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氏物語》到蜷川實花:與欣賞對象的孤寂融為一體

2020-12-24 界面新聞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

物哀是日本民族的一種集體審美意識,從日常起居到文學創作,你會發現物哀無處不在,簡直是日本文化的一種審美源流。

提起物哀,一般是指觀看者的一種感受,是對欣賞對象的一種憐惜;它既可以作為人們對大自然和社會風物的體會、感受,也可是一種觀看者單純的感嘆,從而產生出人們對自然、生命、世事的詠嘆和感慨。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

在小學的音樂課上,我們都學習過日本的國歌,聽上去就像一首哀樂。日本列島地處亞熱帶溼潤氣候,雖然四季分明,植被茂盛,但是日本又是一個資源稀缺,且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日本人一遍遍感受到一年四季的春華秋實,欣賞一年又一年的草木枯榮,不能不感嘆時間的流逝,事物的易逝,同時內心深處還要時時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災難,地震、海嘯、火山、泥石流等等,或許還有很多結合了電影與動畫所帶來的不安全感,隨之而來的覆傾之災,似乎就要在睡夢中把人搖醒。

日本傳統版畫

因此,日本人最擅長在最美麗的時間裡擁抱最短暫的美好,時刻做好準備,在事事無常裡失去一切。在這樣的集體潛意識裡,日本人體會到物哀之情,其實與他們感受到生命的渺小感不可分離,同時也可看出他們的釋然——不負當下的盡興。

這種物哀的審美觀,結合了「觸碰」、「目見」、「耳聞」時所觸發的一切感官,在觀看者心裡產生了深切的情趣和哀愁。

日本傳統版畫

從學術角度來看,物哀是日本平安時代的王朝文學上重要的文學審美理念之一。「物哀」作為一個合成詞,是由「物」與「哀」兩個詞素構成。在文學上,主要是通過寫一些景物,例如蕭條的冬景、殘破的庭院、一處孤單的小山丘等等,來表達和宣洩人物內心深處的哀傷和幽情,還包含對人世間變化無常的日常感慨。在日語假名發明之前,「哀」大多用漢字標記為「阿波禮」,有時也標記為「阿波例」、「安波禮」、「安者禮」。

日本傳統版畫

一般而言,一個人降生之後發出的第一聲叫喚都是嘆詞,「啊」、「呀」、「咦」;而一個民族發出的第一聲大體也是如此。日本文學中關於哀嘆的描述和記錄很多,據平安時代的學者齋藤廣成《古語拾遺》記載:「…… 當此之時,上天初晴,眾俱相見,面皆明白,相與稱曰『阿波禮』,言天晴也……」在這裡,古語講的便是「記紀神話」中的天照,大神終於從「天之巖戶」中誕生,於是神力使得黑夜漸漸結束,天地間出現了光明,眾神面目才能被互相看清,於是高興地相與呼喊:「阿波禮」——就是一句影響重大的嘆詞。

日本傳統版畫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物哀文化中的這個「哀」,即阿波禮,並不是簡單的傷感,更不是指悲慟;它僅僅是一種感嘆,僅僅是日本人在看到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能隨口說出的一句話。

這種感嘆紮根在日常事物的每時每刻,可以說觀看者無論處在什麼心情環境中,內心深處都能產生出物哀的感慨,而具體哀嘆什麼,也根本說不清楚。這種感情或許我們也有同感。有的人看到一朵梅花凋謝,落在泥土裡,花瓣本身還是美麗依舊,便哀嘆——為什麼美好的事物不能永遠存在呢?黛玉葬花,痛哭流涕,就是一種見物悲哀的憂鬱感情。

但是,還有的人看得更為長遠,或許當花開枝頭正當俏麗時,就會想像她凋零的樣子。雖然眼前事物一切安然,但心裡總覺得美好的事物總會凋謝,而自己卻對此無能為力,便深感覺到淡淡的哀愁。而此時,如果觀看者把這份內心的哀傷視為了一種情趣,並且內心中已經接受了這一種哀愁的美感,並由這種哀愁出發,深深沉醉於哀傷之中的自己,聯想到了時光的匆匆,歲月的流逝,那就到達了物哀的程度。

日本傳統版畫

一般而言,美感的產生需要同時具備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感動」,二是 「靜觀」。「感動」很好理解,是觀看者進入一種審美狀態的基本推動力,而「靜觀」才是審美本身所應有的狀態。日本人的物哀之「哀」實際上就是一種「感動」,一個人先是被事物所感動了,把自己的心情與聯想與觀看對象無限貼近,充滿憐憫和同情,設身處地地與一片落花、一處孤山感同身受,沉醉其中,與欣賞對象的孤寂感融為一體。

