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務工資,把親子關係變成僱傭關係合適嗎?

2021-02-09 辣媽育兒大課堂

兒子找媽媽討薪,把媽媽「告」上了電視節目,這不是一條駭人聳聽的事情,是發生在親子節目《媽媽聽我說》中真真實實的故事。在7月27日的節目中,一位來自湖南長沙的黃子宸小朋友抱怨道自己幹了很多家務活,但媽媽給的家務工資太少了,強烈要求媽媽給自己漲工資:「我在家裡做很多家務的——洗完,掃地,拖地,買菜,每次做完家務媽媽就會給我5毛1塊。但是現在外面東西都好貴的!媽媽,我要你給我漲工資!」

我想說,把工資發到家裡,把親子關係變成僱傭關係,這合適嗎?家務勞動應該是家庭成員最基本的一種義務,孩子作為家庭中的一員,做家務是一項義務,完全不必給工資。家務工資把這種最簡單的義務利益化了,如果從小用「家務工資」去教育孩子,金錢的介入會讓家庭義務有了交易的感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成了經濟利益關係,於是親情關係就變成了僱傭關係。

我的意見是什麼,是反對。家務工資體現了中國式家庭的三點不足。

第一,模糊了親子關係。家務工資模糊了最基本的親情,把親子關係變成了僱傭關係,如果用金錢可以衡量親情,還有什麼不能用金錢解決的?在這方面是過份地強調了「工資」的作用。任何獎勵都是對孩子的肯定,工資是其實的一種,我不明白為什麼眾多的家長喜歡選擇這一種,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激勵方式,像獎勵一次渴望已久的旅行、一件神秘的禮物,一個大大的溫暖的擁抱,一次家庭式故事會,都遠比單調的金錢所換來的快樂要多得多。用金錢去獎勵,孩子不見得多高興,卻極有效地模糊了親情的力量。

第二,忽略內動力而重視外動力對孩子來說,達成目標永遠是內動力比外動力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因為外在動力的爆發式效果而頻頻採用,如家務工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對有興趣的課餘班就學習得十分得心應手,成績也十分傲人。興趣就是「內動力」,是本身激發出來的動力。

外動力,就是孩子受其他外在因素誘引而產生的一時的前進的動力,就像在驢前面掛著一串草,引誘著驢一步步往前走,相對於孩子來說,你給他錢,讓他做家務,這錢就是那串草,孩子就成了往前走的驢。那工資只是讓他被動地向前走,而不是讓他產生什麼主動性,想達成什麼願望地去規劃,去努力。

第三,家務工資說明中國家長不用心。當家務工資開始之時的確很可以激發孩子的小小功利心與好奇心。用家務工資激勵孩子是家長不用心和教育失敗的證明。一來這種辦法不能持久,像北京衛視這位小朋友,不就因為工資過低而產生「停止交易」的想法了嗎?二來這種辦法並不能真正激發孩子的內動力,讓孩子把家務事當成一件有意義的(像產生幫媽媽減輕負擔、小孩子在家應該好好表現的想法)的事情去嘗試,而不僅僅是因為有「家務工資」在前面引誘。

家務工資是一種失敗的激勵方式,媽媽們不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改變這種現。

第一、從最簡單的家務開始,讓孩子擁有成就感。讓孩子做家務,要從最簡單最基本的開始做,起初我們可以一起幫孩子做,在勞動中增加親子互動,讓孩子感受勞動的樂趣,當孩子完成一項家務時,父母可以擁抱一下孩子,親一下孩子,真心的讚揚孩子,並以讚揚的口吻告訴其他家庭成員孩子做了什麼家務,讓孩子擁有有成就感。

第二,做一個用心的媽媽,小紅花來幫忙。跟寶貝一起制定一個計劃,讓孩子選擇自己願意承擔的家務,並在紙上畫出來,方便的話可以貼在孩子床頭。孩子每做到一個,獎勵一朵小紅花,小小的紅花會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快樂。

第三、做一個貼心的媽媽,驚喜獎勵效果棒。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孩子的成長絕對是百利而一害的。在孩子做了家務後,媽媽可以選擇送寶貝一個期待已久的禮物、或者帶孩子一次公園、或者陪孩子做一次手工,並告訴孩子媽媽獎勵的原因。

多跟孩子說「你做的真好、你幹的真棒、真是媽媽的好幫手,你把衣服疊的真整齊,媽媽的寶貝真是長大了呢」,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換個方式,換一種口吻,讓孩子愉快的參與家庭勞動,激發孩子內容的榮譽感,在這樣的勞動中,增強親子關係,樹立牢固的家庭意識。

