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70年中國女性服飾變遷史:你的時尚,都是爸媽玩剩的

2021-02-07 家庭雜誌

 文 | 安吉拉


 


5月15日是國際家庭日,它旨在促進家庭和睦、幸福和進步。

 

如果前幾天的母親節,你心存感恩,但還沒有及時送上對媽媽的祝福。

 

不如就在今天,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回家陪媽媽吃頓飯,或者打個電話給媽媽,細談生活中的小確幸?

 

和媽媽聊天中,我們總喜歡吐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媽媽們就最喜歡曬自己年輕時的「威水史」。 

「我當年可是翻版張曼玉,靚絕幾條街!」

「你現在穿得跟個書呆子一樣,看看我當年的喇叭褲多潮!」

 

甚至為了證明自己當年的風採,不惜翻開床底下的小木盒,把所有陳舊的老照片晾在你眼前。

 

於是,一張張被塵封的社會風情畫突然湧現腦海,猶如向你隔空挑釁:「你那也叫時尚,呵呵。」

 


如今是中國建國70周年,改革開放40年。

 

我們翻開歷史的照片時,就會驚奇地發現,中國這幾十年,真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段逝去的歲月,不僅記錄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記載著女性服飾的花樣變遷,呈現出一個時代的光彩風貌。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從老照片中,見證中國女性服飾變遷的幾十年,不知道其中有沒有你媽媽或者奶奶的身影呢?

 

 

  01  

50、60年代:響應意識形態

 

上世紀50、60年代,當時剛剛建國,物資匱乏,百廢待興。

 

很多人工資一發,首先把全家的柴米油鹽買齊,便所剩無幾。

 

那時候的家庭婦女也大多從工幫補家用,於是簡單樸素的工裝成為主流,「列寧裝」就是當時最時髦的女裝。

 

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工作時就穿著列寧裝

 

它帶著西式的大開領、雙排扣、兩側各有一個斜捅的口袋,基本上是黑 、藍 、灰三色。

 

儘管「列寧裝」非常中性,很多勞動婦女穿列寧裝時都會加上一條腰帶,以這個「小心機」突顯自己的身材曲線,幹練利索,還十分精神。

 


就在舉國上下的婦女都是清一色工裝時,一種名為「布拉吉」連衣裙悄悄進入中國,才逐漸打破這個單調乏味的衣著潮流。

 


布拉吉來自蘇聯,款式非常簡單:泡泡短袖、簡單的圓領、褶皺的裙身,且多為碎花或格子。

 

那個年代的女孩子,最開心就是試穿布拉吉的時候

 

在一片刻板的工裝汪洋中,布拉吉透露著青春少女的活潑氣息,給女性著裝增添了不少美感,所以深受當時中青年女性的喜愛。

 

直到60年代,一度流行的蘇聯風格服飾開始銷聲匿跡,軍裝開始成為最高時尚。

 


梳著兩個「小刷子」,戴著軍帽,一身標準的草綠色舊軍裝,腰間紮上棕色武裝帶,胸前佩戴毛澤東像章,斜跨草綠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紅底繡金色或黃色「紅衛兵」字樣的袖章。

 

紅衛兵形象

 

那是當時很多女孩子夢想的樣子,即使沒有全套,半身也好,舊的也行,而且越舊說明資歷越老。

 

於寧說:"那時候有件軍裝可是牛大了!由於軍裝的難得,中學生之間除了流行穿軍裝,還流行搶軍帽,搶軍用挎包。軍裝在那個年代絕對是風光無限。」

 

 

  02  

70年代:藍綠灰黑海洋被逐漸打破

 

70年代初,女裝依然是軍便裝的天下。

 

那個年代的知青都把熱血和青春奉獻在荒蕪的土地上了,似乎都沒有太多心思在意著裝,所以那一時期的女性服飾基本處於停滯階段。

 


但也有很多女孩子在工裝和軍裝的海洋中追求美,白裙子就是她們低調變美的首選。

 


雖然白裙子簡簡單單,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花紋或裝飾,但相比於土布工裝,仙氣飄飄的白裙子實在好看太多了。

 

而就在我們艱難掙扎之時,遠在太平洋彼岸的歐美地區,正掀起一股即將風靡全球的嬉皮文化,並在70年代後期悄悄潛入中國。

 


