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詞壇大師林夕 細述減產收徒及心境變化

2021-01-09 搜狐網

  成員:林若寧、林日曦

  成立時間:近年

  成績:2009年,林夕和林若寧包辦李克勤專輯《T h reesom e》;林日曦已在王梓軒歌碟中主寫多首詞作。

  一直以來,林夕從未在公開場合正式宣布「收徒弟」的消息,但是「林夕徒弟」的頭銜卻早已被標籤在填詞人林若寧、林日曦身上———三人同樣以「林」姓開頭髮表詞作的筆名,詞人身份背後同於香港商業電臺就職的經歷,詞壇「林氏」系譜似乎也有跡可循。

  2009年12月30日,李克勤推出專輯《Threesom e》,封面主角有三個人———他和包辦整張大碟歌詞的林夕、林若寧,以「鐵三角」形式粉墨登場。2007年、2009年兩次在香港樂壇頒獎禮上從林夕、黃偉文中突圍並斬獲歌詞獎項的林若寧,在《Threesom e》這張專輯中與師傅的攜手露面引起不少關注;於2007年發表第一首詞作的林日曦,出道短短兩三年間,已在王梓軒歌碟中主寫多首詞作,今年更是一手包辦樂壇新人樂瞳整張EP的構思和歌詞創作。

  香港流行歌詞的代名詞、詞聖、詞神、夕爺……林夕如今在粵語詞壇的至尊地位毋庸置疑。在約訪林夕前的11月中旬,特地在香港聽由他主講的《歌詞·時代》講座。講座剛開場,在臺上演講位就坐的他開場沒多久就因躲避舞檯燈光「聚焦」而小折騰了下,站起、移動、從舞臺左邊走到右邊、從光亮處走往角落暗處,帶著不安分,全因不適應被聚焦或不想成為臺上唯一焦點,外界高調的讚譽與他一如習慣的低調相映成趣。

  林夕的採訪安排在11月26日,當晚正好是他返回伯樂音樂學院上填詞人課程的時間,當晚的他穿著簡潔開衫衛衣休閒褲,背著雙肩包,兩手搭在前面的肩帶上,他步履匆忙走進來,像極一個正趕著上課的學生,帶著歉意說道「不好意思」。訪問時林夕說:「神啊聖啊有什麼意義……你搞神啊、聖啊這些東西誰敢那麼大膽找你寫東西?請個神出來要用個請字,我就不用請的,趕出來就行了。」一個「趕」字已經足以感受到他的親切!

  一份「使命感」,兩個「徒弟」

  「風雨急歲月趕」林夕最近寫給古巨基的一首《時代》道出了光陰飛逝,轉眼間他在填詞這個行當裡也即將迎來第26個年頭。

  從當年那位懷揣填詞夢的青年學生成長為現今粵語詞壇受人敬重的「老師」,林夕在說自己26年間的變化時,語調沒有抑揚頓挫聲情並茂,而是平靜如一杯溫水,「最初是很喜歡填詞這份事業,最大的滿足感是可以做自己喜歡的東西,譬如有歌上榜、在收音機或者任何媒體聽到自己的作品會很高興;到了中段則是享受創作上的突破,我會從中得到快樂;慢慢地寫得越久,使命感和對這個行業的感情深厚了,希望能扮演到一些『角色』。」

  現在的林夕正在慢慢向自己的「角色希望」靠近。有時他是填詞講座中的主講,有時他是伯樂音樂學院填詞課程的教學老師,有時又是林若寧、林日曦兩位後輩的「師傅」……林夕曾經說過收徒弟要講求緣分,「如果碰上一個我覺得他很有才華,他也不介意犧牲花樣年華的人,我會盡所能幫助他達成理想……以為再碰上我想比較難,因為已經有兩個。」