相關焦點

  • 【家政電影】《保姆日記》下的現代僱傭關係
    安妮目睹了這個家庭上演的古老利益與權力之爭,現代僱傭關係在此經受了嚴峻的考驗。80後的父母們,正處在孩子還小、事業尚未穩定的艱難階段,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當中,特別是在北上廣都市生活的夫妻們,每天面對著激烈的競爭、沉重的房貸、孩子的生活費等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阿姨們的存在就顯得極為重要,她們可以幫忙照顧孩子、陪伴年長的父母以及打掃家裡的衛生。
  • 親子關係說斷絕就能斷絕嗎?NO!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在法律上面叫做親子關係,在電影、電視和一些文學作品裡,我們經常能看到如「斷絕親子關係」,甚至登報聲明之類的橋段。
  • 《親子關係的重建》:優秀的親子關係是,別讓孩子活得太累
    這句話你同意嗎?有個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父親是警察,常罵兒子是廢物。孩子長大後,變成專門與警察做對的犯罪分子。父親親手將兒子抓捕,仍然罵他說:「你這個廢物,真給我丟臉。」結果,兒子在父親面前自殺了。兒子走上犯罪道路,父親有推著不掉的責任。他讓兒子從小就以為自己很差勁,什麼都做不好,不如破罐子破摔,一錯到底。
  • 看《囧媽》談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和婚姻關係,不無關係
    在母子倆爆發式的大吵後,母親盧小花進行了反思並將自己的婚姻情況告訴了他,徐伊萬也因此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所發生的一切……整部影片下來,給我感受最深的是親子關係和婚姻關係不無關係。 盧小花和兒子徐伊萬的親子關係 VS 徐伊萬和妻子的婚姻關係在影片一開始,徐伊萬和妻子張璐因為一盞檯燈引起了爭執。
  • 親子關係疏離,如何重建?
    不少父母因工作忙等各種原因把嬰幼期的孩子寄養在老人處
  • 可以和父母、子女斷絕親子關係嗎?
    :你執迷不悟,堅持拋棄雙親留在北京,實在難以溝通,長此以往,對父母的感情及精神都造成了極大傷害,受其委託本律師現鄭重通知您,請接到本函後於三日內立刻返回老家處理此事,否則視您與父母徹底斷絕親屬關係,包括:一、自願放棄對父母財產的繼承權(房產),以後父母財產如何處理,你無權幹涉;二、雙方同意解除父母與女兒的直屬親屬關係,今後父母的生老病死,不用您負責,死後墓碑不用您購買,清明節也無需您看望
  • 家庭中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你的排序正確了嗎?
    書中的主要內容寫了夫妻關係在家庭中起著核心地位。家庭中最重要的兩種關係,一個是夫妻關係,一個是親子關係(其中親子關係不是簡單的父母與未成年幼兒的關係,對女性來說可以再細分為公婆與丈夫,丈夫與孩子,妻子與孩子三種關係),如果把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處理好的話,家庭中大部分問題都可以迎難而解。為什麼說夫妻關係是享有優先權的?
  • 斷絕親子關係:為何江戶時代斷絕親子關係很常見?背後原因很無奈
    摘要:斷絕親子關係:為何江戶時代斷絕親子關係很常見?背後原因很無奈現代社會,親子間難免會因為一些瑣事發生爭吵,如果吵得過於激烈偶爾也會出現要斷絕關係的話語,但一般情況下也就是說說而已,並不會成為事實。不過,在日本江戶時期,斷絕關係,或者說斷絕血緣關係卻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事實上,背後的原因卻很無奈。最經常見到的就是「人別帳」,斷絕關係後將會從人別帳上刪除姓名。在當時的日本,人別帳是由設置在町內的居民組織或者負責管理的町役人,進行徹底調查所轄區域內的狀況後製作而成的,副本由町保管,正本則由町奉行所保管。如果家庭成員中父子需要和兒子斷絕父子關係時,就需要使用到人別帳。
  • 【法典速遞】對親子關係存疑怎麼辦?
    【法典速遞】對親子關係存疑怎麼辦?【親子關係異議之訴】第一千零七十三條 對親子關係有異議且有正當理由的,父或者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或者否認親子關係。
  • 《打開愛的生命盒子》,在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中把愛找出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也許我們知道了這個吵架模板背後的邏輯,就懂得如何更好地相愛和相處了。《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也許能給你答案。每個人都有一個討愛的內在的小孩。這個內在的小孩是否能感覺到自己值得被愛,決定了其人生的情節大都在重複一個相同的劇本。作者趙如梅是臺灣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北師大客座教授。
  • SNH48小分隊現場回應工資低 和本月有沒有出去工作有關係
    當被問道前段時間組合內成員在網上抱怨工資低的事件時,七位少女認為這和工作量有關。  資料圖  前段時間,多名SNH48成員在網上抱怨工資低,聲稱要通過直播賺外快,才能養活自己。還有成員吐槽道「我們賺來的錢是拿去養男團在中環買房了嗎?」
