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豔 | 湖北編鐘閃耀G20峰會,演員六次謝幕觀眾仍意猶未盡

2021-02-07 長江日報

湖北編鐘表演


作者:長江日報記者王娟 通訊員 譚燕     


當地時間7月5日晚,湖北歌劇舞劇院演出的《編鐘樂舞》在柏林海軍上將宮劇場亮相,帶著觀眾一起穿越千年時空,領略荊楚風情。     


這不是編鐘第一次隨習近平主席出訪了。去年1月21日,習近平和埃及總統塞西在古老的盧克索神廟廣場共同出席中埃建交60周年慶祝活動暨2016中埃文化年開幕式。古老的編鐘就在埃及盧克索神廟奏響,以「金石和鳴」的形式上演兩大文明的對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楚宮宴樂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此次編鐘亮相柏林是參與「感知中國·德國行」系列文化活動,也是正在德國舉行的G20峰會活動之一。     


湖北省歌劇舞劇院院長盧向榮介紹,上次編鐘在中國埃及文化年開幕式上的演出時長僅2分48秒,此次《編鐘樂舞》以全劇形式亮相,分為「千古絕響」「樂舞阡陌」「八音和鳴」「楚韻千秋」等四個篇章,以歌、樂、舞結合的藝術形式,將曾侯乙墓葬出土的編鐘、編磬、建鼓等數十種古樂器仿製品同臺演奏,不僅上演了「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和鳴的場景,也呈現了古代楚國文化藝術、風俗民情、祭祀、農事、徵戰及宮廷宴樂等情景。     


越人歌


演出結束,現場一片沸騰,演員們先後6次謝幕,依舊欲罷不能。許多德國觀眾都拍下了謝幕的精彩時刻,並在海報前拍照留念。德國觀眾萊英通過G20峰會的相關報導知道了《編鐘樂舞》的演出消息,她表示:「我沒去過中國,這次觀看《編鐘樂舞》,我想一定要去中國湖北看看!」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陳建陽由衷感嘆,荊楚文化確實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他現場向湖北歌劇舞劇院發出邀請:「這麼好的節目,希望編鐘能再來德國巡演!」     


盧向榮表示,「2000多年前的樂器在今天還能產生這麼大的震撼,正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生生不息的象徵。」      


據介紹,登陸柏林之後,編鐘還將走進澳洲,亮相雪梨歌劇院和墨爾本演奏中心,向澳洲觀眾展示荊楚文化的燦爛光芒。


編鐘搭乘中歐班列到柏林     

從吳家山上車半月穿越亞歐大陸     


迎神 


從武漢到柏林,湖北省歌劇舞劇院的67位演職人員一路輾轉上海、巴黎,加上飛機延誤,整個行程超過30個小時。6日,長江日報記者連線身在柏林的演職人員,聽他們講述編鐘赴德演出的幕後故事。     


編鐘第一次「坐」火車     


不僅演出內容更豐富,此次編鐘抵達柏林的方式也和上次去埃及大不相同。盧向榮介紹,編鐘由青銅製成,不僅重達四五噸,長度也超過一般航運的裝箱尺寸,運輸難度非常大,跨國巡演很難「說走就走」。以前出國演出,編鐘大多是先「坐船」走海運再換成陸運,耗時動輒數月。去年去埃及演出因為日程近,編鐘第一次坐了飛機,航空公司不得不改造了貨艙才成行。此次到德國,編鐘又第一次坐上了火車,搭乘從武漢吳家山開出的中歐班列由阿拉山口出境,只用了半個月時間。「編鐘和舞美、服裝等共867件道具,乘坐中歐班列到柏林,全程1.1萬公裡,費用與海運差不多,用時卻縮短一半」。      


迎神

導演偶遇默克爾     


演出前,《編鐘樂舞》的導演汪斌外出,在一家商場偶遇德國總理默克爾。汪斌上前打招呼,默克爾也友好地揮手示意。雖然整個過程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足以讓劇組人員興奮不已:「不期而遇,這次中德文化交流一定會順利!」


八音是中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周禮·春官·大師》云:「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金,古代稱銅為金,指鉦、鍾、鎛一類打擊樂器。湖北出土的楚國曾侯乙墓編鐘,由青銅製成,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石,指石磬一類樂器,一般用石、玉製成,因大小厚薄不同,而發出高低不同的音響,如和編鐘一起出土的楚國樂器編磬。


