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稱中國「支那」33年,為何突然不敢再這麼叫?

2021-01-08 京城美姐

相信許多中國人都對「支那」這個稱呼並不陌生,從小到大的「神劇」裡幾乎都能聽到。那這個蔑稱又是從何而來?又為什麼在侵華日軍中那麼流行呢?

明治維新之前,基本沒有這種叫法,大和民族還是萬國來朝的天朝旁的毗鄰小國,受唐代,明代,清代等影響,他們來我們這裡學習先進的文化,甘願當一個馬仔,不會對他們敬仰羨慕的國度如此無禮。

清朝時期,日本對中華稱「清國」,到中華民國時期,日本人乾脆稱「支那」,很多地方開始洗白這一時期的屈辱史,說「支那」是China,也有地方說「支那」是「秦」,這樣根本說不通,看看小日本輕蔑的眼神,你真的相信他們充滿善意嗎?

其實,支那是china的日語發音,明治維新後為了朝先進的國度看齊,語言同樣得看齊了,支那因此而來,沒有任何貶低之意。不過後來侵華戰爭中,日本軍官口中的「支那」,則指代那個被宰割被支那的時代,帶有貶義。

日本當時向南京政府遞送外交照會,稱「支那共和國」,難道他不用官方稱呼,非得自己發明個詞,就是認為我們的秦人的後代?顯然不是。

那麼對日本,他們是怎麼稱呼的呢?他們說,日本是「日出之國」的意思,讓人笑掉大牙,他們認為中國是中央之國的意思,中國不配。日本繼續叫我們「支那」。

對於這一侮辱稱呼,北洋軍閥、國民政府選擇隱忍下來,因為當時中國太弱,無力抵抗。一九三零年,國民政府忍無可忍,下令說:「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日本終於不在正式公文裡叫「支那」了,而是稱「中華民國」。但私下裡仍然稱「支那」。

一九四五年,中國人民熱情高漲,而日本卻好似落水狗,風水輪迴轉,中國以慘重的代價贏得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從這一刻起,「支那」這一稱呼終於死了。

日本新聞上出現了「中國軍隊」的正式稱號,但還有一些媒體仍然用「支那」,中國發現後,馬上用戰勝國的身份強行禁止,美國也介入,向日本政府發出命令。

日本發布了通知,意思是虔誠改過,再不用「支那」一詞了。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刊物中消失,但因為戰後中國一直很貧困,日本對此不屑,口頭上依然稱「支那」,還說「我們是被美國打敗的。」日本根本不承認中國是戰勝國。

「支那」一詞真正消失,是抗美援朝後。當時美國輿論驚呆了,說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敗績,因為他們沒想到中國會打敗美國。日本也被深深震驚了,他們回想中國過去的強大,重新產生了欽佩感,「中國」成了日本的口頭語。

「支那」只能從以往沒被銷毀的刊物中看見,對於戰後出生的日本人,只有查字典才知道「支那」這一稱呼。

弱國沒有尊嚴,在這個充斥著強權的世界,誰不自強,誰就會被看輕。從「支那」到「中國」,變化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詞彙,更是經過許多軍民浴血奮戰後,爭取到的尊嚴。中國自此站起來了,在世界上,地位和形象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相關焦點

