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編鐘表演
作者:長江日報記者王娟 通訊員 譚燕
當地時間7月5日晚,湖北歌劇舞劇院演出的《編鐘樂舞》在柏林海軍上將宮劇場亮相,帶著觀眾一起穿越千年時空,領略荊楚風情。
這不是編鐘第一次隨習近平主席出訪了。去年1月21日,習近平和埃及總統塞西在古老的盧克索神廟廣場共同出席中埃建交60周年慶祝活動暨2016中埃文化年開幕式。古老的編鐘就在埃及盧克索神廟奏響,以「金石和鳴」的形式上演兩大文明的對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楚宮宴樂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此次編鐘亮相柏林是參與「感知中國·德國行」系列文化活動,也是正在德國舉行的G20峰會活動之一。
湖北省歌劇舞劇院院長盧向榮介紹,上次編鐘在中國埃及文化年開幕式上的演出時長僅2分48秒,此次《編鐘樂舞》以全劇形式亮相,分為「千古絕響」「樂舞阡陌」「八音和鳴」「楚韻千秋」等四個篇章,以歌、樂、舞結合的藝術形式,將曾侯乙墓葬出土的編鐘、編磬、建鼓等數十種古樂器仿製品同臺演奏,不僅上演了「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和鳴的場景,也呈現了古代楚國文化藝術、風俗民情、祭祀、農事、徵戰及宮廷宴樂等情景。
越人歌
演出結束,現場一片沸騰,演員們先後6次謝幕,依舊欲罷不能。許多德國觀眾都拍下了謝幕的精彩時刻,並在海報前拍照留念。德國觀眾萊英通過G20峰會的相關報導知道了《編鐘樂舞》的演出消息,她表示:「我沒去過中國,這次觀看《編鐘樂舞》,我想一定要去中國湖北看看!」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陳建陽由衷感嘆,荊楚文化確實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他現場向湖北歌劇舞劇院發出邀請:「這麼好的節目,希望編鐘能再來德國巡演!」
盧向榮表示,「2000多年前的樂器在今天還能產生這麼大的震撼,正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生生不息的象徵。」
據介紹,登陸柏林之後,編鐘還將走進澳洲,亮相雪梨歌劇院和墨爾本演奏中心,向澳洲觀眾展示荊楚文化的燦爛光芒。
編鐘搭乘中歐班列到柏林
從吳家山上車半月穿越亞歐大陸
迎神
從武漢到柏林,湖北省歌劇舞劇院的67位演職人員一路輾轉上海、巴黎,加上飛機延誤,整個行程超過30個小時。6日,長江日報記者連線身在柏林的演職人員,聽他們講述編鐘赴德演出的幕後故事。
編鐘第一次「坐」火車
不僅演出內容更豐富,此次編鐘抵達柏林的方式也和上次去埃及大不相同。盧向榮介紹,編鐘由青銅製成,不僅重達四五噸,長度也超過一般航運的裝箱尺寸,運輸難度非常大,跨國巡演很難「說走就走」。以前出國演出,編鐘大多是先「坐船」走海運再換成陸運,耗時動輒數月。去年去埃及演出因為日程近,編鐘第一次坐了飛機,航空公司不得不改造了貨艙才成行。此次到德國,編鐘又第一次坐上了火車,搭乘從武漢吳家山開出的中歐班列由阿拉山口出境,只用了半個月時間。「編鐘和舞美、服裝等共867件道具,乘坐中歐班列到柏林,全程1.1萬公裡,費用與海運差不多,用時卻縮短一半」。
迎神
導演偶遇默克爾
演出前,《編鐘樂舞》的導演汪斌外出,在一家商場偶遇德國總理默克爾。汪斌上前打招呼,默克爾也友好地揮手示意。雖然整個過程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足以讓劇組人員興奮不已:「不期而遇,這次中德文化交流一定會順利!」
八音是中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周禮·春官·大師》云:「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金,古代稱銅為金,指鉦、鍾、鎛一類打擊樂器。湖北出土的楚國曾侯乙墓編鐘,由青銅製成,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石,指石磬一類樂器,一般用石、玉製成,因大小厚薄不同,而發出高低不同的音響,如和編鐘一起出土的楚國樂器編磬。
土,是指缶、壎一類樂器。用陶土製成,既可當飲器,又可做樂器,歌唱時擊缶為節奏。《史記》中曾有藺相如迫秦王擊缶的記載。
革,是指皮革製成的鼓類樂器。鼓和鍾大都用於祭祀、舞蹈、慶賀、戰爭等方面,所以鐘鼓往往合稱,《詩經》中就有「鐘鼓樂之」的詩句。
絲,是指弦樂器。如琴、瑟、箏、琵琶等,因其弦多以絲為之而得名。
木,是指木製樂器,如拀、敔等。拀,亦名椌,形如方鬥,上廣下狹,敲擊聲音極響,多用於奏樂時指揮起止。敔,亦名楬,狀如伏虎,用於雅樂結束時。
匏,是指笙、簧一類樂器。匏是葫蘆科植物的果實,曬乾後作為笙、簧的墊子,可發出共鳴。
竹,是指簫、笛、竽、築、籥、笳類樂器。
出品:長江日報融媒體中心 編輯:張維納 校讀:胡蝶
轉載長江日報原創圖文須授權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