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託爾斯泰:「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對於電影也是一樣,成功的電影有跡可循,失敗的電影各有缺憾。
花木蘭十分不幸,正是後者。
花木蘭的吐槽梗
這兩天,密集性的吐槽梗。
吐槽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妝容、對中國文化的誤讀、劉亦菲的呆若木雞演技、五毛錢特效和「哎呦我去」的邏輯線。
比如:
B站上,曾經看過中國妝風靡海外,油管上的評論和各類採訪都讓人挺起腰板,昂起頭。
花木蘭汲取精華,加上木蘭辭的對鏡貼花黃的表述,從宮廷到村莊,形成了獨特的、統一的妝容風格,就是:刷白牆、沾黃粉、描上華為榮耀花鈿,令人虎軀一震。
網友們——
1樓:知道真相的我們,眼淚流下來。
2樓:再也不敢說中國妝風靡海外了。
3樓:辣眼睛,嘔吐
4樓:花木蘭的濃妝豔抹確實不符合古代東方美學普遍的含蓄之美。
當然,劉亦菲是好看的,能去看已經是給面子了。
但是,劉亦菲的演技也成為職業生涯中的演技滑鐵盧。
被無數人吐槽的面癱臉
再說文化差異。
比如,吐槽比較狠的,穿著道士服的皇帝,活脫脫是美國醜化華人的大反派傅滿洲的翻版,哪家皇帝這個設計?
網友評論:我都沒看出來,皇帝竟然是李連杰演的,造型毀人不倦。原來西方人刻板印象中國古代的皇帝是這樣的……
鞏俐阿姨被塗迷幻的眼妝,出場就是為了掛在花木蘭懷裡?
而且死前,莫名其妙的突然覺醒自我意識,為花木蘭擋箭,明明前面那麼厲害,卻死得跟玩一樣。
還有,一直在說的氣,是什麼鬼,中國粉絲不能接受。
邏輯線也混成一團。
草原人攻打皇城,派人送挑戰貼決鬥,皇帝竟然答應了,還親自帶隊去建築工事上陣,這是何等個人英雄主義的情節?
花木蘭帶著七八個人就力挽狂瀾,陣亡人數ZERO?千裡走單騎,花子龍!
騎兵逃散後個人救全軍於水火之中、莫名而來的一場雪崩、一個人救駕了皇上,回憶了下動畫好像也是這樣,但真人後真的超違和。
戰狼都不敢這麼拍,以後再也不說自己家的瓜不香了。
裡面的特效,也是很兒戲。
還有作為精神圖騰鳳凰來無影去無蹤,除了鼓舞花木蘭的士氣,啥用也沒有,特效師是去放風箏了麼?
最不能讓人接受的是歷史混亂梗。
花木蘭是魏晉南北朝時的人物,結果開頭平地草原起土樓。然而,土樓是福建的建築……
順便科普一下,土樓的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魏晉南北朝那時候根本沒土樓。
還有最後朝堂封賞時,在大殿上男女混雜,後宮瞬間幹政了?這都是什麼鬼……
祭祖的畫面也是坑,祠堂外掛著大紅燈籠,點著蠟燭,肅穆嚴肅呢,擔心詐屍系,聯想到冥婚。
感覺吐槽梗能說一整篇文章……
花木蘭虧慘了麼?
當然,我們不是來單獨呈現吐槽的。
我們想分析的,是花木蘭背後的套路。
大家都知道,《花木蘭》是今年好萊塢成本最高的電影之一。
光製作成本就高達2億美元(從特效來看,並不知道花哪了……)。
按照慣例,這類頂級大片在公映宣傳期,還額外要燒掉上億美元的宣發成本。
這意味著影片總成本高達3億美元。
中國的票倉表現低迷,北美發行模式更變更為網絡付費播放。
在這種慘澹情況下,花木蘭能回本麼?
