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後疫情下中國經濟和政策展望

2020-12-26 金融界

來源:時刻頭條

近日,恆天卓越基金峰會於海南三亞成功舉辦,本次峰會主要圍繞2021年度權益投資策略展開研討,金融行業權威專家、專業的機構合作夥伴及恆天高管團隊在研討會上就未來之投資發展機遇展開熱烈討論,剖析當下經濟現狀,展望未來經濟發展,共話財富管理之道。

著名經濟學家 任澤平

今天,我們一起回顧下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在會上的精彩演講。演講以中國經濟和政策展望為主題,圍繞經濟形勢、新基建及中美貿易摩擦三部分展開論述,重點內容如下:

關於經濟形勢

受益於有力的疫情防控、結構性寬鬆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發力新基建,中國經濟恢復與發展領先全球。從GDP看,1-3季度中國GDP當季同比分別為-6.8%、3.2%和4.9%,經濟持續恢復中;從進出口看,中國工業生產恢復至正常水平,10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中國憑藉強大的綜合產業鏈條能力,成為全球的產品供給中心。從投資方面看,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回升,1-10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1.8%,10月當月同比增長12.2%。商品房投資繼續回暖,銷售邊際放緩。基建投資發力「兩新一重」,10月基建投資(含水電燃氣)當月同比增長7.3%,較上月上升2.5個百分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進出口及投資動力強勁,相比較下,消費稍顯疲軟,背後隱藏就業隱患。綜上,任澤平認為,目前國內經濟大環境雖好於全球經濟環境,但不利因素仍多,比如歐美疫情、中美貿易摩擦、居民就業壓力較大、地方財政收入下滑、小微企業更為困難等。

對於未來經濟發展形勢,任澤平預計,四季度貨幣政策將回歸正常化,財政政策將發力新基建領銜的「兩新一重」。下沉到具體行業,後疫情時代,他看好「宅經濟」,對在線娛樂、遠程辦公、在線教育、電子商務及智能服務等新經濟發展機遇抱有期待。但是談及到對整體經濟形勢的看法,則表現得並不樂觀,他說到,市場不好的時候,所有的負面因素會疊加。無論是國內的通貨膨脹還是國際政治的不穩定風險因素,都預示著資產保值增值的必要性,未來資產配置將成為每個家庭的投資必選項。

關於新基建

演講來到第二部分,任澤平聚焦新基建,說到:「對衝疫情,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新基建』,短期有助於擴大有效需求、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於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培育新經濟,推動改革創新,改善民生福利。」 「新基建」具有時代烙印,如果說20年前中國經濟的「新基建」是鐵路、公路、橋梁的話,那麼,支撐未來20年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則是5G、人工智慧、數據中心、網際網路、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對此,任澤平提出,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不是四萬億重來,重走來路。新一輪基建主要應有五「新」,即:

新領域:由傳統基建轉向5G、人工智慧及新能源等新基建;

新地區:新基建重點圍繞城市群都市圈建設,比如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

新方式:新基建需要新的配套制度變革;

新主體:要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

新內涵:加強信息公開透明、改善營商環境、實行減稅等政策,以建立新激勵機制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等。

在確定完新一輪基建發展策略後,再來看中國基建現狀,雖然存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水平和質量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從能源、交通運輸、通信及醫療衛生等方面來看,中國都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通信基礎設施,作為信息網際網路時代的「高速公路」,為數字經濟提供基礎設施底層支撐,是世界各國發展高科技和保障戰略安全的必爭之地。

從1G到5G,通信基礎設施不斷更迭,未來5G將以萬億級美元的投資拉動十萬億級的下遊經濟價值,成為大國競爭的關鍵,決戰新一代信息技術。目前,中國的5G發展走在了前沿,未來,應推動以5G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產學研融合,並促進5G與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人工智慧等垂直行業應用融合發展,加速形成5G創新生態。除了5G,任澤平還特別提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值得大家持續關注。他指出,如果能夠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潛力巨大,最好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原因有三:

