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路途遙,書信遠
沒有現代的交通工具
只靠最原始的車馬遊船,才能抵達新的地方
一次別離,或許便是此生不復相見
倘若背井離鄉,便是把自己的根兒也拔了
或許再也回不到故鄉
故土難離,這一別,若運氣好
到了耄耋之年返鄉,還得一句「鄉音無改鬢毛衰」
更多可憐人,客死異鄉,屍首都難歸故裡
是以,這樣的情境
每到分離,便更讓人心生悲意
要好的親友,家中的摯愛
這一去,生死難料,路途遙遠
書信,又何其難達
只能將滿腔思念之情,埋於心底
多少離別詩篇,多少送別之詞
讓古往今來多少人共鳴
那是人類本質最純粹的悲歡相同
歷史上,就有這樣一首大氣的送別詩
豪情萬丈,讀來心潮澎湃
誇張的修辭手法
被詩人用得出神入化
仿佛自己也被拽入那一年的離別之景中
品味詩人送行時的心緒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
唐 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
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
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
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
你看呵,遼闊的川原,雪海擁簇著
茫茫一派黃沙飛入雲天
輪臺九月的夜裡,狂風怒號,如人狂吼
處處皆是碎石,塊大如鬥
這獵獵寒風,吹得巨石滿地翻滾
匈奴的牧草正繁茂,也是兵強馬壯的時候
侵入西山,惹得西面滾滾煙塵飛舞
我朝的大將,開始徵西
將軍穿著厚重的鎧甲,連夜裡安寢也不敢脫下
半夜急行軍,兵戈相碰出聲響
凌冽的寒風,吹在面上如同刀割
馬兒身上掛著雪花,熱騰騰一片
身上轉眼便結了冰
在營帳中想要提筆寫檄文
可連墨水也凝結成了一塊「冰墨」,叫人無從下手
敵軍聽到大軍壓陣的聲音
想來應當膽戰心驚
料他也不敢與我們短兵相接
我就停車在西門,等待你報捷的佳音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的岑參
他曾經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判官
見過當時的名將封常清幾次徵戰沙場
邊疆苦寒,徵戰艱苦,和勝利的喜悅
岑參都有很深的感慨
他筆下的詩篇,有不少是關於沙場的
上面這首詩,便是他最知名的邊塞送行詩
這是他為封常清出徵播仙而作的送行時
主要描繪軍隊在茫茫沙海中夜間行軍的情形
一派大漠壯麗景色,大氣磅礴
開頭三句,無一「風」字
卻把風的猛烈,寫的入木三分
詩人在詩中用許多修辭手法
來刻畫具體的細節
一個「吼」字,更是一發入魂
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風的迅猛凜冽
後面,更是描寫石頭被風吹動的場面
留給讀者以廣大的想像空間
巨大的頑石,尚且能被這風吹得滿地滾動
這風,得有多大呀
形容環境冷,也不直接寫「冷」
而是側面寫馬毛上的血被汗氣一蒸
便化作了一片一片凝結的冰
讓讀者自己去想像這個畫面,去感受
那時邊塞的苦寒
那時的環境,該是何等艱苦
在前面,詩人已經鋪墊得夠多了
爾後,最後三句,便如水到渠成一般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將士們於惡劣的邊疆環境中
連夜前行,遠赴前線
環境再苦再難,也絕不退縮一步
這樣的雄師,焉能不勝?
凱旋而歸,是必然的
只需要在遠方靜靜等待報捷的音訊便好
全篇奇句豪氣,風發泉湧,
句句用韻,除開頭兩句外,三句一轉韻
這在七言古詩中是不多見的
韻位密集,換韻頻數、節奏急促有力
情韻靈活流宕,聲調激越豪壯,有如音樂中的進行曲
不失為千古最大氣的一首送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