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由JJ出品,後來的《猩球崛起2》的導演馬特裡夫斯執導的《科洛弗檔案》著實驚豔了一把。
當時,影片的海報—一個斷了頭的自由女神像,本身就吊起了人胃口(當時我在街上看到電影院貼出的這張海報,一開始還以為是《人猿星球》要翻拍了)。
而開場20分鐘左右,那個自由女神的腦袋直接飛過來的場面,更是一下子把感覺頂到高點。
該片用偽紀錄片的形式,讓觀眾站在攝影師視角,試圖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隨著電影劇情的行進,觀眾成為攝影師手上那部攝影機的眼睛;而鑑於手持攝影機的可攜式屬性,因此電影畫面經常出現晃動場景。
甚至有這種攝影師無法顧及攝影機,於是觀眾視角只能和片中那臺攝影機一樣躺在地上,無人關心,只能看著或聽著。
而露臉次數不多的怪獸,大多數時間也只是局部出現,除了最後出現了大怪獸相對較全的特寫以及幾次小怪獸的全寫真外,大怪獸部分就是這樣一個尾巴掃過
或大腳碾過
即使如此,怪獸的部分在片中還是不多。
當時本片更多的,是讓觀眾跟著逃亡者的路線,一起體驗那種知道有危險,卻不知道危險從何而來的緊張感。
8年後,JJ做為製片人,又將這跟接力棒傳給了一位新人導演:丹·特拉亨伯格。
做為新人導演的處女作,我覺得本片其實完成得蠻出色,雖有缺憾,但是技巧成熟,故事講得也流暢。
--《科洛弗道10號》
可能咋一看片名,觀眾會認為這是8年前那部《科洛弗檔案》的續集,但其實除了片名有科洛弗三個字以外,其實和前作並沒有任何關係。
當時,這部電影做為賣拷貝導演的《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的貼片廣告首發,並沒有人知道這部片子的身份,更不用說和《科洛弗檔案》聯繫在一起了。
畢竟,這次不再用偽紀錄片的形式,而是用線性敘事的方式。
其次,本片原名叫做《地窖》(The Cellar),改成《科洛弗道10號》,從而與《科洛弗檔案》沾邊是後來的事。
製片人JJ當時也澄清:「這部電影並不叫《科洛弗檔案2》,因為這跟馬特·裡夫斯執導的《科洛弗檔案》有很大的不同。」
這次,又是一個原創故事。
這個故事沒法給出一堆劇透,畢竟是懸疑為主。
但它的設定和原來的片名很貼:地窖。
本片大部分時間,走的是密室懸疑片的模式。
女主角出了車禍,昏迷後醒來,發現自己被綁在一間地窖裡,然後有一個大叔過來告訴她,外面世界正在被毀滅,不能出去,為了救你,所以叔把你留在這裡。
劇透線劃到此為止。
在氛圍上,小丑感覺《科洛弗道10號》比《科洛弗檔案》走得更遠。
恐懼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未知。
在《科洛弗檔案》中,劇中人至少知道怪獸侵襲都市是真的,恐懼的主因是不知道怪獸的大腳還是大尾巴什麼的什麼時候及從哪裡會掃到自己。
而《科洛弗道10號》這種恐懼,我感覺在這種未知恐懼上又增加了一層。
因為,女主角不光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毀滅會在什麼時候及從哪裡來,
也無法確定陌生大叔所說的外面世界正被毀滅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同時,本片視角為女主角的主觀視角,於是,懸疑性增加
--觀眾將跟著女主角一起進行猜疑。
加上女主角置身於這樣一個陌生且封閉的環境下,這種猜疑程度無疑會進一步加深。
如果非要和《科洛弗檔案》扯點關係的話,我覺得有這樣一點:《科洛弗檔案》是通過鏡頭讓觀眾眩暈轉啊轉,而《科洛弗道10號》是讓觀眾的頭腦轉啊轉。
就我而言,這個過程就是跟著女主角一起進行的一個往返循環的博弈過程:大叔在騙人—推翻,大叔沒騙人—再推翻,大叔騙人。。。
基本上,不到最後一刻,觀眾也不知道答案,除了被劇透的以外。
想到一個段子:
如果您信鬼,那麼一個您信任的人告訴您,小心,這裡有鬼,那種未知的恐懼確實滲人。
但如果換成小丑這種不信鬼的遇到這種情況,我不止會寧可信其有地害怕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冒出來的鬼,還會不斷在「他跟我開玩笑」和「他沒跟我開玩笑」的念頭間不停切換,這種感覺很折騰人。
畢竟,雖然我不信鬼,但是我怕鬼。
最後,還是不免要轉折一下,本片的整個懸疑過程我感覺做得不錯,但是那個結局嘛(不劇透)
--我原來預期的像《電鋸驚魂1》或《迷霧》這類電影那樣的結尾沒出現,這點挺失望。
7.2分推薦,供您參考。
回復「KLF」獲得資源~
與其賞析電影,不如享受電影。
長按以下二維碼,一起看電影吧~小丑微博:「庫布裡克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