  師徒合力,包碟寫詞

  很自然地和林夕聊到徒弟,說起林若寧,他很謙虛地說:「我不敢說他是徒弟。」林夕不喜歡以「師傅」自居,連「請教」這類詞也會儘量規避。因為同在商臺共事的關係,林夕和林若寧在歌詞溝通上多了很多便利,「以前在商臺共事也有10年,(當時)就會給他講解填詞的一切。我自己寫過的歌詞、遇到的難題、構思的過程都會說,在他最初入行有機會寫歌詞時會給意見他。」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林夕與林若寧的歌詞散落在不同的歌碟中,有時幸運的話,師徒兩人的詞作偶爾也會在某張碟中相遇,但並無刻意合作所言。直至2007年,兩人在許志安《In the nam e of…》專輯中開始嘗試包碟寫詞,這種師徒檔「拍住上」的合作模式,以及能與林夕在一張專輯中平分產量的林若寧在短時間內受到了關注;2009年,兩人圍繞同個概念包辦歌詞的合作方式又再次在李克勤的《Threesom e》中出現,這次除了概念、詞作上的師徒攜手外,在專輯封面上也雙雙出鏡,是香港樂壇中鮮少見到的合作呈現方式。林若寧在與南都的對話中回憶起這兩次包碟合作的經歷,他說:「做《In The N am e Of…》的時候,我和林夕會有意互相配合來寫,直到《Three-som e》時大家已經沒有這種想法。做《Threesom e》的時候,李克勤讓我們自由發揮,我和林夕便將所有鬱結及對社會的不滿表達出來。」

  逐年減產或對詞壇有利

  今年8月初,一向不寫微博的林夕接連發出三段話,針對一篇名為《作詞人林夕:酬勞太賤,過兩年可能不寫了》的訪問作出澄清,否認了嫌棄填詞酬勞低或停產的傳聞,言辭中帶著怨憤。南都記者向林夕了解這件事,問他生氣的原因,他說「向來我都是一個順其自然的人,順著自己的能力,當然是在時間和體力可行性之下,覺得想寫多少就寫多少,或者更現實的是多少人找你,才令你減不減產。所以我覺得必須要澄清,這不是我的性格,就算是也不會到處說『我減產啦』那麼巴閉(註:厲害),沒人找你便自動減。」

  儘管他說並未刻意為之,但實際上林夕的詞作的確在逐年減少———從最高產期一年超過200首詞作到保持平衡的100多首,再到2009年85首、2010年僅有38首……都直觀地反映了近兩年林夕在填詞數量上的急劇變化。林夕的大幅度減產或者會令大批歌迷倍感惋惜,但在詞評人黃志華和研究粵語詞壇的學者朱耀偉看來,減產其實是好事。黃志華就表示「林夕和黃偉文退出幕後,新一代詞人才容易有自己的容貌走出來」,而朱耀偉也認同黃志華的觀點,「這樣填詞人的空間多了些。」

  「低調婉約」林若寧「準則都來自林夕」

  簡介:本名龐建章,於香港商業電臺擔任叱咤903總監。2001年開始踏足詞壇,至今已創作詞作超過400首,2007年憑李克勤《花落誰家》獲香港四臺聯頒音樂大獎歌曲獎,2009年憑陳奕迅《七百年後》獲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協會(CA SH)金帆音樂獎最佳歌詞。

  作品:《悲歌之王》(楊千女華2001)、《飯島愛世界》(許志安2003)、《笑忘書》(張敬軒2006)、《花落誰家》(李克勤2007)、《時代巨輪》(陳奕迅2007)、《七百年後》(陳奕迅2009)、《二十四城記》(李克勤2009)、《慕容雪》(薛凱琪2009)、《大開色戒》(劉美君2008)、《鑽石敗犬》(古巨基2010)、《蝸居》(古巨基2010)

  林若寧很低調,甚少在公開場合中露面或接受訪問,近幾年他的個人詞作卻造出不俗的成績———在2007年、2009年香港樂壇頒獎禮上,他兩次斬獲「四臺聯頒音樂大獎歌曲獎」和「金帆音樂獎最佳歌詞獎」,被譽為千禧年以後冒起最快、最有機會接棒自成一家的新晉填詞人。2010年林若寧步入十年創作期,今年發表的歌詞不算多,只有33首,但當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他為王梓軒寫的一首《心足》,詞評人黃志華對此讚譽有加;如他為古巨基寫下的《鑽石敗犬》、《蝸居》則被樂迷津津樂道……說起填詞這件事,林若寧說:「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林夕,(一首詞)好與不好,準則都來自他。」

