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醫學人周華:守住生命的最後一道門

2020-12-23 西部網

央視網消息: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2020年的春天變得格外不同。作為一名老重症醫學人,周華快速地把這種衝擊轉化成了一股堅定的力量——「一定要保住還在身邊的重症患者」,帶著愛參加戰「疫」,在疫情一線才會輸出更多愛。

在死亡線上搶人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一名30歲出頭的新冠肺炎患者小王痊癒出院了。臨走前,他激動地說:「多虧周醫生的『俯臥位』療法,要不我肯定不會這麼快出院!」

小王口中的周醫生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周華,也是這次北京援助武漢醫療隊的隊員。

1月27日,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護團隊共計11人從北京出發,馳援武漢。在這11名隊員中,周華經驗最為豐富,接到指示時,她沒有任何猶豫,「疫情嚴峻,刻不容緩,我前往武漢支援,將牢記醫生職責,努力工作,完成任務」。在協和醫院西院支援的一個多月時間裡,這位具有豐富危重症患者搶救經驗的重症醫學人,一直在死亡線上搶人。

您不出院,我不撤!

大學畢業後,周華就進入了重症醫學科工作。「ICU裡的患者,身體最難受,活動受限制,和家人分離,少有患者會對這裡留下好印象。」對絕大多數患者而言,這裡是最後一道生死之門,在這樣一個「費力不討好」的科室裡,她一幹就是25年。

抵達武漢後,當第一次走進隔離病房時,她仍然被現實的場景震驚了。「病情進展得很快,有的患者白天檢查狀況還好,晚上就出現喘憋,需要緊急搶救……」而初期有限的醫療設備與爆發性的患者增長量、患者急轉直下的身體狀況之間的矛盾,是周華最為焦慮的問題。

工作中,周華發現,當新冠病毒侵入肺部,大量的炎性滲出物質佔據了肺泡及小氣道,造成低氧血症,患者喘不上來氣,只能用力呼吸,而這會導致耗氧量進一步增加,患者常常憋到口唇發紺,潛在多器官受損。通過細緻觀察和分析,她結合病例特點總結出了充分利用「俯臥位」改善氧飽和的方法。俯臥位可以改善原來低垂部位的通氣,提升氧飽和度。

病區裡,有一個30出頭的小夥子小王,剛入院就戴上了儲氧面罩,流量開到最大,他仍然胸悶憋氣,連飯都沒法吃。「試著趴過來,變成俯臥位,如果能夠堅持,過半個小時,我再來為你測一下血氧。」過了半個小時,周華過去一測,小王的血氧明顯上升。兩個人都備受鼓舞。

在6天時間裡,小王堅持配合周華的治療,果然病情有所好轉,可以摘掉儲氧面罩,改用鼻導管吸氧。在周華的指導與鼓勵下,更多重症患者以這位小夥子為標杆,開始了早期自主「俯臥位」治療。

一位兼患帕金森的重症老人,在周華「俯臥位」療法下慢慢地好轉。查房時,她問周華:「等我出院的時候,能和你合張影嗎?」「好啊!您不出院,我不撤!」那一刻,周華心頭滿滿的感動。

團結一致,與隊友共同戰鬥

初到武漢,第一天院感培訓、清點物資,第二天熟悉院區工作環境,第三天就是走進隔離病房醫療和照護確診患者。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醫護人員各懷「緊張」。

80後、90後隊員們都是職業生涯中第一次「上前線」。對「戰場」的未知是他們緊張的主要來源。「第一次穿隔離衣的時候有點緊張,不知道會面對怎樣的患者。」感染性疾病科王小輝主治醫師說。

但踏入隔離區的那一刻,所有的緊張都在實際的行動中踏實下來。第一次走進隔離區為確診新冠肺炎患者醫療救助,第一次氣管插管有創通氣,第一次中心靜脈穿刺,第一次送康復患者出院……隊員們快速適應環境。

武漢協和醫院西區收治的患者,重症和危重症佔絕大多數。隔離區病房是沒有任何家屬和護工陪護的,患者因為高齡、病情重,生活無法自理,護理人員常常一刻不得閒,除了抽血、給藥、輸液等臨床護理外,發飯、餵飯、翻身、換尿不溼、換床單等工作一應執行。

每班8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裡,周華要穿著防護服為近50名患者查房。長期的精神緊繃狀態下,周華常在半夜醒來,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看工作群裡的動態,了解哪位重症患者做了什麼搶救。

但周華和隊員們沒有抱怨,沒有嫌棄,每個人都兢兢業業。「必須靠一個團隊的工作,大家緊密配合,才能把患者從死亡線上往回拉。」周華很欣慰與這樣的隊友共同戰鬥。

家人的支持讓我蹈險逆行

馳援武漢的第一個周末,周華在崗位上度過了自己的生日。走出隔離病房,手機上收到了來自各方的祝福:有愛人手繪的肖像和一首鼓勁的小詩,有隊員們手繪的生日蛋糕和聯名祝福信,還有北京的同事在微信群裡祝福接龍。「特別時期,特別生日,特別祝福,特別感動。」周華說。