日本傳統版畫

在日本文學中,《源氏物語》應該是闡述物哀之美的重要文學作品。物哀簡直是《源氏物語》中的主要思想,受到了作品所處時代的經濟、風俗和政治的影響。「世上萬事萬物,形形色色,不論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聞,抑或身之所觸,都收納於心,加以體味,加以理解,這就是感知『事之心』、感知『物之心』。」本居宣長語。

日本電影《源氏物語》

平安王朝時代,隨著宮廷貴族感性文化的發達,阿波禮的使用很快頻繁起來。在《源氏物語》中,阿波禮除了作嘆詞之外,還被用作形容動詞、動詞等,不僅詞性豐富起來,而且讓「哀」的內涵也有了極大的擴展。據統計,《源氏物語》中使用阿波禮的地方約有一千零二十幾處。在紫式部看來,物哀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以男女之戀情的哀感最為突出;第二層是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整體對人情、世態、天下大事的詠嘆;第三層則是對「自然之物」的感動,尤其那些由季節變化帶來的事事無常感,春花秋落的嘆息,即表達觀看者對自然美的同情。

日本漫畫《源氏物語》

也藉由著《源氏物語》的文學地位,觸景而生情的種種感動,從文字到繪畫到攝影等,挨個呈現在日本的各種藝術表達之中。

出生於1940年的須田一政1962年畢業於東京攝影專科學院。他與杉本博司、森山大道、石內都、荒木經惟、植田正治、山本昌男等人一樣,都是在日本當代藝術中影響力可觀的攝影大師。

須田一政攝影作品

相比其他的幾位,須田一政的作品個人風格不是那麼的「私攝影」,不聚焦在性文化之中,也不同與其他人的末日情結,他的攝影作品十分樸實無華,甚至有點街頭攝影的感覺。黑白攝影是他的一大特色,黑白的世界裡呈現的是他生活的具體風土人情,記錄了島礁、海灘、樹木等自然風光,人物也是抓拍穿著和服的婦女,嬉戲玩耍的孩童,基本是記錄了日常的本土文化,淳樸的自然情懷。

須田一政1971年開始做自由攝影師,1976年憑藉攝影集《風姿花傳》獲得了日本攝影協會新人獎。1985年攝影展《日常的斷片》獲得第一屆東川獎。1997年攝影集《人間的記憶》獲得第16屆土門拳獎。另有攝影集《關東風譚》和《民謠山河》。

須田一政攝影作品

須田一政的大部分攝影作品都是在旅行的途中完成的,記錄了旅人、街道、向日葵、老人、動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見的尋常狀態,並不追求獵奇的風格,也不像布列松那樣找尋永恆而頗具動感的「永恆瞬間」。這些尋常物品和人物被捕捉到鏡頭中,成為了須田一政在旅行中收集的私人記憶,飲食男女們的日常生活隨著時間的消逝漸漸被人忘記,平凡而日常,反而叫人心疼。

須田一政攝影作品

當你看到須田一政的鏡中少女時,你也不由自主地深受感動,與她一同成長,悲傷她的悲傷,哭泣她的煩惱。你會感動一支向日葵的美麗、欣賞夜裡綻放的馬蹄蓮,日出日落、潮漲潮退,生命的凋謝與輪迴不可阻擋,萬事萬物都是日本人感嘆的對象。

在女性藝術家中,蜷川實花則是當代日本最炙手可熱的攝影師之一,同時她也是日本「迷失十年」一代人中備受矚目的女性電影導演。與須田一政的黑白攝影相比,蜷川實花的作品實在色彩絢麗,叫人眼花繚亂。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

在日本審美中,有著「蜷川色」的風格美譽,對流行文化、時尚藝術都有影響。在蜷川實花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她所拍攝的金魚和鮮花的兩個系列。

在《流體夢境》(Liquid Dreams,2003)中,蜷川實花拍攝了一群群色彩斑斕的金魚,它們就如舞會上穿著華貴禮服的美女,無憂無慮,不知疲倦地舞蹈著。這些照片大多是失焦的、朦朧的、寫意的。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

這批攝影作品色彩絢麗、情緒張揚,但又隱隱透露出一種壓抑感。這群金魚生來死去都是人類的觀賞玩物,並未獲得過自己的生命自由。在她的畫面中,我們的雙眼被各種顏色與流動感包圍,卻也能感受到一種把人壓倒的巨大控制力。

