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塔西
本以為傳奇影業,擺脫了「景甜怪獸宇宙」《長城》《金剛:骷髏島》《環太平洋2》,加入了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巨石·強森擔當主演兼製片,這部號稱融合「《虎膽龍威》+《亡命天涯》」的動作大片《摩天營救》,可以打個漂亮的翻身仗。
然而,早於內地一周開畫的北美票房「出師未捷」,首周末開出強森近年最差大片票房,僅收穫2490萬美元。
《摩天營救》北美首周末票房
《狂暴巨獸》北美首周末票房
《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北美首周末票房
IMDB只有6.2的口碑評分,《摩天營救》北美票房恐難過億,要想回本就只能指望中國市場了。為什麼萬達電影併購萬達影視時不把傳奇影業納進去?《摩天營救》的首周末票房或許能說明一切。
「爽片」目前在中國仍有市場
很多人難以理解《狂暴巨獸》在豆瓣評分只有6.9,但貓眼上的評分卻高達9分,票房逾過10億。實際上,道理很簡單。因為《狂暴巨獸》是一部典型「爽片」,這樣的「爽片」在中國並不多,它仍能滿足當下的中國觀眾。
普通觀眾評價電影的標準只有一個:爽不爽,巨石·強森主演的一系列動作大片正是標準的「爽片」模式。擔當製片人的強森曾表示過,他希望拍出一部驚險刺激、娛樂觀眾、結尾是「happy ending」的電影,簡稱「KISS Movie」——keep it simple stupid(保持簡單和直接)。所以,不難想像《摩天營救》也是一部這樣的「爽片」,它的內地票房一定不會差。
看「爽片」的心態猶如看網絡小說或地毯「爽文」,觀眾尋求的是跌宕起伏的一次性刺激,而不是探究思考什麼內涵與價值。但也有高級「爽片」,看完能引起觀眾反思與批判意識,《頭號玩家》正是如此。
不過這樣的內涵是附贈的,根據個人情況來感知。對地攤「爽片」審美疲勞的觀眾,更加傾向於高級「爽片」,而國內觀眾對單純的地攤「爽片」的需求狀況,仍然是供不應求的。
怪獸題材影片很容易拍出簡單輕鬆的「爽」感,《尋龍訣》正是將盜墓題材拍成了一部「打怪獸」的「爽片」,才難能可貴地收穫了高口碑與高票房。萬達也或許是嗅到了《環太平洋》怪獸題材在中國市場的潛力,才開啟了傳奇影業的「怪獸宇宙」的計劃,但卻誤用了很多精力去注入「中國元素」。
傳奇用對「中國元素」卻難對北美口味
事實上,從萬達收購傳奇影業開始,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內地票房相繼超過北美,《魔獸》《驚天魔盜團2》《極限特工3》《變成金剛5》……這些電影不論是演員故事還是背後資金都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注入,只不過傳奇影業操盤的電影越發擁有最根正苗紅的「中國味」。
《環太平洋2》上映前,導演斯蒂文·S·迪奈特信心滿滿地說道「這個電影一定會在中國大賣,因為在拍攝和構建這個故事的時候,已經放進了很多中國元素以及全球化元素。」事與願違,被給予厚望的《環太平洋2》高開低走,內地票房最終落在6.3億,沒有超過5年前的第一部票房,似乎給了執著於「中國元素」的傳奇狠狠一擊。
《摩天營救》這次關於「中國元素」的宣傳低調了很多,但效果卻是好了很多。故事背景設置在香港,這為犯罪劇情提供合乎情理的環境。影片中摩天大樓建築,形似東方明珠塔與廣州「小蠻腰」電視塔的結合。這次與強森搭戲的華人面孔,不再是我們熟悉的,而是不知名的新加坡演員黃經漢,至於周杰倫妻子昆凌的殺手角色戲份並不多。
就在一切「中國元素」設置開始變得合情合理的時候,為什麼卻越來越難對北美觀眾口味?
陳舊的敘事美學與英雄主義不符合北美觀眾審美。強森在宣傳時就提到《摩天營救》致敬了經典影片《龍威虎膽》。何止致敬?影片劇情更是如出一轍,大樓保安為營救困在高樓中的家人,隻身潛入,與犯罪團夥鬥智鬥勇。
《摩天營救》將上個年代所推崇的硬漢英雄「搬到」這個時代,顯然已經過時了,與流行漫威超級英雄的當下格格不入。這就不難理解,上個年代驚險刺激的動作戲,現在卻被國外網友批評缺乏科學性,調侃強森從起重機上跳入摩天大樓的拋物線不符合地心引力。
低迷的北美票房早已說明了「消失的傳奇」
中國市場不可能一直是傳奇的「救心丸」。隨著中國觀眾的成長,《摩天營救》這類標準模式的「安全牌」會逐漸失效,這正是北美觀眾審美發展的過程,或許就解釋了「消失的傳奇」。
高調收購傳奇停牌近一年後,2018年6月25日晚,萬達影視注入上市公司萬達電影的草案終於披露,重組併購標中的傳奇影業消失了,但證監會卻邀請公布傳奇的財務狀況。尷尬的萬達不知如何是好?
傳奇就像一個被錯誤拾起的孩子,又註定會被拋棄。收購前,傳奇已經連續2年巨虧——2015年,營業總收入折合人民幣30.2億元,淨利潤-42.38億元;2014年,傳奇影業營業總收入折合人民幣26.3億元,淨利潤-28.87億元。
收購後,2016年傳奇影業投資發行的影片降至6部,還包括《長城》這樣的失敗品,所有影片可查票房總額為7.65億美元。2017年,傳奇影業投資發行的影片僅有《金剛:骷髏島》一部,票房僅為5.59億美元。如果說之前傳奇這輛「老爺車」只是千瘡百孔,而現在已經奄奄一息了。
萬達也為這次激進之舉買單。在第一次失敗的基礎上再將海外資產裝入A股公司,並非一個明智之舉。隨後萬達電影經歷長達兩年之久的重組考量過程,終於痛下決心剝離了傳奇。自身自滅的傳奇出路在何方?
現任傳奇東方CEO姜偉曾在邵氏兄弟公司任職時,就表現出對中美合拍片的思考,他認為「題材很重要,什麼題材是中國和美國觀眾都可以接受的,找到合適的題材,可以嘗試。」 他接手後的傳奇,或許能通過「中國面孔+全球股市」來走出一條兼顧北美與中國市場的血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