1976年歲末,冬天過去,國門逐漸打開,服飾的寒冰也跟著消融。喇叭褲、迷你裙等奇裝異服開始闖進來,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衣裳,大家都感到太驚奇,但其款式的前衛超出當時人們的想像,大家並不敢嘗新。

 

直到70年代末,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改善,思想逐漸開放,大家才紛紛脫下列寧裝、軍裝、便裝,但藍綠灰黑仍然是中國人穿衣的主旋律。

 


其實壓抑太久的女同胞,內心早已渴望服裝的改變。

 

於是,當時一些思想開放的女孩子率先脫掉藍灰外衣,換上色彩豔麗,款式前衛的服裝,開始追逐服裝新潮流。

 

漸漸地,中性沉悶的工裝、軍裝被人們摒棄,早期被遺棄的花襯衫、小腳褲管等也開始復活了,女性服飾才真正有了煥然一新的局面。

 

1979 年,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率領的法國時裝來中國表演,臺上多姿多彩的衣著與臺下的一片「藍、灰、黑」形成了鮮明對比。

 

 

  03  

80年代:潮人湧現

 

如果說70年代是歐美時尚界懷念的年代,那麼80年代就是中國難以忘卻的潮流年代。

 

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電視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成為最早在中國官方電視臺公映的西方影視作品,一時萬人空巷。

 


與此同時,它也在引領著一番新潮流:一是大得誇張奇特的蛤蟆鏡;二是褲管大得出奇、臀部包得很緊的喇叭褲。

 

因為《大西洋底來的人》中的男主角麥克·哈裡斯在劇中經常帶著一副大墨鏡,看著十分酷炫,於是蛤蟆鏡便成了那時人們逛街拍照的必備單品。

 

80年代戴著蛤蟆鏡,笑靨如花的潮流女性

 

雖然喇叭褲在國外流行多年,並隨後流入中國,但因為它的臀部包得緊,非常凸顯線條,所以當時最先穿喇叭褲的人都慘被視作「流氓」。

 

美國貓王就是把喇叭褲帶火的那個人

 

但即使在很多人看來,喇叭褲=不良少年,也依舊阻擋不了時髦青年們穿著喇叭褲瀟灑舞一回。

 

 

80年代,也是日本電視劇風靡中國內地的時代。

 

《血凝》、《排球女將》、《追捕》等等日劇,不僅在國內大受歡迎,還首次引起「哈日」熱潮。


日本電影《追捕》的海報

 

其中三浦友和和山口百惠主演的《血凝》,這個揪心的愛情故事不僅感動了無數人,兩位主角的著裝還被影迷爭相模仿。

 

 

山口百惠飾演的幸子,其學生裝、短上衣等成了熱門服裝款式,甚至還出版了《幸子衫裁剪法》、《幸子衫編織法》等裁剪類書籍,專門介紹幸子各種服裝的裁剪方法。

 

而三浦友和的闊腿褲、高領毛衣、風衣等,也成了當時的男裝爆款。

 


除了國外電視劇引起一波又一波的時裝潮流,我們國內影視圈也不服輸。

 

當年《紅衣少女》和《街上流行紅裙子》兩部電影,不但打破了女性衣著相對保守的觀念,還給了我們敢於求美求豔的膽量。

 


因為那兩部電影,女性開始勇於嘗新,街上出現不少穿著鮮豔的美女。

 

 

在那年代的潮流前線上,運動服同樣是不能忽視的潮流標誌之一。

 

當時,有健美運動員在比賽中穿了一種上下分離的兩式泳衣,僅僅遮住了女性最敏感的三個部位,線條清晰,近乎「裸體「,遭到多家媒體口誅筆伐。

 


但這個站在風口浪尖的著裝,卻為後來的運動健美風作了前瞻。

 

那時一部震撼中國青少年的歌舞片,美國電影《霹靂舞》一經引進,引起不少年輕人的騷動。

 


"太空步"被視為當時最流行、最酷的舞蹈,開始席捲內地。

 

甚至一些年輕人跑到大街上跳舞,引得觀者如雲,堵塞交通。

 

仿佛只要你穿上緊身衣、蝙蝠衫,再加個頭帶,就能無視別人眼光,肆意尬舞。

 


當然,也有不少美少女以比較傳統的運動上衣+短褲或短裙亮相街頭,青春活潑、俏麗過人,如同行走在現實中的排球女將。

 