於是,觀看者在感嘆這些作品的美妙色彩時,也會被這種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壓制,如水缸中的金魚,在命運和控制的主人面前變得渺小。我們不知道這種可愛美麗的生物是否還具備思考的能力,但我們和它們一樣,一起被困在了攝影師所營造的未知世界中,無法逃脫。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

在《永遠的花》(2006)攝影集中,蜷川實花拍攝了在墨西哥、塞班島等地用於祭奠死者的人造花。這些永不會枯萎的花保持著同一個姿勢,怒放在逝者的墓前,表達了生者對死者悠長的念願。

然而,在蜷川實花的畫面裡,豔麗的花朵展現出一種極致的殘暴感。如果你知道這些嬌豔的花朵並無生命,還會被放在墓前,你是否會感到不安與心驚。這些人造花被藝術家強硬地局部放大、誇張色彩、重組結構,表現出奇異的色彩,迷離的美感,真假莫測的張力,表現出一種極殘酷的美感。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

「永遠的花」是一種對日本物哀文化的回應——內心深處對絢爛生命的渴望與讚美,實際上也是對自身終將陷入死亡的根本恐懼。就像是蜷川實花刻意放大色彩張力的人造花攝影,往往表象越是迷人,這種潛意識裡的恐懼會更為強烈。觀者是花,花亦是觀者。

《永遠的花》為我們打開了一道連接此岸與彼岸的門,絢爛的鏡頭背後,透露出藝術家一種隔岸觀火的疏離感。色彩的濃豔綻放只是一種虛假表象,蜷川實花所拍攝和捕捉的,其實是觀看者的內心——濃烈的黑暗。

蜷川實花的電影作品

而在她的電影《惡女花魁》中,色彩與符號也成為了蜷川實花的表達方式,在敘事的基礎上展示了她以當代女性的情懷對日本的反思;尤其是物哀文化中的「瞬間美」、「逐欲」、「死亡」這三個永恆主題。蜷川實花在創作中,運用了物哀美學,表現了極致的視覺表現力,勾起了觀看者內心的黑暗世界,就如同日本「迷失十年」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在她的鏡頭中,女性的生命就像是夜空中綻放的美麗煙花,表達了與她同一代人的生存欲望、生存困境和死亡源動力。

蜷川實花

在「迷失一代」的物哀觀裡,生命的終點是悲劇,雖然我們的一生消縱即逝,但是必須活得精彩,美麗地死去。死亡在日本文化中,是生命的成全與解脫。而人們對欲望的追求,就是成就一切生命動力的源頭活水,不需要任何解釋。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展覽

蜷川實花將傳統的物哀美學與日本當代的時代精神相糅合,尋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無論是她的攝影創作,還是電影作品,都成為年輕人效仿和追捧的焦點。她的作品深受日本民族審美的影響,極盡追求色彩的誇張和衝擊力,記錄美好而又短暫的事物,來表現出自己的生命體驗。她以日本傳統的物哀美學的表達方式重新演繹自己的女性視角、女性題材,最終獲得了異常驚豔而華美的藝術作品。

 

