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聞法,才能老實念佛
聞法之後,我們就安心了。
安心的問題不需要專門去解決,在聞法的過程當中自然就解決了,自然讓我們安心。安心之後,也就自然念佛,即執持名號。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好像是直接通過聞法來念佛了,實際上中間還有一個安心的過程,有一個轉變。
我們通過聞法,心態發生了變化,這個就是質變。我們現在是凡夫,現在不相信阿彌陀佛,去聽聞佛法、聽聞淨土教法,聽了三天下來,一下子信心大漲,有了信心,整個人的內外就發生了質的變化。
這個時候我們已經不是凡夫之身了,已經可以安住於不退轉位,叫「凡夫菩薩格」。雖然是凡夫,但是有成佛的資格。這就是善導大師講的,「凡夫可以入佛報土,凡夫決定往生西方」。
「凡夫決定往生」,不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不是我們修行決定的,是佛決定的,佛能保證我們往生。這樣我們就安心了,安心之後就老實念佛。
能不能老實念佛,最重要的第一步在聞法。你聞法聽得深入,聽得明白,後面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如果第一步的聞法問題沒有解決,後面的問題就會接二連三。
我們要解決問題,應該從聞法入手,所以要多聽聞佛法,多了解佛法。我們要好好地看經典,看祖師著作,或者聽師父的講解。現在網絡上資料很多,我們喜歡聽哪一個就聽哪一個,深的聽不懂,就聽淺的。
淺的和深的其實是一樣的,沒有差別。就像一潭深水,上面的味道和下面的味道是一樣的,沒有彼此之分。一瓢水的味道和整個一潭水的味道是一樣的,我們只要嘗到一口水的味道,就知道整個潭水的味道了。我們知道念佛往生的道理,哪怕只是相信「念佛能往生」這一句話,與學懂了整個淨土法門相比,意思一點都不差。
所以,聞法可以深、可以廣,也可以淺、可以略,主要根據我們個人的根機來修學。根機好,就去深入經典,深入淨土三部經,深入善導大師的法義傳承;如果聞法的能力有限,書籍看不懂,那就聽師父講的最淺顯、最容易懂的地方,能夠聽懂就可以。
(二)老實念佛,不容易做到
淨土法門的書,有兩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個方面,是專講教理的,理論上的。
理論是針對誰講的呢?針對那些喜歡理論的人,針對疑問特別多的人,針對學習其他法門的人。因為學其他法門的人,還有知識分子,他們學了一大堆的經典,這個時候一定要用理論去說服他、引導他。
還有一種人,不需要學理論,只要簡單地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知道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為我發了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用六字名號來救度我,「好,我接受這一點就可以了」。能完全接受,往生問題一樣解決,一樣安心,一樣可以執持名號。
還有很多人,只知道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其他都不知道,能做到老實念佛就行。
我以前在長沙遇到一位老太婆,九十四歲,從小受家庭影響念佛。她的媽媽告訴她:「你這一生,要念『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 『阿彌陀佛』,每天念三句,一個菩薩念一句。」她很聽話,按照媽媽告訴她的,從十幾歲一直堅持念到九十四歲,從來沒有間斷過。「地藏王菩薩」 「觀世音菩薩」 「阿彌陀佛」,這三句話什麼意思她也不知道,但是每天都要念,從來都不停,每天只念一遍,也不多念。但是她做到了一輩子不間斷、堅持念,這個就是老實念佛人,不容易做到。
到了九十四歲,遇到我們,告訴她:「三句還可以少,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她聽後就說:「還有這麼簡單、省事的啊?」從那天開始她就放心了,就只念一句佛號了。
這種人就不需要講很多道理,她能夠老實念佛,她做得到,她也不需要明白很多理論。這種人才是我們大家真正需要學習的。
要廣學經典不容易,我們一般人學不了,書看多了,看得頭暈。如果善導大師的書看一看,印光大師的書看一看,蕅益大師的書看一看,慧遠大師的書看一看,曇鸞祖師的書看一看,然後又回到禪宗惠能大師的書看一看,這樣看來看去,東講西講的,以誰為主呢?他們個個都是祖師,弄得我們心中無主,反而無法選擇。還不如老實念佛的人,一天念三句,甚至一天念一句。