1、2019年中國人均GDP為10000美元,為美國的1/6,發展潛力巨大,加之其增速平均5%-6%,為美國的2-3倍;

2、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雖穩步推進,但其60.6%的數據較發達經濟體的80%還有20%左右的增長空間;

3、中國勞動人口基數優勢及其素質地不斷提高,人才紅利慢慢顯現,使得近年來,中國創新創業十分活躍,新經濟獨角獸企業數僅次於美國,中美獨角獸企業佔全球70%。

投資就是投國運。國運向上是長期投資的最基本前提,經濟體有持續向上的正增長,才能保證這個國家多數企業正增長,這是投資的基本前提。中國在經歷了疫情打擊後,可以迅速控制疫情,修復經濟損傷,並且有條不紊地推進下一周期的經濟發展,其政策引導作用自不必多說,未來,中國的投資機會還會越來越多,緊跟政策導向,理清投資脈絡,跟上下一輪財富增長的腳步是投資者當前的緊要之事。

關於中美貿易摩擦

自古以來,貿易戰對國之經濟發展的影響深遠巨大,中美貿易戰在過去的幾年裡愈演愈烈,一直處於膠著狀態,這樣的情況在去年達到了高潮。對於中美貿易戰,任澤平從幾張圖入手,為到場來賓展開詳細分析:

從圖一中美貿易差額不難看出,美國的貨物貿易逆差,中國佔46%。對此,他說到,中國貢獻了美國貿易差額的一半,但是雙方卻都覺得這筆買賣自己「吃虧」,摩擦顯現。

圖二展示了1990-2015年間,美國製造業大幅衰落。背後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的崛起,人口紅利釋放導致美國大部分的製造業外遷,很多的中部地區變成了所謂的「鐵鏽州」,沒有新的工廠、就業,原來的工廠都生鏽了。這進一步激化了中美貿易摩擦。

圖三,任澤平向大家展示了全球的經濟版圖。數據顯示,全球GDP比重:中國16% + 美國24% = 40% 。而GDP增速:中國6%左右,美國2%左右。這裡,他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再過10年左右,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屆時,全球經濟、貿易版圖將重新改寫,更重要的是全球的權力版圖也將重新改寫,所有的規則可能都要發生變化。他提醒到,「我們在看到中國所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的時候,也要清醒、冷靜、理性地看到中國跟美國巨大的差距。尤其在軍事、科技、金融等方面,我們與美國存在的差距還是非常大,中國還存在很多的成長進步空間。」知難而進是時代賦予中國的特殊使命,也是時代賦予諸如華為等優質中國企業的任務,相信未來之中國會在時代的洪流中砥礪前行,開創一個新的世界格局。

對於中美貿易摩擦,任澤平給出了自己的基本判斷:1、具有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2、打著貿易保護主義旗號的遏制;3、中美貿易摩擦,我方最好的應對是改革開放,做好自己的事情。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冷靜和戰略定力。

最後,任澤平表示:「我們深信市場經濟的理念已經在這個國家紮根,新一屆中國領導集體展現推進改革的勇氣和決心,我們深信經過改革轉型之後的中國經濟前景更加光明。」

與任澤平的看法一致,恆天對中國未來之投資持堅定的看好態度,堅信中國投資市場的潛力,同時對市場也抱有一顆敬畏之心,在不確定的時代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及服務,幫助投資者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