  • 「支那」一詞的由來,「支那」這詞是如何從崇敬演變成侮辱
    我們在看抗戰影視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日本鬼子蔑稱我中國為「支那「,中國人為「支那人」,其軍隊則自稱為"支那派遣軍「,那麼日本為何稱中國為「支那」呢?「支那」一詞究竟由何而來?那時的日本,不但對大唐絲毫沒有惡意,而且還相當地仰慕大唐。到了宋元時代,用「支那」來稱呼中國的日本人還不常見,只有少數大學問家和高僧為了顯示自己的博學,才會用「支那」來稱呼中國。在明治維新之前很少有日本人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日本書中常見的中國稱謂乃是「漢」、「漢土」、「唐土」、「中土」、「中國」或者以相應朝代的名稱稱呼中國,如明、清等。
  • 「支那」一詞是如何由褒變貶,成為禁語的?
    日本人看著中國國運不振,自己反而強大起來了,覺得自己才是「東亞主宰」,「天選之子」,也就是,自己才是「中國」,所以不願稱呼咱們是中國,就把「支那」當成了一個矮化中國的詞彙。好好的一個詞,就這麼被日本人給用壞了。而中國人也反應過來了,以前支那是雅稱,現在日本人矮化咱們,咱們再用也不合適了。
  • 支那,真的是對中國的蔑稱嗎?
    日本衝繩民眾集會抗議駐日美軍建設直升機停機坪,和警察發生衝突,有警察辱罵反美民眾是「支那人」及「土人」。毋庸置疑,在今日國際格局下,用歷史稱呼「支那」來代替「中國」的言行都是不恰當、不正確和不應該被允許的。不過,我今天的問題是:歷史上,「支那」真的是對中國的蔑稱嗎?
  • 港中大前學生會長周豎峰瘋狂叫囂「支那人!滾回支那!」
    穿格子恤衫、操流利普通話的男子問為何學生會不清理「港獨」海報,周豎峰立即向該男子爆粗指今早將清理(反「港獨」海報),格子衫男子反問道:「違法違憲的你不清?」周豎峰立即靠近該男子並爆粗:「X你老母!X你老母」。
  • 日本鬼子,高麗棒子,印度阿三,為什麼這麼叫
    日本鬼子日本人不叫日本鬼子,日本侵略者才叫日本鬼子。
  • 歷史揭秘:「支那」是蔑稱嗎?
    提到「支那」這個詞,相信很多看過中國抗戰題材影視劇的朋友們,第一反應就是「這個詞是日本侵略者侮辱中國人的蔑稱」。 玄奘法師:「當此東北數萬餘裡,印度所謂摩訶支那國是也。」 該段文獻翻譯成現代中文,是以下的意思: 拘摩羅王:「大唐國在哪裡?要走多少天?有多遠的路程?」 玄奘法師:「往東北方向走幾萬裡路,印度叫支那的,就是指的大唐。」他所說的是一個事實,古印度將大唐國稱呼為「至那」「支那」「脂那」。
  • 二戰後,唯一敢稱呼中國「支那」的國家,2014年才正式廢除蔑稱
    「支那」一詞是對中國的蔑稱,一般我們在抗日影視劇中會看到日本人稱呼中國為「支那」,而稱呼中國人為「支那人」,但是自1945年日本投降後官方就命令媒體禁止使用「支那」一詞。但是在二戰之後,還有一個國家仍然使用「支那」這個蔑稱稱呼中國,到了2014年才正式廢除了這個稱呼,這個國家是誰呢?答案就是:印度尼西亞。最早印度尼西亞是荷蘭的殖民地,荷蘭人使用過cina,也就是「支那」稱呼我國,不過因當地華人激烈反對而廢止。
  • 【記憶】抗美援朝勝利使「支那」一詞從日語中消失
    穿黑制服的警察看到後一般都不加制止,還放聲大笑。 1912年清朝滅亡而中華民國成立,日本人不能再稱「清國」,卻不呼正式國號而只用「支那」一詞。有人認為「支那」是「秦」的諧音,或是英文 China的音譯,這一詞彙原無惡意,然而在「中國」有正式國名時卻稱別號,本身就是輕侮態度。民國成立後,日本政府向北京政府、南京政府遞送外交照會都無視國際禮儀而稱「支那共和國」。
  • 此國給中國起個侮辱性外號,叫了40年,中國做了件狠事,再不敢叫了
    1871年,中日雙方在籤訂《中日修好條規》期間,日本就曾表示不接受清朝在協議中稱呼自己為「中國」,為此協議鑑定還一度陷入僵局,最後兩份文件中都寫「大清」,此事才宣告終結。而到了1912年,日本索性更變本加厲,他們不僅不稱呼我們為「中國」,還挖空心思想出「支那」一詞惡意強加於我們。對於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而言,這無異於是極大的羞辱。
  • 「支那」、 「中國豬」重出江湖
    「講臺板上寫著『清除支那威權』,講者情緒激動的帶領臺下群眾喊口號,並在臺上撕毀青天白日紅旗。」會後,現場某位(被當場群眾仇視的)媒體記者欲提問,卻被在場某人含著檳榔說「你衝三小」、「要打喔」,在旁另一女士吼著「你中國豬」,最後該記者被現場人士說 「等我發現你的誠意想要問問題的時候我們再來談」,而「請出」會場。
  • 古代外國到底叫中國什麼?
    古代外國到底叫中國什麼?有些朋友問,到底我們中國China的稱呼到底是哪裡來的呢?古代外國人到底如何稱呼我們的呢?在這裡,我做一個簡單的敘述。Chin=China?大家發現沒有,中國在唐宋時期,天竺對中華的稱呼是「支那」,起碼可以說明這種說法從唐朝一種延續到宋朝,而且這稱呼被中國官方朝廷所認可,由此可斷定「支那」源自梵語無疑,這和日本人叫倭人,哪怕國名叫日本是一個道理,當時天竺將中華叫支那,也就是說,是外族天竺給與中華的一種稱謂,那麼天竺的梵文是如何拼寫支那的呢?支那直接源自梵文Cina,意指智慧深沉之國。