我在四川也遇到一個人,二十多年前就有一位師父告訴他,「你每天念三句『阿彌陀佛』」。他每天只念三句,他不敢多念,堅持了二十多年。人家說「只念三句」,他就老實念三句。這種人就很聽話、很容易念佛,要是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保證他往生極樂世界,不用多想,不用多去勸他,只要告訴他「念這句佛號,臨終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就可以了。
(三)心要安在六字名號裡
「聞法無厭足」,要長期燻修。懂了的人也要燻修,天天燻,法義薰心,就會隨時保持心中的法味存在。我們是凡夫,隔久了不聞法,就忘得一乾二淨了。雖然往生是安心的,但心裡煩惱、妄念很多,業力就比較多,關注力就會轉移到世間的事情上去。有些人說「反正看電視也不影響往生,看看電視吧」,但是電視看多了,佛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我們安心,心要安在哪裡呢?要安在六字名號裡。聞的是六字名號,安心也在六字名號,念佛念的還是六字名號。這個就叫「宗」,宗旨不變,千變萬變不離其宗。宗在哪裡呢?就在六字名號。
聽聞名號,聞說阿彌陀佛,就安心於名號,安心淨土,安心念佛,一心歸命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了,這就是安心的地方。我們要一心歸命,心中不能夾雜其他的。對名號有了解之後,才能真正安心於名號。
有很多人不能安心於名號,一會兒安心於地藏菩薩,一會兒安心於觀音菩薩,就是因為心沒有定。心不定,往生就不定,這是必然的。
善導大師講,要「安心定意生安樂,獨超三界出煩籠」。心要安,安了心,才能把意定下來。定到哪裡?定到生安樂,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的心就安住在名號當中,「行住坐臥常念佛,春夏秋冬恆吉祥」,走到哪裡,都在佛光當中。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就踏實了,就老實了。
所謂 「老實」,就是印光大師講的「老實念佛」。很多人不願意老實念佛,就是不安心,心中的問題沒有解決,無法安住於佛號當中。
如果阿彌陀佛都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那還有人能解決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誰還能解決呢?沒有人了。所以安住在這裡是絕對可以放心的。
(四)善導大師的解釋來自佛經
安心以後就是念佛。對於「念佛」,善導大師有解釋——一向專念、一向專稱。善導大師的解釋也是來自佛經。
有些人說:「善導大師的解釋跟佛經相吻合嗎?萬一有錯怎麼辦?」我們把佛經拿來對照,善導大師講的在佛經裡面能找到依據,就可以放心。
「一向專稱」,有沒有依據,依據在哪裡?《無量壽經》中有講,「三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善導大師改了一個字,將「一向專念」改為「一向專稱」。改得有沒有依據,依據在哪裡?依據在《觀經》「下品下生」。「下品下生」就告訴我們專念怎麼念。
《無量壽經》講到「一向專念」。有很多人說「念要用心念,不能打妄想地念」,那是他自己的解釋,我們要看佛的解釋。釋迦佛在《觀經》中講,下品下生的人,剛開始善知識告訴他「要念佛」,結果「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他念不出來佛。
有念佛體會的人就知道,要不打妄想,集中心思來念佛,是非常難的。尤其是下品下生這個人,造了一輩子的罪業,而且是五逆重罪,到臨終讓他「安心念佛,不打妄想,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他做得到嗎?他做不到,那個要功夫啊!
所以善知識告訴他,「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心中念不出來,就口稱佛的名號,只要口稱佛的名號就行了,他「稱念佛名」「乃至十聲」,最後就往生了。
善導大師把《觀經》和《無量壽經》這兩部經典上的相應文字統一起來,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是有經典依據的。淨土法門的標準就在這裡,往生的標準也在這裡,「只要專稱佛名,絕對往生」。
不論怎麼念,妄念紛飛地念,業障深重地念,在雜亂的環境當中念,只要念出這句佛號,就可以往生。這就是全仗佛力的地方,不靠我們自己的功夫,不靠我們自己的修行。
我們念佛,就是稱念佛的名號,這就是解行的地方,安心就是「解」。聞說阿彌陀佛之後,安心於名號,我們的行持就是稱念佛的名號。行住坐臥,自然念佛,名號的作用在日常行為當中就自然表現出來了。我就是一個念佛人,專念佛的名號。
文:智隨法師
來源: 法寶之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