隊能到達」。於是他保存齊軍實力,利用齊軍士兵名聲不佳,被士兵剽悍勇猛的魏國看不起的事實,迷惑敵人,誘敵深入。

其實,如果按常規的思路去打仗,龐涓也未必不能贏孫臏,尤其是魏國的兵力尚強。孫臏神就神在他能想別人不能想的,破除慣性思維。

相關焦點

  • 龐涓將孫臏害成瘸子,還在他臉上刺字,孫臏對他的復仇有多狠辣?
    而在其中,孫臏、伍子胥的復仇都可謂酣暢淋漓、令人痛快。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相傳是兵聖孫武的後代。他與龐涓一同求學,拜在鬼谷子王詡的門下。經過多年學習,龐涓率先學成出山。其後,龐涓在魏國找到了工作,並在魏惠王手下擔任大將。由於龐涓深得鬼谷兵法的秘傳,因此在作戰中立下很多功勞,可謂官運亨通。不久後,孫臏也學成下山。龐涓聽聞此事後,立即派人盛情邀請孫臏來魏國任職。
  • 孫臏和龐涓
    一種相輔相成,如管仲鮑叔牙;一種相愛相殺,如孫臏和龐涓。
  • 在臉上刺青、挖去膝蓋骨,二人師出同門,為何龐涓對孫臏如此殘忍
    這些,都是少年所不知道的,但是龐涓卻知道,並且在心裡成了芥蒂。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同門之誼開始變味了。三年後,龐涓覺得自己已經學有所成,就拜別師父下山了。龐涓是魏國人,自然要回去為國效力。鬼谷子的高徒,在當時就是一塊活生生的金字招牌,龐涓順利地進入了魏國朝堂,很快就成了大將軍,一時風光無限。
  • 孫臏拿龐涓當親人,龐涓卻傷他最深,熟人之間的傷害突顯人性陰暗
    於是,龐涓趁機對魏王說:「臣與孫臏師出同門,情同手足。臣視孫臏為兄長,怎能讓他屈居副職?不如暫封他為客卿,待他建功立業之後,直接封為軍師。」其實,客卿只是一個虛職,半為賓客,半為臣子,並不掌握實權。龐涓之所以這麼說,實際上是一種權宜之計。
  • 龐涓與孫臏,一場兄弟之間的快意恩仇
    龐涓後來出仕魏國,擔任了魏惠王的將軍,但是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於是暗地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加以監視。孫臏到魏國後,龐涓嫉妒他的才能,於是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 ,砍去了孫臏的雙足,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當齊國使者出使至魏國首都大梁時,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見齊國使者時,不同凡響的言辭打動了使者,偷偷地將他載回齊國。
  • 孫臏與龐涓,一場兄弟之間的快意恩仇
    孫臏到魏國後,龐涓嫉妒他的才能,於是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 ,砍去了孫臏的雙足,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不知道當時孫臏見到龐涓,是什麼心情?不過在桂陵之戰的第二年,魏惠王調用韓國軍隊,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三國聯軍,齊國見局勢危急,將龐涓釋放了。齊威王死後,兒子齊宣王即位。史載,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經由申不害變法的韓國已壯大了很多,已經是不會被魏國吊打,不過魏國實力也不可小覷,韓王只能向齊國求援。
  • 龐涓和孫臏到底有什麼仇,要對他施以臏刑,出土的竹簡解釋了這些
    可是後來這對同學反目成仇,據相關史料記載,龐涓因為妒忌孫臏的才能,怕他日後不利於自己,所以設計陷害孫臏,挖掉了孫臏的膝蓋骨,使孫臏終身殘疾,孫臏的名字也由此而來。那麼孫臏龐涓之間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僅僅是為了妒忌也不至於下如此狠手,殘忍地挖掉老同學的膝蓋骨,這其中還有沒有其他隱情呢?
  • 鬼谷子的兩大徒弟孫臏龐涓,為什麼要自相殘殺?終於懂了!
    有趣的是,鬼谷子的門徒總是成對出現,各執黑白棋子,攪動天下風雲。除了有名的蘇秦、張儀,鬼谷子於兵法上還教授一對師兄弟,即孫臏和龐涓。孫臏與龐涓同拜鬼谷子為師,這種授徒模式下,兩人彼此熟知對方,似兄弟,似知己,應該是親密無間的關係。事實上龐涓後來被魏惠王拜為上將軍,也確實想拉兄弟一把,但當他切實了解到孫臏真正的才能時,內心是複雜乃至陰暗的。
  •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孫臏被龐涓刺字挖膝蓋骨,他復仇時卻更加狠毒
    說起兵法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孫子了,而孫臏就是孫子的後人,在少年時龐涓與孫臏一起拜在「謀聖」鬼谷子門下。按理來說同窗之誼應該是關係很好地才對,可知人知面不知心,龐涓因為在軍事上比不上孫臏,因此產生了嫉妒之心,雖然表明上兩人關係很好,但心中早已將他恨透。
  • 龐涓迫害孫臏剜其膝蓋骨,臉上刻刺青,看看孫臏是如何對其復仇的
