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唱片封面中的世界名畫,你能認出哪些?

2021-02-18 文工團

當波提切利、柯羅、列賓的經典畫作遇見巴赫、德彪西、柴可夫斯基等人的著名樂曲時,會碰撞出怎樣的藝術火花?

文、編譯 | 馮坤

《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

創作年份:1831 年

作者:葛飾北齋

國籍:日本

唱片:德彪西《大海》

指揮:Leonard Slatkin(雷安納度·史拉特金)

樂團:聖路易斯交響樂團

《神奈川沖浪裏》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木版畫,也是《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中曝光率最高的作品。葛飾北齋選取了與眾不同的視角,把富士山置於視平線之下,在巨浪的重壓下,觀者彷佛坐在了波濤中顛簸的漁船上,被梵谷喻為「鷲爪」的驚濤駭浪與遠處安詳的富士山形成鮮明對比。19 世紀中葉日本藝術進入歐洲市場,《神奈川沖浪裏》一下子就受到了當時最前衛的藝術家們的追捧。傳聞德彪西的《大海》正是從這幅畫得到靈感。

《大海》由三部不同樂章組成,三者之間互有內在聯繫。通過整個樂團的不同音區,呈現出大海中各種畫面,在時間和空間上給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與幻想。

《拿破崙橫越聖伯納德》

創作年份:1801 年

作者:Jacques-Louis David(雅克-路易·大衛)

國籍:法國

唱片:貝多芬第三交響樂「英雄」

指揮:Karl Bohm(卡爾·伯姆)

樂團:柏林愛樂樂團

雅克-路易·大衛是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代表作品為《馬拉之死》。1880 年成為拿破崙的首席宮廷畫師,為拿破崙創作了許多大型歌頌作品:《拿破崙的加冕典禮》、《授旗式》、《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等。《拿破崙橫越聖伯納德》是其中的一個版本,複製多次猶未減免嚴謹精確,為繪畫史上的典範。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是貝多芬於 1803 至 1804 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規模宏大、結合了詩意和力量,是貝多芬最鍾愛的作品之一。原本貝多芬要將這部作品獻給他所欽佩的拿破崙,但因拿破崙稱帝,他憤而改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

《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

創作年份:1880~1891 年

作者:Ilya Yafimovich Repin(伊裡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國籍:俄國

唱片:雷姆斯基·柯薩科夫組曲作品集(Chandos CHAN 8327)

演出者:Neeme Jarvi(尼姆·賈維、指揮)

樂團:蘇格蘭國際管弦樂團

這幅畫所描繪的正是當時的情景,人們嘲笑挖苦土耳其王的語言,所有的人都在笑,但是由於地位、出身、個性不同,笑的姿態和神情也各不相同,可以說是一部笑的百科全書。列賓為了創作這幅作品,走訪了查波羅什人生活過的地方,研究他們的史料,並畫了許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徵的道具和飾物。列賓關注俄國革命和底層生活,他的眾多畫作廣闊而深刻地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Chandos 公司推出的《雷姆斯基·高沙可夫組曲作品集》使用了這部作品作為封面,收錄了《雪娘》、《薩坦王的故事》、《姆拉達》等 6 部音樂作品。雷姆斯基·高沙可夫並未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也不如其民族樂派中的同伴有天賦,但在清晰而富於色彩的配器技巧方面卻超過了他們。他的音樂是沙皇俄國時代煊赫與壯觀的集中體現。

《桑泊保衛戰》

創作年份:1896 年

作者:Akseli Gallen-Kallela(卡雷拉)

國籍:芬蘭

唱片:西貝柳斯第二交響樂、大洋神女、芬蘭頌,EMI 唱片公司

桑泊保衛戰(The Defence of the Sampo)的靈感來源於芬蘭神話《卡勒瓦拉》(Kalevala)的芬蘭神話故事,是芬蘭畫家卡雷拉的浪漫民族主義油畫。它描述了史詩的主角之一,一位充滿智慧的魔法師萬奈摩寧(Wainamoinen)在海上揮舞著長劍與偷走卡勒瓦拉神器「Sampo」的Pohjola(波赫尤拉,神話中北方國的一個地名)女巫之間展開的一場大戰。最後他憑藉無與倫比的智慧和勇敢,奪回了「桑泊」,為卡勒瓦拉立下了豐功偉績。