80年代,是個色彩繽紛,讓人眼花繚亂的年代。

 

它似乎要把壓抑已久的時尚欲望一次性綻放出來,讓我們應不接暇,又回味無窮。

 

可以說,80年代完全開啟了屬於中國歷史上的時尚,女性服裝越來越來開放多姿。

 


  04  

90年代:接軌國際,港風來襲

 

80年代末,我們才剛接觸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新玩意,到了90年代,時尚開始湧現各個街頭。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經濟開始騰飛,國內與香港交往更密切,更多香港電視劇開始映入內地觀眾的眼帘,引領一股港味時裝潮流。

 

港劇《大時代》女主演們的合照

 

特別是香港的商業電視劇,劇中的辦公室女郎,穿著一套幹練端莊的西裝,腳踏咯噔咯噔的高跟鞋,散發出叱吒風雲的氣場,成了許多年輕女孩追逐的夢想。


90年代,上海街頭職業裝扮的女性

 

這種凌厲的職業女性裝扮,不能少了「一步裙「,顧名思義,裙子短而緊,只能讓腿邁開差不多一步之大,再配上一雙高跟鞋,既凸顯女性嫵媚,又不失職業範。

 


除了職業風的盛行,一波靚麗的香港美女明星的日常穿搭也是女孩子們的時尚導師。

 

溫碧霞的緊身針織衫▼

 

王祖賢的牛仔衫▼

 

朱茵的連帽衛衣▼

 

鍾楚紅的黑皮衣▼

張國榮曾在《今夜不設防》中表示,全香港找不出第二個比鍾楚紅穿皮衣更好看的女人了。

 

花樣百出的港風服飾,每一個造型都攝人心魂,成為萬千少女的時尚啟蒙。

 

從那時起,人們開始擺脫拘謹與束縛,追求服裝款式的變化多端,隨意打扮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無論城市還是鄉村,每個人都有機會追逐潮流,即使是簡單的碎花連衣裙+高跟鞋,都能成為街上焦點。

 

當年的碎花裙,不就是現在的田園風嗎?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越來越開放,經濟越來越繁榮,外企競相來到中國,讓大家有更多機會接觸外界新事物。

 

羽西、LV等時尚品牌也在90年代相繼落戶中國,我們不斷被開放的交流告知流行色和流行服飾。


到了90年代後期,國內服飾已經全面開放,女性袒胸露背不再被非難。

 

車展上,很多美女模特穿著緊身連體泳裝,成為一道不可或缺的靚麗風景線。

 

我們可以盡情展現優美的身體曲線,追求都市女性的性感風情,性格也由傳統的內斂性格向外向型發展。

 

鞏俐1993年參加坎城電影節時的照片

 

 

  05  

現在:凸顯個性、走向國際

 

進入21世紀,中國的經濟可謂飛速發展,而我們對服飾的追求,日益繽紛多彩。

 

物質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們已不屑於以廉價、耐穿為目標。

 

我們更多地追求高檔、美觀,從服裝上勾勒自己的個性,體現個人品味和與眾不同。

 

或許很多人不怕這件衣服有多麼出挑,但最怕的,就是在街上「撞衫」了。

 


「「非主流」的前十年」

 

從00年代到10年代, 90後是中國第一批弄潮兒,彼時正處於個性審美意識的形成。

 

那些年,《還珠格格》、《流星花園》等等是我們重要的青春回憶,偶像們的穿搭也是我們很多人的時尚教科書。

 

《還珠格格》劇組演員拍攝的2000年時尚寫真掛曆

 

整個00年代誕生出眾多現象級明星偶像,他們的各種混搭也成為了整個00年代服飾特徵。

 

光怪陸離的裝扮充斥街頭,成了當時的主流審美,令幾乎所有的年輕人趨之若鶩。

 

S.H.E海報

 

到了00年代中後期,我們出現了更多「非主流」現象,QQ空間、火星文、大頭貼……

 

其實當時,我們正處於借鑑日韓視覺、歐美朋克的階段,結果沒有集大成,倒是把所有時尚元素山寨混合,從而迎來自己的流行風尚。

 

街頭「殺馬特」

 

後來,國內娛樂產業因選秀節目蓬勃發展,中國時尚也初見端倪,那些「洋氣」的非主流造型,整整影響了一代人的審美。

 