土,是指缶、壎一類樂器。用陶土製成,既可當飲器,又可做樂器,歌唱時擊缶為節奏。《史記》中曾有藺相如迫秦王擊缶的記載。


革,是指皮革製成的鼓類樂器。鼓和鍾大都用於祭祀、舞蹈、慶賀、戰爭等方面,所以鐘鼓往往合稱,《詩經》中就有「鐘鼓樂之」的詩句。


絲,是指弦樂器。如琴、瑟、箏、琵琶等,因其弦多以絲為之而得名。


木,是指木製樂器,如拀、敔等。拀,亦名椌,形如方鬥,上廣下狹,敲擊聲音極響,多用於奏樂時指揮起止。敔,亦名楬,狀如伏虎,用於雅樂結束時。


匏,是指笙、簧一類樂器。匏是葫蘆科植物的果實,曬乾後作為笙、簧的墊子,可發出共鳴。


竹,是指簫、笛、竽、築、籥、笳類樂器。


出品:長江日報融媒體中心  編輯:張維納  校讀:胡蝶

轉載長江日報原創圖文須授權並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觀《如果國寶會說話》——湖北曾侯乙編鐘有感
    並配合活起來的文物畫風,讓觀眾更能融入到,那些不同朝代的,不同習俗文化。《如果國寶會說話》的第二季第三集的故事就是: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是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於1978年在湖北隨縣出土。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編鐘。武漢軍運會,入場儀式上引導各國運動員,的志願者都身穿一件《編鐘造型》的短裙。編鐘裙創意就來自曾侯乙編鐘。
  • 湖北曾候乙編鐘玻璃罩炸裂 館方排除人為原因
    11日上午11時許,湖北省博物館曾候乙墓展廳內,曾侯乙編鐘的外圍玻璃罩突然發生爆裂。館方人員表示,無人員受傷,展廳內的曾侯乙編鐘也並未受損。  11日上午11時3分,網友「臺城客卿」在微博發帖稱,「突發事件,湖北博物館編鐘展廳發生玻璃爆裂!」記者在其發布的現場照片中看到,曾侯乙編鐘外圍玻璃的一側,有一塊玻璃下方出現明顯裂痕,上方碎成網狀。
  •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26日將登臺
    曾侯乙編鐘是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它每年都會吸引大批文物愛好者、遊客慕名而至。受疫情影響,湖北省博編鐘樂舞演出曾一度暫停,直至今年8月上旬才恢復。吉林冬季文博會是第五屆吉林雪博會的一項重要活動,將舉辦產業峰會、文博單位展覽展示等,同時,還邀請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長春市文廟博物館傳統文化藝術團等單位現場演出。
  •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26日將登臺
    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出土了距今2400餘年前的樂器——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域最廣、氣勢最宏偉的套編鐘。它的出土,以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稀世珍寶」。
  • 白山松水間奏響「孔子時代」的音樂 省博編鐘樂舞驚豔吉林雪博會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張鶴兒、劉沙)12月26日,在第五屆吉林雪博會六號館舉辦的以「國風·國韻·國潮」為主題的冬季文博資源博覽會上,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奏響「孔子時代」的音樂,驚豔全場觀眾。為給大家帶來更好的視聽享受,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將包括一套小型編鐘在內的四種古樂器帶到展會現場,還特地編排了一組編鐘樂舞曲目。此次演出的7首曲目中,既有反映楚地先秦時期禮樂場景的《朝樂》《楚商》《鳳還楚天》等曲目,也有寄情荊楚大地、表現湖北風情的曲目《黃鶴樓》,更有交融古代樂器與現代音樂的曲目《我和我的祖國》。
  • 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曾侯乙編鐘正如《周禮考工記》中所記載的「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鐘鼎之齊」曾侯乙編鐘含錫量在13%-16%之間,音色渾厚豐滿。
  • 譚盾用武漢銅鑼讚美生命,尚·馬龍用湖北編鐘傳遞希望
    無獨有偶,在比利時鋼琴家尚·馬龍為武漢創作的抗擊疫情公益歌曲《黎明的編鐘聲》裡,也用到了來自湖北的音樂元素——編鐘。編鐘更為古老。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大型樂器,它大到足以佔滿一座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被譽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蹟。它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學、歷史學、音樂學、科技史學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譚軍:編鐘演奏不只是敲鐘
    ■ 對話背景8月13日,《我的祖國-大型編鐘與民族管弦樂專場音樂會》在琴臺音樂廳官網正式開票。僅一周,近千個座位全部售罄。為音樂會擔任指揮的,是與編鐘演奏結緣35年的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譚軍。據悉,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曾被敲響過三次,而最後一次敲響它的人裡,就有譚軍。譚軍敲響曾侯乙編鐘,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 湖北歌手陳涓演唱會轟動美國內華達州 謝幕三次又被請上臺