而西貝柳斯是芬蘭著名音樂家,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晚期重要代表。他的管弦樂作品多取材於民族史詩或民間傳說,根據由芬蘭民間詩歌與神話史詩《卡勒瓦拉》中的題材進行創作。他的作品以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特色著稱,《芬蘭頌》的抗爭主題配上「桑泊保衛戰」的封面再合適不過了。

《託馬斯•埃利奧特像》

創作年代:約1532年

作者:荷爾拜因(Hans Holbein)

國籍:德國

唱片: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卷二

(BACH, J.S.: 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Vol. 2 (BWV 1003, 1006, 1005))

表演者: Helene Schmitt

荷爾拜因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以肖像畫和木版畫聞名。他的畫作對細節描繪非常詳細、真實,甚至於儀器上的刻度、信箋上的文字、桌布上的花紋都描繪的一絲不苟,但整體風格仍然非常統一,人文主義風格明顯——這些特質都與巴赫音樂中規整的如數學計算般的賦格相似。

《託馬斯·埃利奧特像》就是一幅細膩的色粉畫作品,年代是歐洲發生宗教改革後的北方文藝復興時期,巴赫雖在其後一百多年出生,但他本人亦是一位路德宗的新教教徒,這或許也構成了音樂與這幅畫作之間隱秘的聯繫。

《春》


創作年份:1476~1478 年

作者:Sandro Botticelli(波提切利)

國籍:義大利

唱片:雷斯皮基魯特琴古調與舞曲,EMI唱片公司

說到波提切利(生日就在今天!),人們想到的首先是《春》和《維納斯的誕生》,這也是最能代表15世紀佛羅倫斯時代特徵的作品。波提切利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對古代神話故事重新演繹,人物線條流暢,色彩明亮燦爛,卻又在充滿著歡樂詳和的氣氛中,帶有一絲憂愁。

《魯特琴古調與舞曲》是將 15、16 世紀弦樂、魯特琴作品改編成各種編制的管弦樂、雷斯皮基參照的是義大利學者切萊索蒂(Oscar Chilesotti, 1848 - 1916)1890 年解說的魯特琴曲集。共作有3套組曲。

《奧伯倫與蒂塔尼亞的和解》

創作年份:1847 年

作者:Sir Joseph Noel Paton(約瑟夫·諾埃爾·佩頓爵士)

國籍:英國

唱片: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EMI唱片公司

收藏地點:愛丁堡蘇格蘭國家美術館

約瑟夫·諾埃爾·佩頓爵士是 19 世紀蘇格蘭畫家、雕刻家和詩人,對蘇格蘭民俗及神話有著一定的研究,他的作品也以繪製這些主題而名噪一時。畫面上和解之後的奧伯倫和蒂塔尼亞安詳地睡去,象徵和解的生靈站立在畫面的焦點位置,周圍草木茂盛,百花盛開,萬物自由。

《仲夏夜之夢》序曲是孟德爾頌的代表作,它曲調明快、歡樂,是作者幸福生活、開朗情緒的寫照。曲中展現了神話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詩情畫意。

《在希律王面前舞蹈的莎樂美》

創作年份:1876 年

作者:Gustave Moreau(古斯塔夫·摩羅)

國籍:法國

唱片:莎樂美,Decca 唱片公司

《在希律王前舞蹈的莎樂美》可以說是摩羅象徵主義典範的代表作品,它集中體現了象徵主義的繪畫特色。莎樂美是聖經中的一個美人,因善舞贏得希律王的歡喜,莎樂美在母親的教唆下向國王要約翰的人頭,約翰因此被殺。

《在希律王前舞蹈的莎樂美》表現的正是莎樂美在希律王面前跳舞的情景,莎樂美滿身琳琅婀娜,閃閃發光,舞者夢遊般的樣子,象徵魔法的手鐲、黑豹、絢麗宮殿上惡神的形象,這一切使畫面呈現一種神秘的氣氛。理察·施特勞斯將這個故事改編為歌劇《莎樂美》,封面即為摩羅的畫作。