2005年《超級女聲》

 

「標新立異的後十年」

 

幾年前,我們還得守在電視機前,或在小報攤買上時尚雜誌,才了解到一期又一期的潮流。

 

現在,我們只要動動手指刷刷手機,每天都能迅速獲得國際上最為流行的時尚資訊。

 

加上H&M、ZARA、優衣庫等國外品牌服裝店在國內遍地開花,我們已經可以對最新潮流進行無縫連接。

 

而非主流、殺馬特這些拙劣的時尚模仿開始絕跡,大家似乎在一夜之間都時髦起來,使中國時尚開始打開了新紀元。

 

電影《小時代》無疑是「90後」步入21世紀後10年代的真實寫照,精緻奢華的生活成為無數少男少女追逐的夢想。

 

《小時代》的宣傳海報


除了電影的時尚指引,參加時裝秀也無疑是時尚達人獲得最新資訊、彰顯身份的必要活動之一。

 

明星們前僕後繼地扎堆國外時裝周的熱潮,讓很多新興年輕人也追起了時裝周,化身時尚達人引領潮流。

 

迪麗熱巴在米蘭時裝周的走秀

 

而且,時裝周也不再是國外的時尚盛事,中國國內也舉辦各個大大小小的時裝周。

 

只要一到這時間段,各路時尚達人就會匯聚在秀場外的街頭,等待攝影師捕捉自己美妙絕倫的瞬間。

 

上海時裝周街拍,來源微博

 

五花八門的奇裝異服,每個街拍達人都在極力顯示自己的獨特個性,帶給我們精彩的視覺盛宴。


上海時裝周街拍,來源微博

 

除了服裝品類更繁多,服飾的流行周期也更短,堪稱服飾的爆炸時代。

 

前天是波西米亞風的飄逸大長裙,昨天是顯瘦神器A字裙,今天是職業幹練的白襯衫……

 

甚至時不時又翻出上世紀的經典單品,稍微改良一下,又深受年輕人的追捧。

 

流行至今的「老媽褲」

 

並且,我們可以不必追求西方的流行風格,也能創造出自己的一套中國風熱潮,並把它擴大到世界範圍。

 

國內設計師為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設計的服裝稿

 

國際舞臺上的中國風時裝,既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又富有國際範的生命力,完美地展現了中式服裝的內斂與現代。

 

2015春夏巴黎高級定製時裝周,中國時裝設計師勞倫斯·許主題為《敦煌》的時裝大秀

 

也有不少中國服裝品牌衝向世界,在國際上大放異彩,引領潮流。

 

中國李寧在紐約時裝秀場

 

 

  06  

 

已故的《紐約時報》編輯Amy M. Spindler曾經寫道:

「無論誰在時裝界超過5年,都會感覺時尚的輪迴重複,就像溺水的人回憶一幕幕生活片斷一樣。」

 

從未涉入過時尚圈的我們,或許難以理解Amy那句話。

 

但當我們翻開媽媽,甚至奶奶的衣櫥時,就會發現,那件花襯衫、那條波點連衣裙、那條喇叭褲等等,不就是現在時尚雜誌上的必備單品嗎?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女性的服飾變遷,也成了令人回味無窮的浩大史詩。

 

它不僅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審美愛好,更折射出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層內涵。

 

回顧那幾十年的時尚,我們從追逐外國,到借鑑外國,再到創造屬於自己的時尚,中國的潮流服飾越來越有自己的風格,越來越閃耀世界。

 

時尚,現已成為我們觸手可及的事物,從側面反映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個人的價值觀。

 

不知道下一個十年,中國女性的服飾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

20世紀50——90年代服裝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女性風格的嬗變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服裝變遷

中國女性從80年代以來的時尚變遷

2000年之後,中國年輕一代的衣品審美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作者:安吉拉,一個喜歡深夜捧半杯殘酒俯瞰地上「小螞蟻」的神經質。關注家庭雜誌(ID :jiatingzazhi),每晚與你一起探討詩和遠方、雞毛和蒜皮。



  公眾號推薦  


今天家庭君給大家推薦一個值得關注的公眾號,它能讓你在閒暇的時候,擴寬視野,每一篇推文都值得你點開。


尤今的心靈世界

ID:youjinshijie


簡介:尤今,原名譚幼今,為南洋大學中文系榮譽學士。現在專事寫作,作品廣泛刊載於中國內地、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國家,已出版遊記、散文、小品文、小說等193部作品。