  • 2020親子關係破裂新聞,我是扶著牆看完的,哈哈哈……
    因為疫情的緣故,家長們也不在忙碌自己的工作,有時間和孩子們一起相處了,可以一起學習、看書,還可以一起做家務、玩遊戲。在疫情期間,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變好了;也有很多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鬧僵了。哈哈哈,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翻車的親子關係吧!看看寶爸寶媽吐槽的自己孩子,看看孩子們吐槽的父母行為。不得不說,這次的親子關係破裂,基本都是網課惹的禍啊!
  • 餓了麼43歲員工猝死事件解讀:不存在僱傭關係?
    韓某被警方定性為猝死,其家屬在追究工傷保險責任由誰承擔時,被餓了麼告知,韓某與平臺無任何關係,出於人道主義考慮,願給家屬提供2000元。餓了麼的表態,引發社會公眾的不滿,紛紛罵資本無情。此外,韓某唯一的保障就是自費購買1.06元意外險,猝死只能獲賠3萬元。逝者已矣,生者警醒。隨著新經濟發展,新的用工形式如眾包等也發展起來,這也給勞動關係管理和保險業帶來了一些挑戰。
  • 從《囧媽》的中國式親情關係中解讀親子關係
    以情感為基礎的家庭生活,包含夫妻之間的親情關係和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夫妻之間的親情關係是家庭幸福生活的基石,而親子關係則是對家庭幸福生活的傳遞和延續。在家庭中也極少體驗幸福的親子關係。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裡的幾位出國留學的孩子們,黃小棟、武丹丹、陳凱文,在父母的呵護下一路長大,就連父母給安排好的出國留學都是在家長的全程陪護下,這種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並沒有出現家長們期望的結果,反而是生活給孩子們的種種經歷和磨難,才讓他們真正地成長。
  • 墨爾本送餐小哥發帖:被強收管理費不交錢封號,稱「中國人欺負中國人」.管理員回應「不是僱傭關係」,總公司不好直接幹預,到底誰的錯?
    管理員則回應:「我們之間不是僱傭關係」「我有權力封號」。「我們之間是sole trader的關係,並不存在僱傭關係」。「報稅的時候都寫得清清楚楚」「我希望你清楚你是來掙錢的,而不是來較勁的」。「我和他之間不是僱傭關係,是合作關係。」「當初他沒有ABN,我用公司的ABN給他做擔保,他才能工作,所以我是有權封號的。」
  • 過界的親子關係:央視主持人曹穎與10歲兒子嘴對嘴親吻,合適嗎?
    著名央視主持人曹穎帶著老公與兒子一同直播,並為兒子慶祝了10歲的生日,通過畫面可以看到,一家三口都身穿紅色的毛衣,看上去既喜慶又應景兒,畫面也是非常溫暖,但是在許完願之後,曹穎馬上偏頭向孩子求吻,母子倆嘴對嘴接吻,一點也不害羞,儘管母子倆關係親密,可是王梓涵已經10歲了,對這個年紀的孩子而言太過親密的舉止好像有些欠妥,因此引起許多網友熱議。
  • 《由內而外的教養》:了解4個親子依賴關係,創造溫馨的親子關係
    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經歷,解決早年未處理的精神創傷,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創造溫馨的親子關係,這就是所謂「由內而外的教養方式」。01、如何塑造自我記憶作者說,當我們有了孩子後,以往的經歷會影響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未妥善處理的過去也許會埋下隱患,影響我們與孩子的關係。這些隱患帶來的問題很容易引發矛盾。
  • 親子關係: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這種親子依戀關係分為兩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依戀。其中不安全依戀可分為反抗型依戀及迴避型依戀。這類孩子沒有和父母建立起特殊的親情關係,不喜歡和父母親近,對媽媽視而不見,喜歡自己玩。安全型依戀可以更好地發展孩子的認知、社會交往能力,使孩子能夠很好地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可以信任他人、具備頑強自信的性格。
  • 從「刺蝟效應」解析《囧媽》:家長懂得邊界,親子關係不會差
    2.孩子變成父母的"映射" 在電影當中 在電影當中,兒子和母親的擁抱僅出現過兩次,一次是父親去世的葬禮,而另一次就是在關係得到緩和,兩人的芥蒂終於解除的時候。這就可以說明,家長如果處理不好親子之間的關係很可能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即使孩子表面上不拒絕你的所有要求,但是內心已經像陌生人一般。
  • 餓了麼外賣騎手送餐途中猝死,平臺:無僱傭關係,賠償2000
    韓某偉的死亡證明書,圖源:第一財經韓某偉的妻子王某告訴紅星新聞,她與韓某偉系山西洪洞人,2020年2月來到北京謀生,因家中有務農的雙親和2個正在上學的孩子需要養活,他們不得不選擇耗體力的高工資職業,「我們沒做過全面的體檢,但去年3月選擇做外賣員時,他有專門去辦理過健康證,都是符合標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