相關焦點

  • 蜷川實花:打破欲望,回歸真實
    △ 蜷川實花,日本知名攝影家,1972年生於東京五彩斑斕的花朵,生動明快的金魚,這些都是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中最常見的元素,她的作品特色鮮明,一看便知是蜷川實花式的表達,她在藝術蜷川實花從小的成長環境非常自由,父親是有名的電影導演蜷川幸雄,她高中時期開始攝影,當時拿著照相機拍照的女性本來就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 蜷川實花
    蜷川實花(Ninagawa Mika),日本著名攝影師及電影導演,曾榮獲木村伊兵衛攝影獎等眾多獎項。曾執導《花魁》(2007)、《狼狽》(2012)等多部電影作品。多年來,蜷川實花為時尚雜誌的拍攝也成為她的招牌,拍攝對象從日本明星輻射全亞洲的知名演員、模特,為《Aera》雜誌封面連載的則以社會各界名人為主,包括文化、政治乃至經濟領域,「其實最近也發布了很多攝影集,
  • 花,金魚,蜷川實花
    而日本攝影 , 獨立於各種文化與傳統之間 , 是一個非常具有獨立性 、 矛 盾性與哲學性的攝影體系 , 立足於東方文化 , 卻又符合西方審美 , 二者雜揉到一起發展 出來的獨特美學 。蜷川實花的風格 , 被人稱為浮世繪風格的「 實花美學 」 是有原因的 , 不僅僅是色彩的關係。蜷川實花是目前日本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電影導演, 1997年畢業於多摩美術大學美術印刷設計學系。
  • Ninagawa Mika / 蜷川實花
    生命是一場濃鬱的盛放/ 蜷川實花,日本知名的前沿攝影師,作品飽和度高,色彩誇張、極具視覺衝擊力,有濃烈的個人風格。父親是蜷川幸雄,知名的戲劇導演,母親真山知子,演員兼刺繡家,親戚也多在文藝圈,環境對她的個人風格形很有影響。
  • 關注者:又是蜷川實花,Netflix這次失算了?
    這個角色看著就很有導演蜷川實花本人的影子,無論是人設和外形上都有演蜷川實花的影子。雖然有事業,但是奈良麗美內心也有著不為人知的煩惱。她希望作為女性,能在身體衰老之前留下自己的血脈。攝影師奈良麗美遇上懷才不遇的百田棗。隨著兩人的命運開始相交,百田棗竟然一夜爆紅,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氣網紅。
  • 潘力│「地上的花,天上的色」——記日本當代攝影家蜷川實花
    她的父親是日本電影導演及話劇泰鬥蜷川幸雄,母親既是一位電影演員,也是一位具有繽彩風格的拼花布藝術家。出生在藝術世家的蜷川實花從小對畫面和色彩就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感,她的攝影作品近乎完美地展現了女性深邃綿遠的內蘊,用絢爛至極的色彩召喚女性精神世界的回歸,獨具特色地創造出如同甜美夢鄉般的性感的女性世界。蜷川實花的拍攝對象十分廣泛,尤以花、金魚、女性居多。
  • 蜷川實花——獨立意識覺醒體
    蜷川實花的作品就能夠引發觀者的震動與共鳴,她用作品詮釋了色彩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作用,蜷川實花的作品滲透了她自己的主觀情緒,同時也喚起了觀者的情緒震動,營造出了一中年獨特的共鳴環境。而蜷川實花的經典寫真集《永遠的花》裡面涵蓋了大量的花朵的照片,花朵是植物的生殖器,所以這也有性暗示的含義在其中。花朵這個因素蜷川實花的鏡頭下面或清純或妖豔,或淡雅或濃烈,或含苞或綻放。
  • 日本有蜷川實花 中國有____?
    我覺得會去看蜷川實花這個展的要麼就是熱愛攝影或者湊熱鬧的要麼就是如你我這樣的日飯而我平時一直會想日本有蜷川實花中國有誰?蜷川實花的風格就是「花」可以說不花不是實花了從天后到小鮮肉可以說日本大大小小各類級別的明星蜷川實花都拍過還拍過很多中國明星
  • 走近攝影師(一)——日本電影導演兼時尚女攝影師蜷川實花作品欣賞
    (蜷川實花出生在一個藝術之家,母親是演員,父親是日本著名的泰鬥級戲劇導演蜷川幸雄。由於原生家庭的耳濡目染,蜷川實花的藝術之路會比其他人來得更穩一些。插一句哦,我們熟知的新佑衛門也是蜷川家族的呢。)蜷川實花(Ninagawa Mika)攝影師、電影導演當代日本炙手可熱的一線女藝術家蜷川實花的世界是五彩斑斕和迷幻的蜷川實花是近年來在國際上的聲譽日隆的現代藝術家,以攝影出道,在時尚、電影等諸多領域都有所建樹。她的作品,無論是攝影作品、商業廣告還是電影作品,都具有十分濃烈的個人風格。
  • 職人 蜷川實花:在濃烈色彩碰撞中表現自我
    被奉為「日本時尚攝影教主」的蜷川實花的作品有平面攝像,CM廣告,歌手MV還有電影和短片。她的攝影作品與執導的電影都如花一般絢麗,是少數能將主流與非主流、商業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攝影師。2006年,蜷川實花完成了電影處女作《惡女花魁》,講述了江戶時代藝伎的愛欲糾纏。本片的原作是著名漫畫家安野夢洋子的同名漫畫。
