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天津大學女神教授:牛津博士畢業,破解國際難題,已發表50多篇論文!

2020-12-20 騰訊網

最近,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焱迎來了自己的"豐收季"。在日前發布的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第二屆"科學探索獎"兩項大獎的獲獎名單中,她都榜上有名。

中國青年科技獎由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提議設立,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和共青團中央作為主辦單位。"科學探索獎"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

陳焱,遼寧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陳焱教授是牛津大學博士畢業生,長期從事機構學研究,在折展結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5年,陳焱提出了全新的厚板摺紙理論模型,完成了從零到一的理論創新,破解了厚板結構難以摺疊這個困擾科學界和工程界50餘年的國際難題,把摺紙科學從理論"折"進了工程應用。

2015年7月24日,Science在線發表了天津大學陳焱教授領導的團隊與英國牛津大學Zhong You教授合作研究成果"Origami of Thick Panels"。

另闢蹊徑,破解國際難題

陳焱表示:"我本、碩階段的專業都是力學,等到了牛津大學讀博時,我學的是土木工程專業,導師選的研究方向是可展開結構,於是我就'稀裡糊塗'研究起了機構和折展結構。"

其他學科的學者在研究摺紙時,通常假設紙張是零厚度的;但在真實的工程中,紙張的厚度是不能被忽略的,這一厚度會造成結構緊密摺疊的困難。已有理論無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於是陳焱另闢蹊徑,用空間機構代替球面機構,建立了全新的理論模型,從根本上解決了厚板摺紙的難題。

"摺紙是一類結構,大大小小的工程中都可以應用到它。"談起摺紙的應用,陳焱侃侃而談,"比如航天衛星中的天線,其直徑越大,功能就越強,但是如何把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長的天線折到最小,再放到直徑只有4.5米的火箭整流罩內,是航天展開結構設計的一個關鍵問題。"

"科學容不得馬虎"

在陳焱辦公室的書櫃裡,擺放著各式摺紙模型,這些"玩具"幾乎佔了一半的空間。"我喜歡由興趣驅動的、純粹的研究,一旦腦子裡冒出了靈感,我一定要想辦法去實現或者驗證它們,而這些玩具曾給我很多啟發。"陳焱說,"從冒出一個靈感,到建構初始模型,這個過程是很快的,而且是充滿快樂。不過,這個過程只佔整個研究工作的10%到20%,剩下大量的工作是枯燥的公式推導和理論整理。這個過程還是挺折磨人的,但我們必須耐得住,一絲不苟地完成每項工作。"

陳焱曾領導完成過一個有關可展多面體的課題,總共耗時9年,從2010年到2018年,前後3個學生接力研究,終才得以完成。如今回想起來,陳焱覺得,就算費時再久,也是值得的。"科學容不得馬虎,研究更容不得半點馬虎。"

陳焱教授在《天天向上》科普摺紙結構

目前,陳焱教授已經在Science、MMT、IJMS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她主持了基金委傑青、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曾獲天津青年科技獎、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還是"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陳焱曾寫過一篇文章《給"理想"建一個朋友圈》,在她"理想"的朋友圈裡,有四位"好朋友"——"赤子之心""興趣激情""踏實合作""責任使命"。在她看來,最後一位好友最重要,決定了"理想"的高度——"責任使命"。"年輕人的奮鬥承載著國家的未來,年輕人應乘勢而為,樹立起遠大的志向抱負,擔當起歷史的責任使命,秉持立身養德的堅守、立志報國的追求、胸懷天下的擔當,才能不辱時代賦予的使命。"

