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假如有一天,你醒來後發現自己被監禁在一間屋子裡,監禁你的人告訴你外面的世界被外星人入侵了,只有留在這裡才是安全的,你會怎麼樣?你會選擇相信他嗎?你還會嘗試逃出去嗎?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它反映了不同的人對於信任、自由等人生問題的不同理解方式。
美國電影《科洛弗道10號》就刻畫了女主角在面對這個問題時,驚悚而又掙扎的心理過程。
女主角米歇爾剛剛跟男朋友分手,在開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時,卻發生了車禍。醒來後,米歇爾發現自己被關在一間屋子裡,受傷的腿被綁在牆壁上面。那個監禁她的男人,霍華德,告訴她由於外星人入侵地球,人類幾乎已經消亡殆盡,外面空氣中全部是毒氣,只有在這裡才是安全的。
米歇爾認識了與他一同監禁在這裡的另一個男人埃米特。她一開始並不信任霍華德所說的話,直到她親眼看見門外腐爛的豬的屍體和外面求救的女人。就在米歇爾和埃米特逐漸開始信任霍華德時,米歇爾偶然間發現了一個沾血的耳環和藏在天窗上的求救信號......
重新產生信任危機的兩人於是開始製作防護服,準備逃到外面去看看。然而事情敗露後,連埃米特也被霍華德槍殺。幾番激鬥,米歇爾終於逃出了地下室,她吃驚地發現原來真的有外星人入侵。經過一系列驚險的戰鬥,米歇爾戰勝了地面上的怪物。
一、對於陌生的人,是否應該給予信任?
回到文章開始所說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發生在你身上,是否應該相信這個男人?
電影中的女主米歇爾對於霍華德的態度可以說是一直在左右搖擺。她剛剛在地下室中醒來後,對於這個陌生的男人可以說是非常地恐懼以及不信任,不過後來親眼見到外界的慘狀讓她不得不相信。直到她發現了霍華德曾經監禁並殺害其他人的線索後,才終於下定決心逃出去。
站在上帝視角去看電影的某一些觀眾總是喜歡去指責米歇爾的這種不信任,但是帶入女主的角色你就會理解,想要相信一個監禁你的陌生人說的「外星人入侵地球」這種話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實人類面對陌生人時,天生就會生起一種不信任的感覺,這種不信任是出於人們在社交活動中自我保護的本能。人們總是只能相信自己親眼看到的事物,這就是所謂的眼見為實。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說,人又是那麼容易去相信別人,肉眼可見有時也是會欺騙人的。女主看到的窗外腐爛的屍體是否是真實的?女主慢慢開始信任霍華德之後才發現他的話半真半假,原來他是一個變態殺人狂。你確定您所看到的就是真實的嗎?
這部電影就從信任這個角度出發,一層一層地挖掘這個監禁著米歇爾的地下室的真相。
二、恐懼是束縛人性的枷鎖
直到影片的最後,我們才知道,霍華德口中的「外星人入侵地球」其實是確有其事,並非是胡編亂造。這就會讓很多人探討一個問題:米歇爾選擇逃離地下室是否是正確的選擇?
影片中的霍華德其實是一個內心變態的控制狂、監禁狂,他在兩年前就曾經綁架過一個女孩並將其殺害。但是他選擇了收留米歇爾避難,是因為霍華德想要去扮演一個好人的角色,去跟米歇爾還有埃米特好好生活。只不過後來他的行為被拆穿後,他才選擇了重複當年的殺人行徑。
那如果米歇爾一直不發現真相,霍華德會同他們一直和平共處嗎?米歇爾會在地下室裡安穩地度過下半生嗎?
其實這部影片的導演所要探討的根本不是簡單的對錯問題,而是人類該如何面臨抉擇的問題。
米歇爾對埃米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她曾經在大街上看到一名父親對自己的女兒施暴,她有能力去阻止,但是最後因為沒有戰勝恐懼而選擇了沉默。
導演安排這樣一個情節不可能是毫無道理的,他是想藉此反映一個主題:要學會戰勝恐懼,解放天性。
米歇爾所面對的是這樣一個抉擇:是選擇待在一個充滿了恐怖、暴力的避難設施裡,保證一切基本的生存需要,這樣渾渾噩噩地過著,還是勇敢地闖出去,去面對未知的外界?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過:「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成功逃出生天的米歇爾竟然就這麼戰勝了外星生物,連她自己都不敢相信,成功戰勝了恐懼的人往往會爆發出難以想像的力量。
當影片最後,米歇爾面對另一個抉擇:是選擇去避難區還是去休斯頓前線提供幫助時,她義無反顧地駕車駛向了休斯頓,因為戰勝了恐懼的米歇爾,此刻已經是一個英雄。
三、生命與自由哪個更重要?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自由與愛情》中的名言,百年來一直為人所歌頌。
其實霍華德一開始並沒有對米歇爾做什麼壞事,他唯一想做的只是想讓兩人處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他們三人甚至還過了一段時間非常其樂融融的生活,霍華德還給米歇爾看了自己已故的女兒的照片。
直到霍華德殺掉埃米特後,米歇爾才明白了這樣一個事實:要想在這個地下避難所裡活命,就要捨棄自由,對霍華德言聽計從。直到此時,矛盾才真正激化。
其實埃米特對於外界也是很恐懼的,腐爛的豬和被輻射得面目全非的鄰居嚇得她魂飛天外。但是我們可以從後面的劇情看到女主的價值觀念,那就是即使逃出去會死,也不要生活在這種充滿壓迫的統治中。
這其實也反映了美國人民心中崇尚自由的觀念。是選擇在壓迫與昏聵的統治下苟且偷生,還是奮起反抗,死在朗朗乾坤之中?
其實影片中霍華德這個角色,就是代表了日常生活中對子女控制欲很強的家長。他的妻子和女兒就因為這種瘋狂地控制欲而離開了他,之後越發病態的霍華德就曾經監禁過別的女孩,把她們當作女兒去控制他們,如果這些女孩意欲反抗,就殺害她們。
「我這都是為你好」、「我這樣做是在幫助你」,是所有控制狂的慣用語,這種人不允許別人忤逆他的意願,逼迫別人活在他所設計好的世界裡,並且一廂情願地認為這是「對你好」。
結語
如果我們活著沒有自由,就像是被圈養在籠子裡一樣,這樣的生活枯燥乏味,那還不如死去。沒有自由。只能說是生命,還沒有死去,而非人生。
《科洛弗道10號》是科洛夫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不同於另外兩部的科幻與戰爭主題,這一部的內容主要刻畫了在星球大戰的大背景下,城市中的一個小角落裡發生的故事。與其他兩部相比,《科洛弗道10號》的格局顯得沒有那麼大,但正因為這個原因,它對於自由與恐懼等人性反方面的問題提出的拷問更有研究價值,讓觀眾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對於人生價值、生命的意義等做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