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演員胡沈員:
「流浪」是一場遷徙
舞者胡沈員。
文\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實習生 陳燕
進入暮秋,伴著「組團」登場的颱風,夜晚的海口愈發顯得清冷。在海口灣演藝中心,舞蹈《流浪Nomadic》演出結束後的演員觀眾大合影環節,全場幾百名觀眾戀戀不捨地自發打開手機的手電筒功能,像是點點繁星,為舞者們照亮了椰城的夜空。青年舞蹈藝術家、舞蹈競技節目《舞蹈風暴》第一季總冠軍、《流浪Nomadic》編導、舞蹈演員胡沈員坐在「繁星」當中,笑容真摯而溫暖。
「舞臺是包容的」
在《流浪Nomadic》開演前一天,胡沈員應邀走進海南大學,和該校師生們面對面交流。交流會原定當天16時開始,但當海南日報記者提前半小時到達時,大廳裡大約已坐滿了五分之四的座位,學生們正翹首以盼。
16時,胡沈員如約而至,全場霎時間沸騰起來。他靦腆一笑,向臺下致意,似乎只是一位親切的學長,而不是那個被諸多光環籠罩的名人。
世人看現階段的胡沈員,總是帶著驚嘆和讚賞。楊麗萍說:「上天賜予了他麵條一樣的腳背和柔弱無骨的身體,他是上天賜給人間的禮物。」何炅說他「在無聲當中見驚雷,在柔軟當中又蘊含著巨大的能量。」
但回溯胡沈員的舞蹈之路,實則艱苦。
胡沈員在《遇見》中。
幼童時期,胡沈員本是練體操的,後來省體操隊教練見了他,認為他的身體條件更適合舞蹈。於是,六七歲時,胡沈員又轉頭踏上了舞蹈的路。「那時候對舞蹈還談不上喜歡,但是通過它,我發現自己身體的柔韌度不錯,所以慢慢建立了自信。」胡沈員說,後來,越往深裡學,他越體悟到跳舞的快樂,這才決心往專業方向發展。除了吃飯和睡覺,他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練功房,碰上周末練功房關門,他就偷偷翻窗戶進去練習。
2008年,胡沈員以全國前十名的好成績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儘管進入了舞蹈名校,他讀的卻是教育專業,因為他一直怯於自己的身體不夠修長,擔心自己不是舞蹈演員的料子。直到遇見一位給予他鼓勵的老師,他才決定給自己機會,上臺一試。踏出嘗試的第一步後,原本修習民族舞的胡沈員又漸漸接觸到了現代舞,優秀的現代舞舞者們相異的身體條件,讓他意識到,舞者並非只能有一個模子,而他要做的,就是打破自己的思想桎梏,努力成長。
錨定了方向,胡沈員就沒再動搖過。哪怕在北京交完房租和五險一金後只剩下800元,他也憑著堅定的信念,熬過了那段苦日子。
在交流會上,胡沈員並不諱言自己的這段經歷,相反,他以舞蹈專業學長的身份鼓勵弟弟妹妹們:「只要你渴望,只要你努力,舞臺是很包容的。」
《舞蹈風暴》是其標籤之一
對很多非舞蹈界的人而言,《舞蹈風暴》第一季總冠軍是胡沈員最明顯的標籤之一,節目中的胡沈員,讓評委和觀眾更深地感受到舞蹈藝術的魅力。
而這,正是胡沈員答應參加《舞蹈風暴》的初衷:不是為了與人競技,而是希望藉由電視媒介,向更多的人展示舞蹈藝術,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劇場,「畢竟,如果想要更多舞者能夠以舞蹈為生、不為溫飽放棄舞蹈理想,我們就需要努力建立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
胡沈員演繹《虞姬》。
從習慣的劇場走向陌生的鏡頭,即使是對自小習舞的胡沈員,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在創作劇院作品時,他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但在電視節目裡,每支作品的創作時間卻僅僅只有兩三天,而且他還要在短時間內學會運用舞臺空間,跟鏡頭配合,和觀眾互動。
也許是因為年輕,也許是因為過去的積累,90後胡沈員很快適應了這一點,不但能通過前一次的觀眾反應迅速調整下一次的創作方向,且次次出手都不落窠臼、叫人拍案:參賽首支舞蹈《兒時》就讓觀眾感動落淚,奪冠舞蹈《遇見》在新浪微博上的相關話題閱讀量達到9000多萬……
在《遇見》裡,幾百斤的細沙從舞臺上方傾瀉而下,如同磅礴奔湧的河海,胡沈員站在舞臺中央,如水中鯤,逆流而上,最終完成從鯤化為鵬的蛻變。這一畫面播出後,微博網友直呼「絕了」,彈幕上都是對胡沈員的讚美之詞。說起這個,胡沈員笑了:美是表象。實際上,幾百斤的重量讓胡沈員連站穩都需要耗費很大的體力,而細沙從高處倒下來,就像針一樣扎得人疼,除此之外,落沙還帶來了大量粉塵,為了不讓自己咳嗽,胡沈員只能屏住呼吸,完成一系列的動作,為觀眾呈現一場最好的演出。
盛譽之下,很多人通過種種渠道找到胡沈員,高價邀請他前去授課,卻都被他一一婉拒。在他看來,如果大量開展和舞臺無關的工作,就會逐漸遠離舞臺,作為一名舞者,他要求自己留在舞臺,繼續積累,繼續創作。
因此,在《舞蹈風暴》奪冠後的第二天,胡沈員就回到了排練廳。他說,那裡讓他心裡踏實,「正是我在排練廳留下的汗水和眼淚,才能讓我走到今天,想要繼續往前走的話,這裡才是我應該待的地方。」
和時間一起遷移成長
在海口,60分鐘的《流浪Nomadic》跳下來,胡沈員形容就像是跑了一場60分鐘的長跑,體力消耗極大。可演出結束後,他在後臺匆匆換掉溼透的衣服,又和舞者同伴們興致勃勃回到舞臺上和觀眾交流起來。意猶未盡的觀眾紛紛往前挪位置,想要離演員們更近一些,有些觀眾拿出手機,錄下了交流環節的全程。
在海口灣演藝中心,胡沈員和搭檔演繹舞蹈作品《流浪Nomadic》。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流浪Nomadic》是胡沈員的長篇編導處女作。他告訴觀眾,多年跳舞的經歷,讓他產生了表達的欲望,「不是藉由別人的作品表現自己的肢體,而是通過自己的肢體表達自己的主觀思想。」想了想,他補充說:「我希望觀眾記住我,不只是因為我跳舞,還因為有感於我的表達。」
這個念頭引導著胡沈員創作了《流浪Nomadic》。為何選擇流浪的主題?在演出開場前,屏幕上出現了胡沈員的一段話,可以為他的創作做註腳:「每個人對『流浪』都有不同的定義,是離開家,是失去親人,是一場遷徙。有的人甘願拋棄一切追逐流浪,試探自由與孤獨,夢見生命的狂歡,遙望迷途的前方,但也要看到,我們始終和時間一起遷移成長,無形卻有力量。流浪即便兩手空空,即便一無所有,也不要害怕前行,去踏破前路荊棘,用鮮血澆灌土地,直至腳下燦爛生花。」
「先鋒的藝術審美和前衛的編創意識」,走出劇院,海南大學音樂與舞蹈專業研究生二年級的同學們互相交流,對這部作品做出了這樣的評價。他們渴望儘快再一次走進劇院,欣賞類似高水平的藝術作品。
而這恰恰是海口近年正在努力推進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