化用國內網絡中的戲言:不要傳播花木蘭的資源!!!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
這這這……看來靠中國人賺錢,真是沒戲了。
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曾剖析過:「如今人們對電影的評價更多的是看它們的票房收入,而不是它們的製作手法是否巧妙。」
迪士尼的公主系列雖然口碑一直不佳,但真人化仍舊一直走下去,主要原因是商業模式上有完整的邏輯。
如果堅持院線上映,好萊塢大片的片方能從其全球票房總額中拿回40%-45%,按此推算《花木蘭》全球票房至少要7億美元才可能回本。
去年,完成這一任務的難度並不算大,然而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近期美國、歐洲現在都不能正常上映,即使是堅持院線上映,票房也會大幅度縮水,保本重任全都壓到了中國市場。
現實也證明了,光靠中國回本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正因如此,迪士尼想出了一招險棋:一半市場上流媒體,一半市場進院線。
花木蘭如今在全球的成績,無疑也證明這是一招好棋。
事實上,國內外對花木蘭的觀感也並不相同。
雖然在迪士尼公主簡單的故事結構中,將背景和人物放在中國古代,將西方人民的中國印象雜糅進去,只能讓人想到奢侈品走秀中,出現的牡丹刺繡和大紅大紫的配色,讓國人哭笑不得的各類奇怪圖案。
但是,即便《花木蘭》在中國慘不忍睹,然而在海外流媒體平臺,評分甚至超過了同檔期上映的《信條》。
《信條》至今在中國電影院上線10天,票房3.5億,爛番茄媒體新鮮度74%,而《花木蘭》為78%,可見文化之間隔著溝。
在Disney+覆蓋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以及歐洲多國。
從今年4月開始,已經有十幾部好萊塢電影試水直接上線點播,但《花木蘭》30美元的點播價格仍然是市面上最貴的。
按最新數據,Disney+在全球已經有6000萬用戶,與其他點播平臺點擊抽成不同,這筆收入幾乎全數會進入迪士尼腰包。
換句話說,只要付費率超過10%,光靠點播收入《花木蘭》就有可能收回製作成本。
不得不說,好萊塢是最懂商業化和工業化的電影工廠,改編的作品只需要符合全球市場可以接受的故事模板。
更何況,迪士尼集團的電影攻略本就是為了主題樂園服務。
在迪士尼的商業閉環中,電影回收成本只是第一步,主題樂園的公主品牌,以及玩具開發、衍生品授權方面更是廣闊的市場。
在今年線下主題樂園受到重創的情況下,新的流媒體業務成為重要增長點。
無論從用戶拉新還是成本回收的角度,《花木蘭》已經大獲全勝。
畢竟,即便罵上天也很歡樂,人家也收穫了眼球,不是麼?
這是你沒想到的吧?
迪士尼的套路,到底還行不行?
花木蘭定項、拍攝和投入市場的一系列操作流程,大家可以看到這是好萊塢的經典打法。
隨著漫威、DC等宇宙,在全球市場上攻城略地,以IP為基礎的超級大片成為追逐商業化的好萊塢的一劑良藥。
迪士尼最有力量的IP——迪士尼公主自然也不甘示弱。
迪士尼動畫電影已經到達了一個巔峰,真人化很早就提上日程。
2014年真人版《沉睡魔咒》系列、2015年真人版《灰姑娘》、2017年真人版《美女與野獸》、2019年真人版《阿拉丁》《沉睡魔咒2》……
越來越快的公主真人化步伐似乎在昭示著迪士尼擴充IP的野心,但是從票房和評價上來看,真人化的公主電影似乎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成功。
《灰姑娘》由莉莉·詹姆斯主演,豆瓣評分6.9。
在眾多吐槽聲中,最多的是對空洞華麗的特效和慘白無力的劇情不滿。
《美女與野獸》在真人版中的表現力似乎並不足夠……
中國這幾部電影的票房平均在3億左右,最高的《美女與野獸》也只有6億票房,已經可以看出一個側面,真人化公主的IP情懷能讓人買帳,卻難以形成漫威、DC、速度與激情系列數十億票房的觀影熱潮。
從全球市場角度,這幾部投資1-2億美元成本的真人版電影,票房基本在7-12億美金。
再加上流媒體的內容長尾作用,只能保證回本,但利潤的增量一直是難以突破高點。
我們可以看出觀眾老爺不好伺候:完美複製是只有情懷,缺乏新意和表現力;大幅度改編,則容易跑偏。
其實,問題主要出在迪士尼公主系列的故事本身。
這個系列的初衷本是公主與王子的夢幻愛情故事,故事結構簡單單調,對於孩子而言的動畫電影,令人追捧。
但當童話進入現實,卻充滿了違和感,這是迪士尼公主難以迴避的痛點。
好萊塢電影在一個多世紀的全球傳播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中國題材電影越來越成為好萊塢電影工業的一個組成部分。
隨著中國電影票倉在全球市場所佔比例越來越高,在美國大片中融合中國元素近十年也逐步完成了試水。從超級大片中中國演員的客串;
美國超級大片開始嘗試講一個中國故事,來突擊中國市場這個增量。
所以,超級英雄系列中,出現了中國的英雄《尚氣》。
迪士尼的公主真人化的目標也終於放到了《花木蘭》身上。
奈飛的改編內容也瞄準了劉慈欣在國際上廣受好評的科幻作品《三體》。
中國故事進入好萊塢的時代,已經到來。
然後,天災人禍,這個願望落空了。
一年多的期待,讓中國觀眾的觀影熱情,並沒有因此而消退。
然而,國內的口碑可算是全線崩盤。
只能說是高開低走,一地狼藉。
花木蘭不是第一個口碑崩盤的迪士尼真人公主系列,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失敗的作品。
迪士尼的公主系列依舊會保持著內容畸形、商業健康的狀態,不斷走下去。好萊塢的中國故事也將如此。
不過,如果真正想賺到中國人腰包的錢,還是認真研究一下中國文化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