    7點30分,伴隨《龍船調》優美的旋律,陳涓身著白色土家族禮服,頭頂銀冠,翩翩走上舞臺,一曲中國大眾非常熟悉的湖北經典歌曲《龍船調》在太浩湖表演廳唱響。陳涓自唱自和,男女雙唱,一下把全場觀眾帶進了歡呼的海洋。唱完《龍船調》,陳涓與熱情的現場觀眾打招呼,她說:「我來自中國湖北,剛剛帶給大家的是湖北的歌曲,接下來,將帶著大家一起去領略中國湖南、上海等地的音樂……
  • 王剛張鐵林張國立同臺飆戲,老戲骨再聚首陣容強大,觀眾意猶未盡
    等到張鐵林出場時,只見他身穿棕色亮面長褂,手上動作似乎想將王剛、張國立分開,三位老戲骨站在臺上形成了一個"三角站位",完美契合觀眾口中將三人稱為精彩的話劇表演結束後,三位主演站在臺上鼓掌謝幕,張國立站在中心位手捧鮮花
  • 亮相G20峰會,徐記海鮮站上世界舞臺!
    此次G20峰會聚焦了全球的視野和關注,徐記海鮮驚豔的亮相,讓中國餐飲獲得更多在世界舞臺的展示機會
  • 【文物裡的中國】丨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在湖北隨縣剛出土時,大家並不知道這最下面一排大鐘,要用什麼東西敲響它,直到這個彩漆木雕鴛鴦形盒的出現。出土至今,曾侯乙編鐘只公開演奏過三次。第一次是在編鐘出土後3個月,恰逢建軍節,曾侯乙編鐘第一次向世人發出它那雄渾而又浪漫的千古絕響,那是一場持續了兩個小時的音樂會。以《東方紅》為開篇,以《國際歌》樂曲落幕。
  • 湖北省政府授予15名外國專家「編鐘獎」
    1月6日上午,湖北省政府在漢舉行2017—2019年度「編鐘獎」頒獎活動,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曉東出席並為獲獎者代表頒獎。本次共有15名在鄂工作的外國專家獲獎。 「編鐘獎」由省政府於1994年設立,旨在表彰和獎勵外國專家為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弘揚湖北愛才尚才的優良傳統,營造尊重、關心、支持外國人才在鄂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促進人才交流與合作。截至目前,共有262名外國專家獲得此榮譽。 副省長肖菊華主持頒獎活動,並出席隨後召開的外國專家座談會,對外國專家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表示衷心感謝。
  • 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吸引百萬網友參與,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錢紅、黃敏)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舉辦的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啟動近一月,吸引175萬餘人參與投票,12月9日,網絡投票排名前三的文物是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
  • G20峰會:凝聚共識再續合作共贏新篇章
    今年是金融危機十周年,也是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運行十周年,在這麼重要的時刻,世界相關國家和國際機構領導人聚集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第十三次峰會,共商世界大事,共同探討全球經濟政治等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 河北省首次出土:的編鐘、編磐樂器
    編鐘、編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頗具特色的民族樂器,體現了我國古代鍾器製造者在聲學研究領城中的聰明智慧。在河北省首次發現的編鐘、編磬成套樂器,出土於涉縣北關戰國墓。其種類、鑄造年代、數量、製作精美程度、個體重量,堪與湖北荊州出土的編鐘相媲美。1997年,中央音樂學院來邯鄲現場測音,還能非常準確地敲擊出7個音節,演奏出古韻悠揚、悅耳動聽的音樂。這套禮樂器的出土,在河北省還是首次,它填補了河北考古中鐘磬樂器出土的空白,為研究當時的封建等級禮樂制度和聲學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這套樂器一部分現收藏展出於邯鄲市博物館。
  • 荊楚煙火 文旅興城|親愛的編鐘和圖書,我們來了
    參觀省博編鐘的小朋友2 四大鎮館之寶,先給你看三個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一直站在門口,看著觀眾陸續進入省博方勤告訴記者,他8:20就站在這裡了,「想看看第一天的觀眾,好好地迎接他們。」據介紹,現階段省博只開放了4個展廳,「目前開放的都是通風情況比較好的,畢竟是第一天開放,需要探索一些經驗,再來看如何逐步推進。」四大鎮館之寶除鄖縣人頭骨化石無緣亮相外,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都正常展出。
  • G20峰會文藝演出媲美北京奧運開幕式,今晚央視全程轉播,約起!(附節目單)
    G20峰會開幕式今天下午在杭州舉行,習近平主席將出席並致辭。以下是本屆峰會的議程。
  • 浙話人文三部曲巡演謝幕 臺灣觀眾歡迎明年再來
    在臺北,甚至有的觀眾成了粉絲,一連三個晚上都早早來臺北市政府親子劇場追劇。演出結束後,許多觀眾意猶未盡,主動要求與演員合影,有觀眾遲遲不願離去,依依不捨跑過來問工作人員:「明年你們還來嗎?」臺灣商業總會副秘書長劉恆元說:《天真之筆·鬱達夫》在現代中國文史上,是一位創作豐富,影響深遠的作家,感傷頹廢的文風,個性任性執著,他的一生和三個女人間的牽扯,在導演的用心編排,簡潔、錯落有致的舞檯燈光,演員的肢體及感情詮釋下,深深打動人心,愛怨情傷,令人落淚、不捨,若有所失。謝幕時,觀眾噙著淚水,用力鼓掌叫好,想把所有的熱情和支持透過掌聲,傳逹臺上傾情演出的演員。
  • 朱廣權與李佳琦直播為湖北帶貨超億,網際網路公益峰會探討公益帶貨...
    4月6日,國家級段子手朱廣權與李佳琦搭檔組成「小朱配琦」,進行了一場 「為湖北拼單」 的公益直播。據央視新聞介紹,這場直播吸引了1091萬人觀看,累計觀看次數1.22億,直播間點讚數1.6億,為湖北帶貨總價值超過401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