相關焦點

  • 陳昌盛:2021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展望
    二是整個經濟的韌性,特別是在場的企業為代表體現了頑強的韌性,總的來說就是化危為機,逆勢而上。2020年12月19日-20日,2021中國鋼鐵市場展望暨「我的鋼鐵」年會於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隆重召開。19日主題大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陳昌盛發表了題為《2021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展望》的主題演講。
  • 王軍:2021年宏觀經濟政策展望
    世界格局的重大調整對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提出新的要求,兼顧短期波動與長期發展,以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長期性問題為目標的跨周期調控成為新時期的施政框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
  • 任澤平48頁PPT講解「新基建」:該不該幹?怎麼幹?
    我們2月28日發布《是該啟動「新」一輪基建了》報告,微信公號閱讀量幾十萬,全網相關轉發閱讀上億,「新基建」成為年度熱搜,引起市場廣泛關注和業界大討論,各界對新基建的呼聲很高。我們先後發布了《旗幟鮮明倡導新基建》《做好應對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準備,啟動新基建》《中國新基建研究報告》等文章,推動形成社會共識。
  • 【任澤平:未來應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為輔來擴大需求】恆大...
    2020-04-11 12:21:03來源:FX168 【任澤平:未來應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為輔來擴大需求】恆大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發文稱,當前我們面臨四大挑戰:控制疫情、復工復產、紓困企業、擴大內需。
  • 乾貨| 畢馬威: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十大趨勢展望
    乾貨 | 畢馬威: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十大趨勢展望 2020-12-24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任澤平獨家萬字分析:2020,中國的大趨勢
    今年的經濟形勢有三個熱點:一是疫情,二是中美貿易摩擦,三是「兩新一重」代表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寬鬆。作者:任澤平來源:混沌大學(ID:hundun-university)1疫情新冠疫情在今年一二月份爆發,到了三月份,中國的疫情就得到了迅速的遏制。在抗擊疫情和恢復生產方面,中國走在了全球的前面。
  • 長江商學院|陳龍教授:疫情下中國經濟七大判斷及政策思考
    據此,陳龍教授對疫情下的中國經濟做出七個判斷,並提出「一防三通」的政策思考,幫助你沉著應對疫情的緊張局勢。作者 | 陳龍來源 | 羅漢堂疫情研究小組在此情況下經濟恢復節奏將繼續向後延遲,市場信心受到打擊。判斷之三:結合疫情控制和各地復工計劃考慮,預期各地在2月10號之後逐步復工,但經濟正常化過程會比以往春節後復工速度要慢,到3月中旬後才會趨近正常狀態。
  • 任澤平:2020,中國的大趨勢
    今年的經濟形勢有三個熱點:一是疫情,二是中美貿易摩擦,三是「兩新一重」代表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寬鬆。疫情新冠疫情在今年一二月份爆發,到了三月份,中國的疫情就得到了迅速的遏制。在抗擊疫情和恢復生產方面,中國走在了全球的前面。
  • 國泰君安證券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與政策展望:紅日東升 其道大光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國泰君安證券2021年,後疫情階段的復甦邏輯和「十四五」開年政策紅利將構成宏觀經濟運行主線,全年經濟節奏前高后低,環比動能上半年強於下半年,全年實際增速在9%左右。而結構性的政策紅利,我們看好十四五政策的五條潛在主線:綠色環保、人口和醫療、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土地改革、城市群整合與新基建。結構角度,復甦引擎將呈現內外需求共振,新舊動能齊行的格局:投資:地產投資,在三道紅線下開始去庫存、去槓桿,有望開啟竣工周期,項目因素與穩槓桿制約基建增速大幅上行,內外需求共振復甦將帶動新一輪製造業景氣周期。
  • 展望2021中國樓市 專家:延續「房住不炒」 或現激活合理住房消費政策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各行各業一度停工停產,一季度經濟萎縮6.8%。然而也是在這一年,在強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二季度經濟增長迅速「回正」達到3.2%,新增就業目標超額提前完成,「十三五」圓滿收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彰顯無疑。
  • 天風證券:從交易預期到回到現實 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和投資展望
    來源:金融界網站原標題:從交易預期到回到現實: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和投資展望(天風宏觀宋雪濤)一、2021年宏觀展望人類歷史就是一部和瘟疫抗爭、共存的歷史。瘟疫不僅改造了人類的基因組,也構成了人類社會演化的動力學機制之一。