相關焦點

  • 知名眼科專家、天津醫科大學校長顏華教授受聘南開大學醫學院院長
    楊克欣代表學校黨委宣讀了顏華教授的聘任決定:經10月28日南開大學第38次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聘任顏華為南開大學醫學院院長(兼),聘期4年。儀式上,顏華深情回憶了天津醫科大學與南開大學悠久的合作歷史和深厚的合作情誼。上世紀50年代,兩校老校長楊石先、朱憲彝在籌建天津醫學院之初共同謀劃天津高等醫學教育布局。
  • 他注重論文的研究,如今已在SCI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500多篇
    高福1961年11月出生於山西省應縣,高福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但是高福小時候就很喜歡讀書,父母也都支持高福的志向,之後在1979年高福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山西農業大學畜牧獸醫系獸醫專業學習。在本科期間高福努力學習,在校期間成績優異,1983年高福從山西農業大學畢業後便進入北京農業大學就讀研究生;1991年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博士;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在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1年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講師、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並進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
  • 牛!西華大學這個跨學科團隊2年發表20多篇高質量論文!
    研究院還建立了「國際經管研究院師生群」「國際經管院人力研究團隊」「國際經管院區塊鏈研究群」「一個有氣質的導師及研究生群」「鈴鐺一響」等微信群,用於師生交流、思想碰撞、分享前沿動態信息等。東南大學杜運周教授為研究院師生作學術報告「最期待周末學術活動。」
  • 四川大學長江學者姜曉萍博士論文涉嫌抄襲和重複發表
    四川大學長江學者姜曉萍博士論文涉嫌抄襲和重複發表近期有匿名人士在「川大心聲」公眾號舉報四川大學長江學者姜曉萍涉嫌學術不端。舉報者的原文如下:姜曉萍在宗教學博士專業畢業無望面臨清退的情況下,轉至企業管理博士專業,無法做出企業管理博士論文,直接用其他專業論文進行答辯,在引發答辯委員會極大爭議後,其多方斡旋,竟然通過答辯,取得博士學位。姜曉萍,管理學博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 、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萬人計劃獲得者姜曉萍。
  • 【時代楷模】劉明偵:90後的中國女教授
    而她,也是當今90後的一員,履歷驚人:中國高中畢業後,相繼考上劍橋碩士,牛津博士;中國最牛科技類大學的教授,更牛的她還成為了,世界級科刊《Nature》上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女學者!為理想而奮鬥,她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似的:2012年,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碩士學位。2015年,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她就拿下了牛津大學博士學位!
  • 浙江大學27歲教授博導陸盈盈簡歷及檔案照片 本科畢業才5年
    【浙江大學27歲教授博導陸盈盈簡歷及檔案照片】近日,陸盈盈學妹的檔案在各校友微信群朋友圈瘋轉。本科畢業才五年的她,已入選第十一批「千人計劃」青年人才名單,並將於今年8月份到浙大全職任教。88年的教授、博導,恐怕在中國也是最年輕的之一了。  相關:陸盈盈突變特聘研究員 浙大道歉
  • 92年出生的特聘教授惹爭議:曾3年拿下博士學位,期間發40餘篇SCI
    「90後」教授、博導越來越多,刷爆朋友圈的同時,也刷新著大家對「牛人」的認識。 近日,又有一位90後學者火了:92年出生,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 31 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 復旦大學物理學院5名青年教授發表CNS主刊論文
    中國高校大革新2000年開放的人才政策在2000年國家設立科技興國的大方針下,對高端科研人才提出了許多優惠政策,特別是面向海外優秀青年高端研究人才,中國派出了人才,成為了人才引進國,如果要表徵中國大學的進步,就用CNS高級主要刊物的數量來說明,2000年左右,中國所有大學的研究機構只發表了
  • 優秀:這位上海大學的博士在Nature子刊上以一作發表論文!
    >用學術力量影響身邊人他是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學生黨員2019級碩博連讀研究生金滔人物名片:金滔,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機械工程專業2019級博士研究生(碩博連讀),中共黨員,發表SCI論文
  • 馬英九的論文能查 蔡博士論文怕被人看?
    在ProQuest資料庫中,都可以查到馬、朱論文的詳盡數據;胡志強1985年牛津大學的博士論文,也可在EThOs資料庫中找到,更開放全文下載。他不禁想問蔡英文,是基於什麼理由,不能印一份論文給我們看呢?柯文哲說,「如果外界有質疑,蔡就把論文拿出來就好,公開給大家看,壓到最後一刻拿出來,這太選舉戰略了」。
  • 喜訊:我系蔡玉萍教授榮獲2018年度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研究指導獎!
    蔡玉萍教授2002年在牛津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並於2007年起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管治會委員,政策、研究及培訓專項小組召集人,反性騷擾運動工作小組召集人。她曾擔任社會學系副系主任、性別研究中心主任與聯合主任等職位。蔡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別、遷移、家庭、健康與性研究等領域。
  • 2021天津中醫藥大學博士招生考試簡章
    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工作已經展開,新東方在線考博頻道將為廣大2021考博考生發布轉載各博士招生單位發布的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考博專業目錄、考博參考書目、及導師聯繫方式,以下是2021天津中醫藥大學博士招生考試簡章。
  • 一篇論文未發直接博士畢業!
    師從勵建書院士,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 「畢業論文不需要,我畢業也沒有論文, 只要把我提的3個問題解決一個,就可以畢業了」
  • 發表武大首篇Nature,讀博3篇Science,這個85後教授又拿「傑青」
    這個年輕的85後教授到底多優秀?1985年,鄧鶴翔出生於武漢,高中就在化學競賽中獲一等獎保送復旦,隨後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成為大牛導師OmarYaghi教授的弟子,並繼續攻讀博士後。2013年,28歲的鄧鶴翔讀成回國,直接被聘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成為當時最年輕的85後正教授,轟動一時。本科畢業前,就在導師的指導下,與系裡的研究生合作發表了兩篇SCI論文,博士期間,陸續發表3篇Science正刊。
  • 大學教授曝洪真英碩士博士論文造假 重複率達99%
    韓國女歌手洪真英近日被爆料碩士論文造假,昨日有一名知情人士追加爆料,洪真英的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全部都是抄襲的。這名自稱是洪真英就讀大學教授的爆料人表示,洪真英在讀碩士和博士時基本沒有來過學校,而她的碩士論文真實重複率為99%,遠高於之前媒體爆料的74%,基本屬於全篇抄襲,洪真英之所以能順利畢業全靠她在大學擔任教授的父親。
  • 他是上海交通大學直博生,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
    吳天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級直博生,師從韓禮元教授,致力於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3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300。
  • SCI論文求婚,學霸們都是這樣秀恩愛的!
    歐陽群安幸福地說,原本他計劃在畢業典禮校長撥穗的那一刻向女朋友求婚,但考慮到他的這一舉動可能會影響整個畢業典禮的流程,所以選擇了畢業典禮儀式結束後進行。在兩人和鍾登華校長合影時,他把自己即將求婚的計劃告訴了校長,並得到了校長「祝你們幸福!」的美好祝福。2011年9月,齊春風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畢業保送至天津大學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和同樣從天津大學直博的歐陽群安在同一課題組。
  • 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圖源:鄧鶴翔課題組鑄就武漢大學建國後的首篇Nature2015年11月,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團隊為武漢大學完成建國後的第一篇以第一通訊單位發表的《Nature》主刊論文,而且該項研究成果也是由韓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羅特格斯大學、斯特哥爾摩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
  • 發表8篇CNS主刊論文的博士講述連環奪命的提問
    清華大學優秀的畢業生2019年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上,獲得清華大學畢業生大獎的白蕊作為學生代表上臺發言,這位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歷多次申請才進入清華大學的女生,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時間,提前一年完成了碩博學位,順利拿到了清華大學的博士學位,並且在四年的時間內發表了5篇《科學》3篇《c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