來到武漢已經一個月了,周華坦言自己很想家。老父親因病排尿困難,長期插著導尿管,平日裡都是周華親自給父親更換。如今,照顧年邁的父親和兒子的重任都落在愛人的身上了。同學、同事聽說她去醫療隊,紛紛打電話、發微信告訴她「家裡有事找我吧」。和家裡人視頻,老父親耳背常聽不清她講話,她就衝著屏幕笑,給老父親豎大拇指,讓他知道自己很好,讓他放心。「我站在救治一線,是作為一名重症醫學人的責任與使命,家人的支持讓我放下包袱、蹈險逆行,後方的支援讓我堅定信心、竭力抗疫。疫情不退,我們不撤!」

2月中下旬,周華堅守的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已經陸續有重症患者康復出院,這也更加堅定了她抗疫必勝的信心。

平日裡,晚飯後在周邊的公園和家人悠閒地散散步,是周華最喜歡的調節自己狀態的方式。她期待著這一天、這樣的場景早點到來。(文/任佳 韓冬野)

編輯:王蜀周秦

相關焦點

  • 張亞會:守候生命的最後一道門
    從醫的同行們都知道,從事重症醫學專業就意味著要多一份付出、多一份責任,現任雞西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張亞會就是這樣履行著自己的職責,踐行著自己的諾言。從事重症醫學科20多年,張亞會在重症患者的搶救、治療方面積累豐富的經驗,並帶領全科醫護人員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實施個體化治療方案,親自護送新冠呼衰重症患者到到上級醫院救治。他們堅持科學、因病施治,為確保雞西地區零死亡病例,醫務人員零感染做出突出貢獻,圓滿完成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任務。
  • 馳援武漢醫生周華:帶著愛戰「疫」 疫情不退就不撤
    馳援武漢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周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12日電 (韓冬野)「每一位離世患者都讓我決心更深一寸」,北京市屬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之一、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周華說,「一定要保住還在身邊的重症患者」。
  • 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為生命的美好奮鬥,守得花開月圓
    回首走過的2020年,臨沂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醫務工作者,面對疫情,識大體,顧大局,守臨沂,戰湖北,用勇敢和大愛撐起一片天;回首走過的2020年,臨沂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用精湛的技術,救死扶傷,ECMO技術從死亡線上挽救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他們用擔當和責任,守護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換來如期而至的佳節美好。
  • 市一醫直擊重症醫學科:與死神賽跑 讓生命重啟
    這裡是ICU,生死的最後一道門。 走進這扇門,生命有多脆弱,感知得真真切切。 「狹路」相逢,心齊者勝 先進設備加持下,重症醫學科團隊如虎添翼。科室現有醫生7人、護士31人。
  • 生死邊界挽救生命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彰顯醫者仁心
    大江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重症醫學科這個略顯神秘的科室,逐漸進入大家的視線,他們是活躍在戰「疫」一線的戰士,是於生死邊界挽救生命的天使。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他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和責任,現在用上ECOM的曾某是進入了平穩的狀態,但是之後曾某的肺部感染的控制、肺功能恢復正常仍然任重道遠,曾某最後能夠康復出院才是真正的成功。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一群與死神「搶命」的人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供圖(抗擊新冠肺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一群與死神「搶命」的人中新網成都3月4日電 (王鵬)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下稱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崛起於汶川地震,當時這裡集中收治的危重傷員治癒率達到93%,打破了國際重症死亡率10%至15%的紀錄;汶川地震後,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又經歷了玉樹地震和蘆山地震的考驗
  • 貴陽市婦幼保健院急診-兒童重症醫學科 喜獲中國生命關懷協會榮譽...
    經過評審,2020 年 4 月,我院急診 - 兒童重症醫學科(PICU)注重科室或團隊的人文建設,推行人文管理,在醫療衛生服務中善於因地制宜,敢於創新,服務特色明顯,獲得 " 人文創新團隊 " 榮譽稱號。這是貴州省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醫療機構。
  • 信陽市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暨重症護理分會年會順利召開
    映象網訊(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陳靜 徐世傑)為深入開展信陽市重症醫學年度的學術交流,總結2020年市重症醫學的發展與質量控制,信陽市中心醫院成功承辦信陽市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重症護理分會年會、市重症醫學質量控制年會暨重症醫學聯盟大會。
  • 遂平仁安醫院重症醫學科成立五周年
    駐馬店網訊(記者 周濤 通訊員 孫夢瑤)金秋十月,偉大的祖國迎來七十一歲華誕,仁安醫院重症醫學科也迎來了五歲生日
  • 特寫:「我們一直在拼命救治每一個人」——援鄂重症醫學專家返漢共...