  • 回顧與展望:中國經濟,你關心的都在這裡→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王鵬: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個「唯一」對於14億人口的大國來之不易,彰顯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也為疫情陰霾下的世界帶來信心。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恢復常態當前,風險不容忽視當前,中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但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會議鮮明提出了嚴峻挑戰下要增強憂患意識,堅定必勝信心,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和高質量發展。
  • 任澤平點評美聯儲直接all in:我就一句話「飲鴆止渴」
    來源:金融界債券任澤平:3月16日,美聯儲緊急降息至零,推出7000億美元大規模QE計劃,直接all in。我就一句話:「飲鴆止渴」。1、面對疫情大面積擴散和金融市場奔潰,這一次美聯儲再次祭出了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組合「零年利率+QE」,這完全是飲鴆止渴。全球金融市場雪崩,疫情只是導火索,根源是貨幣長期超發的經濟、金融、社會脆弱性。
  • 新冠疫情衝擊下的貨幣政策:目標、立場與操作
    ■ 後續貨幣政策操作的節奏與力度將主要取決於疫情的發展情況:基準情形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集中體現在一季度,政策有必要在一季度保持「量價齊松」,降準降息大概率於近期落地,但二季度隨著經濟企穩修復,政策或將重回穩健中性區間。若疫情按悲觀情形發展至二季度,由於二季度經濟的不確定性較大,政策或將加大量價兩方面的操作力度以託底經濟、穩定預期。
  • 世界銀行最新《全球經濟展望》指出:2021年全球經濟預計增長4%
    報告指出,雖然全球經濟在2020年萎縮4.3%之後恢復增長,但新冠肺炎疫情已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和患病,數百萬人陷入貧困,並可能長期抑制經濟活動和收入增長。短期內政策重點是控制疫情蔓延並確保快速廣泛地部署疫苗。世界銀行行長戴維·馬爾帕斯表示:「儘管全球經濟似乎已進入緩慢復甦,但決策者在公共衛生、債務管理、預算政策、中央銀行業務和結構性改革等諸多領域仍面臨嚴峻挑戰。
  • 2020年全球經濟形勢分析及2021年展望
    各國封鎖措施一度使經濟大面積停擺、失業率飆升,二季度GDP跌幅普遍創歷史極值;疫情緩解後解封重啟經濟雖然使三季度GDP大幅反彈,但也造成疫情強烈反撲。一些國家被迫重新「禁足」,四季度經濟活動再次收縮;更多國家在「保生命」和「保生計」之間的艱難平衡中更傾向於後者,但經濟「帶病上崗」,復甦勢頭明顯減緩。
  • 曠視付英波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展望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
    11月11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正式開幕。作為中國政府高層與全球企業界之間重要的對話平臺,本屆論壇以「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與國際合作」為主題,旨在促進各方更好地了解中國經濟復甦和相關政策遠景目標,傳遞支持多邊主義、共同推進世界經濟復甦的理性聲音。
  • 新華財經年報|2020年國內宏觀經濟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巨大衝擊和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各地區各部門科學統籌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國民經濟延續穩定恢復態勢。展望2021年,中國經濟有望向常態趨勢回歸,全年GDP增速有望在低基數效應基礎之上出現較大反彈。
  • 安本標準投資展望下半年投資:關鍵在於分辨疫情後的贏家和輸家
    來源:陸家嘴雜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以及經濟衰退的風險,儘管亞洲各國正在放寬封鎖措施並重啟經濟,但亞洲股市的前景似乎仍充滿未知數。各國為遏止病毒蔓延實施的嚴格措施,對經濟和商業活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 專家熱議: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王校長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對全球經濟、金融、社會等多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各國都在努力探尋復甦之路,實施相應的經濟政策去緩解疫情帶來的衝擊,但部分國家的疫情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恢復面臨重重壓力。同時,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自由貿易體制受到衝擊,保護主義上升。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復甦前景,刺激性經濟政策的效果與風險等值得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