每天中午12點,尤今老師用文字和照片,與你分享天涯海角的所見所聞,一起探尋這個神秘而有趣的世界。

▲長按上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70年來中國女性服飾變遷史:你的時尚,都是爸媽玩剩的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幾十年過去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當我們翻開一張張老照片時,不禁感嘆:變化真大啊!那些承載著歷史的老照片,不僅記錄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記載著女性服飾的花樣變遷,呈現出一個時代的光彩風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從老照片中,見證中國女性服飾變遷的幾十年,不知道其中有沒有你媽媽或者奶奶的身影呢?
  • 中國「神」戶型70年變遷史
    手哥推薦好友良有方這篇戶型發展史,看中國過去70年的戶型變遷,也是中國社會經濟變化與人居環境之間的變遷史,一個設計師眼中,戶型的發展變化,是另一種角度。 每個年代,都有對應的神戶型。 這70年的7大戶型變遷史,也是中國不同階段的「神戶型」發展史。
  • 從70年前走來,7個時代的流行服裝,演繹70年時尚變遷
    今年對於我們來說是特殊的一年,相信每一位小仙女都知道。我們已經從各個渠道都了解了70年以來的變化,從小也都聽說過,家裡的長輩講著過去的故事,告訴我們今天的生活有多麼的不容易。從70年前,一窮二白一直到如今繁榮昌盛。每個人都從自己不同的角度解讀了這70年的發展,告訴我們今天的生活有多麼幸福。
  • 兩千年中國女性地位變遷史
    據這個盲童後來回憶,在當時俄國人的印象中,中國人都穿著裙袍,長著畸形小腳,這種奇特的形象,他早就盼著親自檢驗一下。這個盲童不知,在當時的中國,只有女性才被裹成畸形的小腳。清末民初的狂儒辜鴻銘常說,「當我失去靈感的時候,就會把玩小妾的小腳,實乃我的興奮劑也。」當時中國女性的地位可見一斑。那麼,中國女性是如何一步步淪落至此的呢?
  • 「東京時尚40年」變遷史
    《TOKYO CULTURE HISTORY》5'17''完整版,沒看過的強制必須看在這段製作水準和執行力都令人乍舌的短片裡,巨細靡遺地展示了從1976年開始在東京街頭,不斷變遷的82種fashion style。
  • 上百件服飾,帶你看盡海派時尚的前世今生
    從清代的吉服袍到民國的「文明新裝」和精品旗袍,再到當下的街頭潮服……這場動靜結合的展覽用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帶你穿越百年歷史,感受海派時尚。清代晚期皇親貴戚官員在筵宴等喜慶活動時穿著的吉服袍、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文明進步的女性穿著的「文明新裝」、民國時期上海摩登綢緞公司出品的精品旗袍等30餘件館藏精品都可在展覽中一睹究竟。
  • 中國建國以來服飾的變遷——50年代
    儘管現在化妝水平,攝影技巧都大大超過了50年代,但是現代拍攝地女子服飾像,似乎沒有50年代那麼親切,真實。濃墨重彩掩蓋了不少缺陷,卻沒有了自然之美。那時照片中的女子,沒有什麼濃重的化妝,一襲布旗袍,率真,大方,洋溢著健康的氣息。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古代女子如何穿衣時尚搭配?種類滿目琳琅
    當今社會,想來大家都應該看過很多古裝劇,想《大明風華》、《如懿傳》等等,廣受大家喜愛。除了精彩的劇情外,裡面那華麗大方,滿目琳琅女性衣服也給觀看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如今,各種古風服飾也在慢慢形成潮流,相信大家也經常看到很多女生都穿著漢服等古風附屬出現在大街上。
  • 建國70年報刊史書寫中共產黨報刊入史的演進研究
    一為什麼要研究建國70年報刊史書寫中共產黨報刊的入史新中國的報刊史書寫發端於1956年初的《馬列學院新聞班中國報刊史教學大綱(草稿)》。這裡我們嘗試對報刊史書寫中共產黨報刊入史的佔比數據進行統計與考察,以觀測報刊史書寫的「黨報化」程度與水平,進而回答過去的報刊史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屬於「黨報史」?建國70年這種情形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以便在以後的報刊史書寫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和突破。
  •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
  • 西方眼中的中國服飾史:清朝的服飾藝術和手工業
    在整理添加說明後,1811年聞名遐邇的《中國服飾與藝術》一書出版了。值得一提的是,原書共分為六卷,新近出版的《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則將六卷合而為一。以下內容節選自約瑟夫·布列東所著的《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一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 歷史回顧:渤海大學70年校址、校門變遷(多圖),珍貴!