  詞作婉約有想像力,難得不老氣橫秋

  林若寧是難得的一位能同時獲得林夕與黃偉文點名稱讚的新晉詞人,被看準了適合吃「填詞」這行飯!南都記者和林夕聊起這位徒弟、接班人,林夕先是帶著謙虛口吻說道:「我不敢說他是徒弟,其實也沒說接不接班的。」林夕更願意以朋友身份去稱呼林若寧,「他文字能力和思考能力都非常高。」這是林夕欣賞他的地方;黃偉文則曾於個人專欄中對林若寧的詞作有不俗評價,稱他「婉約,卻不失想像力,而且難得在沒有老氣橫秋」。

  留意並讚許林若寧填詞功力的還有資深詞評人黃志華。主力研究香港早期粵語歌調文化的黃志華,在接受南都記者訪問時已坦言「在1999年已與流行樂壇脫節」,對於千禧年以後的粵語流行曲已經少了一份心思去留意。但在今年8月21日,他卻在個人博客中撰寫了一篇詞評,細緻分析2010年王梓軒演唱的新歌《心足》,林若寧填詞的作品。以粵語「足」諧「粥」之意,林若寧在詞作中以「吃粥」題材切入,黃志華對他的細膩筆觸及眼界視角表示稱讚:一句「你缺少蔥花的春色勾引,你缺少定向的幽香輕滲」即換來「未必是方文山才懂玩中國文字」的高讚譽,而「世界灌醉了少年,世界變習慣計算,急於進步發展」這些嵌於情歌之中的句子也被認為帶著批判現實之味。黃志華坦言,如果單以《心足》而言,林若寧的詞風「仍走不出林夕和黃偉文兩位大師的籠罩,有兩位大師的影子」,但也看好其具有做林夕接班人的潛力。

  外間對於林若寧好評多讀,而當事人則自評是「內斂的人」,他說:「我沒有刻意追求婉約,我是個內斂的人,我很少會寫一些很直接的東西。日常生活中我很少說話,別人不問便不會講。所以我寫的東西很難直接。」

  逐漸走出林夕影子,探尋更多可能性

  罩著「林夕徒弟」的名分出道,對於數年前尚屬新丁的林若寧而言確有幫助,比如包辦鄧健泓《新居入夥》的全碟歌詞,但正如黃志華所指「有大師影子」的印象一樣,外界對其個人詞作容易有「像林夕」的印象。當年在接到許志安訂單《InT heN am eO f…》需與林夕各寫唱片的一半歌詞時,林若寧說當時的第一反應是「你很討厭我嗎?」因為他認為這明顯是讓人用來互相比較的案子。林夕在訪談中透露對林若寧的一份期望:「近五六年我都沒有再給什麼意見了,再給意見就影響很大了。我現在最希望就是他受我的影響減弱,有他自己的一套!」

  突破發生在2006年。林若寧初入行時會抱有「如果不寫情歌便會擔心沒有人再找我寫歌」的心態,但在為張敬軒寫完一首《笑忘書》後,他開始意識到「寫歌詞並不是純粹為了生存才去寫,而是真的有一些題材想寫」。於是他開始探索更多寫詞的可能性,迎來個人創作上的改變———2007年《花落誰家》、2009年《七百年後》,將愛情自然融入保育題材的兩首歌在樂壇上獲得不錯成績,《七百年後》更是贏了林夕和黃偉文的作品,奪下當年CA SH的「最佳歌詞獎」。學者朱耀偉教授在分析林若寧近年詞作時也表示,他現在慢慢建立起自己的風格。

  「舒暢淋漓」林日曦「我們不是師徒」

  簡介:生於1980年,原名徐家豪,2003年加入商臺做剪接和文職工作,及後自薦加入創作部,現為商臺天比高創作夥伴負責人之一。2007年開始發表第一首詞作《東京鐵塔下gulugulu》,歌曲入選當年的「叱吒十大」,目前已有詞作約50首。

  作品:《東京鐵塔下gulugulu》(有耳非文2007)、《時光機》(小肥2007)、《問世上有幾多愛》(陳冠希2010)、《如煙》(電影《志明與春嬌》插曲2010)