    孫臏龐涓都師出鬼谷子,龐涓因嫉妒孫臏,在得勢後報復孫臏,在其臉上刺字並挖了其膝蓋骨,孫臏也成了廢人,那麼後來,孫臏又是怎樣回報龐涓的呢?對於孫臏受到的折磨,曾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他被剜去膝蓋骨,孫臏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臏"字,時刻銘記斷骨之仇;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孫臏被斷兩足,意思就是孫臏被砍去了雙腳。
  • 龐涓挖了孫臏膝蓋骨,在他臉上刺字,孫臏復仇的時候有多狠?
    原來無論是天賦還是學習能力,孫臏都在龐涓之上,再加上孫臏出生兵法名門,師門之內所有人都對孫臏心服口服,久而久之同樣成績不俗的龐涓就對孫臏產生了妒忌之心,他怨恨孫臏在所有事上都壓了自己一頭。在二人學成之後,龐涓很快的就成為了魏國的將軍,一時之間風頭無兩。於是順風順水的龐涓這時就假意邀請孫臏前往魏國,假借二人一同發展之意,實則是想在暗中坑害孫臏。
  • 龐涓對孫臏表面手足,暗裡痛下殺手,孫臏如何報仇的?君子之道也
    平日裡,不論師傅吩咐什麼雜活瑣事,孫臏和龐涓都願意互相幫襯著一起去完成。即使因為年少無知,其中一個人犯了什麼小錯誤而遭到了師傅的斥責,另一個人也會儘自己所能想辦法為對方開脫。  師傅鬼谷子看孫臏做事沉穩冷靜,不像師弟龐涓那般急功近利,便把自己珍藏一生且不曾輕易授予他人的獨門絕學——《孫武子兵法》傳授給了孫臏。
  • 每天一個歷史故事——孫臏與龐涓(上)
    龐涓確有本領,不久便侵入魏國周圍的諸侯小國,連連得勝,使宋、魯、衛、鄭的國君紛紛來到魏朝賀,表示歸屬。不僅如此,龐涓還領兵打敗了當時很是強大的齊國軍隊!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聲威與地位,魏國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而龐涓自己,也認為取得了蓋世大功,不時向人誇耀,大有普天之下、捨我其誰的氣勢了。  這期間,孫臏卻仍在山中跟隨先生學習。
  • 龐涓和孫臏師出同門,為何殘忍對待孫臏,孫臏待他又是如何?
    這樣傳奇人物的弟子,自然都不會差到什麼地步。龐涓和孫臏都在鬼谷子的教導和點撥下收穫了更多的知識,只是令人想不到的是,二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龐涓和孫臏雖是同門弟子,可龐涓明白,孫臏無論是才華還是智慧都遠比自己要好得多,人一旦有了妒忌之心,必會陷入恐怖的氛圍之中,龐涓內心多次閃露出要除掉孫臏的想法,並且這個想法一出現
  • 龐涓挖掉孫臏的膝蓋骨,在他臉上刺字,孫臏報仇的時候有多狠?
    一、龐涓與孫臏之間的仇恨龐涓學成之後,很快就展現出了他的才能,他在魏國成為了將軍,而孫臏則顯得比較落魄,一時之間沒能找到落腳點。龐涓知道孫臏的才能,為了防止孫臏在日後戰場之上打敗自己,或者是風頭蓋過自己,龐涓先是假意邀請孫臏與自己替魏國效忠。
  • 山東出土竹簡,孫臏的真實面目被揭開,難怪被龐涓斬雙足挖膝蓋骨
    如今電視劇有一類橋段很常見,叫做「同門相殘」,大體上就是兩位同門師兄弟,分道揚鑣之後竟然成為了死對頭,在劇情上也是極其具有張力的存在,直到今天都還是很多人借鑑的橋段,但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倆師兄弟上演了一幕「同門相殘」,這倆人就是孫臏和龐涓,當時這兩人都有著軍事天才的資質,落得這等下場
  • 龐涓陷害孫臏,挖骨又刺字,後來孫臏是怎麼報復他的?網友:真狠
    ——孫臏孫臏是戰國時期,衛武公的後代,少年時,曾與龐涓一起拜在鬼谷子門下,兩人同窗數載,但因為孫臏能力過人,讓龐涓起了嫉妒的心思,最開始,龐涓剛到魏國圍觀,受到魏惠王的賞識,後得知其還有個同門叫孫臏,於是也想一同招攬,一日,魏惠王為了考驗兩人,就讓他們不陣法。
  • 夏老師講故事——孫臏和龐涓鬥智
    龐涓在魏國擔任將軍,深得魏王的賞識。但是他非常嫉妒孫臏的才能,害怕孫臏會取代自己,所以一直想陷害孫臏。    有一天,龐涓向魏惠王極力推薦孫臏,請孫臏到魏國就任將軍。孫臏以為自己要大顯身手了,立即趕往魏都大梁。龐涓把孫臏騙來之後,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導致魏惠王砍掉了孫臏的雙腳,還在他的臉上刺上罪犯的標誌。
  • 龐涓處以孫臏臏刑,挖其膝蓋骨,孫臏出逃後在復仇時有多狠?
    ,龐涓曾與孫臏在一個師父門下學習過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得以重用,擔任魏惠王的將軍,但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擔心孫臏將來奪走他的光芒,因此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即在孫臏臉上刺字,挖其膝蓋骨。
  • 龐涓和孫臏的馬陵之戰,突顯出人生在世,謹慎的重要性
    魏國做出的決定是派出了主帥太子申和龐涓兩個大將,率領10萬的精銳軍隊追擊齊國的軍隊。齊國聽到了魏國軍隊殺回來的消息,連忙往回撤退。這時的魏國軍隊趁機追趕。齊國的將領孫臏採用了減少自己軍隊灶的方法,迷惑魏國的軍隊,讓魏國的主帥龐涓認為齊軍是因為害怕魏國的追趕所以落荒而逃。第一天還有10萬灶,第二天只剩5萬灶,第三天就只有3萬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