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影迷熱捧獲國際大獎本土電影《芬芳》
《芬芳》海報
在日前閉幕的第16屆倫敦世界電影節頒獎典禮上,甘肅本土創作出品的優秀現實主義電影《芬芳》榮獲評委會大獎,這也是該片繼捧得美國「金天使獎」後,再一次為我省本土影視界贏得。當獲獎消息傳開後,這部作品所彰顯出的厚重文化藝術價值以及所蘊含的深遠意義更是引起了省內影評人的關注和熱議。
一味「解鎖」心靈的秘方
因為疫情的原因,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王睿已經宅在家裡很長時間,依窗望去失去往昔生機和繁華的世界,讓他的心情漸漸沉重。忽然間,他想起了母親反覆提到的一部電影《芬芳》。「在藝術氛圍和感人故事中,可找到靈魂的慰藉。」母親的話語再一次迴響在了耳邊。
「打開手機APP,《芬芳》與我如期而約。」跟隨著鏡頭,王睿的心情逐漸走進了高原的風光,走進了一群孩子的內心世界:「序幕拉開,序曲響起,震顫心靈的呼喚和急切尋找悠長;藏區高原薄雪覆蓋不住的茵茵綠草透射出的早春氣息,帶著希望撲面而來。我沉浸在甘肅甘南地區獨有的自然風光和直抵內心的悠揚音樂中,拼住呼吸一口氣看完。一曲曲、一幕幕,盪氣迴腸。甚至沒來及擦乾兩腮的淚痕。」
「故事影片,成功的藝術價值,取決於講好曲折動人的故事。」他感慨地說:「『在典型環境和矛盾衝突中塑造典型人物』,是藝術作品必備的手法。而故事貴在情節跌宕,『出乎意料卻在情理之中』,引人內省,又直抵心靈深處。《芬芳》將大災背景下的『人生粉碎給人看』的悲劇故事,講得『悲而不傷』,生動、精彩,引人入勝。」
「我沉浸在故事情節中一口氣看完,滿足了審美情趣,進而冶情冶志,大有『平野風來知勁草,滿山木落見蒼松』之效。」在整個觀看過程中,王睿沒有感到因平淡而帶來的視覺疲勞,這令他十分的欣慰:「故事裡,為大災中倖存的四個孤兒開『救心處方』,解『心靈枷鎖』,都深思熟慮,對症下藥,而且劑劑見效,招招有戲,令觀眾心服口服。四個故事並列講述,選材側重點不同,解決矛盾衝突的方法也不同,這些滲透了教育學、心理學和愛的教育『密碼』去『解鎖』時,常常出奇制勝,故而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也徵服了觀眾的心。」
情節激勵人心、人物感人肺腑
「通過影片,我感受到了孩子們對生命的熱愛,對理想的堅守,對夢想的追求。他們正視困難的勇氣、戰勝困難的信心時時激勵著我們,願不再有災難的發生。」獲悉《芬芳》獲獎,影迷安先生也是第一時間分享了他的感動和體會。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一夜之間打破本該寧靜,安逸的夜晚,一夜之間全都沒了。」話語之中,安先生再一次沉浸於這個悲愴的故事之中:「一場突如其來的泥石流帶走了少年對生活的嚮往,同時,也帶走了他們對情人的依靠。他們一群人陷入了無盡的黑暗中,看著他們眼中少了一些東西,只有無盡的恐懼和憂鬱。但是在此刻黨和政府出現了,讓他們坐上校車去了新的家園。然而,這些少年卻渾然不知開往哪裡。」
「原本,一個個美好的家園在一夜之間成了廢墟。」他感慨萬分的不斷用語言還原著片中的場景,彷佛自己成為了故事裡的人物:「昨天還在家中和自己玩的妹妹,一夜之間成了一半身體在外,一半在泥土中的小女孩,衣服還是昨晚的,只是原本哪個活波小女孩靜靜的躺在哪裡一動不動了,手裡還拿著昨晚上的佛珠。」
「看著昨晚還是完美無缺的家園,一夜之間成了地獄。」他說:「那個陪伴自己長大的爺爺的攪團車,在一夜之間被碾壓在了泥土中,從此失去自己本該最值得的東西。那個在特殊環境中長大的女孩本該不應再承受痛苦,然而在一夜之間,失去了自己最親愛的人,看著自己最親愛的人從自己手中離去,是多麼的痛苦。」
彰顯厚重、溫情的藝術價值
《芬芳》取材於真實事件,那場災難也是真的慘不忍睹,而片中卻沒有用鏡頭一味的再現苦難,避免了再次撞疼親歷者和受傷者漸愈的創傷,也因此彰顯出了厚重、溫情的藝術價值,對此王睿也感到十分地讚賞。
「編劇和導演避虛就實、獨具慧眼,讓傳統思維跳出定勢,出人所料選擇災後重建的關鍵——『救心』的教育。」王睿由衷地表示:「因為,只有祖國大家庭中的愛在、文明在、知識和智慧在,痛失親人和家園的孤兒,才能像小草一樣,熬過黑夜,走出『冬季』,學會堅強和勇敢,讓不負韶華的生命芬芳永續。這一選材角度和影片表達的主題,可謂新穎奇特,一葉知秋。」
「在拍攝過程中,出品方沒有高薪請『大腕』,而是真心做事業,選用了『初出茅廬』卻熱愛藝術事業的青年演員和學生。」他感慨地說:「莊子曰『不精不誠,不能感人。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真是金玉良言,那故作姿態、強顏歡笑的演員,的確是徵服不了觀眾的。」
一條傳遞溫暖和希望的成長心路
「危難之中,每個人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安先生也認為:「處於多吉對生命的仇視,井曉曉對親人的依賴,雲草不能正視災難,苗郎失去信念……可老天又是眷顧不幸者的,他讓孩子們遇到了像江雨涵、周瑞一樣的親人般的好老師,他們像父母一樣,諄諄教導著孩子們,全心關愛著孩子們。」
「正是在老師的影響下,他們每個人眼光中都透露出無比自信的眼神,也許這就是經歷了災難後磨練出來的意志吧。」他由衷地說:「長大後,他們成了和自己老師一樣的人,去救助那些像自己一樣身處災難的人們。給他們傳遞溫暖和希望,幫助他重拾信心。最後江老師對著空曠的山呼喊,既是對逝者在天之靈的告慰,也是對同事周老師失蹤的一種尋找方式。」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