  香港一些報刊雜誌介紹林日曦時也會捎上「林夕徒弟」這個定語。生於80後的林日曦在填詞界才剛起步兩三年,但相比其他新丁,他的步子顯然已經走得遠一點。自2007年發表第一首詞作《東京鐵塔下g u lu g u lu》(以下簡稱《gulugulu》)後,就保持著每年十幾首的穩定產量,2009年即在歌手王梓軒《超越聲音》專輯中一人負責五首詞作,今年更是一手包辦歌手樂瞳新EP的概念構思和歌詞創作。林日曦在與南都記者的對話中,謙稱詞作數量有限,資歷尚淺,現時尚未能在填詞界「建立風格」。  

    上搜狐微博 與明星對話

(責任編輯:遊婷)

相關焦點

  • 黃霑小舅子,如何稱霸詞壇,成為林夕,黃偉文,潘源良的偶像
    ,這兩位詞壇泰鬥後來還成為了小舅子和姐夫的親屬關係。,初出茅廬的林夕竟然緊張的說不出話。而林夕認為他最為滿意的情歌之作——《你的名字我的姓氏》(張學友的結婚禮物),也無法與林振強的這首歌相提並論。愛你痛到不知痛緣來緣離沒法懂 《愛你痛到不知痛》黃偉文雖然林夕極其崇拜林振強,但是他歌詞走的卻是另一條抽象化,更具詩意的創作路線,反倒是另一位詞壇怪才黃偉文頗得林振強的真傳。
  • 香港演藝圈最佳詞人—林夕
    一首歌的組成有很多,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作曲和作詞,作曲在一首歌的組成中是靈魂位置,而作詞在一首歌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與作曲相輔相成,組成一首完美的曲子,在我國有許多優秀的作詞人,提起我國的作詞人,林夕是必然要提的一位。
  • 關於林夕的那些經典回顧
    林夕作為華語樂壇一個大神級別的人物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一輩子寫了4000多首歌,大部分港臺歌手都唱過他寫的歌,林夕比較鍾愛的歌手有 王菲,陳奕迅,楊千嬅,張國榮。林夕,中國音樂人,出生於中國香港,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詞作人,與黃偉文並稱香港詞壇的「兩個偉文」 。 林夕是香港樂壇創作最多作品的填詞人之一,作品包括粵語、國語歌詞,當中有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
  • 他和林夕並成為香港優異的填詞人,黃偉文與林夕填詞有哪些不同?
    一直以來,林夕和黃偉文都是港樂裡面優異的填詞人,他們不分先後,各有各的長處,那麼黃偉文和林夕之間有什麼關聯,他們的作詞風格上面有什麼同或者不同?一、韻腳的使用,香港三大填詞人裡面,用韻各有特色,不過林夕無疑是用得最好的一個。
  • 冷眼看林夕: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詞神」
    提及香江詞神的名號,大家都會想到香港歌壇填詞人,鼎鼎大名的「夕爺」林夕。粵語流行歌曲,先有曲再寫詞,所以詞作者被習慣稱之為「填詞人」,香港填詞人的行列,林夕算是翹楚。90年代以來,港臺兩地的當紅歌星,有一個算一個,誰要是沒唱過林夕寫的歌,出門兒真不好意思給人打招呼。放在整個華語詞壇上,有華語三傑之說,指的是黃沾、喬羽和莊奴。
  • 香港最後一個作詞人——鬼才,林夕
    香港作為中國娛樂圈最為輝煌的一個地方,出過需求的歌星明星,也演繹過很多經典、流傳全國的歌曲。好的歌曲,縱然再久也令人回味,好的歌詞,始終能寫出千百萬不同人而又共同的心聲。說到歌詞,我們就不得不提香港的四個出名作詞人黃偉文、黃霑、林夕、林震強,他們四個合稱為香港四大作詞鬼才。
  • 央視批香港著名作詞人林夕涉「港獨」