    每代渤大學子的入學經歷都是一個時代的發展年輪,是專屬於那個年代學子的獨家記憶。打開塵封的紀念冊,看一段歲月凝眸,泛黃的相片留下的是有關學校發展的恆久記憶。渤海大學70年校址校門變遷渤海大學始建於1950年2月,由原錦州師範學院和原遼寧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合併而成。
  • 中國歷代服飾的變遷(一)
    ,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歷史。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無論是商的「威嚴莊重」,周的「秩序井然」,戰國的「清新」,漢的「凝重」,還是六朝的「清瘦」,唐的「豐滿華麗」,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壯豪放」,明的「敦厚繁麗」,清的「纖巧」,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設計傾向和思想內涵。
  • 國劇40年「類型」變遷史·下篇|國產劇類型化·劇變(6)
    在 #國劇40年「類型」變遷史·上篇|國產劇類型化·劇變(5)#中,我們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劇40年裡「類型」變遷軌跡:從無到有,從形成到日臻成熟。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 推動中國電視劇類型化發展的 內因外因是什麼?未來的 類型趨勢是哪些?這將是本篇文章的重點。
  • 中國影史第二,國慶檔要都這麼玩,觀眾們就有福了
    最終,今年國慶檔8天喜報39.5億元,以近40億元的票房佳績收官,排在中國影史國慶檔票房第二(僅次於2019年國慶檔的7天43.8億元票房)。更討喜的「主旋律」電影去年,一部為祖國70年華誕獻禮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橫空出世,聚集了國內眾多實力偶像派演員,結果票房口碑雙豐收,主旋律電影就這樣正式登陸了中國電影國慶檔的行列。
  • 專訪|研究日本時尚的美國人:研究中國時尚要再等10年
    從《原宿牛仔:日本街頭牛仔五十年》書名來看,讀者會認為這本書僅僅討論的是時尚變遷史,但細讀之後才發現,時尚的背後其實是日本戰後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如何在學習西方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經典美式服裝如何進入日本,以及日本人如何改造這個影響全球的時尚風格。」
  • 國劇40年「類型」變遷史·下篇|國劇類型·劇變
    從《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裡小人物的酸甜苦辣, 到《最浪漫的事》裡點滴溫馨, 再到《你是我兄弟》裡時代變遷帶給主人公的命運變化,這些電視劇以都市生活為背景, 以人倫親情作為世俗性的文化訴求, 充分表現人性善惡的矛盾對立。
  • 《聯合報》社論:裁了中國史,怎麼掌握文化和秩序變遷?
    三年前公告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時,中國史大減內容並移入東亞史脈絡中,已經備受批評。一部中國史,商周依舊在,但有些教科書,炎黃堯舜、夏禹建朝隻字不提,學生只看到「有冊有典」的商周橫空出世;未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學生卻要了解秦以法家變法、漢初推行黃老、漢武推崇儒家;渾然不知有漢唐盛世,學生號稱提升了「國際觀」,但對世界各地的中國城為何都叫「唐人街」一定莫名其妙。
  • 70年代至今,一路走來的流行經典,你經歷過幾個?
    導讀: 上個世紀60十年代,是和平年代裡的動蕩時期,法國學生運動,美國嬉皮士反傳統,而中國則是文化大革命。70年代初,中國還在文革中,當時服裝,無所謂流行,只是一種階級意識的體現,一句話「不愛紅裝愛武裝」。
  •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
    咱爸媽年輕那會兒居然吃得比我們現在還好?!今天,阿信帶來了120餘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攝影師的作品,70多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中國,記錄下了中國的變遷,集結成了《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一書。透過鏡頭近距離觀察中國並且向世界傳播,便成為了無數攝影師的夢想,他們中的很多人的作品,都成為了時代記憶中,關於中國的標誌性「視覺記憶」。