《多德雷赫特附近的冰上情景》

創作年份:1642 年

作者:Jan van Goyen(霍延)

國籍:荷蘭

唱片:柴可夫斯基第一交響曲「冬日的幻想」(Chandos CHAN 8402)

演出者:Mariss Jansons(指揮)

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

在繪畫歷史上,荷蘭畫家最早成功地在畫面上捕捉住光線與空氣的細微變化以及雲朵的浮動感。其油畫色調沉著含蓄,用色極為節制,即僅以褐、灰二色作畫,以後再在必要處染上幾筆藍色或紅色,以突出重點部分。這幅《冰上》描繪了多德雷赫特市(荷蘭西南部港口城市)的雪景。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交響曲具有交響詩風格,以民謠旋律貫穿全曲,標題「冬日的幻想」與《冰上》的熙熙攘攘似乎不謀而合。

《羅密歐與朱麗葉》

創作年份:1870 年

作者:Ford Madox Brown(福特·馬多克斯·布朗)

國籍:英國

唱片:普洛科夫耶夫《羅密歐與朱麗葉》(DECCA、4529702)

演出者:Lorin Maazel(羅琳·馬哲爾、指揮)

樂團:克裡夫蘭管弦樂團

《奧菲歐與尤麗迪西》

創作年代:1861

作者:卡米耶·柯羅

國籍:法國

唱片:奧菲歐與尤麗迪西

作曲家:格魯克

四幕歌劇《奧菲歐與優麗狄茜》,是義大利詩人、劇作家卡爾扎比基以古希臘傳奇神話為題材撰寫的腳本,由格魯克作曲,1762 年初演於維也納,講述了一個哀傷的愛情故事。而在這幅《 奧菲歐與尤麗迪西 》中,柯羅沒有突出描繪地獄的陰森可怖,反而展示了夢幻般的田園風光。前景上奧菲歐牽著尤麗迪西的手,讓人覺得他們並不是在逃離地獄,而是一對青年情侶在田野中漫遊。

《鋼琴旁的舒伯特》

創作年份:1899 年

作者:Gustav Klimt(克林姆特)

國籍:奧地利

唱片:舒伯特:第 8「未完成」交響曲

(Franz Schubert:Symphonien No.8 "Unvollendete" "Unfinished".No.3)

表演者 : Carlos Kleiber 卡洛斯·克萊伯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維也納愛樂樂團

舒伯特第 8 交響曲的兩個樂章寫於 1822 年秋,但就在 1822 至 1823 年冬天,舒伯特患了重病;後來他可能是因為這首曲子會勾起痛苦的回憶,因而不願完成它。而且這首樂曲在形式上也有問題,他效法貝多芬,以強有力的手法發展素材,卻拂逆了自己的思維特質。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的布面油畫《鋼琴旁的舒伯特》描繪了舒伯特在眾人面前彈奏的樣子,而唱片封面對其面部的放大,使我們仿佛能從中讀出一絲憂鬱之情。

