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有其特定的語言環境,如「朕」是皇帝的自稱,別人說「朕」是要被砍頭;如「恭喜發財,新春吉祥」這是過年時親友見面時說的話;「夫妻恩愛,早生貴子」這是婚禮上的祝福;「節哀順變」這是喪禮場合用的話。這是固定的,誰想將它們調換,那將洋相百出。「天頂雷公,地下海陸豐」(下簡稱『雷』)適宜在什麼場合使用?由誰使用?弄清這些問題也許有助於明白「雷」的褒貶義。恕我學淺,我找不到「雷」有褒義的使用場合。
今年九月,有一媒體做一個推介汕尾的專題報導,這本來是好事。但卷首卻是「『天頂雷公、地下海陸豐』……汕尾這塊神秘的土地……」等字眼,好象沒有「天頂雷公,地下海陸豐」這個標籤就不會寫汕尾一樣,再者,海陸豐乃革命老區,人民遵紀守法,愛國、愛黨,汕尾新市建設日新月異,何來有神秘之言?有感於此,我於2014年9月27日發《「天頂雷公,地下海陸豐」——汕尾人不認領這個破尿壺》一帖,言明「雷」是一句比拆我們的祠堂,刨我們的祖墳傷害更大的咒語!後有文友幫我轉到汕尾市民網。這一來好象捅了馬蜂窩,一幫「賢人」上門叫陣,說什麼「雷」是海陸豐族群的圖騰,責令我認錯道歉。但畢竟海陸豐大地真正熱愛家鄉、真正的賢人多,給予這一歪論迎頭痛擊。三個月後的今日,「雷」已從神聖不可冒犯的族群圖騰淪落到「是不是罵人?」的哀鳴中!這是海陸豐正能量的勝利!
近日又有少數人妄圖以謊言證謊言,說什麼「雷」的來源有三個版本。謊言重複千遍也是假的!不但贏不了真理,而且產生更多傷害海陸豐歷史形象的破尿壺!要不得!
謊言一:「雷」產生於明代。這一說不攻自破。有文友指出,陸豐是清朝才建縣,明朝時與海豐縣相鄰地名帶陸字的找不到。其餘免再解釋。
謊言二:產生於陳炯明主政廣東時期。這是我最不能容忍的說法!是為了證明一個破尿壺去扣上一連串的破尿壺!
陳炯明是海陸豐人引以為榮的歷史偉人,儘管歷史條件限制,政見不同,那是史學家評論的話題。但他為官清廉,人品高,官德好是有口皆碑的。今日為了證明「雷」這個破尿壺,無中生有的說當時海陸豐人仗其勢,在外地行俠仗義。這是對陳炯明這位偉人抹黑!陳炯明就那麼無能?他主政期間社會就那麼亂?而且他無能力治好?還要家鄉的農民去幫他維持廣州的社會秩序?陳炯明會縱容他們這樣做?海陸豐的「賢人」們,你們覺得有必要再產生這一連串無影無跡的破尿壺嗎?
謊言三:產生於彭湃農運。這不難考證,時僅過八十年,當年的參與者長壽者還健在,當年的歷史資料也不難查到。是誰?何時?何地?對誰說起這句話?恕我無知,我至今無看到!
「天頂雷公,地下海陸豐」這句話該如何使用?也即是適宜在什麼場合使用?使用後會產生什麼效果?
我在想,我活了幾十年,就沒有一個可使用這句話的場合。在家裡,兄弟叔孫相聚,不會說這句話;在家校,與老師同學在一起也不會說這句話;在工廠、單位與同事也不會說這句話;賢俊後昆金榜題名不會說這句話;婚禮喜慶不會說這句話。作為海陸豐人什麼時候?什麼場合會說這句話?我一直都沒弄明白。因此,我很贊同網友的觀點,這是外人扣在我們頭上的!最恰當的使用環境就是對少數海陸豐人的出格行為進行挖苦和嘲諷。就是外人用來罵我們的話。
另一個,這句話該如何發音?和藹友善的口氣讀不準這句話。這是那些脖子漲滿紅筋、高分貝如雷吼的人的專利或是不肖一顧調侃
有人說,「雷」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你否定它它也同樣存在。這話錯了!讚揚與反對,存在的空間就不一樣了,天天掛在嘴邊,幼兒園的小朋友聽多了會豋上講臺扮雷公,外地媒體會把它作為海陸豐的標籤。認識到它的危害,自己不提它,也建議外人勿提它,淡化,讓它消失,這是可以做到的。童年時巷頭有一個賣地豆的老伯,我們孩子天天「練嘴災」:「某某伯,鹹地豆,大細隔」。可幾年前童年玩伴在一起竟想不起他的名字。我們現在不提「雷」,若干年後,就算有外地人提起,我們一句沒聽過,就好了。
滾滾長江東流去,蕩盡浮塵汙垢。那些還在為「雷」哀鳴的「賢人」猶如江面的幾片敗葉,有這幾片敗葉作陪襯,方顯大江激流的偉大!如果還留戀於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天頂雷公地下海陸豐」這個破尿壺,我將安慰你:「節哀順變!」
參與點評,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