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曄/文
與好友夫婦一起自駕遊,歷時半月行程五千多公裡,走過七個省市自治區。每到一地,我們都會搜尋當地特色美食,可謂是走一路吃一路樂一路。
我們在凱裡吃了酸得夠味的苗家酸湯,體會貴州人「一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的感覺;到安順嘗了本地人排隊等翻臺的大排檔魚火鍋;去麗江品嘗了滇藏石鍋宴;進喜洲古鎮吃破酥粑粑,紫蘇木瓜片;在都江堰涮火鍋;逛錦裡、春熙路吃龍抄手、鍾水餃、三大炮、軍屯鍋盔……還繞道巫山買脆李、到涪陵購榨菜。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理的白族菜。服務員是個小姑娘,很熱情大方,問清楚要求,給我們推薦了幾道特色菜:臘肉炒見手青、炒洱塊、苦瓜炒蠶豆、茴香炒飯、清湯牛肉。見手青是當季的野生菌,有毒,但處理得當便味道鮮美,昆明的表妹說她中了幾次毒很難受,但還是喜歡吃。
那天,我朋友圈裡對美食味道的記錄文字來自四個人的共同體驗:見手青與臘肉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嗅覺和味覺體驗;追著洱塊的名氣跑了一天,終於品嘗到勁道Q彈的口感,酸菜韭菜臘肉多種味道滲透其中;苦瓜炒蠶豆香脆糯軟,是從未有過的感受;茴香炒飯香味濃鬱,惜乎稍顯油膩;清湯牛肉壓軸亮相,湯色清亮,湯味鮮美,大塊牛肉入口即化——超讚的白族美食。
在香格裡拉,搜到一家網紅店藏餐吧。按圖索驥而去,沒想到才過六點就要等號翻臺,但四人一致同意等待的結果是物超所值。犛牛肉火鍋大片吃肉,鍋底的牛骨頭更是肉爛入味,回鍋洋芋外焦裡嫩,烤香菇肉頭肥厚,撒在上面的糌粑給我們提供了第一次青稞體驗,滿滿一碗大拌菜,紅黃綠紫斑斕養眼,酸酸甜甜更是開胃,主食是一盤精巧的藏式包子,皮薄餡大,顛覆了我們對藏餐的固有印象,餐後甜點是一份宮廷沙拉,其實就是一碟奶香濃鬱的藏式酸奶,令人嘖嘖稱讚。
幾天後到了有「松茸之鄉」之稱的雅江縣,松茸土雞湯自然是要來一份的。穿城而過的雅礱江裡出產的雅魚,形似鯉魚,很像宜昌的青魚,但吃起來肉質細嫩,曾被慈禧贊為「龍鳳之肉」,自然價格奇高。好友說「一輩子能來幾次雅江?」有人一附和,自然也端上桌來大快朵頤。
很多時候,關於旅行,留存下來更鮮活的是與美食有關的記憶。
比如我記得前年在澳門,意外搜到離酒店不遠處有義順燉奶,最終步行半個多小時才找到的那個晚上;還有五年前在濟州島,放下行李就打車去找網評最佳的烤肉店;也沒忘記十多年前和朋友去大連,在海邊吃到白水煮剛打上來的海鮮,鮮美無比……
旅途覓美食,不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更多地是享受一種樂趣,體會風土人情,也能夠溝通旅伴間的情感。陳曉卿《至味在人間》裡說「人是以食物分類的。」這裡的分類,「也是性格氣質的分類。」我覺得,能吃到一起的旅伴,才能玩到一起,並且一直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