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喜歡孤獨、排斥孤獨,甚至有時候它竟有一種失敗的意味——因為你不足夠好而沒有人願意和你相處。而有一個人的眼裡,孤獨不是排外、不是自閉、更不是被遺忘。她從自己的獨處裡,完成了更好的自我,享受到了與人相處時所不及的愜意。
以「獨處」和「相處」為主題,在書裡,經由與八個不同人物的交流,把自己對於「獨處」的觀念從不同角度表達出來,就是《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一書,她是奶茶——劉若英。
劉若英,唱過一些歌,演過一些戲,但更讓人為之動容的,是她的文字。
關於孤獨,她這樣說:
孤獨是終其一生等待凋零的樹葉。
但有沒有可能,
獨處是生長在大樹上的葉子;
在枝繁葉茂的同時,
也能保有完整的自我?
我,劉若英,獨處並相處著——
我想保有孤獨的自由,
我很珍惜這種自由。
這就是為什麼,我將這本書稱為:
【我敢在你懷裡孤獨】
因為保有你,我感覺幸福;
同時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假如有時候可以慢一點,跟自己對話,與自己更接近,有什麼不好?在這個訊息泛濫又無孔不入的世間,我們不該讓自己成為生硬的訊息接收器,在獨處的時光裡,捋一捋自己的思緒,為所遇到的一切分分類、或挑一挑,什麼是你能接受最好還是能產生共鳴的。
我總認為,一個人的時光裡,更適合於學習和思考,這一點上,與奶茶相同。若同時還是在一個人的空間裡,就更完美,但在這個小點上,就與書裡有點不同,奶茶所認為的獨處,是一種精神上的獨立和自由。呆在自己的房間裡,是獨處;在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頭,你一個人的行走,仍然是獨處。
很喜歡書中寫到的溫尼科特的那句「窩在愛人懷裡孤獨」(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真正成熟美好的關係是——即使兩人暫時無話可說也無所謂,相對無言,就暫時沉默,可以靜靜地躺在對方的懷裡孤獨,這是兩人相處信任的極致表現,也是最高境界。」 我想,如此安然相處、自在獨處,就是作之為人的最高存在境界了。
人的相處,從人類本身就是群居動物看來就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關於如何相處的哲學也早已成為一個古老又生生不息的話題,但從這一個簡單女人口裡說出來的關於相處的事,較之教科書上偉大的哲學,從被接受的程度上看來,我個人覺得更勝一籌。所有直指人心的東西,總是如此,而最具魅力的其實是——
文中的開篇奶茶所寫:我不確定這本書有什麼價值,但TA一定很誠實。這是出自一個多年獨處的人,朋友眼中的她天生就善於獨處。
她知道去哪裡買一人份的香檳,因為她深信,「一個人生活不代表不能取悅自己」。
她知道失戀時要如何療傷,「買一塊電毯、點一盞燈」,度過一個人的寒冷冬夜。
她一個人吃飯、逛展、看電影、唱KTV⋯⋯「這些事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話裡沒有半點逞強。
奶茶說:「任何人都試過為了擺脫寂寞,刻意置身於某個團體或人群中。但那畢竟不是解決之道,因為你心裡也明白,在人群中所感到的孤寂,要比一個人獨處的狀態,要難過上數千數萬倍」。所以學會獨處,大概真的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而有時候,孤獨也並不一定是壞事,享受一個人的存在,或許也能得到一點不一樣的感受。在獨處與相處中,願都能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