  • 紫式部《源氏物語》,堪比《紅樓夢》的皇家絕唱
    01《源氏物語》以主人公光源氏與眾多女性的交往為中心,描寫了光源氏一生的榮辱興衰。該作品無論是文章的構成,和歌的運用, 還是心理與自然的描寫都十分出色,因此也被譽為物語文學的最高峰。《源氏物語》不僅對後世的物語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日本文化史上也具重要地位。
  • 小慄旬*蜷川實花《人間失格》:喪到極致的一生
    你演什麼像什麼嗚嗚嗚導演蜷川實花表示之所以會找小慄旬來出演太宰治,是因為小慄旬獨特的氣質。真·有眼光。導演曾放話:「只有小慄旬出演才合適。」每天都被賭上靈魂的演技震撼到起雞皮疙瘩。導演你可別一直誇慄子,你自己本身也超優秀的好嘛!印象菌接下來介紹一下這位導演。私心認為島國人民之所以會如此期待這部電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小慄旬出演外就是這個導演了。蜷川實花,著名攝影師兼導演。
  • 蜷川實花 在心動的時刻按下快門
    2014年 被委任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籌委會委員。知日 你出道的90年代正值日本攝影「girly photo」浪潮。你是怎麼看待當時的這種風潮的?蜷川實花 我開始攝影是在80年代末期,當時我穿著高中生制服走進相機店,店裡全是年長的男性,他們都以一種奇怪的眼光盯著我看。當時,幾乎沒有用單反照相機拍照的女孩子。
  • 源氏物語五十四句
    我的精神園地寫在前面:《源氏物語》共五十四回,我摘錄了五十四個句子。此外,還附上了三月讀《源氏物語》的書評。1.其時涼月西沉,夜天如水;寒風掠面,頓感悽涼;草蟲亂鳴,催人墮淚。
  • 輝夜姬物語和《源氏物語》
    這一段的故事不僅可以代入自己童年玩耍的經歷,在優美的畫面下還能欣賞田園間大自然給我們的美妙景象。「鳥兒蟲子和野獸,青草和花朵」不管是畫面,還是故事,在童年時期的竹子公主,正在切切實實的感受著這段歌謠帶給人的快樂。
  • 【雅昌專稿】蜷川實花:攝影是我創作的原點
    說到這裡,她頓了頓,說道:「就是想要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蜷川實花的展覽』。」蜷川鏡頭下的花和魚始終很嬌豔,這種氣質也延續到了她的人物攝影上:她拍攝的女性都很嫵媚,男星更是媚而不嬌。不過,若你認為這就是蜷川的全部,那看到《plant a tree》系列和《self image》,才會想起她是以一組黑白照片正式出道,並以此摘得3.3m²寫真展和Canon寫真新世紀的冠軍。「我很早就確立了自己的攝影風格,這可能是母親給我的天賦。」蜷川實花說。
  • 《花魁》日本攝影家蜷川實花代表作,最會拍花的攝影師的攝影分析
    就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12月底,蜷川實花在北京與攝影師LAY合作拍攝了《VARIETY視相》電子刊首封中國明星張藝興,與此同時,她與美國Netflix合作的的電視劇集《Followers》也在2月底上線。這位在電影、電視、攝影、設計等諸多藝術領域都有涉獵的日本攝影師藝術家蜷川實花,在中國的各種社交平臺上也擁有百萬粉絲的人氣。
  • 藝術|蜷川實花:在花朵和金魚背後,我拍攝的是人類的欲望
    ▲  《狼狽》劇照蜷川以「消費」這一由人類欲望創造出的各種幻象為拍攝對象,以誇張、華麗的演釋,進一步放大人們的虛夢。雖然看上去極其流於表面、流行,然而那就是人們切實的夢想。▲  蜷川實花2016年11月21日,蜷川實花攝影展在三影堂廈門攝影中心正式開始。
  • 如果你喜歡蜷川實花,不妨看看這部日劇
    你會不會喜歡最新日劇《關注者》(Followers),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喜不喜歡日本攝影師蜷川實花。美麗拍下了作為「光替」的百田雖然被導演罵到流眼淚,但仍然露出的不屈眼神,並上傳到了自己的Instagram上。她的隨手之舉,徹底改編了百田的人生。新增的幾千粉絲只是小事,更重要的是時尚圈的大人物也開始關注到這位本來不起眼的小演員。百田也借著這一東風正式開啟了自己在名利場上的徵途。
  • 陰陽師×蜷川實花藝術家 花海繁生活動詳情
    陰陽師×蜷川實花藝術家是什麼,花海繁生畫卷怎麼玩,本次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體驗服最新活動花海繁生的相關情報,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陰陽師× 蜷川實花藝術家限定皮膚情報☆ 與色彩相會,赴夢境之約,《陰陽師》× 蜷川實花藝術跨界合作開啟,全新活動也將與大人們相會!這份由光影與色彩交織而成的畫卷,正靜待大人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