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臺灣金馬獎,是臺灣電影的一次大盤點。
在去年的57屆金馬獎上,又一部電影橫掃11項獎項提名,最終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剪輯以及最佳視覺效果5個獎項,成為最大贏家。
拿到了這麼多項大獎,不少影迷也紛紛認為,這部電影或許就是去年臺灣電影的最佳了。
可有些出人意料的是,這部電影在大陸觀眾也可以觀看時,並沒有獲得影評人和觀眾如此高的評價。
有聲音認為,這部電影雖然不差,但並沒有好到拿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的程度。
也有人認為,這是這幾年水準最一般的金馬獎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緣何得到兩極分化的評價?
它就是——
《消失的情人節》
星級指數:★★★☆☆
一句話點評:高概念下的愛情小品,雖然不差,但難稱最佳
《消失的情人節》由臺灣鬼馬導演陳玉勳自編自導。
1995年,陳玉勳自編自導個人首部電影《熱帶魚》,獲得第3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1997年,自編自導喜劇電影《愛情來了》,獲得第3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2013年,執導喜劇電影《總鋪師》,在臺灣創下了票房佳績。
大陸觀眾對陳玉勳最熟悉的作品,當屬其2017年執導的,舒淇、王千源主演的《健忘村》。
陳玉勳作品的特點是,腦洞大開,高概念,充滿想像力,風格清新逗趣。
該片由憑藉《陽光普照》獲得金馬男配的劉冠廷,以及知名主持人李霈瑜領銜主演。
它究竟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
不落俗套的概念設定
《消失的情人節》仍舊保留著陳玉勳的典型特色。
它也是一部高概念的電影,有著新鮮的世界觀設定。
這世界上除了芸芸眾生外,還有兩類比較奇異的普通人。
一種時間比別人快,做什麼事都比別人快半拍。
比如唱歌必搶拍,跑步必搶跑,打蚊子也屢打屢中。
但也有一種人時間比別人慢,做什麼事都比別人慢半拍。
唱歌慢半拍,跑步一定是最後一個起跑,地震來了又走了他才意識到地震來了。
每天比別人快幾秒的人,積少成多,他就會比別人少過一天。
每天比別人慢半拍的人,積少成多,他最終會比別人多出一天時間。
女主角楊曉淇(李霈瑜 飾)是個時間比別人快半拍的人,一直等不到一個合拍的人。
她在郵局工作,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情投意合的做區塊鏈的健身教練——其實是個騙子。
倆人相約情人節那天去參加一個情侶默契比賽。
楊曉淇一覺醒來,出門後才發現昨天才是情人節。
可她明明沒有過昨天啊?
她的情人節消失了。
楊曉淇在郵局每天都會遇到一個來寄信的怪咖吳桂泰(劉冠廷 飾)。
他是一個公交車司機,也是一個做事比別人慢半拍的人。
而原來楊曉淇和吳桂泰小時候曾一起住過院,並有過美好的回憶。兒時的他們相約往038號信箱寄信。
楊曉淇很快忘記了,但單相思的吳桂泰十多年來一直持續寫信。
當長大後的吳桂泰偶遇楊曉淇後,他就默默守護著她。
包括楊曉淇消失的那個情人節,其實是與多出一天的吳桂泰一起度過的。
而醒來後的楊曉淇忘記了一切……
楊曉淇如何發現消失的一天?
楊曉淇與吳桂泰會否相認?
《消失的情人節》採取的是AB面的敘事方式。
前半程以楊曉淇的視角展開敘事,後半程以吳桂泰的視角展開敘事。
A面敘事中埋下的一些伏筆和懸念,在B面中得到補充和解析。
陳玉勳的整個敘事,流暢又熨帖,AB面對仗工整,嚴絲合縫。電影有著極好的商業類型片的架構。
而「快一步」與「慢半拍」的設定,並勾連起男女主角愛情的緣起,也不落俗套。
所以金馬獎最佳影片頒獎詞寫道,「導演陳玉勳以喜劇手法創造出寫實魔幻的戲劇張力,女主角的快和男主角的慢交織出奇妙的時間落差,導致一天的情人節憑空消失,卻連接起陳化多年的情事,豐沛的想像力落實在平凡小人物身上,情感與喜感兼具,精心與創意並重,非常難得。」
欠缺厚重的愛情小品
通過新奇的設定,《消失的情人節》傳遞了別具一格的觀念。
消失的情人節=消失的人+消失的情節。
雖然每個人都過著正常的時間線生活,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其實是楊曉淇。
我們的生活節奏很快,所以我們往往可能忽略了身邊的人。
最後,他們就成了消失的人。
楊曉琪一開始以為,沒有什麼人愛她。
她信奉的是網絡上的一句話,「你要好好愛自己,因為沒有人愛你」。
但並非沒有人愛她。
消失的爸爸,十幾年後仍記得她的豆花。
媽媽一直默默關注著她的臉書,會給她每條動態留言鼓勵,並按贊。
更不必說,有一個在默默守護她、愛著她的吳桂泰。
如果我們總是步履匆匆,那麼這些愛的細節最終只會是消失的情節。
當楊曉淇意識到這些消失的人和消失的情節時,她總算明白了一個道理,「你要好好愛自己,因為有人愛著你」。
《消失的情人節》就像是一個都市童話,它有一個溫暖溫馨的內核,治癒著水泥森林裡那些善良、孤獨的靈魂。
電影裡腦洞大開的馬賽克男子、吐著長舌頭的壁虎老人,都可以讓人感受到導演的童心。
願意相信這個故事的觀眾,看到這些細節也會會心一笑。
但電影也非十全十美。如果我們從電影的邏輯上考究,《消失的情人節》也有bug。
比如楊曉淇消失前是在公交車上,假若不是吳桂泰把她帶走,她這消失的一天該如何體現?
為何有人快一步有人慢一拍?
吳桂泰在多出來的一天,帶著無意識的楊曉淇回鄉下,各種擺拍照片,甚至想要親吻她……如果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一定會被稱為「變態」。
而楊曉淇僅僅因為吳桂泰暗戀她,就愛上了吳桂泰,也顯得跳躍。
因此,金馬獎把最佳影片頒給《消失的情人節》,的確有點出人意料。
《消失的情人節》本質是一部充滿想像力和臺式小確幸的愛情小品。
它可以對標的作品,是去年大陸的《被光抓走的人》,雖然後者的內核是冷峻的。
你能想像《被光抓走的人》拿最佳影片嗎?
金馬獎前幾年的最佳,譬如2017年的《血觀音》、2018年的《大象席地而坐》、2019年的《陽光普照》都是有口皆碑,藝術成就突出,具有現實批判力的作品。
《消失的情人節》各方面很均衡,但無藝術上的大突破。
商業類型片的演繹,它的落腳點也很大眾化、很小確幸。
它能在金馬獎上橫掃,要麼是這一屆評委趣味不及以往那麼「開闊」。
要麼是去年受疫情影響,臺灣電影也是小年。而大陸電影的退出,對金馬獎的確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金馬獎可以選擇的好電影愈發少了。
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讓人覺得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