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姆只有23歲,一個維吾爾族的海漂,養一隻狗,有女朋友。在第一季他的炸場表演就已經足夠驚豔,獨此一家,但那個時候節目組和觀眾都沒做好準備,去接納這位天才選手,現在,是時候了。就像卡姆奪冠這個晚上所說,我要在這個寶座上長坐不起。
演出期間,臺下的徐崢被逗得前仰後合,大笑聲不斷從麥中傳出。給卡姆頒獎的時候,徐崢忍不住對他說,講得太好了。這是來自最具市場號召力的「新喜劇之王」的誇獎。
卡姆拿下大王說明了什麼?我覺得還是李誕、池子他們一直在調侃的那句話:喜劇變了。他們說喜劇這個帽子有點大,但說「脫口秀變了」,在這個舞臺的表現看,完全沒問題。
脫口秀變了,首先變在了殘酷賽制。喜劇需要調侃自嘲找梗,脫口秀創作需要鬆弛和空間;線下演出模式,觀眾不是同一批,老梗可以多講;只要時間足夠,多磨一磨、多挖一挖,對天資一般的選手(如海源)來說,依然有機會出爆梗。
但在連續三個月的馬拉松創作+競演的殘酷賽制,不是哪個選手都能扛得住的,不管張博洋說自己懶散也好,退賽是噱頭也罷,那種壓力非普通人甚至普通脫口秀演員可以承受。相聲演員用一些老段子再時不時翻幾個新包袱是可以吃一輩子的,真正願意創新寫新段子的能有幾人?這個新賽制直接讓一些創作力貧乏、人生積澱不夠的選手捉襟見肘。
脫口秀變了的第二個特徵也和馬拉松式比賽有關:是時候拼天賦了。「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遠沒有到拼天賦的程度」,這句發源於知乎的雞湯,在這個舞臺上要改一下。以笑果對脫口秀人才的網羅、賽制競爭之激烈、網綜點擊率熱度的需要,前期可以套老段子,中期可以拼人生經驗,寫七大姑八大姨,後期真的是拼天賦。
拼什麼天賦?拼張博洋那樣每一期一個炸點的蓄勢而發的能力、拼王建國真的把諧音梗變成一個梗的能力,負能量反向切入論題的能力,拼呼蘭那種暴雨梨花信息量加不露痕跡表演的能力,當然還有獨此一家的——卡姆那種天才型舞臺表現力。沒有準備好,進不了開放麥;沒有天賦,熬不到半決賽。
脫口秀變了的第三個特徵:線下實力如何轉換為線上能力。在北京看過無理喜劇、單立人、北脫、42等多個國內脫口秀俱樂部演出,能力強者有之,表現力強者有之,劍走偏鋒者有之,但看完後細回味,能拿到綜藝節目公開演出的不多。這些脫口秀不乏優秀佳作,但有的尺度過大、有的依賴於和觀眾的互動和即興,有的還有一些輔助道具,尤其對劇場效應依賴明顯。新人楊笠就是一個例子:完全可以想像在線下的演出她能炸成什麼樣子,但礙於公開播出綜藝節目的平臺,她的能量大概發揮了70%,遺憾止步於半決賽。
但有的線下實力是有機會在線上轉化的:那就是表演能力。脫口秀的本質是兩個,脫口和秀——但很多選手只是在努力做到了脫口,忘了秀,或者不會秀。回顧下,博洋的「我是真的真的很不錯」是不是秀?龐博的撕衣服、學猴子是不是秀?這些是不是很強的炸點?在秀的層面上,沒有人比得過卡姆。
如何把線下優秀的秀轉化到電視平臺,本身是有難度的。當年馬季他們穿上西裝,把相聲從天橋、茶館帶到電視臺,對相聲帶來的改革和影響是深遠的。後來郭德綱為什麼要復興傳統相聲,回到茶館?因為笑聲後來不好笑了,地位有了、編制有了、排位有了,唯獨沒了觀眾。如何讓脫口秀從國外進來,崔永元、周立波、黃西、王自健等人做了鋪墊;如何讓味道純正的脫口秀破圈出道,成為新門類,李誕他們有人真考慮過這個問題。
在這幾個新的特徵下,卡姆最終成為最大的那個大魔王。
第一是他不依賴於本子。卡姆的文本層面,一定不如有程璐幫忙的思文,精心構思的博洋、rock,徐崢、吳昕都說過,他的段子聽著超好笑,回味後忘了講過什麼。這在前幾期開放麥成為卡姆的致命弱點,讀稿會多次沒過。但隨著他稍微調整思路,在文本上用了力,就迅速打通了任督二脈,一切就不可阻擋了。而到了後期,越是依賴文本的選手就越吃力。博洋退賽、rock強行講離婚,思文進入倒口模式,學各地方言,都是例子。而卡姆則完全解放,縱橫捭闔、無可阻擋了!他甚至可以模仿博洋奪冠、rock,教博洋寫段子來切題。卡姆就像辣椒,前期是一隻青椒,很辣,但未必能下口;後期把自己碾成了辣椒粉,什麼菜端過來灑就完事了。而當你愛上了吃辣,喝粥都恨不得放一點。
第二是他的現場show的超強能力。這一點不用多說了:擦黑板鋥光瓦亮、遛狗學蒼蠅、沙河走嗎等等經典段落,完全是卓別林式表演,換成其他脫口秀演員要麼不敢嘗試,要麼會成為災難。動作喜劇是所有喜劇裡最難的,尤其是對脫口秀來說。這是他真正的硬實力,別人學都學不來的硬實力。
第三還是在之前點評裡提到的:卡姆獨有的「非線性思維」。「非線性思維」是卡姆的表演方式,發散、開放、不依賴於文本、不管前因後果、起承轉合,有時候會有跳出表達的自我吐槽,達到間離效果,一切以迅速讓觀眾進入喜劇情境並開心為目的。而有的選手(都結束了不點名了)在進入創作瓶頸的時候,想的是往深刻方向、感動方向調整轉向,對於一檔喜劇節目來說是危險的。不忘初心呀!正如郭德綱老說所說,一檔搞笑節目不搞笑,這件事就太搞笑了。
建國最後一次表演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先取悅自己,還是取悅觀眾?他沒有想得太清楚,但卡姆一定想清楚了:至始至終沒想過要深刻,至始至終在努力逗觀眾笑,無論是什麼方式。他非常純粹了,純粹得像——像臺下坐著那位叫徐崢的光頭當年拍《泰囧》,他只是想老老實實拍一部觀眾喜歡的賀歲喜劇。那是2011年,和他同檔期的是哪一部?是原來也是愉悅觀眾,後來想愉悅自己走深刻路線的《一九四二》。最後,《一九四二》輸得徹徹底底,《泰囧》破了10億,成為年度票房冠軍。
還是關於《脫口秀大會》的點評說得最多的那句話:脫口秀演員有很多,卡姆只有一個。他的風格一定會有人不喜歡,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才是正常狀態。不管是現場觀眾選擇還是李誕有意為之,讓獨一無二的喜劇天才成為門面這件事,令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