相關焦點

  • 唱片封面中的世界名畫,你知道嗎?
    在本文中,編輯特別收集了一些音樂唱片,除了它們記錄的那些美妙的樂章,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封面設計均來自世界名畫。把音樂當作美酒,而唱片封面上的名畫當作精緻小菜,可不是別有風味麼! Chandos公司推出的《雷姆斯基·高沙可夫組曲作品集》使用了這部作品作為封面,收錄了《雪娘》、《薩坦王的故事》、《姆拉達》等6部音樂作品。雷姆斯基·高沙可夫並未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也不如其民族樂派中的同伴有天賦,但在清晰而富於色彩的配器技巧方面卻超過了他們。他的音樂是沙皇俄國時代煊赫與壯觀的集中體現。
  • 考考你的眼力!唱片封面中的世界名畫,你知道嗎?
    在本文中,編輯特別收集了一些音樂唱片,除了它們記錄的那些美妙的樂章,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封面設計均來自世界名畫。把音樂當作美酒,而唱片封面上的名畫當作精緻小菜,可不是別有風味麼!他的管弦樂作品多取材於民族史詩或民間傳說,根據由芬蘭民間詩歌與神話史詩《卡勒瓦拉》中的題材進行創作。他的作品以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特色著稱,《芬蘭頌》的抗爭主題配上「桑泊保衛戰」的封面再合適不過了。《託馬斯·埃利奧特像》
  • 鑑賞 唱片封面上的世界名畫
    唱片的封面,亦是臉面,看看以下用名畫裝點的都有些什麼唱片。Chandos 公司推出的《雷姆斯基·高沙可夫組曲作品集》使用了這部作品作為封面,收錄了《雪娘》、《薩坦王的故事》、《姆拉達》等 6 部音樂作品。雷姆斯基·高沙可夫並未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也不如其民族樂派中的同伴有天賦,但在清晰而富於色彩的配器技巧方面卻超過了他們。他的音樂是沙皇俄國時代煊赫與壯觀的集中體現。
  • 創意MV惡搞名畫,你能認出多少?
    《70 Million》的MV以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開始,在「十二門徒」的交頭接耳中音樂響起
  • 這些經典唱片封面原來是他們設計的
    除了關注音樂,一些與唱片相關的設計元素也開始被關注。其實一張好的唱片不僅僅只有好聽的音樂這一重要元素,好看的唱片封面視覺設計也是很重要的。在還是黑膠、CD盛行的年代,很多音樂人會通過封面來表達一張唱片的內涵,也是與聽眾最直接的溝通形式,好的封面顯然更能吸引人,早期的很多唱片封面都留下了很多大神的作品。攝影、繪畫、拼貼畫等題材豐富,本期來推薦幾張經典的唱片封面。
  • idol的專輯也能「靠臉」吃飯!專輯封面設計中隱藏了哪些玄機?
    明星跨界總是賺足眼球,最近肖戰為新歌《光點》親自設計專輯封面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不知關注設計的小夥伴有沒有發現,近幾年大熱歌手們在專輯封面上可謂下足功夫,很多歌曲的專輯封面都設計感滿滿,十分精美!好的封面設計,能準確的傳達出專輯的概念與風格,都有哪些可圈可點的音樂專輯封面,你idol的專輯在列嗎?
  • 你只知道幾張經典唱片封面拍攝地,卻不知道這些(番外篇)
    這一次又聽到了它是因為封面上的那個大廈,這座位於芝加哥中心地帶的城市地標,它們的出現就像生活中的變遷一樣,讓你抓不住。直到現在我都想親手送這個唱片給我拍到的那對年輕的夫婦,我希望他們能高興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商店出現在了一張唱片封面上。」
  • 名畫與封面「齊飛」!靜觀全世界的抗疫設計
    )的世界名畫系列防疫海報。而在《TheNewYorker》等雜誌,在這個特殊時期與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合作,以雜誌封面為載體,通過特有的設計從不同角度展示了疫情風貌,回應著這場肆虐了世界的疫情,同時給予了讀者精神上的鼓舞。
  • 名畫「變身」的口罩海報,雜誌封面的抗疫設計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只剩下獨自戴口罩的耶穌,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中上帝正遞給亞當洗手液,達·文西《抱銀貂的女子》懷中的銀貂變成了生活必須的食材……這是烏克蘭文化及資訊政策部針對疫情推出的名為《隔離的藝術》(Art of Quarantine)的世界名畫系列防疫海報。
