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他的人生充滿坎坷,曾被同窗龐涓陷害受刑,成為殘廢,但他沒有因此頹廢,反而名垂青史。
交友不慎,飛來橫禍,但天無絕人之路
最初,孫臏和龐涓一起拜師學習兵法,龐涓發現孫臏天資聰慧,極具才華,十分嫉妒。
後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將軍,擔心孫臏將來會比自己更出色,便動了歪心思。他找藉口把孫臏召來魏國,又以莫須有的罪名對孫臏處於臏刑和黥刑,砍斷孫臏的雙腳,在其臉上刺字(古代只有犯人才會在臉上刺字),想讓他從此變為廢人。
普通人碰上這種遭遇,都不一定能有活下去的勇氣,但孫臏沒有就此意志消沉。在齊國使者出使到魏國時,孫臏以犯人身份與他暗中相見,說動了齊國使者。使者偷偷把孫臏藏在車裡,回到了齊國。齊國大臣田忌以上賓的待遇接待孫臏,又推薦給齊威王。威王延請他為師,向他請教兵法。
兩次戰爭成就名聲,而小人終沒有好下場
公元前353年左右,魏惠王率軍攻打趙國,圍困邯鄲城。齊威王計劃出兵援救趙國,任命孫臏為大將,孫臏因殘疾辭謝,於是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讓孫臏坐在簾車出謀劃策。
孫臏考慮到魏國的兵力都在趙國,本國境內反而軍事力量薄弱,於是讓田忌率兵直攻魏國都城。於是魏國慌忙還師援救國內,在桂陵處雙方交戰,魏軍大敗,史稱「圍魏救趙」。
公元前341年,魏國派龐涓攻打韓國,齊國出兵相救,孫臏又為軍師。軍隊直襲魏國都城,龐涓聽聞此事後,急忙棄韓回國。魏國集中全部兵力,派太子申為將軍,以抵禦齊國軍隊。
孫臏命齊國軍隊進入魏國地界後,修灶十萬,第二天減為五萬,第三天再減為兩萬。龐涓率軍追擊齊軍三天,見此情景大笑齊軍膽小,以為士兵已逃散一半多。於是丟掉步兵,親自率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
孫臏估計魏軍行程當晚到達馬陵,馬陵道路狹窄且多險隘,可以伏兵。便派人刮去一顆大樹樹皮,在白樹幹寫道「龐涓死在此樹下」。
等龐涓來到此處,舉火照看樹上的字,還未看完時,早早埋伏等候在那的萬名齊國優秀箭手一齊發箭,魏軍大亂,潰不成軍。龐涓自知中了埋伏,插翅難飛,便拔劍自盡,臨死前大叫:「遂成豎子之名。」(豎子是古代罵人的話)
龐涓千算萬算,最後還是死在孫臏手下,成就了孫臏的名聲。不過對於落井下石者來說,這也是死有餘辜。
孫臏具備什麼過人才能?
史書中留下的關於孫臏的故事並不多,但從寥寥幾個故事中,我們就足以見得孫臏的出類拔萃。
他最大的長處就是思維活躍,能轉換思路。「田忌賽馬」的故事就能發現這一點。田忌和齊威王賽馬,普通人的思路都是用相同等級的馬來比賽。但孫臏卻能開拓思維,讓田忌用上馬對齊威王中馬,中馬對下馬,三局兩勝取得勝利。
桂陵之戰時,田忌想直接率兵前往趙國,孫臏卻說:「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意思是要把兩個鬥毆的人分開不能用拳腳,不能上手幫一方打,而是因勢利導,乘虛而入,等一方因為別的事分心自顧不暇,這場架就化解了。這說明孫臏善於分析形勢,直抓別人的要害。
而打馬陵之戰時,孫臏又說,善戰的將軍必須揚長避短,《孫子兵法》說:「從一百裡外奔襲會損失上將軍,從五十裡外奔襲只有一半軍隊能到達」。於是他保存齊軍實力,利用齊軍士兵名聲不佳,被士兵剽悍勇猛的魏國看不起的事實,迷惑敵人,誘敵深入。
其實,如果按常規的思路去打仗,龐涓也未必不能贏孫臏,尤其是魏國的兵力尚強。孫臏神就神在他能想別人不能想的,破除慣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