    新華社武漢12月26日電 特寫:「我們一直在拼命救治每一個人」——援鄂重症醫學專家返漢共憶抗疫經歷新華社記者侯文坤「我們一直在拼命救治每一個人。」站在通過全息投影還原的「ICU裡的生死競速」場景前,重慶市第八批援鄂醫療隊副領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周發春眼泛淚光。周發春於2月13日帶著160人的醫療隊奔赴武漢,面對的是119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重症及危重症患者90人。「是他們性命相託的信任,給了我們全力以赴的動力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周發春說。
  • 老當益壯醫者心——記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安友仲
    日前,中國僑聯公布第八屆「中國僑界貢獻獎」獲獎名單,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安友仲主任獲「中國僑界貢獻獎」一等獎。安友仲,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重症醫學學系主任。作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安友仲醫學基礎修養廣博,重症醫學臨床經驗豐富,在重症病人治療領域他十分注重整體支持治療,注重(原發)「病」與(危重)「症」兼治,使大量危重病人轉危為安。
  • 林芝市首個縣級醫院重症醫學科建成
    本報訊  近日,西藏自治區林芝市首個縣級醫院重症醫學科在工布江達縣人民醫院揭牌並投入使用,標誌著工布江達縣人民醫院急危重症疾病搶救能力跨上新的臺階。來自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喜炎從去年下半年進藏便著手籌劃在工布江達縣建設重症醫學科,首先通過派出本地醫生到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跟班進修,並請進中山市中醫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書哲、中山市古鎮人民醫院急診科主管護師程如雷作為中山市第六批
  • 教育部:鼓勵並支持醫學院校開設重症醫學相關課程
    一、關於改革醫學相關專業和學位設置的建議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於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4號),明確要求「深入推進『醫學+』複合型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改革」。
  • 「重症八仙」已有五位抵達河北石家莊 四川重症醫學專家康焰已在抗...
    封面新聞記者 沈軼 李佳雨1月15日,河北石家莊市舉行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場新聞發布會,在對疫情防控相關情況進行通報的同時,石家莊市醫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生池也表示,曾經參與武漢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的「重症八仙」現在已經有5位來到石家莊,開始指導參與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療救治
  • 南寧九醫院:重症醫學科獲「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近期,南寧市總工會印發《南寧市總工會關於命名2019年度「工人先鋒號」「工人先鋒崗」的通報》(南工發〔2020〕15號)文件,南寧市第九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集體被命名為2019年度南寧「工人先鋒號」。這是該院重症醫學科集體獲得2020年南寧市「最美巾幗奮鬥者」集體稱號後的又一殊榮。
  • 重症速遞——我院重症醫學科運用「血液灌流」技術成功救治一農藥...
    近日,我院重症醫學科在科室醫務人員緊密配合下,成功為一藥物中毒患者實施了血液灌流術,此項技術可以為藥物中毒病人迅速去除體內的毒性藥物。患者因不規則服用抗躁狂藥物,導致藥物中毒,家人發現後緊急送至我院。在危急時刻重症醫學科李主任指出,由於患者體內存在的大量有毒藥物為有效清除,有毒物質滯留體內無法有效排出,會對身體各個器官和機能造成巨大的損傷。目前較好的治療手段就是進行血液灌流治療,可以迅速並且有效清除體內的有毒物質 。李主任對患者病情進行了分析後並且結合了實驗室反饋的血藥濃度結果,為患者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
  • 安徽一中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因公殉職
    3月19日,東至縣總醫院中醫院院區重症醫學科主任兼急診科主任張凱因公殉職,年僅41歲。噩耗傳來,痛心不已。張凱是中共黨員,生前任東至縣總醫院中醫院院區重症醫學科主任兼急診科主任,曾援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皮山縣人民醫院急診科。張凱虛心好學、為人謙和,深受同事和患者尊敬。
  • 十年後的重症醫學會是什麼樣?杜斌教授:從充滿冰冷機器和設備的...
    編者按2019年9月,中國醫師協會重症醫學醫師分會會長杜斌教授曾在中國危重病醫學大會2019年會開幕式上作了「在傳承中超越——重症醫學醫師分會的使命與挑戰」的主題演講,引發全場掌聲不斷。我們挽救了數以千計、數以萬計患者的生命,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質量。與此同時,也永久地改變了這些患者及其家屬後續的生活。我們還改變了年輕醫生的生活。老一代的重症醫學創業者將自己的所知、所能教給了年輕醫生,在教給他們怎樣治病救人的同時,還教會他們如何做人。
  • 西藏林芝建成首個縣級醫院重症醫學科
    近日,西藏自治區林芝市首個縣級醫院重症醫學科在工布江達縣人民醫院揭牌並投入使用,標誌著工布江達縣人民醫院急危重症疾病搶救能力邁上新臺階。自2019年下半年參加廣東省第九批援藏工作以來,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喜炎便開始著手籌劃在工布江達縣建設重症醫學科,通過派出本地醫生到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跟班進修,並邀請中山市中醫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書哲、中山市古鎮人民醫院急診科主管護師程如雷作為中山市第六批「組團式」醫療援藏隊員對本地醫護人員進行「傳幫帶」,並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