    近日,香港著名作詞人林夕,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寫下「還記得當天抗爭多難捱「、「仍未忘跟你約定心念沒有死」等話,並配上正在被通緝的港獨頭目羅冠聰的港獨話題,以及一幅寫有「約定」二字的圖片。2014年,非法「佔中」期間,林夕不僅參與創作了「佔中」歌曲《撐起雨傘》,還親自到場大呼「種子會一直傳開」。2015年,林夕被人爆料,他在出席香港大學一場講座時曾說,為《北京歡迎你》填詞做了一趟官方喉舌,是其「人生汙點」。
  • 淺談林夕:一個不願醒來的夢,讓他一步一步跌落神壇!
    林夕,1961年12月7日出生於香港,原名梁偉文。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詞作人,與黃偉文並稱香港詞壇的「兩個偉文」 。自1985年發布作品《曾經》後,累計創作了4000多首歌曲。有人說聽懂林夕是需要時間和閱歷的,因為年輕時你只能聽到他的詞很美,但直到相愛後,才發現美背後的——傷。林夕把感情裡的分分合合,世間的紛紛擾擾都寫進了詞裡,讓多少人痛哭不已,撫慰千千萬萬傷心人。
  • 黃偉文與林夕,透徹分析香港兩大金牌作詞人
    香港有兩大金牌作詞人,一個是黃偉文,一個是林夕。黃偉文筆下的同性戀題材一直以來都是香港同性戀群體的重要精神支柱,林夕寫了一輩子的詞,其實主要就是寫我愛的人不愛我。他們有什麼不同,或許值得深入了解一下。而最重要的是,林夕在所有能夠用入聲韻的地方,都會最大限度使用入聲韻。對於入聲韻的使用,無論從數量還是比例上,林夕應該都是香港詞壇裡面最高的一個。這個敏感度在香港詞壇裡面,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如果對粵語填詞沒有十年以上的經驗,恐怕也不可能有這個觸覺。
  • 林夕遭央視點名批評,網友:有才無德
    香港網友表示也很無語,抨擊此二人是「眼盲心更盲」。從2015年開始,就頗受爭議的林夕,如今是一錯再錯。在音樂圈,林夕也算小有名氣。有人說歌曲成就歌手,歌手成就歌詞;也有人說歌詞成就歌曲,歌曲成就歌手。林夕就是第二類,一個可以用歌詞成就歌曲,成就歌手的作詞人,一個在歌詞創作領域走上神壇的男人。林夕,1961年12月7日出生於香港,原名梁偉文。
  • 他是劉德華都要禮讓三分的填詞人,和林夕李宗盛被譽為詞壇三奇葩
    他當年與李宗盛、林夕被譽為詞壇三奇葩。李安修雖不如李宗盛、林夕的名字如雷貫耳,但他的詞風卻能獨樹一幟。他不僅是臺灣地區音樂人,在港臺歌壇也是一位重量級的音樂人物。身兼製作人,詞作者,歌手,唱片公司主管多重身份於一身,在他的大學時代就為葉歡寫過一首歌《人生如夢》,這首歌榮獲了當年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主題曲,可謂出手不凡了,同時也為他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林夕把最美好的詞給了她——楊千嬅
    ——每次聽到這首歌,都有點感觸這兩句話出自楊千嬅的《少女的禱告》,然而給她作詞的,正是香港著名作詞人林夕寫的。整一場愛戀都只是天真爛漫的少女心中幻想出來的,也許這個男孩離她近在咫尺,才會讓他出現了怦然心動的感覺。
  • 林夕後悔寫北京歡迎你怎麼回事 林夕為什麼被封殺原因
    林夕後悔寫北京歡迎你是怎麼回事?很多人知道林夕是著名的作詞人,林夕黃耀明什麼關係?林夕經典歌詞很多,北京歡迎你林夕的評價怎麼樣?林夕被禁怎麼回事?林夕後悔寫北京歡迎你怎麼回事  眾所周知,北京奧運會主題曲《北京歡迎你》是林夕作詞,不過此前在一次採訪中,林夕卻語出驚人,林夕表示:後悔寫出了《北京歡迎你》,還稱這是自己的一個汙點。林夕出生於香港,原名梁偉文。
  • 她是香港文壇的滅絕師太,也是鬼才音樂人林夕、黃偉文的靈感來源