  • 日本女運動員姓氏可怕!無人敢連名帶姓叫她,網友:怕被打
    姓氏千千萬萬個,但是這個要說最奇葩的,無疑是這個日本女運動員的姓氏了。她是日本的一名撐杆跳運動員,名為我孫子智美。只要和她有關的介紹中,就一定會提她這個奇葩姓氏,說她是因為姓氏走紅的撐杆跳運動員。2010年廣州亞運會,我孫子智美代表日本出塞,在女子撐杆跳中,我孫子智美以4米15獲得第三。2014年9月30日,2014年亞運會的田徑比賽在仁川亞運會主體育館繼續進行。女子撐杆跳高決賽,日本選手我孫子智美以4米25的成績收穫一枚銀牌。特別是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女子撐竿跳高比賽中,那是我孫子智美第一次獲得世界名次,這個姓氏也因此才被世界的人知道。
  • 「中國30年以來第一位被公認的漢奸」,竟然被日本人罵了?
    1988年前往日本,獲得神戶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從事評論活動,2007年加入日本國籍,現名石平太郎。留日後不斷地以「評論家」、「中日外交政治專家」等身份活躍於日本媒體,對中國諸多批判。▲看日本電視節目的戰友可能知道,只要是日本電視臺準備攻擊中國的時候,一定會叫這位太郎上陣。不過,最近,這樣一位「大紅人」居然被他的日本同胞給罵了。
  • 香港立法會議員罵中國f**king支那?(內附真相視頻)
    本帥平時不太關心政治,可敢在立法會宣誓時公然「爆粗」,也真是搞事情了。本著探究真相的心態,本帥去扒了扒現場的視頻(由於視頻沒有過審,本帥已經貼心地放在 「閱讀原文」 啦),這屆立法會宣誓儀式可真夠熱鬧的。
  • 劉檸:親日文人的日語水平 (《這麼多年了,我們還是不懂日本》出版)
    本文摘自《這麼多年了,我們還是不懂日本》,劉檸著,東方出版社2018親日文人的日語水平 劉檸 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奧野信太郎(1899—1967)是日本公認的漢學大家,曾翻譯過《唐代小說集》《兒女英雄傳》等作品,並主導權威的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33卷本)中中國文學部分的編寫工作。
  • 剛剛,日本駐華大使讓我們「反省」!
    為何在唐宋時期,即便是中國適逢衰弱也不敢生出覬覦之心的日本,為何在明清近代以來,卻屢屢對中國生出「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以言其父母之於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顯然,朝日兩國的如此認知差異,直接導致了宋亡之後兩國在對待中國態度上的根本差異:一個仍舊謹遵孝道,侍奉父母不敢頂撞。一個自認為是兄弟,已經具備了遺產繼承的資格。
  • 為何中亞有很多「斯坦」國家,是啥意思?原來我國也有個斯坦別名
    雖說中亞有這麼多國家,但其絕大部分無一例外都是古波斯人的後裔,畢竟歷史上的中亞長期被古波斯統治。而「斯坦」一詞也是源於古波斯語裡的「Stan」,意思是指面積比較大的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西亞地區也有一個巴勒斯坦,這個「斯坦」和「中亞」的「stan」還不一樣,其名為「stine」,只是中文音譯過來沒啥區別罷了。
  • 大陸轉發國旗、廢青在罵「支那人」
    但就像有人吐槽:「朋友圈孝子沒什麼用,因為你媽不上微信」(不符合事實,現在中老年人微信支付和刷快手用得66的),朋友圈愛國也似乎是成本最低的愛國行為。然而愛國啊,始終還是一件沉重的事,沉重到讓人不敢輕易張口說。世人都說,猶太民族是苦難的。而同樣偉大的中華民族,因為沒有太多打入西方上流社會的精英(如愛因斯坦、羅斯柴爾德,等等等)。
  • 第802章 做副業的日本情報人員
    「山田君,你去過支那,那邊到底是什麼樣啊?」船艙內此時已經滿是酒氣了,不大的餐桌上是各種罐頭和下酒菜,地上已經散落著幾個空酒瓶,隨著船的上下起伏在地上滾來滾去。 說話的這個人是一個叫木下寬的操著鄉下口音的日本人,他的老家是鹿兒島,和這趟船的目的地是一個地方,此時的他正仰頭喝乾了手中的酒,痛快的哈了一口氣,開口問道。
  • 日本一首流行歌曲為何12年後突然在中國爆紅?
    日媒稱,如果問中國年輕人「哪首日本歌曲最受歡迎」,他們會如何回答?如果是過去的話,或許是千昌夫的《北國之春》,前幾年可能是《灌籃高手》主題曲《好想大聲說愛你》,而如今卻是Lambsey的《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