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文學,歡迎關注青年讀
這一期我們開始講講日本文學。對於我們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漢朝時,與我們便有了外交聯繫。據說,秦始皇派徐福東渡尋仙藥,便去了日本,成了日本倭人的始祖,這當然只是傳說。真正有文字記載的外交關係是發生在東漢光武帝時期,後漢書記載「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予印綬」,1784年在日本博多灣志賀島(今福岡市東區)發現刻有「漢委倭奴國」五字的金印也證實了這點。
唐朝時,我們的交往就更加密切。日本派遣唐使(相當於現在的留學生)過來,學習我們的文化、制度,技藝。又有鑑真東渡日本,將佛學傳播到日本,並給日本的醫學,修建,雕塑等各方面都帶去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日本的文化脫胎於中國唐代的文化,這點從日本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中也看得出。
《源氏物語》是世界上第一部紀實長篇小說,作者紫式部,是服務於日本宮廷的一名女官。紫式部是其官職名,真名已不可考。該書對於日本的文化影響深遠,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鼻祖。成書於公元11世紀(公元1001年~公元1008年之間),此時日本處於平安時代,中國是宋真宗鹹平年間。該書以平安王朝全盛時期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
源氏的母親是銅壺帝的更衣,出身卑微,卻蒙皇上特別寵愛,朝朝夜夜侍候身邊,並為桐壺帝生下一個容華如玉,蓋世無雙的皇子。別的妃子,卻妒火中燒,愈加忌恨。更衣在生子不到三年,便不堪凌辱,悒鬱而亡。小皇子沒有外戚做靠山,很難在宮中立足。銅壺帝不得不把他降為臣籍,賜姓源氏。
源氏的容貌讓人看了吃驚,豔光四射不能正視,所以又為他取名叫「光」。他不僅長得秀逸照人,並且聰穎異常,能夠過目成誦歷久不忘,桐壺帝十分喜愛。十二歲源氏行冠禮,取當權的左大臣之女葵姬為妻。但是源氏並不喜歡葵姬。他喜歡上了父親續娶的女御藤壺,據說是因為藤壺長得像源氏的生母。不久,源氏與女御藤壺亂倫,生下一子,這便是後來即位的冷泉帝。
源氏生性放蕩,處處偷香竊玉,先後與二十幾個女子發生關係。紫姬便是其中一位。源氏曾與一位不明身份的女子夕顏在荒屋幽會,夕顏卻不幸暴亡,源氏也因此大病。病癒在進香時偶遇一女子,長相酷似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相見的藤壺。而此女子正是藤壺女御的侄女,源氏一見傾心,其實這個時候紫姬不到十歲。後來紫姬的外婆北山尼君逝世,源氏將紫姬收為養女,朝夕相伴左右,以寄託對藤壺的思慕。
後藤壺帝退位,朱雀天皇登基。源氏失勢。又因與右大臣女兒朧月夜偷情之事敗露,源氏被迫離京,到荒涼少人的須磨、明石隱居。前面也說了,源氏生性放蕩,處處偷香竊玉。在明石隱居時候,恰好當地有一明石入道隱居鄉野,是源氏的遠親。有一女兒,名喚明石姬,琵琶技藝舉世無雙,又長得儀表不凡。源氏為了排遣寂寞,又與明石姬結合,並生下一子。
不久朱雀天皇病逝,冷泉帝登基。源氏回朝輔佐,勢力如日中天,門庭若市。源氏將六條妃子的舊宅擴建成了集四季景物為一體,蔚為壯觀的六條寓所。並將昔日戀人統統接到六條院和二條院居住。可好景不成,紫姬不久因心力交瘁而病,內大臣之子柏木趁源氏探病與三公主幽會,被源氏發現。柏木因懼悔交加,一病不起,英年早夭。三公主生下與柏木容貌無二的私生子薰,因不堪心理折磨,落髮為尼。而源氏深感自己與藤壺亂倫之罪的報應臨頭,不久紫姬又病逝。源氏失去了精神支柱,了斷塵緣,出家了。
《源氏物語》的寫作風格類似於宋元的話本,採取散文和韻文結合形式,書中也大量引用了漢詩,及中國古籍中的史實典故,讀起來有一種很濃鬱中國古典文學氣氛。作者紫式部對於漢文化的造詣也非常深,全書更是以白居易的《長恨歌》作為指導思想。「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源氏家族都可以看成是玄宗皇帝的一個縮影。當然,全書從頭到尾瀰漫出的那種均勻的、淡淡的哀愁,貫穿著纏綿悱惻的抒情基調,是本書特有的,而且影響深遠。
例如,在《銅壺》卷中有這樣一句:「蟲聲唧唧,催人淚下」;「聽著風聲、蟲聲、更另人愁腸百轉」
在《柏木》卷中有句:「看到你,像庭院中小樹那樣一無所知的樣子,我更加哀傷。」
這些面對不同時節,景物,隨著人的心情不同,產生的情緒也不同,這種淡淡的哀傷之情的表現手法,被後來日本的文學家所繼承,並有了專門的名詞——「物哀」,成為了日本傳統美學的審美意識,也成為了日本文學的特色。
作者:牧風
本人原創/轉載需標明出處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