  • 視界|名畫「變身」的口罩海報,雜誌封面的抗疫設計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只剩下獨自戴口罩的耶穌,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中上帝正遞給亞當洗手液,達·文西《抱銀貂的女子》懷中的銀貂變成了生活必須的食材……這是烏克蘭文化及資訊政策部針對疫情推出的名為《隔離的藝術》(Art of Quarantine)的世界名畫系列防疫海報。
  • 2019 唱片封面年鑑
    作為一名變性人,Flo Brooks通過瘋狂的繪畫敘述了自己對於殘酷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其為樂隊Witching Waves繪製的唱片封面,則是這沉重冰山的一角。而同樣極其優秀的音樂人The Caretaker則繼續與藝術家Ivan Seal帶來了最新創作的封面作品,同樣也不要錯過。
  • 唱片封面的表現形式!
    比喻與象徵象徵是藝術創作的基本藝術手法之一。唱片封面設計通常是借用一些圖像,符號表現這些含義,在展示唱片的內容同時,給予唱片封面以更深刻的含義和內容。   夢幻迷離風格如今許多數碼的特效都應用到唱片封面設計中。
  • 沉浸式穿越這些世界名畫後,我想當南寧人了
    沉浸式穿越這些世界名畫後,我想當南寧人了 2020-11-23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網友用「名畫」做動漫封面,《EVA》著名場景被完美還原!
    【動漫雜談】網友用「世界名畫」製作封面: 前幾天逛S1的時候,看到了一位ID是「周愚」壇友,轉發翻譯了4ch網友製作的「動漫封面」。4ch上的帖子也有些年頭了,規則是使用一些名畫或者名著中的插圖,將它們按照內容或是構圖的相似性,匹配相應的動畫,然後用「牛津經典叢書」格式來做成封面。
  • 這些唱片封面太魔性,不如我們再加點兒猛料
    你可能會想到那些經典唱片是如何被大家重新再創作,BUT……我們選擇不走尋常路,在挑選封面時有意避開了「經典」,甚至一度「鋌而走險」地從那些奇奇怪怪的封面中挑選!內心抱有一線希望,單純地認為插畫師們可以用腦洞拯救它們!
  • 賞析 那些古典音樂CD上的世界名畫
    音樂和美術,向來都密不可分從視覺和聽覺上記錄著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經典的唱片封面借鑑了世界名畫創作年份:1831 年作者:葛飾北齋(1760~1849)國籍:日本 Chandos 公司推出的《雷姆斯基·高沙可夫組曲作品集》使用了這部作品作為封面,收錄了《雪娘》、《薩坦王的故事》、《姆拉達》等 6 部音樂作品。雷姆斯基·高沙可夫並未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也不如其民族樂派中的同伴有天賦,但在清晰而富於色彩的配器技巧方面卻超過了他們。他的音樂是沙皇俄國時代煊赫與壯觀的集中體現。
  • 唱片和圖書封面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你也在逐漸失去選擇權
    Kindle 除了讓背包輕一點之外,還有一個特別技能——不讓別人知道你在看什麼書。這讓在公眾場合閱讀《五十度灰》這種「羞羞」的書變得非常輕鬆。事實上,這書的 Kindle 電子版本的銷量在 2012 年是其實體書的六倍。與此同時,Kindle 也淡化了書籍封面設計的重要性。想想你 Kindle 裡的書,你能記住多少本的封面設計?
  • N+次元 | 郭恩嘉邂逅名畫:明星VS名畫,誰贏?
    把明星與名畫混搭!灰常棒的效果~~將兩張結合起來之後就成為了&34;假如明星穿越時空回到了文藝復興時代,那麼那些古典名畫也許就「變臉」了。來看看嘎嘎是否最有古典氣質?你準備好迎接前方的高能了嗎?看看你能認出多少幅畫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達利、班克斯、KAWS...著名藝術家們都給誰設計過唱片封面?
    最初,專輯封面只是一個保護套,用來保護裡面易碎的物品,但很快,專輯封面就演變成了一個藝術表達的空間。20世紀60年代,當藝術家和出版商開始委託視覺藝術家為他們的唱片封套設計封面時,專輯封面的藝術表現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薩爾瓦多·達利、安迪·沃霍爾到達明·赫斯特、KAWS,已經很多高人氣的街頭藝術家,在這裡我們那看那些最著名的藝術家都給誰創作過哪些專輯封面。
  • 史上最偉大的10張唱片封面!
    而這張封面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熟悉。確實,這不是他最好的一張封面。一般來說,優秀的封面常常為了凸顯主題吸引注意而選擇單一直接的元素和場景,而在Dylan的這張封面中,複雜的元素場景會第一時間帶給人們過多的信息。而過多的畫面元素是否也對應了他在這張專輯中也開始不同以往的加入更多的音樂元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