    林夕,原名梁偉文,他與香港另一名鬼才作曲家黃偉文,並稱香港詞壇的「兩個偉文」。林夕的詞中意境迷離朦朧,很多作品慣用婉轉曲折甚至隱晦的方式摹飾複雜多變的情感,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 。黃偉文的詞不像林夕那樣多愁善感,而是更加灑脫淡定,猶如釀造多年的烈酒,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然而,就是這樣兩個風格迥異的作詞人,卻偏偏都是她的「死忠粉」——亦舒。從中學時期開始寫作生涯的亦舒,已經寫過幾百本小數,至今仍在孜孜不倦的創作。她與金庸、倪匡「香港文壇三大奇蹟」,金庸創作流行武俠小說,倪匡創作流行科幻小說,亦舒則創作流行言情小說。
  • 黃偉文和林夕填詞方面有哪些同與不同?(上)
    ,用韻各有特色,不過林夕無疑是用得最好的一個。林夕用韻真可以說是用得出神入化,雖然還是明顯可以看出他比較偏好oi(愛)這個韻,但縱觀他二十多年的填詞生涯裡面,對不同韻腳的使用都非常均勻,而且能在最合理的地方換韻,對假韻的運用也十分合理。而最重要的是,林夕在所有能夠用入聲韻的地方,都會最大限度使用入聲韻。對於入聲韻的使用,無論從數量還是比例上,林夕應該都是香港詞壇裡面最高的一個。這個敏感度在香港詞壇裡面,是絕無僅有的。
  • 你最愛林宥嘉哪一首歌裡的「林夕」?
    我最愛他唱出口的《心有林夕》林夕相信幾乎每一個聽歌的人都會認識他曾經有著這樣一句話:
  • 成功的作詞人林夕,卻獨獨誤解了「光榮」一詞
    (原標題:熱評丨成功的作詞人林夕,卻獨獨誤解了「光榮」一詞)曾給張國榮寫下「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給王菲寫下「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為北京奧運寫下「我家大門常打開」的香港作詞人林夕,最近又跟「港獨」搞到一塊兒了。正在被通緝的「亂港分子」頭目羅冠聰,近日多次在社交媒體上宣稱自己「人在英國,心繫香港」。
  • 「好歌推薦」你最愛林宥嘉哪一首歌裡的「林夕」?
    我最愛他唱出口的《心有林夕》林夕相信幾乎每一個聽歌的人都會認識他曾經有著這樣一句話: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林夕」「林夕」代表什麼?我自己也聽過欣賞過這類歌個人認為大抵是這些歌詞的寫實程度已經到了步入人心的狀態何謂步入人心就是每個人在林夕的歌詞裡面都能讀到體會到自己曾經體驗過的那個故事這些故事大多是心酸不可言說遺憾不願再次體會的事情因為沒人會去願意面對那些血淋淋的現實。
  • 黑擇明 · 林夕 丨 香港往事
    年輕時的林夕2015年,香港書展的分享會,他用三個詞來概括自己三十年填詞生涯的心路歷程——生存、生活、生命:第一個十年,鋒芒畢露的少年,為了生存,「一身轉戰三千裡哥哥的死對林夕衝擊很大,他不再諱疾忌醫,去看精神科醫生,醫生診斷他患了經常焦慮症,對症下藥,病情逐漸好轉,心靈上,他也大徹大悟,專欄文章《寫在四月一日之後》中道:監製曾經提醒我,別寫太悲的東西,我也沒特別放在心上,忽略了當時他心境上的需要。我忽然很內疚,寫下了那麼多勾引聽眾眼淚的歌詞,究竟對這個世界有什麼意義?
  • 成功的作詞人林夕,卻獨獨誤解了「光榮」一詞
    表面上看,林夕並不像那些「反中亂港」分子一樣崇洋媚外,他寫的詞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詩詞的婉約範兒,就連他給自己起的筆名——林夕,都來自於「夢」這個漢字,瀰漫著一股中華傳統文化的浪漫主義與纏綿悱惻的基調。但此時此刻,林夕跟「港獨」分子的「約定」,卻不由得人們要將他的話與「夢話」聯繫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