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找媽媽討薪,把媽媽「告」上了電視節目,這不是一條駭人聳聽的事情,是發生在親子節目《媽媽聽我說》中真真實實的故事。在7月27日的節目中,一位來自湖南長沙的黃子宸小朋友抱怨道自己幹了很多家務活,但媽媽給的家務工資太少了,強烈要求媽媽給自己漲工資:「我在家裡做很多家務的——洗完,掃地,拖地,買菜,每次做完家務媽媽就會給我5毛1塊。但是現在外面東西都好貴的!媽媽,我要你給我漲工資!」
我想說,把工資發到家裡,把親子關係變成僱傭關係,這合適嗎?家務勞動應該是家庭成員最基本的一種義務,孩子作為家庭中的一員,做家務是一項義務,完全不必給工資。家務工資把這種最簡單的義務利益化了,如果從小用「家務工資」去教育孩子,金錢的介入會讓家庭義務有了交易的感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成了經濟利益關係,於是親情關係就變成了僱傭關係。
我的意見是什麼,是反對。家務工資體現了中國式家庭的三點不足。
第一,模糊了親子關係。家務工資模糊了最基本的親情,把親子關係變成了僱傭關係,如果用金錢可以衡量親情,還有什麼不能用金錢解決的?在這方面是過份地強調了「工資」的作用。任何獎勵都是對孩子的肯定,工資是其實的一種,我不明白為什麼眾多的家長喜歡選擇這一種,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激勵方式,像獎勵一次渴望已久的旅行、一件神秘的禮物,一個大大的溫暖的擁抱,一次家庭式故事會,都遠比單調的金錢所換來的快樂要多得多。用金錢去獎勵,孩子不見得多高興,卻極有效地模糊了親情的力量。
第二,忽略內動力而重視外動力。對孩子來說,達成目標永遠是內動力比外動力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因為外在動力的爆發式效果而頻頻採用,如家務工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對有興趣的課餘班就學習得十分得心應手,成績也十分傲人。興趣就是「內動力」,是本身激發出來的動力。
外動力,就是孩子受其他外在因素誘引而產生的一時的前進的動力,就像在驢前面掛著一串草,引誘著驢一步步往前走,相對於孩子來說,你給他錢,讓他做家務,這錢就是那串草,孩子就成了往前走的驢。那工資只是讓他被動地向前走,而不是讓他產生什麼主動性,想達成什麼願望地去規劃,去努力。
第三,家務工資說明中國家長不用心。當家務工資開始之時的確很可以激發孩子的小小功利心與好奇心。用家務工資激勵孩子是家長不用心和教育失敗的證明。一來這種辦法不能持久,像北京衛視這位小朋友,不就因為工資過低而產生「停止交易」的想法了嗎?二來這種辦法並不能真正激發孩子的內動力,讓孩子把家務事當成一件有意義的(像產生幫媽媽減輕負擔、小孩子在家應該好好表現的想法)的事情去嘗試,而不僅僅是因為有「家務工資」在前面引誘。
家務工資是一種失敗的激勵方式,媽媽們不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改變這種現。
第一、從最簡單的家務開始,讓孩子擁有成就感。讓孩子做家務,要從最簡單最基本的開始做,起初我們可以一起幫孩子做,在勞動中增加親子互動,讓孩子感受勞動的樂趣,當孩子完成一項家務時,父母可以擁抱一下孩子,親一下孩子,真心的讚揚孩子,並以讚揚的口吻告訴其他家庭成員孩子做了什麼家務,讓孩子擁有有成就感。
第二,做一個用心的媽媽,小紅花來幫忙。跟寶貝一起制定一個計劃,讓孩子選擇自己願意承擔的家務,並在紙上畫出來,方便的話可以貼在孩子床頭。孩子每做到一個,獎勵一朵小紅花,小小的紅花會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快樂。
第三、做一個貼心的媽媽,驚喜獎勵效果棒。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孩子的成長絕對是百利而一害的。在孩子做了家務後,媽媽可以選擇送寶貝一個期待已久的禮物、或者帶孩子一次公園、或者陪孩子做一次手工,並告訴孩子媽媽獎勵的原因。
多跟孩子說「你做的真好、你幹的真棒、真是媽媽的好幫手,你把衣服疊的真整齊,媽媽的寶貝真是長大了呢」,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換個方式,換一種口吻,讓孩子愉快的參與家庭勞動,激發孩子內容的榮譽感,在這樣的勞動中,增強親子關係,樹立牢固的家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