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囚禁是恐怖片或懸疑片一個常見的類型。逼仄的空間、昏暗的燈光、長期驅使造成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以及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襲來的殺戮,總能恰到好處地撩撥觀眾脆弱的神經。當初我看《沉默的羔羊》時,最為緊張的時刻不是水牛比爾殺人或者漢尼拔襲警,而是克拉麗絲走過比爾家地下室那段無聲的幾分鐘。
囚禁總與控制欲有關。因失去至親而產生的補償心理需求是密室囚禁片中常用的一個設定。2013年的《囚徒》、2016年的《科洛弗道10號》以及同年的《摒住呼吸》講的都是有關失子的故事。
1
關於情節
從情節上看,這三部電影都懸念十足,但思路又各有區別。
《囚徒》中,年輕的父親失去女兒是一件確定的事。故事開始的節奏很舒緩,兩個中產家庭的聚會,其樂融融,直到小女兒失蹤時,正戲才拉幕。《囚徒》講述的是一起犯罪案件,觀眾們感興趣的,是破案的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性。在父親找回女兒的過程中,儘管有各種古怪線索,但是直到高潮,罪犯才突然現身。
而《科洛弗道10號》中,觀眾則一直在女孩是「被綁架」還是「被救援」的定性上搖擺不定。這個困惑是隨著女孩的情緒而變化的。我們應該站在誰的那邊?這個問題牢牢抓住觀眾的心,讓他們一直試圖給出自己的答案再推翻它,直到導演給出回答。
《摒住呼吸》則是另一種不同的表達。幾個小年輕闖入了盲眼老兵的家想偷竊,然後被強悍的老兵抓住一一殺掉。與前兩部電影不同,這是一個既定的結果。但是觀眾要看的,是這個過程。是他們由狂妄到驚恐、到掙扎再到無能為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在纖毫畢現的每一個細節,觀眾獲得滿足感。
2
關於罪犯
囚禁一個人一般會出於什麼目的呢?非常有趣的是,這三部電影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科洛弗道10號》中的胖大叔,他因自己女兒死去意外,便總想抓來另外一個女孩當女兒養。他控制她,也照顧她,對她關愛有加,這齣於一個人養育子女的本能。
《囚徒》裡的盲眼老兵,自己的愛女被富家女開車撞死後,他把富家女抓回來,讓她幫自己再生個孩子。而且他並不性侵她,而是選擇用人工的方式讓富家女受孕。當富家女喪命之後,他又抓住女主角,讓她繼續履行使命。這齣於繁衍的需求。
這個需求在故事中的展現相當扭曲而令人印象深刻。當觀眾們看到老兵從冰箱裡取出精液,想灌入女孩的身體裡時,這一幕太有衝擊性了。
但比起《囚禁》裡的老太婆,他們都遜色太多。老太婆自己的兒子死於癌症之後,她和丈夫不斷地抓別人家的孩子,灌藥灌成傻子來養,或者乾脆就把他們殺掉。到故事中的小女孩被綁架時,她們已經這樣害了快二十個小孩。簡直是令人髮指。這就完全是嫉妒加報復社會了。
他們失去了孩子,所以就抓別人家的孩子來補償他們失子的事實。三個故事中的反派,都是可憐之中混合著可怖,令人不寒而慄。
3
關於故事
若論故事深度,《囚徒》當屬最佳。這個故事裡不止有一起囚禁。老太婆囚禁了凱勒的女兒,凱勒也囚禁了她的「外甥」,並不斷折磨他,以期他能說出自己女兒的境況。他用虐打他,折磨他,自己卻也因此瀕臨崩潰,需要誦讀《聖經》來懺悔。但是實際上「囚徒」二字表達的也是每個人生命中的困境。凱勒的、被囚禁卻長大了的男孩子們,警察洛基以及老太婆自己的。每個人都在泥沼裡掙扎,卻總是不斷沉淪,人生的出路在哪裡呢?
《科洛弗道10號》在情節上更勝一籌。它在故事當中的幾次反轉可謂是防不勝防,我的好奇心完全被調動起來了。甚至在看到狗血的結尾之後,心裡忿忿不平蠢蠢欲動,想自己也寫個類似的故事,再安上滿意的結尾。
三觀最狗血的,《摒住呼吸》就當仁不讓了。三個年輕小孩搶一個瞎眼老兵的退休金,女的愛錢如命害死了自己小夥伴們,最終竟然能全身而退去加州曬太陽,這是什麼跟什麼啊,簡直三觀盡碎。
4
關於看電影及其它
在同一天看完三部相似的片子是非常有趣的體驗。對比它們的異同,你會發現,由一個主題可以延展出多個故事;而同一個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到它的不同方面。怎樣講故事,展現的其實是創作者的價值觀和旨趣。
我喜歡看電影。對我來說,看電影不僅是閱讀和感受情節本身,更是透過情節和表演,與主創人員的交流和共鳴。這種體驗是我在看電影超過1000部之後才慢慢體會到的。你打開一部電影,你代入演員們的視角,或者從他們的身份中抽離,試圖分析故事的走向和合理性。此間你也許會恍然大悟,會疑惑不解,會欽佩,會讚賞,也會覺得不可理喻甚至是想衝上去嘲諷。
正是這種參與感,令人在面對每一部電影時,始終抱有期待。人的一生很短暫,大多數人生活既不精彩也不特別,但是在電影中,你卻可以無數次重啟你的世界,感受不同生活。這也許是平凡人保有夢想的另一種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