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揚州大學公布2020年度「校園先鋒」名單,嚴雪冰獲得「志願先鋒」榮譽稱號。
2012年,嚴雪冰本科畢業,懷著好奇、忐忑的心情及對未來的憧憬來到魔都上海,誰知在那裡一待就是6年,對他來說,上海可謂是「第二故鄉」。
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攻讀碩士的3年中,他踏實工作、默默耕耘。
科研方面,他主要從事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分子機理的相關研究,並以第一作者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多篇,參編外科專科醫師臨床實踐指南,以及受邀參加UpToDate臨床顧問資料庫部分編寫工作,獲得多項研究生單項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及優秀畢業生榮譽。
臨床方面,他每天早晨6點半到醫院換藥,8點交完班上手術,下午5點後下臺接著寫病歷到8、9點,日復一日充實的臨床工作極大鍛鍊了他的工作能力、磨鍊了他的意志。
此外,他學習師兄們的優良傳統,一年365天除春節外每天晚上8點準時去病房自己查房,並記錄下危重症患者的一般情況,用微信發給上級醫師以便及時處理。
他說,那時候晚查房很辛苦,意味著很難安排吃飯、看電影等其他活動,但是確實能夠及早預防處理危險情況,儘早幫助患者解決困難。
2015年,嚴雪冰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同濟大學資格審核(英語及專業課免試)攻讀博士,師承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院長秦環龍教授。
讀博3年是嚴雪冰最辛苦也是成長最快的3年。在秦環龍院長的悉心指導下,他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那時經常和秦院長一起熬夜準備各種重點項目的答辯幻燈片及申請書,有時連續兩三天不怎麼睡覺但還是像打了雞血一樣精力旺盛。」
導師秦院長(一排右一)和嚴雪冰(一排右二)及部分團隊成員
在嚴雪冰眼中,秦環龍院長是一位溫暖和善的長輩,對學生非常照顧,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好導師,嚴雪冰博士期間碩果纍纍,發表SCI論文多篇。
2016年、2017年分別獲得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GRAD學術論壇創新獎及最佳人氣獎,2018年,獲得全國唯一一項黎介壽院士腸屏障研究基金重點支持,在國內多次大會上作主題發言。
2018年8月,嚴雪冰正式入職揚州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並進入放射腫瘤基地開始為期3年的規培。由於長時間未接觸臨床工作且不熟悉電子系統,他一開始並不能順利上手。
但在科主任們的耐心指導及包容下,他開始逐步適應臨床工作,不僅能夠獨立值班而且逐步掌握各類惡性腫瘤的診治手段。「選擇腫瘤科是我一生做得最正確的事,腫瘤科不僅有令人羨慕的工作氛圍,而且有著適合青年醫師快速成長的土壤。」在過去的兩年多規培期間裡,嚴雪冰還輪轉過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普外科、ICU等科室,不同科室的學習經驗也幫助他迅速地從一名醫學生轉變為臨床醫生。
2017年,嚴雪冰獲黎介壽院士腸屏障基金申請答辯全國第一名
此外,嚴雪冰還積極為科室建設發展貢獻力量,在剛結束的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檢查中,他連續5天住在醫院,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的同時,還要完成病房工作,但他說能為科室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獎賞,再苦再累也覺得甜。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嚴雪冰還參加了發熱門診的工作。
除了醫生,嚴雪冰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揚州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的一名專任教師。在教學上,他主要承擔本科生臨床實踐技能、學術型研究生腫瘤病理學課程的教學任務。
他說給學生上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比如給本科生上課要以強化基礎醫學知識為主,而給學術型研究生上課則更多的是拓寬學生的科研視野以及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
因此,他每周都會花1~2個晚上備課,本科生備課以熟悉幻燈片為主,研究生備課則需要去檢索當年最新文獻並總結最新科研進展。
嚴雪冰(右二)獲聘揚州大學醫學院臨床技能大賽指導老師
此外,嚴雪冰還是臨床醫學1901班的班主任,小到學生生病請假,大到推薦入黨、學業成績、獎學金評定、四六級考試等,他都要關心,但每當看到自己的學生成長進步時就感覺自己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不僅如此,嚴雪冰還擔任揚州大學醫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導師。
入職揚大附院兩年以來,嚴雪冰獲得多項國家、省級及市級課題資助,目前主持項目包括國自然青年項目、省衛健委面上項目、市社會發展重點項目、綠楊金鳳人才計劃等,以揚大附院為署名單位,發表SCI論文4篇,累計影響因子約18。2019年,獲得市衛健委新技術引進獎一等獎。
繁忙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是十分辛苦的,生活中的嚴雪冰愛好二次元,包括追動漫、高達拼裝以及電子競技刀塔等,有時候通過這些愛好適當放鬆自己,勞逸結合能夠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中。此外,小時候學習的圍棋、小提琴及遊泳,這些愛好也幫助嚴雪冰在緊張的工作學習中自我調節,為繁忙的生活工作加點糖。
青年醫師
秉承一顆不懈追求突破的心
書寫屬於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